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闵恩泽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周红爱编著的这本《闵恩泽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详细记录了闵恩泽院士几十年的生活和科研经历,浓缩了其一生的智慧和经验,史料详实,笔触细腻,配以一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全面展现了闵恩泽院士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

本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内容推荐

闵恩泽,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的一种。本书由闵恩泽先生学生周红爱收集并整理材料,编写成书,闵恩泽先生亲自审定修改。书中内容涵盖闵恩泽先生童年、少年、留学美国,后归国加入新中国的建设中,祖国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在长期的实践中,闵恩泽成为一名优秀的石油炼制催化剂专家,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还培养了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闵恩泽还倡导推动中国绿色化学的发展及开拓中国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新产业的发展。书中还总结了闵恩泽先生科研工作的学术思想。

目录

第一篇 成长篇

第一章 巴蜀文化 孕育英才

 一、频繁迁居 别样童年

 二、少年郎 多惶惑

 三、抗战中艰苦求学

第二章 中央大学立基础

第三章 近忧远虑 不改初心

 一、为圆梦 投身实业

 二、谋发展 奔上海

 三、遇同窗 缘再续

第二篇 留美篇

第四章 赴美深造 厚其积储

 一、矢志不渝 赴美留学

 二、勇闯语言关 学业再深造

 三、订终身 结连理

第五章 师夷长技 潜心历练

 一、归无计 且历练

 二、富亦忧 乐亦哀

 三、费尽周折 辗转回国

第三篇 奠基篇

第六章 炼油催化剂奠基路

 一、寻职艰难曲折 幸进石油工业

 二、十年石油炼制催化剂奠基路

 三、奠定炼油催化剂制造的基础

 四、坚持科学建厂

第七章 炼油核心技术扩基础

 一、半合成裂化催化剂创新

 二、渣油裂化催化剂创新

 三、CO助燃剂创效益

第八章 柴油加氢精制技术全面革新

第四篇 登上石油科技世界舞台

第九章 世界石油大会

 一、参与恢复世界石油大会席位

 二、担任“回顾与展望专题”分会主席

 三、担任“专题论坛一研究”主席

第十章 国际技术合作

 一、引进国外成套技术

 二、向国外转让技术

 三、主持与美国合资企业谈判

第五篇 创新篇

第十一章 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一、调研跨国石化集团创新研发的部署

 二、与莫比尔中心实验室的交流

 三、引领、激励年轻人创新

第十二章 自主创新的实践——新催化材料

 一、累托石层柱分子筛

 二、ZRP分子筛

 三、非晶态骨架镍合金

第十三章 自主创新的实践——新反应工程

 一、悬浮催化蒸馏

 二、磁稳定流化床

第十四章 自主创新的实践——新反应开发新工艺

 一、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新工艺

 二、环己酮氨肟化制造环己酮肟新工艺

 三、甲苯法制己内酰胺新工艺

第六篇 绿色篇

第十五章 倡导推动中国绿色化学发展

 一、关注绿色化学

 二、绿色化学的兴起

 三、开拓我国绿色化学新篇 章

 四、组织“九五”重大项目获丰硕成果

 五、创立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章 开拓中国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新产业

 一、倾情生物柴油

 二、生物柴油原料调研

 三、生物柴油技术研发

 四、撰写生物柴油专著

 五、主持微藻生物柴油前沿研究

 六、编制生物质炼油厂产业发展报告

 七、创立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

第七篇 荣誉篇

第十七章 成就辉煌 传承使命

 一、德高望重 荣誉等身

 二、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催化情怀 感动中国

 四、“闽恩泽星”

 五、行业楷模 感动石化

第八篇 育人篇

第十八章 著书立说 传经布道

 一、著书立说 回馈时代

 二、传经布道 甘为人梯

 三、勇于创新 享受创新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十九章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一、桃李芬芳

 二、宽严相济

 三、倡导团队精神

 四、学生眼中的老师

第九篇 生活篇

第二十章 删繁就简 简约生活

 一、相濡以沫 建功立业

 二、举案齐眉 白头偕老

 三、女儿眼中的父亲

第十篇 设奖篇

第二十一章 倾其所有设立能源化工奖基金

附件

闵恩泽生平大事年表

闵恩泽学术代表作

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1932年,闵建侯随川军出川到宜昌,闵恩泽随父母搬到宜昌。在宜昌三年多的时间,他在宜昌第十一小学读书。

后来,二十一军刘湘准备与二十四军的叔父刘文辉开战,他把驻宜昌的川军调回四川,闵恩泽随父母回到了重庆。这场叔侄大战,刘湘获胜并占领了整个四川,刘文辉退到了以雅安为省城的西康省。不久,闵建侯被任命为乐山县征收局局长,闵恩泽又随父母搬到了乐山。

在乐山最让闵恩泽开心的事,就是周末家人经常带他去乐山大佛、乌尤寺游玩。他们先是坐船去乌尤寺,然后沿山麓走到乐山大佛。这一路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如说苏东坡曾在乐山大佛旁写字,把墨汁倒人江中,于是大佛脚下的江水中,就有了色黑味美的墨鱼。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传说和一路旖旎的自然风光,使他深深陶醉。

1935年,闵建侯从乐山调回成都,任成都县征收局局长。闵恩泽跟随父母搬回到出生地,闵家祖孙三代总算得以团聚。好玩是孩子的天性,闵恩泽当然也不例外。他喜欢斗蟋蟀,还买回十几只鸽子养起来,仰着头看着自家的鸽子带着鸽哨鸣飞过天空,那种惬意不可名状……

一直以来,母亲的宽容和娇宠,就像阳光一样笼罩着他,给了他无忧无虑的成长氛围。然而,父母的宠爱和宽容不是没有条件的,凡是和他的成长、他的未来相关,父母亲就会特别重视,总会抓住一切机会,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也会对他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要求他每做一件事必须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诵读唐诗了。

因父亲工作调动频繁,童年闵恩泽没能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从乐山搬回成都后,由于错过了小学开学时间,父亲只得请了一位姓廖的家庭教师来教他。廖先生每天都要布置一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要求他熟读成诵;还监督他用一种桐油浸过的纸,蒙在赵孟頫的字帖上一笔一笔地描摹。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启蒙,以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规家训,伴随着桐油纸和松油墨的清香,一起渗入了闵恩泽生命的细胞,这种影响始终伴随着他的整个人生旅程。

回忆童年往事,闵恩泽不无自豪。《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出师表》……至今他仍能倒背如流。在与青年学生们谈人生、谈事业时,韩愈《原毁》中“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期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殆;轻以约,故人乐为善”的句子,他娓娓道来。

最让少年闵恩泽深受文化熏陶的要数成都的三大名胜古迹了,那就是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亭。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诗人杜甫在此先后居住了近四载,留下了《春夜喜雨》《蜀相》等240余首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朗声吟诵《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最喜欢穿过那红墙栈道,去看那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了。

武侯祠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以及端坐在那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的诸葛亮塑像,栩栩如生,总会令少年闵恩泽产生一种神秘的向往。当年母亲教他背诵《蜀相》的情景,更是至今记忆犹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几年前,有成都友人赠送他一对镇木,上书武侯祠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闵恩泽把这对镇木摆放在案头手边,这总会让他想起童年,想起家乡的武侯祠,想起那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的武侯祠,让他去领悟其中处世待人的哲理。

望江亭,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坐落于九眼桥锦江南岸,亭中有“薛涛井”。“竹有劲节宁折不弯”,女诗人一生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修竹,以表敬仰、寄追思。少时恩泽常常在这些竹丛中追逐嬉戏、流连忘返。

在成都,他每天都浸濡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并光大。

P4-6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算是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普通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后记

闵恩泽先生是我爱人姚志龙的恩师,是与我孩子有“苟有美食,勿相忘”之约的老友,所以,闵先生既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老友。

2014年春节前夕,闵先生给我们家里打电话,说有一项跟他关系甚为密切的任务要交给姚志龙来负责。走近闵先生,您就会感知到他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总是很体谅别人的难处,不愿意随便麻烦别人。即使让学生们做一些小事,他都会很真诚地感谢,认为学生做了很有意义的事,帮了他很大的忙。闵先生开口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对先生的“涌泉之恩”我们再尽心竭力也只能算是“滴水相报”罢了,岂有推脱拒绝之理?

无论人前人后,姚志龙都称闵先生为老先生,而老先生在他心中是师是父。但当他得知是要给闵先生写传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真的很意外也很不安,毫不迟疑就拒绝了。而且,没等闵先生那头说话,他就忙不迭地说会设法去找专业人士来完成此事。可电话那头,闵先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这个决定,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不干,那就我自己来干吧。”显然,姚先生这下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戏剧性的是没等我开腔慰勉他两句,自己先“中枪”了!姚先生突然想到一旁的我今年年初刚调换的工作岗位,正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成立的“恩泽资料中心管理”,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已把我推上台。闵先生那头放心了,姚先生算给自己解围了,可这不明摆着是赶鸭子上架嘛?这下轮到我惊悚不安了!

能为闵先生做点事,我当然是荣幸之至,可一不懂闵先生所从事的专业,二又缺乏基本文字功底,且三月底就要交初稿,五月底就要定稿,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现眼倒没什么,至少能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怕只怕有辱使命啊!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人若真有点本事可不大都是或激或逼出来的吗?“无知者无畏”嘛。况且,我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可以齐心协力作战的团队在,那我还担心什么呢?尽心尽力即好。

相信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很想探究闵先生这样精彩的人生究竟如何缘起,他的出生、童年、青年以及之后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是怎样一笔一画标注出他的人生轨迹的。可我实在是才疏学浅,且从来没干过如此正经八百的事,怎么办呢?直觉告诉我,最重要的就是还原现场。

其间,年逾九旬却依然思维缜密、精神矍铄的闵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回忆、访谈并亲自执笔撰写了许多关键事件的内容,给出了很多具体而关键的指导,并不断对书稿内容做修改和补充。钦敬之余,更让我受益匪浅,师恩永远!

闵先生说话四川口音重,我对他的专业又是绝对的外行,进行访谈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团队里有懂闵先生的。姚志龙已跟随闵先生十多年,不仅对闵先生的思想和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近水楼台先得月,碰到有什么疑难之处,身旁的姚先生当仁不让。总之,这次与他们师徒的精诚合作,于我是至少胜读十几年的书!在此,对姚先生的“知遇之恩”深表感激!

正如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一样,闵先生的非凡人生轨迹只需要最质朴的表达方式,而这正是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年轻时没能打下些许文字功底,而今虽已人到中年,岁月仍没能把我雕成语言大师,落在纸上的总觉苍白,而那想说却又没能说出的却已是深刻。于是,每每总会惴惴不安,总觉得有愧于闵先生的重托。

匆匆完稿上交后,由编审委员会葛能全先生审稿。我虽与葛先生素昧平生,但是先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宽厚仁慈的长者风范已跃然纸上。他为本书稿提出了非常宝贵中肯的意见,看后如醍醐灌顶。在此,谨向葛能全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中国工程院吴晓东处长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非常感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郭文莉院长及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

最后,特别感谢孩子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今年面临中考的她,不仅日益自律、自强,使我能为完成此项重任全力以赴,而且不断地给我鼓劲加油,让我勇往直前!肩负各自的使命,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相信我们会走出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而此刻心头唯有无尽的感恩!

周红爱

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4年5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闵恩泽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红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898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5113698
中图分类号 K826.16=7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