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场上的粟裕
内容
编辑推荐

《战场上的粟裕》是《四大名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粟裕)系列》之一,知名文史学者、作家张雄文以严谨丰富的史料与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粟裕征战的角度,以粟裕亲历的主要战役战斗为主要内容,对重点战例进行相应的展开分析,完整再现战场上的粟裕多谋善断、用兵如神的英雄往事,还原了“华东战史,没有粟裕便不成章”的真实历史。全书纵横捭阖,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配以数十幅珍贵图片,是一部粟裕精彩前半生难得的信史。94岁高龄的成都军区原政委万海峰上将深情题写书名。

内容推荐

《战场上的粟裕》是一本通俗性军史战史读物,从粟裕征战的角度,以粟裕亲历的主要战役战斗为主要内容,对重点战例进行相应的展开分析,生动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事张扬、谦逊让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作者张雄文还以史家客观理性的视角,通过翔实谨严的史料考证,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粟裕。

目录

引子 以战止战的战场之鹰

一 残阳如血,八百哀兵里的一个

二 将帅起于卒伍,朱毛麾下实战中成长

三 千里“弃子”,出没浙南“匪化波及全浙”

四 春天里的江南,日军惊呼“新四军是个神”

五 生死对决黄桥,大兵团作战指挥的开端

六 开创新战法,平原水网日军重围中自由来去

七 三战天目山,终报“皖南事变”一箭之仇

八 战和交织,组建强大野战军准备迎战

九 国共重新开战第一捷——七战七捷,毛泽东通令全军仿效

十 只身北上剑指宿北,戴之奇哀求“拉兄弟一把”

十一 再展神威运筹鲁南,马励武悲叹“最惨痛之一役”

十二 角逐莱芜:蒋介石哀鸣“最耻辱的失败”

十三 围猎孟良崮:蒋介石又苦痛“最可痛心最可惋惜”

十四 撤围南麻临朐:常胜将军罕见的“铩羽而归”

十五 转战中原:紧急援助不能立脚的兄弟野战军

十六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一:缩短战争进程的军令状

十七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二:逐鹿豫东

十八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三:鏖兵济南

十九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四:决战淮海(上)

二十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五:决战淮海(中)

二十一 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之六:决战淮海(下)

二十二 浩浩荡荡过大江,纵横驰骋京沪杭

二十三 攻台作战,失之交臂的辉煌

试读章节

粟裕是学校学潮的骨干人物之一,因而受到严格通缉搜捕。他被迫投笔从戎,匆忙从学校下水道逃出,辗转到武昌参加了叶挺的第24师教导队。短暂受训后,他很快又奉命开赴南昌,站在了第一批武装反抗者的行列。

从中共武装斗争的资历上说,粟裕早于后来于1955年授衔的元帅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人,更不用说后来他麾下指挥的十几个纵队司令员,诸如许世友、韦国清、王建安、陈士榘、叶飞等人。

因此,彭德怀在1958年6月批判刘伯承、粟裕与肖克(均为南昌起义参加者)等人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也不是老资格,既不是南昌起义的,也不是秋收暴动的。要查党龄、军龄,我都不如人家。”

将粟裕这又一个与笔墨打交道的毛泽东似的白面书生逼上梁山,自然也是拜国民党两位首脑人物蒋介石和汪精卫所赐。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没有想到,多年后,名不见经传的粟裕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长期出没、经营大江南北,直接威胁他们君临天下的首善之区南京。而最终拿下南京惊破其金陵春梦的中共将领,也是已统领数十万大军的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粟裕从兵头将尾的班长到野战军代司令员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还有一段22年漫长辽远的筚路蓝缕艰苦卓绝之路要走。

奉命担负暴动总指挥部警卫之责后,生性谨慎而又平生第一次参加战役战斗的粟裕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疏忽。他早已将江西大旅社周围地形查看得一清二楚,默记在心。

8月1日凌晨,高级将领们进进出出更趋频繁,硝烟味弥漫整个夜空,战斗即将打响。粟裕也格外提高了警惕,不仅在旅社门口设了荷枪实弹的双岗,架起两挺俄式重机枪,还亲自带班到楼下往来巡逻。

凌晨两点,周恩来、贺龙等人从总指挥部发出命令,暴动的枪声正式打响。按照作战计划和目标,全军各部迅速出动,南昌城内一时火光四起,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

粟裕所在的警卫队也被安排了新的任务——前往接应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务并不太难,警卫队奉命跑步到达驻地后,朱德很快顺利组织了教导团起义。这也是粟裕第一次见到朱德。

国民党在南昌城内守备空虚,仅有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所属3000余人的守军,远远弱于有备而来蓄势待发的两万起义部队。因此,全部战斗不久便告结束,缴获枪支弹药无数。

第二天,林彪所属的第十一军第25师也赶到南昌集中,虽然号角已歇、枪声已停,却也算是躬逢其盛。林彪时为连长,高粟裕两级,不过也还属于基层军官,与粟裕一样不在创建中共军队的元戎之列。

最艰苦的行军和战斗在城外。

获悉原属于自己麾下的贺龙等部骤然“哗变”后,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惊怒交加,急令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与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火速出动,“进剿”南昌。

重兵压境,寡不敌众。早有预案的周恩来、贺龙与叶挺等人便按原定计划从8月3日开始撤离南昌,率军南下广东。他们打算以广东为基地,争取外援,然后向北横扫,进行第二次北伐,最终问鼎中原。

粟裕所在的警卫队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8月6日才撤出城外,除继续担负总指挥部的警卫外,还奉命押运南昌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

这一任务不亚于先头部队的冲锋陷阵。

P8-9

序言

以战止战的战场之鹰

他是一个标准的儒生,师范出身,闲静少言,温文尔雅。“匪窜”经年,破军杀将,声名鹊起,令对手闻风丧胆,却无半点“匪气”。

他又是一个卓异的军人,年少从戎,自我参悟,却智谋百出,臻于化境,每计必中,算无遗策,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里的“常胜将军”和“胜利的旗帜”。他无“匪气”,却有“霸气”。一道道“粟令”破空而来,足以令地动山摇,风云变色:

粟令:第一纵队、第六纵队积极向东北攻击。

粟令:第八纵队向横山芦山,向北打,一纵由大山场以东及北打。

粟令:第一纵队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第25师,复浮山可放。

粟令:第九纵队、第四纵队打扫战场,肃清残敌,1、第六纵队仍打第25师。

于是,孟良崮上下刀丛闪烁,枪炮轰响,喊杀震天,山鸣谷应。麾下将领们急如星火,争先鼓勇:智将叶飞、韦国清在行动,猛将许世友、王建安在行动,骁将王必成、陶勇也在行动……

于是,蒋介石天旋地转、天昏地暗,向引以为豪的五大主力之首、雅号“御林军”的整编第74师灰飞烟灭,只有望空哀叹“空前的大损失”:一手创建、为之耗尽半世心血的老军长王耀武则捶胸顿足,悲鸣“有如丧父之痛”。

不仅如此,处于国共内战主战场的华东、中原,他一直战胜攻取、攻城拔寨,不断创造战役经典,又不断刷新自己的经典,遥遥领先同侪,迅速推动战局的发展和结束,让和平的曙光更早地漫过地平线。

战苏中,击宿北,攻鲁南,取莱芜,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国共重新大打最为艰苦的第一年,他便率领华中和华东野战军登堂人室,战果非凡,吸引蒋介石的嫡系精锐最多、消灭的嫡系精锐也最多。

随后,他一而再,再而三“死谏”直陈,改变中枢和毛泽东的既定决策,在坦然接受的军令状规定期限8个月内,以豫东、济南和淮海三战砥定中原之后,跨长江、占南京,夺上海,最终与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的残兵败将隔台湾海峡对峙。

枪炮声由此戛然而止,广袤大陆的和平也随之到来。

他是当之无愧独领风骚的方面军统帅和主将。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统率数十万大军,奉毛泽东之令,大踏步进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以少胜多、以弱击强,将蒋介石号称800万之众的军队生生打掉了245万。这一战绩,昂然独步于四大野战军之首,乃至超过了另一久负盛名的战将林彪。

他赢得了对手深远的敬畏。

蒋介石也算一代枭雄,曾慷慨挥师,北定中原,纵横捭阖,收拾军阀无数,却无可奈何地承认粟裕指挥的军队“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

素有“悍将”之称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受蒋介石恩宠多年,平生睥睨同僚目无余子,却难免畏忌于他,说他用兵“狡猾异常,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

或许是冥冥中的预感,张灵甫曾以“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为由,向蒋介石请求调离华东,前往林彪的东北或彭德怀的西北战场。

何处无山地?何处无劲敌?蒋介石犹豫未允之下,张灵甫倏忽丧于他运筹帷幄之手,未成功先“成仁”,归西作古,抱恨终天。

远比区区一师之长张灵甫更牛气的方面军级主将杜聿明,因东北战场曾让中共宿将林彪两败四平,一撤千里,因病离开东北之际,两人算是棋逢对手打个平手,便明夸他人实为自夸地警告华北杂牌系首脑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即将入关,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不曾想,杜聿明一到关内淮海战场与他和华东野战军交锋过招,便智拙技穷,进退失据,攻守两难,仓皇间无奈束手就擒。

杜聿明终于在关内长了一回见识,心悦诚服地说他“指挥灵活,有远见”,“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他领先一步,抢先在我们前面”,因而“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淮海战场与杜聿明同病相怜、仅以身免的悍将胡琏,多年后仍然耿耿于怀,郁郁悲叹“土木不及一粟”。

他也赢得了领袖和同侪的信服。

毛泽东说他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听到周恩来的卫士介绍叫韩福裕,毛泽东笑着脱口而出:“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国两个大军事家”。这两个“大军事家”,一个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一个便是他。

和他长期搭档,屡屡写诗为他的战役作“形象代言”的陈毅说,“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治委员的作用”,而“军事指挥”则是他;说他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他早年同一司令部的同庚袍泽、另一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员林彪天马行空,很少夸赞于人,却不吝其辞,说他“尽打神仙仗”、“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在他的友邻战区,又一个野战军的军事统帅刘伯承则说他“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他去世后字数不多的那则讣告,全军最高统帅机关中共中央军委字斟句酌,多番删改,数易其稿,却始终保留了一句:“尤其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这在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和十名大将中,属绝无仅有与破天荒的唯一。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作为军人,他的军衔不是掺杂了太多其他复杂因素的元帅,仅为1603名将军之首的第一大将,却收获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诸多口碑,堪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桂冠。

从来英雄多寂寞,他也不例外。

他的寂寞,一是源于硝烟散去,战场对手的消失,犹如武林至尊登于绝顶,空阔无边,四顾茫然;一是源于生性敦厚,不屑政治权术。他的同好林彪便曾当面直言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也深悉自己的辉煌之根来自何处。

行将大去之年,回首往事,他不无感伤地说:“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因此他渴求“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于是,他的骨灰被深情撒遍了江西、江苏、福建、山东等八个省市的蓝天白云之下,茂林修竹之间。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留下的只是厚重不朽的生前身后名。

他叫粟裕,一只水击三千里的战场之鹰,一个以战止战追逐和平,为战争而生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场上的粟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雄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006598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502533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