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腔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杨云峰编写的这本《秦腔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之一,对秦腔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也做出了简要的评介。本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了解秦腔这个梆子腔鼻祖的前世今生,让秦腔的研究走向大众,让许许多多的前辈名家和当世艺术家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内容推荐

秦腔诞生于陕西关中一带,享誉西北,流播全国,曾经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被誉为梆子戏鼻祖。杨云峰著的《秦腔史话》是一本讲述秦腔发展历史的通俗读物。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简要叙述了明代中叶以后陕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对于秦腔产生的影响,秦腔的表演个性与唱腔特点,在秦腔发展史上卓有成就的表演团体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等等,对2l世纪秦腔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做了精到的分析。

目录

一 遥远的遗响——秦腔源流概说

 1.秦腔形成的历史条件

 2.从民间走向庙堂——秦腔的出现与盛行

二 越敲越响的梆子——秦腔的表演个性与唱腔特点

 1.秦腔的演唱音乐

 2.秦腔的声腔特色

 3.秦腔的剧本结构

 4.秦腔的剧目传承

 5.秦腔的行当角色

 6.秦腔各行当的独门绝技

 7.秦腔的节奏与乐队形制

三 不胜枚举的秦腔班社和灿若繁星的秦腔名家——秦腔的发展与繁荣

 1.驰名三秦陇上的三意社

 2.“百年老店”易俗社

 3.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4.风雨沧桑尚友社

 5.西安市五一剧团

 6.成阳市人民剧团

 7.宝鸡市人民剧团

 8.渭南市秦剧团

 9.甘肃省秦剧团

 10.兰州市秦剧团

 11.天水市秦剧团

 12.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

 13.银川市秦剧团

四 春风拂过满眼绿——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剧目创作和音乐改革成就

 1.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7年群英谱

 2.“十年动乱”中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3.名家辈出的30年——改革开放后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五 21世纪秦腔的辉煌

 1.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代表的秦腔现代戏创作团队

 2.秦腔艺术的现状与前途

试读章节

陕商的崛起推动了秦腔的形成与发展

秦腔的形成时间,应该是在明正德前后,而至嘉靖年问,最终形成于陕西三原县一带,这是因为明代中叶以后,由“开中法”(鼓励商人至边塞捐纳粮食,以换取盐引,取得贩卖食盐的资格的制度)引发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商品经济,使得三原、泾阳商品流通得到蓬勃发展。

作为西北地区商品集散地的三原、泾阳一带,是通往西北乃至西南、华北各地的商业中心。这里地处渭河谷地北岸,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是北通延安、榆林的西北边关,南扼西安府的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是陕西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关学思想最为集中之地。三原、泾阳文化积淀深厚。宋元时期,这里商业繁华,俗称“小长安”。尤其是三原,地处关中中心地带,交通发达,俗称五省通衢之地。明代中叶,三原已经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各种货物都有了专门的市场。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三原在全国的商业威望更是达到鼎盛阶段,成为驰名全国的商业之都。

清代,三原、泾阳的商业更为发达,由陕西输往西北及西南各地的大宗商品,主要有中药材,棉布、粮食、茶叶,以及输往川藏的棉花、回绒毡、布帽等。来自四川、甘肃及陕西南北二山的中药材,也通过三原、泾阳输往湖广及东南各地。

早在明代中叶,三原就已经有了专门刻书的富春堂书局,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就保存了西安府三原县富春堂书局雕版秦腔《贺后骂殿》的木刻板,全部刻板共24块,就是这一时期三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并孕育了秦腔的明证。

与三原毗邻的泾阳县商业也十分发达,在明末,兰州的水烟运销就已经为陕西商人所控制,商人从兰州陆运水烟至泾阳,然后再东运至江苏、湖广、广东各地。除水烟外,茶叶也是泾阳的重要转运商品,清代西北各省所需的茶叶,都要从泾阳过境。陕商从湖广、福建、江苏一带,经水路把原茶沿汉江、丹江运至水陆码头商洛的龙驹寨,再由陆路经蓝关古道运至泾阳县城,经过当地茶叶店的加工制成砖茶后另行包装,然后再销往西北各地。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也就催生了手工业工人群体的发展。

与三原相比,泾阳多加工类企业,主要从事茶叶和皮毛加工,而三原则多商业类企业,行销的商品远比泾阳要丰富全面。

正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随之而来的产业群体以及富商大贾,使得在该地区产生一种文化娱乐样式成为可能。与南国的商业性娱乐不同,陕西地区由于长期浸润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在这里人们并不以为戏曲就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以戏曲传播商业文化和诚信的原则,进而扩大自己的商业和品牌的影响。他们在娱乐中依然坚守关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即躬行礼教、刚直不阿、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滑坡和世风日下的趋势,商业上的不正当风气也在日渐销蚀着中国固有的道德文化传统,因此,利用俗文化拯救世风,就成为一些人的自觉选择,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样式来满足商业经济和拯救世风的需要。而三原、泾阳一带又是陕西经济文化的中心,于是在这里产生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就成为必然。

P4-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腔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云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74298
开本 32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4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2015082456
中图分类号 J825.4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