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国万里飘》是作者雷如歌二十余年游历全球百余国家之后所有观感的一个小结。本书涵盖国度数量之多、地理面积之广、人事范围之宽,恐怕可在历来的游记作品中独占鳌头。南北极、格陵兰、撒哈拉沙漠、南太平洋小岛国、黑非洲及拉丁美洲的低知名度欠发达国家、充满神秘感的古巴、朝鲜、委内瑞拉等激进国度、均在书中由作者亲历后一一解读。作者喜爱摄影,并有自己个性化的视角与取材。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些其它同类书籍也许难以一见的照片,公诸同好,或可以起到拾遗补缺之功用。本书绝非旅游工具书,亦非观光导览书。相信热爱人文旅游的朋友会对它产生较强的认受性。
《百国万里飘》是作者雷如歌二十余年间游历全球百余国家和地区所有观感的记录。
南北极、格陵兰、撒哈拉沙漠、南太平洋小岛国、非洲及拉丁美洲也都留下过作者的足迹。旅行次数多故事也多,而且往往独特有趣,作者娓娓道来。
在我年轻的时候,与苏联笔友通信曾经是非常时髦的事情。我曾经有一位相当忠实的笔友住在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巴库,两人的笔墨之交给了我一个机会对这个地方略有所知,还让我憧憬着有朝一日游历该处。有春华果然有秋实,我在甲子之年终于踏上了阿塞拜疆的土地,可惜笔友早已移居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市,物是而人非,哀吾友之不见兮,独怆然而涕下!
数年前我造访亚美尼亚时,就曾打算顺游与之接壤的邻国阿塞拜疆,但那时两国正为领土纷争而大动干戈,穷兵黩武,导致边境关闭,来往断绝,故未克成行。近年战祸渐消,局势稳定,阿塞拜疆依仗丰富的油气资源不断发展自身经济,在高加索地区可谓一枝独秀,惹人艳羡。在此情况下国门亦慢慢打开,对外交往日渐频繁;不过除了洽谈生意的客商,纯粹前来旅游的人士几乎没有,观光业尚为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而我这个只为游山玩水而来的外国佬,在当地人眼中绝对是天下奇人。我在下榻的酒店询问可否参加本地的旅游团,职员们的反应是一脸茫然。我在大街小巷费尽心思也找不着,甚至打听不到任何一家旅游公司。每个国家国情都不一样,也犯不着大惊小怪,还是入境随俗吧。
其实旅游这回事在更大程度上更是个性化的活动,至少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没有旅行社替你安排行程也不一定是坏事,我完全可以将自由度最大化,按照自己的心愿和意志去度身专做一个令人满意的计划和方案。我决定将旅游重点摆在巴库市,同时兼顾外地的观光项目。
巴库真是可爱极了!这个洒满阳光的优雅城市绿意盎然,光鲜亮丽,道路宽敞,空间感强。每一座建筑物都有足够的空间来拱卫它,每一幢楼宇都保持着一种簇新的状态,无论它是最近落成的还是年代久远的。各种现代化的新大厦正拔地而起,它们并非一律是高层建筑,更多的是在高度上迁就周边环境,其中不少小巧玲珑的精品特别耐人寻味,许多细枝末节的处理手法令人拍案叫绝,忍不住要从不同角度去落足眼力,审视良久,将其美感尽情发现,消化吸收。巴库的美在四处张扬,就连那些隐藏在脚手架后面的“胎儿”建筑,亦通过尺寸惊人的喷涂画把未来的新姿新颜提前公之于众,为每一个过路的人打开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千年古城巴库仍在不断成长,充满活力,激情四射。时不时与途人目光相遇的建筑工地和起重吊机宣示着城市发展的宏图大略,市容市貌变化的速度与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的速度似乎在互相攀比着,谁也不甘落后。
如果将巴库比喻成一个光彩夺目的漂亮胸针,那么里海就是胸针上璀璨无比的耀眼宝石。在岸上眺望里海,那是苍茫辽远,横无际涯,天水一色,实难相信其为内陆湖;但当你注意到里海海面波平如镜,风平浪静,涟漪荡漾的景致,又顿时慨叹其确无海洋的气度了。我更愿意这样描述里海:它是似海的湖,像湖的海,可谓集湖海于一身,胜过单纯的湖和单纯的海。
巴库人沿着里海修了一条弧线形的临海大道。近海处是宽阔的行人道,有洁白的铁管栏栅供市民凭栏望海。人行道的护栏外还有一个低一级的平台,市民可以在此坐卧休憩,或晒太阳,或发发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平台下面才是沙滩,亲水之人可以下去游泳钓鱼,自得其乐。人行道后面有一条马路,但绝无车马之喧,却空空荡荡,清清幽幽。马路后面是一条绿化带,有五十米以上的宽度,其中散布着咖啡座、售货亭、休闲座椅和各类雕塑作品。绿化带后面才是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其间还是有阔落的人行道将其与绿化区分隔。当烈日高照的时候,绿草上碧树下便是市民避暑乘凉的绝佳去处,在这里饮冰降温的,阅读闲书的,下棋打扑克的,各适其适,互不干扰;这儿又是静谧的,文雅的,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偶然入耳,喧闹吵嚷的声音在此似无容身之地。林荫中居然还藏匿着一座多层停车场,它的外墙是由一些白色金属叶片构成;这些叶片在某些区域摆脱了平行状态,以拉大或缩小了的间距组合成波涛形的纹路,与不远处里海的水浪彼此呼应;又为万绿丛中生出一片白来,增强了色彩的对比度,丰富了绿地上的情趣。我住的宾馆离海边不远,这条海滨长廊便成了我早晚散步的场所,黎明时观日出,黄昏时观日落,只觉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若然将巴库比作青春佳丽,那么里海边上这条绿道就犹如美人脖子上所系的一条珍珠项链,闪亮而淡雅。
P5-6
笔者从小就对外国充满了好奇与疑问:为什么爷爷一辈子在古巴谋生?为什么爸爸年轻时东渡日本求学?为什么外公曾经一度侨居夏威夷?为什么妈妈读过的教会学校会有那么多外国老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的父母要去留洋甚至于与洋人结婚?……于是总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出国去看个究竟,求得答案。
念书后碰上了中苏友好热,与苏联笔友通信最时髦,去苏联留学成为最大的心愿,对自费到苏联旅游回来的大人们羡慕得不得了。于是我又幻想着自己有一日也能在苏联及东欧的土地上打个转,亲眼见识一下那个神奇的“人间天堂”。
年岁渐长,懂得了周游世界不过乃“南柯一梦”,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潜意识里还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仰慕之”。比如在高考报名之时,我仍执着地舍理工医而选外国语,以为日后还兴许有奇迹出现,能当上个小翻译随团出国访问。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本科上了个俄文专业;“文革”中上头号召“复课闹革命”,我又“鬼迷心窍”地读了一阵子日文;及至一九七八年考上研究生后,竞锲而不舍地跟着外教猛学英文。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在下人还在,心不死,始终为了有一日能走遍天下而处心积虑,未雨绸缪。
物换星移,改革开放,神州的边界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有幸加盟了外企中一家超大型的跨国公司,此后海外公干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每年一个月的带薪年假亦是照放不误;于是早年的国际旅游梦霎时死灰复燃,儿时读过的儒勒·凡尔纳所著《八十天环游地球,》、朱自清所著《欧游杂记》等书重新在我脑海中翻腾,刺激我的神经去迈开双脚,行万里路,睁眼看世界,近观天下人。
在不惑之年,我开始步出国门,首个目的地是泰国。从此我的游历一发不可收拾,乐此不疲,萍踪四海。光阴带走了二十多年,我的脚印已遍布国内全部省、区、市,地球南北两极及世界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有的媒体送我一顶“国际旅行家”的桂冠,其实我却从未敢如此自诩。
我只觉得游历令人视野变宽、见识渐广、经历增多、感悟不少。每与友人分享旅行心得,总有一些故事会让他们慨叹或者着迷;于是他们常常鼓励我将旅游过程与见闻写成故事,公诸同好,予人启发。笔者自知并非名人,亦无粉丝,只担心人微言轻,浪费纸张,付梓成书也不过最终让废品收购站多了一丁点儿进账而已。由是之故,久禾提笔。
偶尔遇到稿约,也不过仅用短文应付;还不若有时记者采访,所占篇幅更多。历年来拙作及接受采访之文字散见于《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东方日报》(香港)、《看世界》、《南航生活报》、《潇洒》、《黄金时代》等纸质媒体。广东电视台也曾替我录制过专题节目。久而久之,身边熟人同媒体朋友屡屡给我催促和鞭策,使我明白了旅行经验其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条件限制,资源不足,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远行各国的宝贵历练以及获取洞察环宇的精神财富。笔者得天独厚,蒙命运之神眷顾而踏足了五洲四海,又怎能只是自私地将其视作个人珍藏,而不好好总结出来,向大众呈示,使之化为公共的知识,庶几能对社会略有贡献?
本着上述之动机,我终于不揣浅薄,勉为其难地立下文字,只希冀借助一枝秃笔,揭秘行者的心路历程,将丈量地表的物理现象提高至认知世界的心理现象,并且进一步升华成反思人类的哲理现象。如果能促成大家把旅游的享乐意义与文化意义、审美意义、社会意义结合起来,变作与日俱增的游客们共同追求,窃以为哪怕一丝丝微弱的推动也是亟须做出的,而且身为过来人更应该是责无旁贷。
笔者才疏学浅,挂一漏万;书中如有谬误及不尽之处,还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是为至盼。
二○一四年仲春
在众多友好的鼓励下,我终于写完了自己的游记。搁笔释怀,感慨系之。有些话藏在心里,不吐不快。
我对旅游之所以有浓烈的兴趣,首先得益于父母兄长在我年幼时对我的熏陶与提携。先父年轻时便漂洋过海,负笈异邦;返国后长期走南闯北,萍踪不定。他本身博闻强记,阅历丰富,希望子女亦能如是。在我上小学时父亲便为我订阅了《旅行家》、《世界知识》等杂志,让我早早打开了心灵之窗,初步培养了国际视野,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先母系教会学校出身,虽为大家闺秀却并非足不出户。从我小时候,她就带我游走于省港澳、沪宁杭,虽说是探亲访友,却也给了我出外旅行的初次体验,令我初尝游山玩水的乐趣。我上初中时适值长江首座大桥落成,大哥专程带我奔赴武汉,与他的几位同事一道畅游大桥及三镇各处名胜。此为笔者平生第一次专门以观光为目的之旅程,可说是本人后来众多外出游历的准备运动、热身之举。成为旅行家的梦想亦因为这次经历而开始萌发。
学校里有许多老师为我的周游世界之梦浇水施肥,中耕培土。我尤其感谢中小学的地理科和历史科的教员们,他们用地球仪与暗射地图大大扩阔了我的胸怀,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学生能把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名及首都名记得烂熟,脱口而出。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古迹同样教我无比醉心,并且了然于胸。老师的生动叙述与描绘使我巴不得亲临其境,实地观察。大学本科时修读的外文专业自然功不可没。“聋子”和“哑巴”是很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即使已经学好了数理化。
博览群书的习惯与热爱电影的嗜好让我的旅游梦想不断发酵和成熟。书籍与电影给了我两双额外的眼睛,它们让我看得更宽,望得更远,好奇心进一步发育,遂立志步杨万里后尘,决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万不可做井底之蛙、瓮中之鳖,必须睁开眼睛好好看世界及宇宙。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是我几十年来的好朋友,它们在我出发旅行之前已给了我一副能够翱翔寰宇的翅膀,先在固定的物理时空中做精神的漫游,为以后进行真正跨越时空的漫游充够了电,预备好了各种燃料与食粮。
实现旅游美梦的诸多条件当中,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自从成家立室之后,妻子、女儿对我行走天下要么是积极参与,要么是理解协助。在我的百国旅程中,妻女同行占了半数以上。后来由于家属身体和时间的原因,我成了独行侠,不过离不开贤内助的打点与安排,特别是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我这个粗心的男人是往往容易忽略的。太太的周全考虑乃至叮咛唠叨,最终却成为保证旅途顺利的必备良药。在海外遇到不测与危险,女儿及女婿为我们设法营救,化险为夷,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去过了大半个地球,我并未做到于愿足矣。有些国家由于战火等原因,至今未克造访。如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所在地伊拉克,我心仪已久,但苦于风险过大,不便前往,唯有耐心等待时机。不管如何,对于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钱财去做环球旅行,我绝不感到后悔。旅游于我而言不排除有享乐的成分,但更为珍贵的是,它拓展了我的生命空间,丰满了我的存在意义,充实了我的知识天地,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笔者认为,没有旅行的人生是不够完整的;在旅行中单纯满足物质欲望的方式是不必效法的。文化旅行之兴盛,将伴随人类灵魂的不断升华而大放异彩!我对此信心满满。
拙作在完成过程当中备受一众好友的支持与帮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无此弥足珍贵之协助,能否成书,尚难逆料。白嘉荟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四方奔走;冯醒记及黄珂展先生为我设计封面,精益求精;叶威君组织电子版的制作,不厌其烦;一群青年学子参加打字工作(负责打字的有谢钦、张曦、娄拥军、王家耀、雷斌彬、何小婷、杨鑫玥、焦何结、陈鉴棋、吴辉、龙翩翩、黄培敏、李鸿鹏、彭福发、张俊豪、徐梓峰等),不辞劳苦。以上人士均功不可没,本人在此谨表深切谢意!
如果说此书乃集体劳动之成果,实不为过。所谓孤掌难鸣,哲哉斯言!
二○一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