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陆阳、沈云福编写的《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上下)》在写作格局上采取编年体体裁,选择有代表性的年份,每一年份选择一二个突出的重要商业事件,着眼宏观背景和锡商特点阐发创作,记人、叙事相结合;以锡商创业史为主轴,横向阐述面上工商业和无锡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全面阐述锡商在整个经济史中的地位;挖掘和凝炼“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寓史料性、文献性与故事性于一炉。

内容推荐

陆阳、沈云福编写的《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上下)》是研究锡商历史的专著,着重反映自1895年至1965年六十年间近代锡商群体发韧、发展、波折到最后沉寂的历史,从中折射辉映近现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艰难发展之路,为锡商及当代民营经济继往开来提供有益借鉴,为广大读者认知锡商文化和无锡经济在我国的特有地位提供可读版本。

目录

【序】周海江

【序】董志凯

前言:激荡岁月,总是让人着迷

第一部分 发轫(1895一1911)

 1895年:锡商元年

 业勤:“第一家”

 商风初起

 从“官督商办”到“绅领商办”

 1896年:闯荡上海渺

 “荣”之初

 永泰“试水”

 上海滩的“无锡帮”

 1905年:实业正途

 “从吃、穿两门人手”

 “买办”的转身

 品牌之功

第二部分 风雨兼程(1911—1927)

 1911年:革命与商人

 “光复沪江之主功”

 周舜卿的“回归”

 星星之火

 1915年:征途

 “南杨”与“北杨”

 再回上海滩

 申新破啼

 1919年:广场背后的故事

 广场上的呐喊

 广场后的商战

 “三新大厦”

 1922年:“双子星座”

 “双鱼吉庆”

 丽华与丽新

 自开商

 1925年:抉择

 流血的改革

 荣宗敬速度

 永泰迁锡

 “西装取代马褂”

第三部分 崛起与沉沦(1927—1937)

 1927年:“蜜月期”的失望

 征服

 换届

 “商民保姆”

 1930年:蝶变

 蝶变的力量

 丝业“刷新”

 豫西大赈灾

 1932年:“王者”

 王者,舍我其谁

 大商如云

 并蒂花

 1933年:惠工厚生

 职工养成

 劳工自治

 “千桥会”

 1934年:申新“搁浅”

 申新“搁浅”

 “整理”风云

 “无限”的得与失

 1935年:“申七拍卖案”

 “申七拍卖案”

 最后的“赢家”

 事件之

 1936年:背负枷锁的奔跑

 巅峰时期的不祥气息

 背负枷锁的奔跑

 亮丽风景线

第四部分 艰难图存(1937一19451)

 1937年:铁蹄蹂躏下的抗争

 战火的茶毒

 内迁悲歌

 荣宗敬之逝

 到大后方去

 1939年:痛苦的蛰伏

 避难“孤岛”

 畸形繁荣

 劫难与持守

 巨石下的小草

 1942年:在后方

 薛明剑的担当

 窑洞里的奇迹

 特殊的“潜伏者”

第五部分 家国梦难圆(1945-1949)

 1945年:复原,复元

 家国之梦

 复业

 狂飙再起

 “三足鼎立”

 “寒意”袭来

 1946年:风雨如晦

 荣德生绑架案

 管制“噩梦”

 1948年:黎明前的黑夜

 老人的悲彬

 “坏政府”的改革

 华润“出世”

第六部分 大变局

 1949年:走还是留

 十字路1:

 见识见识共产党

 “工商界的朋友”

 沐浴在“阳光”下

 1954年:公私合营

 一个新词

 德公远行

 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此伏彼又起

 “成串的葡萄熟了”

 “红色资本家”的诞生

 春雷一声天下晓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锡商人物索

 锡商(1895—1956)大事

 回望无锡百年工商史上的两轮辉煌课题组

后记

试读章节

战争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但也蕴含着无形的机遇。在此前的近半个世纪时问里,“战争”一直都是荣家企业发展大事记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词语。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使得北方粮食急缺,华北及东北到上海采购小麦的金额直线上升,荣宗敬当时在沪经营的广生钱庄因而汇兑业务繁忙之至,盈利大增,这为一年后保兴面粉厂的兴建打下了资金基础。

1904年2月,日俄战争打响,使得茂新面粉厂积压烟台的21万包面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销售一空,兵船面粉在北方的销路由此打开。

1914年秋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将大量的面粉订单送到了荣氏兄弟手中,两人乘机大力扩充事业,把面粉产量扩张到了当时全国总数的29%。与此同时,申新纱厂刚刚建成,就实现了产销齐增、量价H涨。荣家企业至此在中国牢牢站住了脚跟。

回顾民国以来的历史,中日两国在中国土地上的冲突已经不是一二起了。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又是日军蚕食中国的惯用伎俩,其结果至多是局部战争。荣氏兄弟希望卢沟桥的烽烟能够早日熄灭,趁着这一年产销趋旺的势头,抓紧生产,以期望在年底能够还清债务。荣德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记述:

至七月七El卢沟桥事变猝起,当时江南尚称安定,无锡各业照常,惟北方阳断.面粉堆积,无法销运。茂新至八月底已代福新做存麦。申三则纱价步涨,这三百二十余元,估计若至年终,余额必巨,可代总公司~本厂押款矣。当时员也多抱很大希望,年终分红不在少数,皆提起精神,努力工作,出数激增。

然而,时局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七七事变后,日军叫嚣三月灭亡中国,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由此爆发。7月底,北平、天津即告失守。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已经不容再有任何幻想的余地,中国只有奋起反击,进行场反侵略的民族战争,才能挽救民族危亡。8月13日,H军进袭上海,中国等军奋起反抗,淞沪会战旋即爆发。

近代中国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各城市。根据1937年国民政府实业部自统计,当时全国已登记工厂3849家,集中在沿海地区的超过了3300家。而作,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登记的工厂有1297家,工人有11万多人,占全国点数的31%以上。②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军队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重型武器,每人民和民族工商业自然也首当其冲成为战争直接的受害者。

战事伊始,地处战区的申新五厂、六厂和七厂就被迫停产,疏散工人。但荣毛兄弟仍希望“战事早平,顾全信用”,这样他们可以尽快还清欠款。荣德生表“或有劝余何弗将款结存外汇,余深不以为然,决以还清欠款为上策。,,①

但是,战局的发展又一次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的梦想。随着战事趋紧,情势变导愈加危急。此刻,申新一、八两厂仍然坚持生产,大难也就在这时降临了。

10月27日清晨,天空呈现出蔚蓝的颜色,能见度极好,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于天气。早上8时40分左右,日军巨型轰炸机以三架为一队,共分三队,飞临区上空,向申八投下了大约十八九枚重磅炸弹。申八中弹后顿时烈火腾腾,浓习滚滚。厂里的人们四处逃窜,哭声、喊声响成了一片。谁知,日军的战斗机继二而来,又用轻型机关枪丧心病狂地向地上的人群扫射。很多人中弹倒地,血流口注,申八成了一片火海。

申八的旁边是申一,日军的飞机立刻又对申一发起了一阵狂轰滥炸。从南向由东而南,无论是布机间、细纱间,还是钢丝、清花等车间,都被日军投下一颗颗的重磅炸弹……

这场浩劫,申新一、八两厂当场死亡70余人,受伤急送医院的有350余人。区方面,申八全部被毁,申一北工场、布厂的半部以及办公室、工人宿舍、饭货栈、物料间等悉数被炸毁。两厂合计各项损失高达500余万元法币。②

日军飞机轰炸之后,对申新早已怀恨在心的日商丰田纱厂派出一些浪人和流冲进申八废墟,将幸存的百余台精纺机用重磅榔头逐台敲碎,连车头马达油箱尚未完全损坏的机器也全部捣毁,无一幸免。

荣德生听到消息后,捶胸顿足,欲哭无泪:

申一、八已隔断在火线中,中五、申六、申七在杨树浦,适在战线,无人看在闸北地区之福新各厂亦同。如何结局,不能预料。至此,惟有听天由命已。P4-5

序言

在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无锡商界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锡商精神”。这是近代锡商在商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通过再现锡商历程,达到揭示锡商精神,提炼锡商智慧,昭示锡商未来的目的,是作者撰写这本书的宗旨。遵照这个宗旨,作者饱含实业情怀、创新情怀、家国情怀,经过长期积累与反复磨砥刻厉,将这部史稿奉献于世。

本书所言的近现代“锡商”,不仅是自然人意义的商人、法人意义的企业,更是经济学、社会学意义的企业家。其具有独到特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徽商、晋商大都从事贩进卖出的商贸活动相比较,锡商更注重实业运作,兼顾商业,营商的目的是为了实业的进一步拓展。近代锡商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食品工业及日用品工业等轻工业,这些工业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锡商的经营举措.与机器、工厂、工人、竞争、效率、市场、商标、法治、公平、股份公司等体现工业时代的“新潮”。与同时期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相比较,更加展现开放的心胸和姿态,对先进生产力、先进管理方式,以及世界工商文明的高度认同和追求,导引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竞争而不垄断,开放而不封闭的经济环境。

在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方面,近代企业的影响与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为保障工业原料来源,锡商群体组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农场和合作社。以薛氏永泰丝厂为龙头的无锡缫丝业几乎控制了江浙两省大小茧行,荣氏兄弟的企业在农村广设众多麦庄、办花处,收购小麦、棉花。江南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慢慢解体,开始步入与近代工商业相衔接的轨道。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渐与近代工商产品紧密连接起来,开始习惯穿美观轻便的机织印染布衣服,吃碾米厂出品的大米、面粉厂出品的面粉,建造中西合璧的厂房住房,乘坐轮船、火车和汽车,城市出现自来水和电灯。

在社会风气方面,锡商义利兼顾,造福乡梓,体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超越了只为一己之利的狭隘意识。他们热爱家乡,努力实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如荣德生记载1904年无锡的情况:短短三年时间使无锡构建起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优势,在整体上提升了无锡人的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底气,也使得无锡在上世纪前半期出现了空前的人才蔚起、英才辈出的时尚。

在百年来历史的几个关键时刻,锡商群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竭力拓展。当西方列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无暇东顾之时,“锡商”赢得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球性经济危机刚刚过去,“锡商”重振旗鼓,稳步壮大;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国土之时,锡商不向敌人屈服,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锡商”又在第一时间内实现了兴废重建;新中国成立前夕,无锡商界许多成功人士决心留在祖国大陆,努力恢复生产,支持经济建设。

今天,世界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经济处于重要的发展与增长的转型期。国民财富仍然主要来源于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创新,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我国这个在世界工业化征程上仍相当年轻的国家,实业与创新方面能否执着并立意领先,决定着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位置。值此新的历史关键时刻,重温“锡商”的历史,推崇发展实业、立志创新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

笔者于1997—1998年参与了陈翰笙先生开创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第四次调查);在经济史研究过程聆听过陈翰笙、薛暮桥等无锡出身的前辈的诸多教诲,对无锡的历史及其先贤怀有深深的敬意。故陆阳先生提出建议时,不揣冒昧书写以上感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这是一部记录时代、怀念历史、赞扬奋斗的署作。

一百二十年前,一种从未有过的隆隆轰鸣声,在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之畔响起.打破了无锡这个江南小城的宁静。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这一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商人群体,也从这一刻起迈着蹒跚但又坚定的步履走进了历史,在此后的岁月中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经商活剧。这个商人群体,以及他们所缔造的企业群落,被今天的人们称为“锡商”。

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历史,可以从商业、经济,也可以从文化、教甭、政治的角度进行评判,这是毋庸置疑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而企业作为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最为基本的因素,显然更值得条分缕析,深入探究。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商人和企业家们的历史地位却模糊不清,直至当今的研究体系中,企业乃至企业史的研究仍不是一门“显学”,这成了我们当初写作的初衷所在,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那么,回溯和叙述那段历史,又该秉持怎样的笔调、怎样的形式?后现代思想大师德里达说:“没有事件,就没有历史和未来。”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是事件的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本身。既然要述一个商人群体的发展,那么把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件串联起来,会让整个篇幅更加生动,也更为直观。于是.我们以编年体的形式,在锡商发轫到“潜水’’的前六十年,选择有代表性的年份,同时每一年又选择一个或数个对当时或以后民族工商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客观、谨慎而又可持续的叙述。

当然.这样的写作,着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对于远去的先辈,对于曾经的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人的立场、经历,我们所选取的记忆节点不可能让所有人赞同。但即便如此,这项工作仍然具有值得欣慰的美好意义。因为,我们对历史自始至终抱有尊重、敬畏的态度,并竭尽自己的能力让答案趋于饱满。至于书本外的精神和意义,则由读者自己去体味。

在历时两年多的写作中,一些词汇不断闪现在我们的脑海:热血、拼搏、欢腾、狂热、跌宕、悲伤、冷漠……有些词汇中性,而有些词汇却显得偏执。锡商经历的前六十年,并不是一个好的时代,掺杂了太多的战争、灾祸和混乱,波诡云谲,沉浮不定。在苦难的磨砺下,人的爆发力却又相当惊人。杨宗濂、杨宗翰兄弟灵敏地感觉到近代中国的第一股商风,回到家乡创办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买现了华丽转身;青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为钱庄业务奔忙之时,日后棉纱、面粉“双料大王”的荣耀在那一刻已经注定。唐保谦、唐骧延,这一双从严家桥走出来的同门兄弟,凭藉血脉中流淌的商业基因,创出了各自一方事业。薛寿萱从父辈手中执掌永泰丝厂,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锐意创新,缔造了属于自己的“丝业王国”。红色资本家荣毅仁,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对家族企业进行公私合营……这些人,这些事,成为那个时代留给今天的符号和象征。

有成功,就有失落;有震撼,就有惋惜。不可否认,锡商群体也有败落者、倒退者。他们的故事,或悲怆,或苍凉,除却不可违的宏观因素之外,都有一个共司的特点,就是对变化的疏忽和对商业规则的漠视。他们的经历,同样激荡起伏;他们的教训,同样弥足珍贵。

锡商的发轫、发展、雄起,只是中国民族工商业滚滚洪流中的一支。直至今天,那些人,那些事,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精神内涵,仍然持续地延伸着他们固有的生命力,只是外在的载体、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已。

写作此书的最初动因,缘于我们两人之间的一次闲谈。那是在2013年初万首届全球锡商大会刚刚落幕。这次云集新一代锡商精英人士的大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沈云福先生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感慨良多;而我呢,为近代锡商代表人物薛明剑撰写的传记作品刚刚脱稿,仍然沉浸在对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中。合作写作一部全景式描绘近代锡商创业史的著作,就这样拍板了。看似偶然,内中却又包含着几分必然。

由于受到学识、履历的限制,个人的力量无疑是弱小的。本书的写作,得到了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无锡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德荣先生十分关心此书的写作和出版事宜。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先生古道热肠,在写作之初起,就多次召集相关的专家学者商讨写作方向、重点,给我们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南京大学教孳钱志新先生对宏观经济管理和百年苏商的研究,成果斐然,此次对我们的写作也提出了指导意见,尤其是他“着眼未来写历史’’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王妥岭、王海宝、汤可可、杨建、陈文源、陆国均、浦文昌、鞠宏清等先.生’在各自的领域里对无锡经济社会的研究卓然成家,顾智杰、李佩东、孙建南、孙建业、李广平、钱文华等先生长期工作在县乡和企业第一线,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无锡市工商联主席、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先生,堪称新一代锡商翘楚,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必要的支持,并撰写了序言。无锡新区工商联主席、双象集团董事长唐炳泉先生对书稿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也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无锡,在中国的经济史上具有某种样本的意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等一代经济学家组织开展了“无锡调查”。这一调查,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董志凯老师参加了最近两轮调查,此次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本书参考了大量文史材料、论文著作以及新闻报道,对所有的作者表示感谢。

当年我在大学就读时,曾聆听过刘吉先生的演讲,被他“言约旨远、思想深邃、锋芒犀利、幽默智慧”的演讲风格所折服。上世纪八十时代刘吉先生在无锡工作,曾经担任无锡市协新毛纺织染厂党委书记,用了三年时间使这家老字号企业走出了低谷,跨入了全国先进企业的行列,从而谱写了锡商发展史上一段新的辉煌。这次,刘吉先生拔冗题签,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择取了1895年至1956年这六十年作为写作的时间段,实际上锡商的发展,持续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年的历程。在这一百二十年间,随着一代又一代锡商的崛起,无锡相继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形成了两次发展高潮。两个源头,同源同流;两次高潮,同样精彩。在坚持以文学化笔调叙述史实的同时,我们还努力拓展视角和思路,从理性的维度探究分析无锡“双源头”开启的基本成因和发展轨迹,以及对当前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所形成的理论文章,附于书末,为读者全面解读锡商、研究锡商提供不同的视角。

锡商群体人数众多,星光璀璨,我们专门选取了六十位有代表性的锡商人物,分别撰写简介,并附于相应的章节之后,希冀让读者对民族工商业六十年的锡商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然,对1956年后的六十年锡商史进行整理发掘,同样显得十分重要,或许更为迫切。毕竟这六十年的历史,锡商的发展辛酸荣辱,冷暖变故,与今天有着更直接的血脉联络。我们衷心期待着自己,也期待着后来的人,能以更温润、更智性的文字清晰地再现这段风云岁月。

奔跑的年代,怀念历史是一件艰难的事。人们习惯于遗忘,但总有几个人、几件事在岁月的洗涤中顽强地存在着,在微风中发出时断时续的声音,叩击着我们的耳膜。我们创作本书,就是希望把那些曾经浮起、又迅速沉寂的人和事,从时光的长河中重新打捞上岸,加以还原,并以此唤醒读者的历史记忆。毕竟这群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这些事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不容今天或将来的人们淡忘。

历史不能重复自己,却充满了平行线式的相似。我们需要历史的出入和穿透,锡商的创业史提供了绝佳的案例。我们更需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确立一种向未来展望的勇气和睿智。希望我们今天的写作,能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一点点有用的启迪,这就是锡商研究的价值所在。

在书稿付梓之时,中共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举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提出:“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向无锡的前辈们学习,向无锡的创业者致敬。这座曾以工商业发达而闻名的城市,再次吹响了传承锡商精神、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的号角。  现在我们的心是忐忑的,不知道两年间消耗了我们几乎全部业余时间的这部书稿,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打上多少分?我们希望听到您的意见和建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阳//沈云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37160
开本 16开
页数 6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984
CIP核字 2015172508
中图分类号 F729
丛书名
印张 4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