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家/枫桥往事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最穷,家里也有菜篮。菜篮是家的象征。家里的菜篮,是过日子的晴雨表,它对日子的体验,有着比我们更加刻骨铭心的感受。

有网眼的菜篮,大的叫大菜篮,小的叫小菜篮。用得最多的是大菜篮而不是小菜篮,因为小菜篮在生活方式上有奢侈的倾向,用现在的话说叫“小资”,中看不中用,除非出街买菜,但那时出街买菜的概率,跟现在坐飞机出差的概率差不多,故不用也罢。大菜篮却是最具实用价值的,因为用得多,所以我对大菜篮的印象尤其深刻。大菜篮用青篾编成,圆形,插一副坚硬的篮拐。老态龙钟的菜篮能装个二三十斤,编得结实的菜篮装五十斤也不在话下。当然,那时候生活穷,菜篮的肚皮跟人的肚皮差不多,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没什么规律可寻。

背个锄头去自留地,菜篮必定也死乞白赖地跟着去。它被主人吊在锄头柄上,摇头晃脑,活蹦乱跳,是个革命浪漫主义者,一点也不以生活为苦。出门的时候,它活跃在主人眼前,主人怕它调皮捣蛋从锄头柄上溜走,只好用一只手将它牢牢按住。回来的时候,它却紧贴着主人的屁股或后背,因为它盛了满满一篮东西,盛满东西的篮子赖在地上不肯动,非要主人背着走,所以主人不得不将它扶上锄头柄,吃力地驮它回家。

没有锄头在场的时候,菜篮依然获得主人恩宠,或被主人提在手里,或攀着主人的一只肩膀不肯下来。看见村里人,主人还没跟人家打招呼,菜篮却管不牢自己的嘴巴,早就跟人家打招呼了,说自己要去割青菜了,说自己要去拔萝卜了……有时候主人真是气死了这家伙。菜篮口无遮拦,加上浑身的网眼,老是将主人藏在篮子里的秘密不小心透露出去。那网眼忽闪忽闪着,好像在说,我里面有个偷来的南瓜呢。

菜篮其实也有心事的!跟我们一样,它也不敢对生活有多少奢望。望什么呢?春夏时节装些青菜、豆荚,秋冬时节装些番薯芋艿,什么东西也装不到的时候,就无可奈何地被孩子们在草紫田里踢来踢去,末了还硬要打些猪草回家。回到家里空闲下来,鸡要飞进去做窝,猫要跳进去嗅它的味道,狗要多管闲事,好端端地一脚将它推倒……这就是生活,没有清静的时候。  篮子维系着农家的日子。人们割菜,都是拎着菜篮进进出出。每次出门,篮子看上去空荡荡的,其实那看不见的一篮空气,正是一家人的全部希冀。平日里,那篮子装回来的,多半是青菜、萝卜之类的蔬菜。只有那些可做零食的番薯可挖了,透过篮子身上那些眼睛似的网格,才能挑逗起孩子们的欢。逢年过节的时候,篮子比孩子还宝贵,那里积聚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全部渴盼,因为那里盛装的,是令人精神振奋的鸡鸭鱼肉。只是,这样的好景并不长,几乎没有一只篮子能与鸡鸭鱼肉长相厮守。

篮子也曾换来了孩子的欢乐。淘气的孩子其实是极不情愿跟篮子接触的,但一旦提篮在手,便与它一起上演一部“恶作剧”。篮子不贪玩,但跟孩子在一起,篮子也顽劣成性了。与孩子为伴,它先是被孩子戴在头上,充当“枪林弹雨”的盾牌,时而又被孩子充当飞行器,经常被高高地抛向空中,然后又沉沉地跌落在泥地上,偶尔还被大队干部无情的双手抓住,一把夺过,一脚踏下,踏歪它圆圆的口子。它不会哭,它被踩得通体扭曲,竟还坐在那里咧着嘴笑。许多只旧篮经过篾匠的手,又变成了新篮,许多只被拯救过的旧篮,最终撒手人寰。从孩子的眼光看过去,篮子也是欢乐死的。

篮子生命的终极,不是被抛向荒野,而是被扔到灶间,充当一把好柴。一脚踏扁,翻转身来,再一脚踏扁,然后塞进燃烧的火膛。以一缕青烟的方式,篮子向一顿香喷喷的饭,挥挥手告别。

家里的篮子还有很多。菜篮之外,有团篮,即没有网眼的那种;有茶篮,即妇女上山采茶的那种,插一副长长的竹拐;有小篮,即用于去小店买食盐放酱油瓶的那种,罩在小孩头上还像一顶帽子。但所有篮子中,没有像菜篮那样与我们朝夕厮守的了。它可能被放在道地,任鸡鸭猪们拱着围着吞吃长长的薯藤;它可能被搁在较高的桌上,防止鸡飞狗跳,因为它里面盛装的是一篮嫩绿的青菜;它可能挂在房梁上荡下来的那个钩子上,因为此刻它里面好不容易装了一块肉或一条鱼;更多的时候,它被主人拎到灶台上,从里面拿出一个萝卜,又拿出一个萝卜,还有青菜……做女人的,有时候还将篮子用来盛衣服,像拎着一篮菜,将衣服拎出去到河塘里洗,洗过了又拎回家来晒。

篮子成了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篮子就是生活的一只手。P18-20

后记

我终于实现了两个愿望:第一,在乡村老家住了下来;第二,适应了一个长假在乡村老家的生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我而言。

二十年前,我离开了老家,独立在外工作生活,那时的我二十岁刚出头。当老家成为牵挂,便也彻底告别了农村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在城里打拼二十年,其实不过是在重新培养一整套城市的生活习惯。农村与城市,两种习惯,如两种格格不入的脾气,正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抗,贫穷与富裕的对照。

如今我四十出头,正在奔五。我的前半生就这样被分割成大致匀称的两个段落。四十岁以后,我回老家的频率越来越高,试图能够在老家住下来,换个姿势生活,回归到朴素自然的乡村。这个设想几年前就已萌芽,但下定这个决心,却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这半年里,我精心准备,蓄谋已久,有时来老家的路上还信誓旦旦,筵终人散,我还是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城里。想来,成家前父母围着我转,成家后我围着孩子转,人的骨子里,到底还是爱幼刻意点,而尊老总是可以随意的。

多年的城市生活,已让我的习惯根深蒂固,上厕所,泡杯茶,上个街,洗个澡,洗个脸,也一律都城市化了。虽然乡村的空气真的很好,但不习惯处也随处可见。自来水里带着浑浊,让毛巾一入水便脏成了抹布;蚊蝇四飞,任凭努力驱赶,依然是源源不断;室内地砖与室外泥地虽截然分明,却截不断随意进出的尘土;我的卫生习惯与父母坚守了一辈子的习惯,不能浑然一体。所有这些,拧成一股绳,总是将我的心思活生拉回到了城里。

现在好了,我将城里的日常生活用品搬到了过来,然后,用两天时间,为这些用品,不断地寻找与变换与自己身体动作最匹配的位置,剃须刀搁哪里,毛巾挂哪里,卫生纸塞哪里,餐巾纸摆哪里,茶叶放哪里,书报叠哪里,皮夹藏哪里……当它们各就各位后,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焦虑的身心也终于沉静下来,我突然摸到了胸中那颗随遇而安的心。于是,就这样一直在老家住了下来,住成了习惯,住出了滋味。从此之后,我可以白天进城上班,晚上回乡过夜。  感谢老家的秋风。它们从远山吹来,一路上掠过稻香,掠过豆香,掠过草香,掠过桂香,它们密密匝匝地从窗户吹进来,咝咝地钻进我的鼻子,咝咝地滑入我的心田,我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夜里开窗睡觉的习惯。多么纯净的秋风啊,它跟城里的风是两副面孔,城里的风在钢筋水泥里穿越,东跌一跤,西撞一头,大多缺臂断腿,它们也想沁人心脾,但在灯红酒绿中,已没有了山村姑娘的清纯,它们被汽车、被油烟、被麻将、被歌厅、被人山人海的呼吸,糟蹋得面目全非了。

感谢老家的声音。清晨五六点,到晚上九十点,这段时间,是动物世界的声音,我的耳朵里充满着乌的喳喳、鸡的喔喔、鸭的嘎嘎、狗的汪汪、蟋蟀的唧唧,有独唱合唱,有长笛短笛,有抒情叙事,有议论争执。我摊开书看,那些声音就取代了密密麻麻的汉字;我摊开纸写,那些声音就又吸干了我正欲落笔的思想。它们一刻不停在我耳边环绕,逼我放下书和笔,然后静坐屋内,聆听它们美妙的歌声。我明白了,为什么乡村人可以在屋檐下一坐半天,一坐又半天,因为时间是有声音的,时间是动听的,悦耳动听的时间里,最宜闭目养神和修身养性。

感谢老家的深夜。那是专门为我脑子提供的宁静之夜,宁静得没有丝毫的杂质。此时,人早早睡了,鸡鸭进笼了,乌儿回窝了,看家狗静静把守在门口,它们共同为我维护夜的宁静。乡村的夜,像是熨斗熨过了,摸上去软绵绵,滑溜溜;乡村的夜,像是一碗倒得满满当当的老酒,稍有躁动,就会洒落酒水。宁静如水的夜,总把一个咳嗽、一个脚步、一段对话,折射和放大数倍。在这样的夜里,我可以把心绪放得很平,把烦恼丢于脑后,我聆听自己的呼吸,和自己的心跳,在宁静的夜里,我寻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彻底释放了自己。

我换了一个姿势,在乡村老家开始自由自在生活。换了个姿势,我实现了孝顺父母的夙愿,仅仅因为我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的日子充满了幸福与快乐。换了个姿势,我远离了工作的负累,躲避了家庭的烦恼。所谓的功名,不过是风中摇晃的枯萎的茅草,所谓的生命,旺盛也不过是收割前橙黄的稻谷,人类,不过是生长期更长久些的庄稼。但是再长再久,也不过是生根、开花、结果,直至枯萎、死亡。在人生的四季里,我们何不活得再洒脱些、自由些、精神些。

换个姿势生活,也换了我思考的视角。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城市里争个你低我高,你贫我富,尔虞我诈?为什么,我们抛弃乡村的父老乡亲不去亲近,却非要去追逐以牺牲清风明月、糟蹋诗情画意为代价的忙碌与焦虑?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孝顺我们视而不见,难以做到,却愿意死心塌地去争做千辛万苦的房奴?为什么,我们进了城,做了个伪市民,从此非要与农村划清界限,且以此标榜自己?为什么,我们这些从农村出去的人,不回归乡村去为新农村增光添彩,却非要争着去给不堪重负的城市添加无尽的拥堵与争夺。

换个姿势生活,日子会更滋润,心情会更畅快!

目录

前言:乡村慢生活

第一辑

 父母亲的田野博客

 豌豆

 包心菜

 藤

 那些瓜

 老南瓜

 菜篮

 菜园

 缸闹菜

 干菜

 臭食

 草紫

 黄蚬

 蚂蟥

 工分

 双抢

 耘田

 月下割稻

 家里养群鸭

 卖猪

 头发过去时

第二辑

 我的故乡叫先进

 草囤

 乌桑卵子

 棒冰

 葱管糖

 吃生活

 喊皇天

 新衣

 大脚布

 潮烟管

 喜酒

 嫁妆

 划拳

 狗肉

 客套

 露天吃饭

 电影

 戏文

 烟囱

 绰号

 代销店

第三辑

 磨剪子抢菜刀

 换糖

 箍桶

 钉秤

 修伞

 弹匠

 木匠

 铁匠

 篾匠

 裁缝

 补碗

 补缸补甏

 阉猪与阉鸡

 打草鞋

 赤脚医生

 鸬鹚捕鱼

 耕田

 车水

 看蚕

 革酒

 杀猪

后记:换个姿势生活

序言

乡村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心跳。如果都市的生活舞步是“快四”,那么乡村的日子就是“慢三”。快有快的收获,慢呢,更有慢的风采、慢的享乐。

在乡村,你体会不到都市的“速度感”,一切都慢下来了。你留心看,可以欣赏到一个个生活慢镜头。炊烟袅袅是慢的,炊烟像丝棉,从各家的烟囱里飘出来,把村子包裹得像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似在慢慢熬制生活。村路弯弯是慢的,村路像藤蔓,不慌不忙地延伸,在屋角逗留一下,在树底盘旋一下,在田间扭动一下,东游游西荡荡,终于懒洋洋走出村庄。春华秋实是慢的,春天里庄稼和草木齐上阵,给大地刷绿色的油漆,一遍又一遍,拖沓到秋天还没刷完。还有,动物其实也是慢的,鸡一颗一颗地啄是慢,鸭一步一步地摇是慢,鹅一声一声地叫是慢,牛羊在草地懒得行走,猫狗在睡眠里懒得理你,麻雀如果没有驱赶,情愿成群结队地停在电线上给你画五线谱……

自然还有人,乡村里的人,他们的话语里时不时会吐出慢字来。告辞请慢慢走,喝酒请慢慢喝,吃饭请慢慢吃,脾气要慢慢改,伤口会慢慢好,好日子要慢慢来,气急败坏先慢慢说,拳脚相向了也要耐得信心再慢慢坐下来。细水长流是慢的,穿针引线是慢的,做事不能跌煞扳倒,心急吃不了热粥……

你看乡下人,他们真的慢出了境界:说话一慢,便和颜悦色;表情一慢,就慈眉善目;心思一慢,就磊落坦荡。譬如说眼睛,乡下人的眼睛,明亮但绝不尖锐,精神但决不精明,他们会朝着突如其来的陌生人木木地看,看得如呆如傻,但那眼神里透露的是好奇与友善。乡下人的眼睛未必识得假钞,未必认得名牌,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看清对与错、善与恶、生与死。譬如说双腿,乡下人的双腿像是长了根系,他们最不情愿离开脚下的土地,他们挺直腰板坚定地走,哼着老歌踏实地走,长途跋涉艰难地走,牵着儿孙慢慢地走,他们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长,他们的双腿未必走过林荫道的情调,也未必走过商业街的繁华,但他们在世上踏踏实实地走了一遭。譬如说脑袋,跟城里人相反,乡下人的脑子里装不下思想与梦想,装不下谋略与谋划,装不下计算与算计,装不下奸诈与欺骗,乡下人的脑子慢似愚钝,慢似笨拙,却也特别好使,他们繁杂事情简单化,将大事化小了,将小事化没了,法解决不了,他们用理去对付,理解决不了,他们用情去融化,只因为,他们的脑子干净纯洁,没被金钱名利啃噬。

乡下人喜欢站在门口眺望远方,田野,村路,山头。每当太阳偏西,乡村里总有神情安详的人们坐望日落。望着夕阳无声地滑向山的那一边,看山峦把最后一束金光吞没,感受天与地瞬间重合的美妙,心里充满了赞美,觉得生活像是透过云霞洒下的夕晖,轻盈而明亮。乡下人习惯蹲下身子,给予瓜果蔬菜浇灌温柔的目光,知道虫子咬得它们痛了,太阳晒得它们渴了,泥土不力让它们变瘦了,乡下人知暖知冷、知爱知疼,他们柔软的心灵融化了坚硬的土地。乡下人偶尔抬头仰望苍穹,看星星眨眼,看月盈月亏,惋惜有流星划过,感叹有乌云遮月,才下眉头,关于今生与来世的哲理也已推敲得一清二楚。

是的,乡下人慢了!因为慢,就离高楼林立远了;因为慢,就离拥挤、喧闹和污染远了;因为慢,就离压抑的奔忙、冷漠的竞争远了。虽然,慢了让农村的房子愈显矮小,慢了让姓千姓万的钱流进来的少了,可钱算什么东西呢?钱在人前成了精,在山川、庄稼、动物、亲情、淳朴、健康面前啥也不是,钱的屁股后面总是跟着一群追逐的人,但是,慢悠悠过日子的乡下人,他们留恋土地甚于打捞金钱,他们一辈子就守望几样东西,庄稼是一样,村子是一样,再就是老婆孩子。这一守,乡村就慢出了诗情画意。

就像母亲拿好的东西留给我们,正因为慢了,乡村为我们保留和收藏着愈来愈显得珍贵的风景。春天满坡的梨花桃花,红白相间,香艳袭人;夏天金黄的麦浪,翻腾着新麦的芳香;秋天柿子红的时候,便带来了累累硕果和人们纯朴的笑脸;冬天随处可见老牛在暖暖的阳光里津津有味地反刍……这美丽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梦里。城里人每见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湾浅溪、一座青山、一处老宅、一方蓝天白云,总是大呼小叫,唏嘘不已,梦想丛生,那是因为:城里人走得太快,走得太累,特别渴望拥有一个慢慢摇出来的世外桃源。

于是,城里人纷纷到乡下看景。看景正是为了慢下来,闲下来,雅起来。不光让眼睛慢下来,还要让双腿慢下来,让脑子慢下来,让心思慢下来。全身心缓慢,放牧心情,放飞心灵,舒缓绷紧的神经,抛开世俗的纷扰,将自己置身于乡村晃晃悠悠的慢镜头,惬意地享受自然的快乐,朴素的满足。那样,风也有了甜味,水也有了韵味,哪怕枯坐,也能坐出禅意。慢下来,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知足常乐。

乡村慢生活,是一种生存美。比起都市的紧张生活,这里的节奏似乎更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如果说蹦迪是为了宣泄,那么只有踏着慢三舞步,才能领略生活艺术的真谛。慢悠悠的乡村,拥抱我的是宁静;慢悠悠的生活,可以停泊每一颗躁动的心。

内容推荐

一个60后的乡村记忆。

弘虫编写的《老家》三辑共63篇散文,回忆老家的乡村往事、风俗民情、消逝了的手艺,将记忆的碎片缝补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乡村慢生活的场景,在文字里给读者一份看得见的乡愁。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也不仅是江南一隅已消逝的场景,而且也是一个大中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漂泊,我们的灵魂总想回到最初的那个地方。像一棵树,上半截正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绽放,下半截却疯狂地在泥土里挣扎伸展,寻找生命最起始的疼痛,那是我们的根。除了故去的家园,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变得坚硬的心再扑扑跳动……

编辑推荐

《划拳》、《狗肉》、《客套》、《露天吃饭》、《电影》、《戏文》、《烟囱》、《绰号》、《代销店》、《换糖》、《箍桶》、《钉秤》、《修伞》、《弹匠》、《木匠》、《铁匠》、《篾匠》、《裁缝》、《补碗》……弘虫编写的《老家》三辑共63篇散文,回忆老家的乡村往事、风俗民情、消逝了的手艺,将记忆的碎片缝补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乡村慢生活的场景,在文字里给读者一份看得见的乡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家/枫桥往事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弘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36953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426197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