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兵、肖少雄主编的这本《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在第二章介绍了程为玉主任医师多篇临床科研论文,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具有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本书选录了程老临床经典医案,分类清晰,临床疗效确切,很有代表性,具有较大临床参考、教学参考价值。
图书 | 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从医50年医论医案精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以兵、肖少雄主编的这本《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在第二章介绍了程为玉主任医师多篇临床科研论文,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具有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本书选录了程老临床经典医案,分类清晰,临床疗效确切,很有代表性,具有较大临床参考、教学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王以兵、肖少雄主编的这本《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是编者跟师治学,并根据“湖北省知名中医”“湖北中医名师”程为玉从医50年医论、医案资料归纳整理而成。编者在介绍程为玉从医经历和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同时,通过对其公开发表过的医论和80余例临床验案进行深入剖析,较为客观地阐述了程老“四诊合参,注重问诊”“病证同辨,唯重辨证”“学宗东垣,注重脾肾”“博采众长,明求真理”“内外同治,疗效显著”“喜用药对,注重食疗”的学术精髓。全书内容严谨、案例真实、剖析透彻,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医名师程为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与发扬中医的学术著作。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程为玉主要学术思想 一、四诊合参,注重问诊 二、病证同辨,唯重辨证 三、学宗东垣,重视脾肾 四、博采众长,明理求真 五、内外同治,疗效显著 六、喜用药对,注重食疗 第2章 程为玉医论医话选录 第一节 脏腑略论 一、肝与月经 二、冠心病的分型与治疗 三、冠心病从脾论治八法 四、略论健脾化湿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五、简述脾胃肠病证治 六、略论肺炎治疗八法 七、治脾不忘肾,治肾不忘脾 八、试论慢性肾盂肾炎的治法 第二节 杂论 一、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 二、老年病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三、论“虚不受补”说 四、吃人参不必忌食萝卜 五、治便秘话白术 六、墨汁不止血之联想 七、血精论治分虚实 第三节 临床拾萃 一、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内科杂病 二、应用补中益气汤的体会 三、小儿消积散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152例 四、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愈颈痿症 五、大黄为主治疗急危重症之管见 六、乌梅在临床上的应用 七、涎唾过多症治验 第3章 程为玉临床验案精选 第一节 内科、儿科 一、发热:成人Still病 二、内伤发热 三、无汗症 四、咳嗽 五、哮喘 六、咯血 七、胃痛 八、泄泻 九、便秘 十、臌胀:肝硬化腹水 十一、水肿 十二、关格:尿毒症 十三、遗尿 十四、尿频 十五、尿失禁 十六、老年淋证 十七、头痛 十八、胸痹 十九、心悸:左心室黏液瘤 二十、不育症 二十一、消渴 第二节 妇产科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痛经 四、崩漏 五、闭经 六、交合出血(接触性出血) 七、滑胎(习惯性流产) 八、胎萎不长 九、人工流产后阴道出血 十、产后恶露不净 十一、不孕症 十二、阴吹 第三节 外科 一、失荣(淋巴癌) 二、腰腹痛(肾栓塞、脾栓塞、肠栓塞) 三、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四、狐惑病(白塞病) 五、脱肛 六、粉刺 七、黧黑斑 第4章 养生治未病 第一节 学《内经》话养生 一、什么叫健康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三、 《内经》中的天年与养生原则 四、中医养生的方法 第二节 养生一定要知晓自身体质 一、平和体质 二、气虚体质 三、阳虚体质 四、阴虚体质 五、血瘀体质 六、痰湿体质 七、湿热体质 八、气郁体质 九、特禀体质 十、各种体质药物调治的方剂 第三节 浅谈四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 二、夏季养生 三、秋季养生 四、冬季养生 五、四季食疗方的做法 试读章节 程为玉于1965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接受了系统的中医学教育,熟读经典,理论功底深厚。1970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校期间深受知名中医刘武荣、张梦侬的影响,后又侍诊名医洪子云,临床经验丰富,学贯中西。 程为玉在繁忙的临床与行政工作之余仍不忘治学著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合编医学著作9部。2002年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称号。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县级中医技术传承骨干培训项目指导老师。2014年被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湖北中医名师”称号。 在50年的从医经历中,程为玉对中医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形成了自我诊疗特色,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一、四诊合参,注重问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全面收集病史,寻找发病原因,诊察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程老认为四诊中问诊尤为重要,询问病史是医师向患者学习,建立医患感情,拉近医患距离的过程。详细询问病史,不仅可以了解疾病的现在症,而且还可以深入了解原始病因;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及患者对医疗的依从性,而且还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医疗纠纷。和蔼而细心地询问及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病史,是一个临床医师必备的素质和职业艺术。作为中医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认真的四诊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作秀。它是一位正规的中医临床医师,收集全面病史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四诊缺一不可,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素问·徵四失论》日:“诊病不问其状,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所以临床医师必须养成一个认真、细心、严谨的望闻问切的习惯。 受刘武荣、张梦侬、洪子云3位恩师的影响,程老反对将脉诊搞成玄学。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明显特征,但对患者不望不问不闻,只凭脉处方是对患者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四诊的一种歪曲和曲解,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医四诊的玷污。明代李中梓早就对此有过尖锐的批评,他说:“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查病情。然必先望其色,次则闻其声音,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薄为愚昧”(《诊家正眼》)。 二、病证同辨,唯重辨证 中医、西医均是前人千百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各有长短,不可厚此薄彼,应当兼收并蓄,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造福大众。程老临床中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研究与处理方法。是中医的特点与优势,也是中医的精髓。中医学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对辨证论治最重视,这是因为证比症更深刻,更准确。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辨证论治既要注重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测的数据与结果,明确疾病的诊断(即辨病),又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患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综合和归纳,找出各个症状、体征、病史之问的内在联系,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和性质,以此得出证候的概念。 辨证论治时既要注意致病的因素,更要重视疾病即刻的症状与体征,也就是就诊时的证候,根据证候定出合理的治则,才能拟出有效的方药。程老曾治疗一郭姓男子。因右眼外伤,行右眼球摘除术后,右眼眶疼痛不已,经中西药治疗半年余症状越来越重。诊见:痛楚面容,面色眺白,语言低微,且不愿多说话,食少神疲,脉沉细弱,舌淡苔薄白。脉症合参,程老认为外伤,手术后疼痛固然血瘀是其病因,但外伤重创、随即手术,再加之服用大量活血化瘀方药致气血亏虚。患者表现出面色咣白、语言低微、纳少神疲、脉沉细弱,舌淡苔薄白,证属气虚下陷,故投补中益汤加减,仅五剂而愈。 三、学宗东垣,重视脾肾 程老从医50年,临床经验丰富,主张中西贯通,推崇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临床既强调脾肾之气的重要性,又极看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了“治脾不忘肾,治肾不忘脾”的学习观点。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总其大要,不外“正”与“邪”。“正”就是正气,所谓正气盛就是气血旺盛,津液充足,且升降出入正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变化和脾胃功能健全与否直接相关,尤其是内伤病。脾胃功能正常,健运水谷、升清降浊,气血津液得不到补充,而且由于水谷不化而成积滞,水湿内停成痰成饮,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逆、气陷、气虚和血虚、血瘀等证。凡此种种,皆为疾病之因,故李东垣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就其病机而言,大多数疾病都出现本虚标实,只是孰多孰少、孰轻孰重的不同罢了。所以程老遣方用药,时时照护脾胃、黄芪、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山药、黄精、大枣、甘草等健脾益胃之药都是程老临床喜用、常用之品,且用量较大,反对乱投大苦大寒的败脾伤胃和大辛大热的辛燥损气耗血的药物,即使非用不可,则投以小剂量,且中病即止。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也有赖于脾所化生的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与成熟,正如李东垣所言:“真气又名元气,乃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同时,体内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也主要是靠脾肾相互配合完成的。脾与肾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临床上治疗肾虚证加健脾益气药,治脾胃虚弱证加温补肾气的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1-3 序言 中国五千年文化灿若群星,中医药学就是群星中的珍奇瑰宝。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离不开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扬。湖北省知名中医、湖北省中医名师程为玉主任医师就是中医药学的继承与传播者之一。 程为玉医师出生于农村,接受专业中医学教育,能扎根基层,广结地气,从事中医药工作50年,始终保持中医理论自信,中医方向坚定,以中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爱岗敬业、难能可贵。在长期中医临床实践中,他不断感悟和提升,善于从古今中医典籍中汲取营养,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笔耕不缀;在基层医疗服务中,他不断弘扬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传道、授业、解惑,为广大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赖,获得青年中医临床医师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精神值得褒扬。 《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正是基层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纵览全书,其结构严谨有序,内容翔实易懂,既有中医理论上的独特见解,又有多年典型病例验案的分析总结,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齐备,可见没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定的事业心是难以完成的。作为一名当代中医工作的亲历者,甚感欣慰。望此书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兹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医名师程为玉薪传(从医50年医论医案精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王以兵//肖少雄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1902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8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8 |
CIP核字 | 2015306872 |
中图分类号 | K82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