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董小伟编著的《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以时间为线索,选择了从先秦至明清的典型诗歌进行注释和分析,并且用文字语言对诗歌中包含的历史进行讲解和分析,挖掘诗歌内涵,理清历史线索,生动讲解故事,引发后人思考。

本书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诗歌进行品读,对每一首选择诗歌进行详细的注释,并且采用“句注”的方式,便于读者阅读。在品读诗歌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了简短的点评,便于读者理解。

内容推荐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由董小伟编著。

她时而诉诸浪漫,使人们得到情感的升华;她时而直面现实,使人们看清社会的真伪;她时而倾吐悲伤,通过悲愁净化心灵;她时而抒发欢乐,通过快乐感染人生。

她时而像一个男人,指点江山,横扫天下;时而像一位女子,千娇百媚,柔情似水。她时而似一名隐士,咆哮山林,渔樵人生;时而如一名老者,纵论天下,追忆过往。

她就是诗歌,一种古老、悠久,且能直入灵魂的文学体裁,她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丰富而饱满的内心世界。

目录

先秦篇(11篇)

 载驰:爱国女诗人的歌唱

 株林:统治阶级的荒淫

 生民:周民族的伟大史诗

 公刘:周民族的迁徙

 黍离:西周的亡国之痛

 易水歌:真正的勇士

 国殇:战国争雄

 湘夫人:湘水之神的恋情

 弹歌:远古人类的劳动

 涂山歌:大禹的婚姻

 采薇歌:忠贞的“遗民”

汉魏六朝篇(20篇)

 垓下歌:四面楚歌

 秋风辞:帝王长生

 琴歌二首:凤求凰

 别歌:李陵之祸

 北方有佳人:绝世美人的命运

 团扇歌:后宫女人的争斗

 咏史:缇萦救父

 梁甫吟:二桃杀三士

 蒿里行:汉末动荡岁月

 七步诗:兄弟相残

 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其十四):魏晋风度

 思吴江歌:战乱时的归隐

 咏史诗:第一次文字狱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其十):《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代出自蓟北门行:南北对峙

 长门怨:宫心计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南北朝战乱

 华山畿:殉情歌

 苏小小歌:钱塘名妓

 木兰诗:木兰从军

唐朝篇(30篇)

 罢相:权力之争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恻隐之心

 与诸子登岘山:建碑名传

 夷门歌:窃符救赵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国际友情

 息夫人:旧恩难忘

 乌栖曲:宫廷歌舞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叛乱纷纷

 长沙过贾谊宅:失意悲苦

 饮中八仙歌:酒中豪杰

 丽人行:骄奢淫逸的统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昭君出塞

 寒食:寒食传烛

 三闾庙:千古第一爱国诗人

 汴河曲:奢淫亡国

 游太平公主山庄:野心勃勃的大唐公主

 刘郎浦口号:孙刘结亲

 登崖州城作:牛李党争

 金陵怀古:隋兵灭陈

 赤壁:赤壁之战

 经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

 过陈琳墓:檄文高手

 梦泽:楚王好细腰

 齐宫词:齐亡梁继

 瑶池:穆王西游

 嫦娥:嫦娥飞月

 西施:浣纱佳丽

 菊花:唐朝农民起义

 焚书坑:文化专制运动

 述国亡诗:后蜀战乱

宋元篇(23篇)

 边户:澶渊之盟

 送张寺觐知富顺监:四川的治理

 桃源行:真正的隐居者

 张良:汉朝的开国功臣

 孟子:亚圣

 狱中子由寄二首:乌台诗案

 荔支叹:进贡取媚

 徐孺子祠堂:名士高风、官员下士

 丞相温公挽词三首(其三):一代名臣司马光

 早发:抗金名将

 谒狄梁公庙:神探狄仁杰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绍兴议和

 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其四):靖康之役

 读《楚世家》:楚国的悲哀

 沈园二首:缠绵而悲惋的爱情

 挽张魏公:北伐战将

 戊辰即事:匆忙北伐的后果

 春日闻杜宇:杜鹃啼血

 过零丁洋:丹心忠臣

 醉歌十首(其五):大宋归降的悲哀

 伯牙绝弦图:高山流水觅知音

 哭陆秀夫:亡国之臣

 鸿门会:鸿门宴

明清篇(21篇)

 师师檀板:绝代风华

 石灰吟:正直清白的一代名臣

 元世祖庙:一代天骄

 桃花庵歌:江南风流才子的潇洒人生

 题韩信庙:开汉功臣

 竹枝词:巫山神女的故事

 皇帝行幸南京歌(其六):荒淫幸巡

 就义诗:奸臣误国、忠臣抗争

 戚将军赠宝剑歌(其一):抗倭名将

 七夕醉答君东二首(其二):玉茗堂中的传奇

 别云间:几社民族小英雄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才子佳人的故事

 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

 读史有感(其一):顺洽与董鄂妃

 和怀古:苏子瞻读书

 读《陈胜传》:农民起义首领

 五人墓:反阉市民暴动

 祖龙引:徐福东渡

 上官婉儿:宫廷女政治家

 梅花岭吊史阁部:梅花岭上的抗清忠臣

 赠曹雪芹:红楼巨匠

试读章节

易水歌(荆轲)

——真正的勇士

风萧萧[1]兮易水[2]寒,壮士—去兮不复还。[3]。

[1]萧萧:指风声。[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3]不复还:不回头。

(选自《战国策》)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英雄叱咤的历史,它千年不绝的气魄瓦解了一个混乱堕落的时代,洗礼了那个曾经弯弓射日的民族。一时间,大国蜂起,霸主迭现,英雄层出不穷,历史舞台上好戏轮番上演,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荆轲。

战国后期,诸侯相互攻打,逐渐形成统一之势。秦国于公元前359年任用商鞅进行了变法,国力日渐强盛,逐渐开始了兼并弱国的战争。公元前247年秦王赢政即位,开始部署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接着便把兵锋直指赵国,于公元前228年攻占了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

燕国太子丹和秦国太子赢政曾同在赵国做人质,后来赢政即位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但秦王赢政根本不念当年同为人质的旧情,对太子丹大肆侮辱,太子丹只得逃回燕国。回到燕国的太子丹有感于秦国日渐强大,也为报“见陵之怨”,便准备派人刺杀秦王赢政。

经过曲折地推荐,太子丹找到了荆轲,并把刺杀秦王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荆轲身上。此时,秦将樊於期因触怒秦王而逃到了燕国避难,太子丹以宾客之礼待他,荆轲认为只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才能作为让秦王召见的礼物。太子丹不忍伤害樊於期,荆轲便私下去见樊於期,并晓之以刺秦的大义,樊於期听后,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又重金购得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并淬之以剧毒,还派少年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一切准备就绪,公元前227年,荆轲准备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届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送行者皆着白衣、戴白冠,分明已经预感到荆轲此行九死一生。荆轲自然更加明白这一点,故在生死诀别的易水河畔,与高渐离筑歌相和,唱出了《易水歌》。歌词内容简短,但唱出了一位壮士抗暴赴死的悲壮情怀。萧萧的风声裹挟着易水河上的寒冽之气扑面而来,加之岸上送行者白衣加雪、神色黯然,苍凉之感顿生。接着荆轲以勃发的壮声,应和着未歇的铮铮筑音扶摇直上,压过风声涛响,化作冲天斥地、苍凉道劲的慷慨雄韵——“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用自己的生命宣告:纵然此去艰险无比,纵然此行有去无还,他所怀抱的孤身抗暴之志决不动摇。他那激昂悲壮的歌声千年回荡不绝,他那慷慨赴死的形象千年生辉不泯。

来到秦国,荆轲重贿秦王宠臣蒙嘉,并以樊於期人头和地图为礼物,得以在咸阳宫觐见秦王。在群臣环立的大殿上,荆轲从容等待“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的时机,便“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秦王环柱而走。”秦王平日里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顿时丧失殆尽,狼狈不堪。荆轲被秦王砍伤后,“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侠肝义胆、英勇抗暴、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载史册。陶渊明在《咏荆轲》中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诗句高度赞扬了荆轲精神。

P19-20

序言

诗歌,一种古老、悠久,且能直入灵魂的文学体裁,她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人类丰富而饱满的内心世界。

她时而诉诸浪漫,使人们得到情感的升华:时而直面现实,使人们看清社会的真伪:时而倾吐悲伤,通过悲愁净化心灵;时而抒发欢乐,通过快乐感染人生。她时而像一个男人,指点江山,横扫天下;时而像一位女子,千娇百媚,柔情似水:她时而似一名隐士,咆哮山林,渔樵人生;时而如一名老者,纵论天下,追忆过往。她教会人们谛听雨打芭蕉的寂静,玩赏村舍炊烟的安逸,流连高山流水的壮美,品味千年历史的磅礴。她要人们用一颗包容之心对待万物,用一颗思恋之心对待家人,用一颗真诚之心对待朋友,用一颗怜爱之心对待爱人,用一颗大爱之心对待苍生……

当我们用万分敬仰的心情,饱览中国诗坛星空,会发现群星闪耀、明艳动人,令人心醉。中国诗坛名家辈出,诗歌作品汗牛充栋,诗歌内容包罗万象,爱情、历史、社会、人生、谈禅、送别、边塞、闺怨、农村、田园、咏物等,应有尽有,其中评论过去、讲述历史、登临怀古是很重要的一类题材,阅读这类诗歌、理解这类诗歌、品读这类诗歌,对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回味历史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就是一本将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古代历史巧妙结合起来加以阐述、分析的集学术性、通俗性、文学性为一体的著作。这本专著既能阅读古代诗歌,又能了解到古代历史事件:既能通俗、清晰理解诗歌,又能详细、全面拜读历史;既能厘清历史线索,又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既有独特的历史观点和视角,又有新颖、简明的赏析方法:既有浪漫、合理的夸张,更有清晰、系统的现实:既能回味过去,又能启迪当下。

本书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线索明晰。著作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先秦、汉魏六朝、唐朝、宋朝、明清几个朝代的百余首描述我国重大、典型历史事件的优秀诗歌加以注释和品读,可谓有条不紊。

其二是注释新颖。当前许多古诗的注释方式大多采用页注、尾注、篇注等方式,本著作则采用了“句注”这种全新的注释方式,对每一首诗歌中难懂的词语进行了详细的古今对译,对生僻字采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对诗歌的出处加以说明,使阅读更加方便。

其三是讲述清晰。在著作的“品读”部分,始终坚持学术性与文学性统一的原则,运用了优美的文学性语言开篇,吸引读者,开启全篇,叙说历史经验;然后使用了文学性和学术性相容的语言对诗歌中所阐述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详细阐述,点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其四是总结精辟。许多叙述历史故事的书籍只是将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而没有进行归纳、总结,著作借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日”的手法,分析了历史教训、总结了历史规律、指出了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著作能顺利出版,历时两年有余,首先要感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董事长和校领导对我的提携和培养;感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严廷德院长对我的关怀和指导;感谢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父母、夫人、女儿对我工作的理解;感谢天津大学出版社梁金老师、马鸿岱老师对本书出版作出的努力。

当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这些自诩空前进步的当代人已经开始迷失自我,也许我们应该静坐下来,翻开久违的黄卷,开启一场场感天动地的灵魂之旅,找到物欲横流社会中心灵的港湾。当一切成为过去,当过去成为历史,当历史成为文献,当文献成为作品,我们这些学文者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向。

董小伟

2015年初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853870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2015201419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61
18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