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深绿色的列车,拖着沉重的身躯,缓缓地行驶在江东省西南的红土地上。
红土地是南方的象征。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分布着在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别看红土地贫瘠,它却是承载着干百万生命的巨大怀抱。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比之莽莽北国的粗犷,显示出江南秀美的姿色。在火红的土壤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年四季洋麦花、荞子花、洋芋花、油菜花、萝卜花、油茶花、栀子花等,百花交替开放,色彩斑斓炫目,将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展到天边。
眼下,蒙蒙夜色将这一切美好掩映着,只有火车、汽车的车灯间或扫射几下,或是在农户昏暗的灯光、稀稀散散的野火飘动中,更透出几分神秘的意味。
夜色深沉,寒气袭人。铁路两旁的丘丘岗岗间,飘着团团暗红色的火苗。火苗幽灵似的,“呼啦啦”的,一会儿窜得老高,一会儿又隐匿得无影无踪,更给这片神秘的红土地带来魔鬼般的神秘色彩。
这条列车的线路远离京广、京九、浙赣、湘黔这些大动脉,属于支线的支线。列车车厢是从那些红旗车队淘汰下来的,显得十分陈旧,甚至可以说是破败。铁道部门这些年把巨大的投入放在华东华南的高铁线路和车站建设中去了,这些偏远的红土地,只怕是被那些官员们忘记了。
邋邋遢遢的硬卧车里,浓眉大眼的丁刚强紧靠着车窗,凝视着一闪而过的点点火苗。
丁刚强对车厢的好坏新旧没有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窗外的红土地。
这片红土地,是丁刚强很熟悉的地方。江东省的地形大概分为两部分,紧靠长江的,是一望无际的冲击大平原,而它的南部,则是连绵起伏的红土地。红土地没有高山峻岭的雄伟,是一个又一个起伏不定的小山岗。山岗被青翠的树木和艳丽的鲜花覆盖,有着无穷无尽的神秘。树木花草的脚下是深红色的土壤,偶然可以看见裸露出来的一片片一块块,也有岩石般的异常坚硬。红土地平日并不扬起尘土。但到雨天,那泥水搅和在一起,人们沾上它,就和红土地融为了一体。
丁刚强是红土地的儿子。从小伴随着他的,就是红土地上的泥浆,就是红土地特有的物产红薯。红薯是他祖祖辈辈的食粮。丁刚强常常说,自己是吃红薯长大的新农民。
红土地不光是生产稻米和红薯。在它的深处,掩藏着丰富的煤矿。那红色的火苗,是红土地特有的馈赠:土法炼焦的炉子。江东省的西南部是产煤区,地底下蕴藏着黑黝黝的宝藏。农民们继承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秘诀,家家户户都可以搞几个土法炼焦炉。那可是他们赚钱的聚宝盆呀。
火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清江河,从冲积平原驶往红土地深处的朝阳。朝阳是江东省的一个地区,处于与邻近两个省份交界的边缘地带。
朝阳并不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丁刚强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丁刚强已经记不清楚是多少次来朝阳了。刚出校门,分配到当时的江东省文化厅工作,他出差的第一站便是朝阳。
朝阳地处三省交界,边远的两个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语言的差异,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不同,各县的方言不同,形成了三个地方戏品种。这些地方戏或许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各自保留着最传统的色彩,曲调迥然不同,故事也不同,就连表演的套路也各有迥异。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丁刚强迷上了这里瑰丽的民间艺术。他在朝阳地区边远的县城、乡镇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收集整理的曲目,撰写的评论文章,在当时的江东省新闻文化界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从此以后,丁刚强每年都要到朝阳一两次,每次都小有收获。几年下来,他自然就成了研究朝阳地方民间文艺年轻的权威。他小小年纪能坐上省新闻文化厅群众艺术处副处长这把交椅,与朝阳这片土地给他的特殊经历不无关系。这也是他着魔似地欣赏窗外魔鬼似的火苗的另一种原因。
朝阳的“魔火”的确有无穷的魔力,就像朝阳人有无穷的魔力一般。在江东省6500万人口、12个地州市中,朝阳是别具一格的。这里是云贵高原和南岭山脉的交汇点,山峦起伏,水系交错,盛产柑橘和其他小水果,人们历来过着富庶丰盈、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江东省大部分居民是移民的后代。或许是经历的战乱太多,古代的江东人战死无数。从明王朝建立起,朝廷只好在战乱平息后,从邻省迁移成千上万人到这里居住。那些敢于离乡背井到江东来扎根的,大都是一些具有不安分基因的人群。用现代的话说,他们是敢于挑战新生活的强者。由于代代相传,这些基因应该更加强化了吧。而清江河上游的朝阳人,在江东人中更具有特性,或许他们是古代山民和北方移民交错繁衍的后代,有着明显的杂交优势。他们有个自贬式的比喻,戏说自己“像骡子一样”。因为骡子是马和毛驴杂交的后代,以犟的性格闻名于世。的确,朝阳的人群纵有千百种姿态,形形色色,但个性极为强烈,好胜心、斗争性一个胜于一个。历史上,朝阳出过不少中国近代史上驰骋风云的人物。清初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据说做过林则徐的幕僚,就是这山旮旯里农人的后代。他晚年落叶归根,隐居于山野之间,开设学馆,授业育人,教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清末好几位中兴大臣便是他的门生。一位为首带领队伍推翻复辟帝制、再造共和的伟大人物,据说便是此公的远亲。
P006-007
以记者的敏锐写小说,用作家的眼光看社会,让生活和新闻升华为小说。
——著名作家王跃文
身居省委大院30年的时政记者,以亲身经历的事实为元素,以写实的风格,描绘21世纪初期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生活。男女主人公曲折灿烂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生动的新世纪社会生活教科书。
——著名作家浮石
上篇
·009·
丁刚强是个沉默寡言的知识型干部。他这样的人,做事十分低调,平日并不显山露水,不事张扬。在旁人看起来,他是个孤傲不群的角色,因为他好静,好思考,不太与人争论。
·015·
当官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官可以为老百姓办好事,当官可以解决自己车子、房子、票子的问题,当官可以只上不下舒舒坦坦一辈子。
丁刚强这样对自己说,因为他要找出改变自己态度的理由来。
但巴结这个手段,丁刚强是怎么也不能接受的。
·023·
许晴晴确实很可爱,但她还小哦,要等到许晴晴3年多以后大学毕业,两人才能在一起,而且还不知道她会被分配到哪里。再说,丁刚强对许晴晴虽然心仪,却从来没有表露出任何爱的暗示。许晴晴是不是爱着自己,他也不知道。或许在她看来,仅仅是对一个大哥哥的依恋。
·029·
丁刚强心想,厅里一把手的交椅,轮都轮到姜草阳了。
丁刚强也想过,只要自己在这次民意测验中的票数过了关,姜草阳一定会鼎力提携他。丁刚强希望最好不在业务处室而是到综合部门,如办公室、市场管理处、研究室等。这些部门后劲足,对今后的发展也好得多。
·036·
新闻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位置,也没有像丁刚强所期望的那样,由姜草阳继任。许晴晴倒是说对了,这两把交椅分设。厅党组书记由原朝阳地委副书记,就是那个高挑个儿细皮嫩肉的王志清担任,厅长、党组副书记是原常务副厅长姜草阳。
·046·
丁刚强连续两次“躲风”,被甩到是非圈的旋涡之外,似乎被人们忘却了。但运气并没有忘却他。他在民意测验中得票数中等,人缘关系不算太坏,又是有5年资历的副处长,居然爆了个冷门:升任计划财务处处长。
另外一个冷门是:原来呼声颇高、韩厅长反复推荐、姜草阳也做了许多工作,极力主张,似乎就要当市场管理处处长的伍月华,居然原地不动。
·061·
如果“潜规则”成立的话,当然的人选首推伍月华。再加上他与姜草阳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这似乎使他在成功的天平上,又加了一块砝码。
但也有一些“预言家”,从王志清和姜草阳的微妙关系中看出了一点点端倪。他们认为伍月华胜数的几率很小。 ·069·
丁刚强不由自主地也端起了酒杯。
外面下起了大雨,风从封闭得很不严实的窗户飘了进来,把一闪一闪的烛光吹得忽悠忽悠的。
许晴晴慢慢地往丁刚强的身边靠了靠。丁刚强没有吱声,回敬了她一杯酒。
·099·
参加会议的党组成员还是都不吭声。大家觉得姜草阳今天怎么显得特别扭。过去讨论一个他不中意的干部提拔时,姜草阳总是上纲上线,现在把纲和线都甩到九霄云外去了。同一个人,何以两副面孔?同一件事,何以双重标准?在场的人都很疑惑。
·111·
他又想,姜草阳与他肯定没有了过去那种融洽的关系,“鹿茸事件”本来就说不清楚,现在又有了这个事儿,还不是更加麻烦了。两家人去钓鱼,只怕再也走不到一起了。再想想王志清呢,他的思路已经变成了现实,可还记得丁刚强这块铺路石?
·121·
丁刚强是文化艺术基地筹备小组的副组长,组长由邬欣兼任。他当然知道,邬厅长那只是挂个名而已,但王志清找他谈话时说过的,由丁刚强担任组长,现在在他的前面挂个副厅长,细心想来,应该是姜草阳从中作梗,心头不免掠过一丝乌云。
·132·
第二天,《江东日报》把入围者的名单全部刊登出来。许晴晴和丁刚强都在名单之列,还有各自的得分总数。
·135·
丁刚强开始满心高兴,以为自己很有希望进入厅领导班子,好好地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让个人的价值在领导岗位上变成社会价值。经王志清这么一说,一颗热腾腾的心,顿时变得冰冷,双脚也不由自主地颤动起来。
·159·
丁刚强近来老是这么想,在新闻文化厅里,他当处长主持过的事情大都是很难剃的癞痢头,或是开创性的工作。
他自己图的什么?升官?到现在还是个处长。干事业?成就算不到他自己的头上。
·177·
江东省发现了那么多竹简,轰动了文化界,轰动了大江南北,成了文化界的热门话题。这本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偏偏王志清和姜草阳都想插一手,想把它划到自己的名下,凭借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增添色彩。
……
·375·
回到住处,丁刚强回味着刚才和黎珺的谈话,每句话每个细节都像过电影似的过了一遍。 丁刚强觉得这个黎珺不简单。今天的谈话他是试探着来的。黎珺自己早有主意,有自己的全盘打算,并不是什么不懂经济工作,而是头头是道,内行得很哦。
·394.·
但黎珺已经三天没有回朝阳市了。
丁刚强有个预感,黎珺是在躲。
·413·
回到办公室,小胡汇报说,省委已经决定派一个巡视组到朝阳市来,重点了解这次出现的不稳定事件和网络上热炒的一些问题。
·430·
根据秘书科长提供的情况,巡视组继续调查,已经初步掌握了黎珺的一些问题。那个招牌风波,就是一桩很小的事情,只是把黎珺牵出来的一根导火索。
·451·
丁刚强这么说,其实是想了解一下金磊的思维方式,他既然已经考虑提名金磊做副市长代理市长,他还是想多考察一下。在丁刚强看来,考察领导干部的德行以外的内容,主要看他的思维方式和办事作风。
·459·
一个干部的命运,就这么简单地决定了。他在想,干部提拔使用,很多就是机遇。黎珺不出事,哪会有金磊的份儿?
·467·
但有一点,是冯胜林没有想到的,黎珺有那么多笔记本。冯胜林更没有想到,黎珺的笔记本居然记录得那么详实。
这个笔记本害了别的领导干部的,是经济问题。这个笔记本害了冯胜林,因为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481·
冯胜林辞职的消息出来后,网民评论的、转发的层出不穷。一个省长突然辞职,当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大家感兴趣的是他背后的故事。
·485·
高平凡快人快语道,欧阳书记刚才找他谈话,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要他转到政府那边去,先做常务副省长,找机会做代理省长。
·493·
这些网络信息呀,怎么一下子就集中到高平凡的身上?这一定是有人特意组织的。这不是一个人所为,是一个群体,背后一定有推手,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搅局。
·505·
李远却说:“那也未必,坏事可以变好事。我要告诉你的是,汪洪亮他们把老高那几件事的真相讲明了,与‘八府巡按’和‘梁山寨主’们的说话截然相反,上级部门决定派一个调查组到江东来,专门调查落实。这是好事,不是给了老高一个新的机会吗?”
·526·
果然是大坝里侧出现管涌。闻声而来的预备役战士已经有几人飞速地跳入水中。
看到这样场景,丁刚强心头顿时一热,“呼啦”一声跃入水中,加入到战士们的行列。
·531·
欧阳晋感慨地说:“我也快60了,应该把位置让给年轻的同志。”
·533·
欧阳晋举起酒杯,与丁刚强的酒杯轻轻地碰了一下,继续说:“告诉你一个好的消息,中央决定向江东省派出巡视组,有很多沉疴问题,可以乘这股风来解失,很是值得期待哦。”
张效雄著的《风起》是一部描写一批生于一九六零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职场奋斗和情感纠葛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生于六零年代的人,面对应接不暇的诱惑,面临显规则和潜规则的强大博弈,有过困惑迷惘,但是在情、理、法的较量中,主人公最终让自己的事业和抱负用智慧和正气得以履现。主人公曲折灿烂的人生经历,就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张效雄著的《风起》是一部关照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以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为元素,以写实的风格,描绘在21世纪初期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书中主人公曲折灿烂的人生经历,实际就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是一部生动的新世纪社会生活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