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在忽悠中国(全彩珍藏)/中国文物黑皮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谁在忽悠中国(全彩珍藏)》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终结篇,其姊妹篇《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近年来持续畅销两岸四地和世界其他华语区域,被读者携评论界誉为 “解读中国文物市场的百科全书”。本书延续作者吴树一贯奉行的纪实风格,对中国内地文物市场进行整体扫描与剖析,其中有诡谲离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资本操控拍卖市场的黑幕,更有鉴定专家、高仿高人、收藏达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种种玄机,给圈内人指点迷津,为局外人揭示真相。

内容推荐

《谁在忽悠中国(全彩珍藏)》是《中国文物黑皮书》的终结篇。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吴树仍以绝对纪实风格,通过直接采访录音的方式,首次披露境内外顶级文物经纪人、隐秘的制假高手,对鲜为人知的文物鉴定、文物拍卖等交易内幕的现身说法。公开了一些文物制假者、走私者、盗墓者在文物鉴定方而的实战经验,发布了暗访中实拍的造假现场照片,供收藏者借鉴。

本书以最高读者投票数当选“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颁奖词:“给圈内人指点迷津,为局外人揭示直相”。

目录

再版前言

总序

卷首语 谁在忽悠中国?——全民收藏大盘点

序:崛起与沉沦 理由

上卷

 第一章 新闻调查: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

“元青花梅瓶”装的什么酒?

谁分吃了“国宝哥”的蛋糕?

一个文化殉道者的收藏悲剧

从“老支书”到盗墓贼

直击“中国著名盗墓村”

彩色插页:“三盗”文物与文物制假产业链调查

 第二章 暗访纪实:中国古玩市场整体违法!

六下景德镇暗访“官窑王”

京城“古玉”何方来?

洛河岸边的青铜隐士

京津纸荒与中国假画市场

收藏者之痛管理者之痒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古玉器

 第三章 人物专访:“乱世英雄”起四方

一位收藏大亨的秘史

两块瓷片起家的亿万富豪

一个拍卖行CEO的神奇发迹

京城“鉴定大师”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雕塑造像

 第四章 深度报道:“特殊商品”身后的利益集团

从文物黑客到政治明星

公权庇护下的黑恶势力

逍遥在《拍卖法》的幸福天堂里

下卷

 第五章 鉴定专家谈鉴定

李知宴:“眼学也是科学!”

冯松林:“科学就是科学!”

李宗扬:“有些科测纯粹是蒙人!”

姚青芳:“科技检测文物的误差率只有1%—5%!”

李慧玲:“现在高仿画能超过原画作水平!”

赵青云:“现在不良专家太多!”

 第六章 高仿高人谈高仿

李广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遭海关通缉!”

黄云鹏:“仿真度达到80%就真假难分了!”

高水旺:“我烧制了3000年前的‘唐三彩’!”

李华明:“低仿品就能忽悠专家!”

 第七章 收藏达人谈收藏

翟健民:“内地藏家买古董就像买$!”

闫振堂:“贪图数量只会成为赝品推销员!”

穆海宁:“国家真要认真追究起来,我该怎么办?”

陈治木:“我挑战的不只是马未都!”

彭中天:“收藏市场乱在产权不明晰!”

 第八章 2010,中国收藏文化的末年?

亿元时代,金蛇狂舞

挂在墙上的股票

愤怒的中国民间收藏者

后记:曲终人不散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新闻调查: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不二的理财之道。继全民炼铁、全民斗资、全民经商、全民炒股之后,全民收藏正成为时下最迷幻、最时尚的国民运动。据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我国正规收藏大军已近8000万人众。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一般涉足收藏者人数已经过亿。

在热热闹闹的全民收藏背后,红色根据地出现“制假村”、老支书变身盗墓贼……究竟是“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又是谁导演了这一幕旷日持久的愚人节闹戏?

“元青花梅瓶”装的什么酒?

时间:2010年清明节前后。

地点: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受访人:“元青花装酒梅瓶”案的参入者和知情者。

董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热心读者,家住台北。因为读过台湾版的《中国文物黑皮书》,经常给我发E—mail,探讨一些古董方面的话题。清明节头几天,他又给我发来一封邮件,附一张照片。

董先生在信里写道:“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收藏了一窖(8个)元代青花梅瓶,黄泥封口,里头装了酒,重量大约10公斤左右。朋友答应以55万台币的价格转让一个给我,但我害怕其中有诈,尚在犹豫之中。那一批梅瓶据说来自大陆,是从江西一处元代酒场遗址出土的,看上去品相很好,而且有老相、比较开门。先生如果方便,能否代我打听一下虚实?”

“假的!开门的低仿品!这种东西您要买我可以给您拉一卡车来!”住在潘家园南面一家酒店里的“光绪爷”看过我打印的装酒梅瓶照片后,斩钉截铁地证实了我的想法。这哥们儿是景德镇人,到北京做瓷器生意多年,眼力扎实、信息灵通,是我在道上的朋友之一。

他还告诉我这个骗局的出处:“最开始炒的是明代青花装酒梅瓶。五粮液您该知道吧,为了那个明代酒窖的所有权,从前年起就在打官司。这古玩场上的事您还不知道?见风就是雨!借助这件事,一个云南人跑到景德镇订做了一批仿明梅瓶,在离泸州老窖不远的地方将那些假玩意儿埋进土里面,然后布了个局,说有人找到了万历年一个酒窖,领台湾一个古玩商一起到四川去求证!”

“就这么简单?”我问。

“就这么简单,这类故事您还听得少?”“光绪爷”见怪不怪地说。接着,他问我:“您不是不玩明清官窑的东西吗?”

“光绪爷”到底姓甚名谁我不知道,从认识他开始就叫的这个绰号,据说是因为他擅长高仿光绪官窑赏瓶而得名。他自己告诉过我,原来他是一只坐山虎,烧了官窑瓷器压根儿不用自己卖,客人们都是找关系去景德镇预订他的高仿官窑瓷。一家顶级的国际大拍卖行曾以200多万元的价格,拍出过一对他烧制的雍正官窑青花碗,但他栽也栽在这一对碗上。成交后,买了碗的台湾富商打听到这对碗是他仿造的,便去拍卖公司退货,可拍卖公司要买主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买主只好雇了几个讨债鬼,住在景德镇,天天上门要他退钱,搞得他没法在那一带混了,干脆就跑到北京来包下酒店两间房住下,净做些熟人的生意。

“老兄,您知道这出‘元青花装酒梅瓶’的戏打哪儿开始的吗?”“光绪爷”诡谲地问我。

我摇摇头。

“明代梅瓶炒过了之后,刚巧景德镇旁边的高安县一处基建工地又出土了一窖元青花梅瓶,大概有几十个,而且还有墓志铭!”

“搞基建可是公开的,挖出几十个元青花梅瓶还瞒得住?可能也是说故事吧?借高安多年前出土过几十件元青花器物的名声!”我说。

“光绪爷”也不分辨,怪模怪样地冲我笑笑,走进里间拎出一个缠枝牡丹纹青花梅瓶。

这个梅瓶看上去要比台湾董先生的那个真切许多,跟我在高安博物馆考察过的那几个元代窖藏梅瓶相似:画工飘逸、包浆淳厚、底部露糯米胎和火石红,跳刀痕自然。梅瓶挺沉,里面显然装了酒,封口处裹着一层黑乎乎的泥状物。

“像故事吗?”“光绪爷”问我。“我一共就弄到两个,一个给××拍卖公司拿去了,这一个留给鬼佬的……”“鬼佬”是北京的一位大收藏家,据说红黑两道通吃,故道上很多人都爱拿他说事,其实那些事也未见得有几件是真实的。江湖就这样儿。

“是不是故事我不知道,高安出土元青花可是惹眼的事,当地政府能不知道?”我质疑。

“看来您还真不明白,现在搞基建碰上古墓什么的还真没人敢上报政府。您知道为什么吗?报上去就得停工,等待政府批复。批复完了,还得等国家考古队来搞‘抢救性挖掘’,这一等就猴年马月了!耽搁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和,基建单位谁赔得起?所以碰上这档子好事就干脆不上报了,自行处理,工期照常,啥事儿都没有!”

这话我倒是也听别人说过,的确有这现象存在,可谁能够保证它就不会也成为卖假者新布下的“局”呢?

“我再告诉您一样独门鉴定方法,这真东西的封泥吧,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三样做成的。看看,您照片上那假梅瓶的封口泥是强力胶加黄泥弄的,黄色。不相信让你朋友用火烘热了闻闻,肯定还有化学味儿。真东西埋在地下几百年哪来的气味?你闻闻这个,有点老土的香味儿。这颜色是黑色的,猪血干了就这颜色,跟糯米浆搅合黏性非常大,真要想掰开瓶盖,可要费老劲了!”

我使劲用手将封口泥搓热,然后凑近闻闻,果真没有异味,只有一丝老土香。这家伙的鉴定水平我不怀疑,远比一些二把刀的专家强。平日里我也经常找“光绪爷”唠嗑,总可以从他嘴里套出一些鉴别古董的独门绝技。

P20-22

序言

得知《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再版,著名书法家、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闰振堂先生欣然命笔,挥毫泼墨书《诗经》佳句相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为“军中秀才”的闰老,转业后一直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收藏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让我意外的是,从本系列第一部书出版,老人家就一直对我这个现行文物管理体制的批评者给予极大的热情与关注,甚至不怕麻烦,委托手下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交流己见,此等做派在行政官员当中真不多见。

我有何忧?又复何求?几年来,面对多家媒体相似提问,我顾左右而言他,从未正面作答,借此书再版之际坦言相告。

2003年,我从地方电视台退居二线后,由于突发恶疾,不得不中断去欧洲访问写作的合同,羁留于北京治病。为了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期间的痛苦,朋友们把我带进了潘家园旧货市场,在他们的“诱惑”下,我加入了淘宝大军。

淘了一年宝,收获大大的。什么“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瓷、明清官窑,还有后来的“元青花”,等等。诸多“国宝”,经众多专家和行家帮我“掌眼”,仨瓜俩枣收入麻袋背回家中,一直到惊闻两则与此相关的新闻后,方自我降温歇手。(那些“国宝”几乎全都送给桔子酒店当作摆设了。)

新闻1:北京多家顶级博物馆申请国家专项经费,竞相“抢救性”购买潘家园地摊国宝——“北魏陶俑”。后经公安部门协助调查核实,那些被抢购的“国宝”陶俑,均为河南农民高水旺制作的仿古工艺品;

新闻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泰斗级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在大钟寺地摊淘到几把青铜“越王剑”,旋即将它们捐献给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结果捐品被拒之门外,并遭业界质疑为“赝品”。此事过去不久,史老先生抱病而终,留下“卞和到老是忠心”的哀叹。此前,史老先生曾多次向国博捐献过自己购买的国宝级藏品,如国家一级文物《成吉思汗像》,等等。

如果说这两件事仅仅摧毁了我对“淘宝”的自信,接下来亲历的一件事则让我产生了一种对国家文物大场景的忧心。

2004年底,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碰上同为文物发烧友的父女俩。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儿指着展柜上几件唐三彩说:“胖妞、武士俑、马,咱们家里都有!”她父亲点点头。

“青铜簋、乐俑,咱们家也有!”父亲还是点头。一圈儿看下来,展厅里有的,他们家全有。

临了,女孩又问:“爸爸,这里的古董也都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吗?”看得出,那位父亲愣了一下,最后迟疑地摇摇头……

如此场景,联想到此前发生过的那两则新闻,一大堆问号顿时将我团团绕住——  假如故宫、国博等单位“抢救性”收购的赝品“北魏陶俑”未被澄清,此刻或许正被我们参观、景仰,那国人的智商岂不跟着被愚弄?

假若国学深厚、德高望重、文物鉴定水平有口皆碑的史树青老先生捐献的“越王剑”果真为仿品,那有多少人又够资格充当中国文物的守门人?

假若我们的后代,将来不得不面对博物馆里那些疑似祖宗遗物的文物赝品顶礼膜拜,那我们去哪里才能寻回自己的文化尊严?

……带着一大堆问号,我沿着“真品”“赝品”两条线索,开始了漫长的文物市场调查,并于2008年推出《中国文物黑皮书》开篇——《谁在收藏中国》,2010年推出续篇《谁在拍卖中国》,截至2011年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出版,前后历时近7年。

记得这三本书的繁体版在台湾发行时,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先生曾感叹:“我深深地佩服吴树先生,7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但他却只专注做一件事,而且还是一个吃力不讨好,既费钱费力,又有可能惹上无妄之灾的事。”

身为资深出版人的何先生,自是懂得写书者的艰辛。回想那7年走过的路,虽不似采访记者们设问的那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但一次次近距离接触罪恶——盗墓、走私、骗局……让我经常站立在阳光下不寒而栗,那些罪恶实施者的辩护词,更令我惊愕不已。

一位刚交完罚款从拘留所里出来的盗墓者委屈地向我申辩:“我每年都向派出所交过税,凭什么还要抓我?”(据他陈述,每年年底他们村一些外出盗墓者回乡过年,当地派出所都要挨家挨户开罚款单,他以为就算“还税”了。)

一位文物制假者则给我算了一笔账:“我辛辛苦苦做一件高仿官窑瓷器,顶多赚个几万块钱,他们拿去上拍,少说也要赚几十上百万,出事了找到我这里退钱罚款,没出事他们赚得再多也不会让我知道。其实他们来这儿买东西的时候,谁不知道我做的是仿品?”

继续深入调查后我惊讶地发现:无论是盗墓者还是制假者,尽管他们身处两条利益链的顶端,却远非获利最丰厚者。无论是“三盗”(盗墓、盗捞、盗窃)文物还是文物赝品,出生伊始就被打上了原罪的烙印,若不改头换面,永无出头之日。而有能力为它们二次包装、获取合法身份的决非那些农民,而是两条利益链下端那些获利最大、身份最隐秘的公权主义者。他们手握文物市场的话语权(鉴定权与定价权),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三盗”文物打上海关火漆,包装成爱国“海归文物”。也可以为文物赝品制造档案,使其变成“传承有序”的“国宝珍品”,然后送上拍场,赚取那些始作俑者想也不敢想的巨额利润。

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这一切内幕的知情者——那些无良的拍卖公司和艺术品掮客,大家都是利益链上的分羹者,自然是三缄其口,甚至助纣为虐。

当这一切都明确无误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无语!我悲哀!而要让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就只有诉诸笔端了。所幸读者懂我、社会懂我——三部曲首篇《谁在收藏中国》出版后,即被推荐入围1 6家主流媒体评选的“中国收藏界十大年度新闻事件”。次年,续篇《谁在拍卖中国》又与李敖、北岛等人的作品一起,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翌年,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再以超过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朱镕基讲话实录》的读者投票数,位居“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榜首。

在此期间,近百家海内外媒体对每一部书都进行了热情点评、推荐或转载,至今余音未绝,社会反响之热烈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三部书的销量均长时间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我知道:如此局面,是因为我充当了广大读者与收藏者的代言人。

不幸的是,7年过去了,江湖依旧,朝纲无改,中国的收藏市场依旧乱象丛生——《拍卖法》管不了拍卖公司,一桩桩假拍、拍假的闹剧时有上演;《文物法》保护不了文物,“三盗”文物依旧源源不断被走私出境,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座上宾。留在国内的巨量“文物私生子”依旧被忽视、遭毁坏,中国文物安全面临的威胁未见丝毫改变。

谓我何忧?这些就是我的忧!谓我何求?让书中揭露的所有丑恶与乱象都成为过去,“三盗”被遏制,“文物私生子”被正名,国家文物安全的警报被解除,这就是我所求!哪怕到那一天,此书所言过时不再畅销,我的执着成为回头一笑……

此前,有五六家出版社与我联系这三部书的再版,我最终将版权交给了我的作家朋友、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政先生,他著述和编辑过许多大书让我膺服,另外,再版书添加了大量弥足珍贵、鲜为人知的流失国宝照片,该社在这方面的实力自是胜人一筹。在此顺便向提供照片的土耳其大使馆、世界十大顶级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朋友致谢。除此之外,我对再版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与部分删改,并补充了大量新闻照片,如我在暗访中拍摄,的盗墓、走私、制假现场,等等。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吴树 2014年元月于京寓南书房

后记

曲终人不散

这本书稿杀青后,忽记起春节前在中国收藏家联欢会上与故宫的耿宝昌先生有约一叙,便请朋友开车送我“进宫”,拜访这位在中国古陶瓷鉴定界一言九鼎的老专家。虽处酷暑斗室之中,但我与耿前辈话语投机,基本上能够畅所欲言。谈文物市场、谈艺术品拍卖的“亿元时代”、谈文物保护……只是当我问及对当下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情况有何看法时,这位业界泰斗竟然连说数句:“不谈、不谈!”不过即便如此,我也能听出其中的“话外之音”,在此纷纷扰扰的多事之秋,又有哪一路神仙敢铁齿铜牙、妄断春秋呢?

言及眼下“全民炒古”,我与此公共识更多。他风趣地脱口而出两句打油诗:“亿民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谈笑风生之后,老人又向我推荐一首珍藏于江西婺源博物馆的郑板桥《骨董》诗,虽说内容记不全,但他还是顺口背出其中几行妙句:“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

回家后,我从婺源博物馆的网站上下载了这首诗,读后亦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那位放荡不羁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郑燮,竟于300年前将当下收藏乱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郑板桥《骨董》诗:

举世好骨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铜章盘龟螭。乌几砚铜雀,象床烧金猊。一器一杯斝,按图辨款仪。钩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直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孔《系辞》,《洛书》著《洪范》,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篇,斑驳何陆离。是皆上古器,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下,百族归淳熙。大古不肯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

板桥公甚是英明睿智,能神机妙算300年后的收藏者买什么、藏什么,就连被他鄙视为“陋物”的“宣德炉”、“成化瓷”,会成为后世竞相争抢之宝物的事,也干诗中一一点化出来,不能不令人五体投地。还有对现在收藏界那点“破事”,他也早有预料。如,为了争夺文物遗产,“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又如,对艺术品拍卖泡沫一旦破灭后的惨况描述:“方其富贵日,价直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我相信,当今那些手握金融资本在拍场上争强赌胜的富豪们,如果读得懂这首打油诗,只怕也会不寒而栗地骂上一句:“乌鸦嘴!”

惭愧的是,郑老夫子300年前看清了的事,我们今天反倒是“当局者迷”。即便有人参透一二,也是身在利益之中,不便点破。若跳出此界,探究收藏幕后的社会万象,不也能窥见一样的境像?金钱万能、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文明湮灭……奇怪的是,这些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竟也如同藏界那一点虚妄诡诈之局,一样一样被人化小、化了,或高高挂起。

文物是小局,国有大局,正如理由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言:“或许,当人们清晨端起一杯牛奶都为其品质忐忑不安时,相比楼价狂飙、官员贪腐、食品作假、偷工减料、事故频发以及外患环伺等等诸般大事,矫正文物收藏的乱象并非当务之急,它不过是发展大潮中一簇混浊的浪花而已。”

“而已”。理由兄没说错,顶棚千疮百孔,谁还顾得上去修补其间一针小漏?可是,面对数千万苦苦挣扎、酣战在一个败局已定的战场上,即将全军覆灭的淘宝战士们,为文者又何甘坐视生灵涂炭,止于隔岸观火?

仅为此,笔者耗费6年多时间,抱病考察国内外几十处文物市场,行程数万公里,写完了“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欲以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全民收藏运动为切入点,让更多圈内圈外之人透过乱象丛生的文物小局,思辨我们这个民族时下至关紧要的泱泱大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三本书的故事分类看上去似乎有些重复,我在布局之初就有斟酌,但为了主题上的层层递进,我采取了服从论点安排论据的逻辑方法,好在故事内容绝无重复,请读者明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五千年文化的每一个字符。我敬畏古往的祖宗神灵,敬重身边的芸芸众生。故,我思、我辨、我悲、我怒、我哭、我喊……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了,在长达5年的创作出版过程中,我得到诸多亲友善士的鼎力帮助。感谢志同道合的谢辰生、理由两位在文物、文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蒙抬爱,或赐予字,或赐予文,更得多番思想交流,颇显“臭味相投”;感谢远在异国他乡的李兰博士,为了延长我的生命,几年来不停地奔波于巴黎与北京,为了提供我所需的素材,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替我在欧美多国做调查访问;感谢我的朋友——著名画僧史国良、评论家摩罗、出版家尚红科先生和陈敏女士,诸多琐事,多有请教和仰仗他们;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让我在蜗居之中衣食无忧、雷雨不惊,静心养病与写作。

特别鸣谢北京达盛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达圣德文物显微鉴定仪”,为我考察古玩市场,微观、识辨相关文物带来极大方便。

再见,我最尊敬的读者!曲终人不散,我真心地感谢和祝福你们!

吴树

2011年7月3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在忽悠中国(全彩珍藏)/中国文物黑皮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030584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201422209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