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虚怀若谷(黄维垣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晶、黄智静所著的《虚怀若谷(黄维垣传)》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本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内容推荐

朱晶、黄智静所著的《虚怀若谷(黄维垣传)》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科学家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等方面取得创新的基础与方式,考察其学术成长的重要环节和影响因素,为科学家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理解,为探索中国化学传统的形成及其特征提供基础。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的求学

 莆仙文风、书香门第

 黄氏祠堂与初小生涯

 参加莆田县第二届小学毕业会考

 辗转求学的初中生活

 哲理中学与有趣的化学

 会玩的孩子王

第二章 从莆田走进协和

 立志从医,报考协和大学

 抗战时期在邵武的协和大学

 学医不成、转向化学

 初涉研究,适应战时需要

 担任化学系和农艺系的助教

第三章 从岭南飞向哈佛

 从邵武到岭南

 康乐园里醉心中草药研究

 以特别的方式进哈佛:推荐入学

 研究先行:先进实验室,后入学攻读学位

 全身心投入可的松研究:改进研究路线

 艰难的回国历程:日内瓦会议与给总统写信

第四章 来到有机所,探索有机分子结构

 北方太干燥,选择工作在上海

 结合中国资源,开展甾体与中药研究

 推动有机化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第五章 从甾体转向硼氢:为了“两弹一星”所需的高能燃料

 研制导弹:钱学森指了一个方向

 三天三夜大讨论与方向转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70小组与硼氢燃料研制的危险实验

 33号研制成功,用于导弹受阻

第六章 结缘氟化学: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一

 原子弹研制的三大难关与111任务

 红外光谱法解析润滑油结构

 实验厂生产出润滑油,原子弹提前爆炸

 研制航天陀螺油与多品种润滑油

 “两弹一星”与含氟聚合物

 “东方红一号”上的温控涂层

 美国特务、解毒与竺春花式的人物

第七章 含氟材料研制由军用转向民用

 国家任务减少、仿制产品工业化受阻

 从军用转向民用:新型铬雾抑制剂F-53的研制与应用

 战场上,请死神离开:氟碳代血液的研制

 峰回路转:氟碳代血液的研究获得新生

第八章 氟化学研究回归基础:新材料与亚磺化脱卤反应

 回归基础,研究含氟高分子单体和聚合物

 “意外”的发现:亚磺化脱碘反应

 亚磺化脱卤反应:探索新试剂与反应系列

 开辟全氟和多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

 进一步探讨机理,带动全氟烷基化研究

 结合心爱的甾体研究,探讨含氟烷基取代的天然产物

 国际影响:莫瓦桑奖与上海氟化学

第九章 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整合有机所的研究方向

 建设图书资料,完善科研支撑

 研究人才引进来与推出去

 倡导不能把研究生作劳动力

 改革研究生考试制度:累积考试

第十章 刊物创办、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化学的国际化

 担任《化学学报》主编,创办《中国化学》(英文版)

 特殊时期的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氟化学交流

 IUPAC相关工作:理事、会议在中国举办

 国际氟化学会议在上海召开

 国际合作与最早承担科研外包

结语

附录一 黄维垣年表

附录二 黄维垣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初涉研究,适应战时需要

协和大学要求学生都需要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规定在毕业前两个学期选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亦受到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的双重指导。学生完成了足够的学分、修完主系课程,毕业论文经评定合格者,才可以毕业。

邵武位居闽赣之间,交通比较便利,福州协和大学原址的许多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能够及时运来,并发挥作用。邵武又是产粮区,粮价波动不大,抗战时期,协和大学比较幸运。师生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另外,由于邵武地处深山之中,敌机很少飞临。这些都使得协和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教师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坚持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刚到邵武时,全校学生仅145名,教职员仅20多名。1942年,学生增至400余人。教职工增至60余人。各院系依然十分注重科研,并且针对邵武当地的条件以及战争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从当时化学系各届毕业学生的论文题目中可窥见一斑。1941届毕业的王翊亭,论文题目是《松节油自动氧化之研究》,柳元元的论文题目为《数种邵武蔬菜之分析与研究》,刘鑫业的是《邵武麦酿造酒精之研究》。1942届春季毕业的化学系学生有林士棱、许扬三、许雅丽、刘瑞业等4人,1942届夏季毕业的化学系学生有林碧云、陈明志、陈瑞忠、林佩兰、郑兆昆、廖翔华等6人。其中,许扬三的论文题目为《天然肥料中氮磷钾各元素含量之比较与研究》,刘瑞业的是《宋朝所用油漆之研究》,林碧云的论文题目是《邵武蔬菜中维他命C的含量》,陈明志的为《从邵武的龙豆出发制取糖》,林佩兰的是《总可转换的邵武油基的化学分析》。这些论文,要么是邵武的化学酿造,要么是邵武的蔬菜化学成分分析,再不就是邵武的石油或松油。生物系则组织了对武夷山区珍稀生物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农学院在邵武城郊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和新耕作制度的试验。

黄维垣的毕业论文选题,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设定的。林一老师考虑到福建石油缺乏,影响战时的运输,而福建山上多废置的松树根,且松树根富含松脂,所以他想通过干馏松木的办法,制成松油来代替汽油,叫做“代汽油”。当时在福建建阳,已经建了一个工厂,在获取代汽油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个副产品,是一个稠环芳烃,化学名为Retene(惹烯),结构为1-甲基-7-异丙基菲,系主任王调馨建议黄维垣对这个副产品进行研究。黄维垣的毕业论文,便是在林一和系主任王调馨的指导下,研究干馏松树根后的副产品:一个稠环芳烃的成分……

P35-P36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黄维垣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中国科协课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子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度重视该课题,丁奎岭所长、郏静芳党委书记给予了全力支持。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刘金涛研究员负责,有机所的吕龙研究员、黄智静、蔡正骏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晶副教授等成员组成采集小组。课题于2012年11月份启动,主要任务分为三部分:访谈、采集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经过1年多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采集和研究工作。

由于黄维垣先生定居美国,对他的学生和同事展开访谈,是我们最先启动的工作。从吕龙研究员谈黄先生教书育人,到姚介兴研究员谈黄先生的科学研究管理,计国桢研究员谈黄先生在学报的工作,戴立信院士讲述黄先生为“两弹一星”工程所作的研究,继而到卿凤翎研究员谈黄先生的国际交流;从陈庆云院士评价黄先生是民族的骄傲,陆熙炎院士评价黄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丁宏勋先生评价黄先生是有担当的学者,卿凤翎研究员赞叹黄先生是国际氟化学杂志唯一一次办专刊来为其祝寿的学者,再到吕龙研究员感叹跟了黄先生许多年却学不到他的虚怀若谷。每一位访谈者都会提到“黄先生是一位正直、谦和、认真、无私利的人”。这些对非科学家本人的访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黄维垣不仅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对科学研究有独特理解、对学生培养有自己的理念,还推动了有机所乃至中国化学的国际化,以及他被称为中国氟化学奠基人的背后原因。这,也让我们更加期盼亲自见到黄先生,也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探索,为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化学元素氟却让医用代血浆、高温航空润滑油、导航陀螺油等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科研成果成为“血亲”,还让大批科学家凝聚在一起,立业寻梦。

2012年8月底,在李子成熟的季节,我们前往美国加州旧金山的贝尼西亚(Benicia)小镇。在一座全屋铺满白色地毯、后院开满鲜花的房屋里,我们见到了黄维垣先生,他正拿着放大镜在读我们发给他的访谈提纲。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我们对黄先生、他的弟弟黄文洪先生,以及女儿黄荣医生、外孙女黄劭垣分别进行了访谈。特别是有一次,访谈进行到一半,停电了,我们的交谈继续在洒满烛光的客厅里进行。听着黄先生讲述他早期出国访问的经历,有一种别样的历史感。黄先生特别谦和,言简意赅。他不时低头沉思,常将他已有的荣誉归功为其他研究者的工作。这次零距离接触,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黄先生正如所有被访谈者所言:正直、谦和、认真、视野开阔、无私利。

由于黄文洪先生也从事化学研究,他不仅熟悉哥哥早期的教育和求学经历,在1957年还到有机所访学过,并且,他在中山大学的好几名学生后来成了黄维垣的研究生。有两次访谈,是和两位黄先生同时进行的。交谈期间,兄弟两人互相补充,爽朗、健谈的弟弟,加上睿智的哥哥,让访谈变得分外轻松而愉快。每次到黄荣医生家,她都会为我们准备各式新鲜的水果,并静静地听我们的谈话,还将黄先生存放在美国家里的照片、证书等交给我们。这些也给采集小组的工作注入了极大的动力。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对撰写思路和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工作中分工合作、全力互相配合。课题中期和终期检查时,廖育群研究员、张藜研究员等专家对研究报告应突显的主题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访谈过程中,黄智静细致地安排了人员联系等工作,保证了访谈工作的有序进行。中央电视台的刘东方老师提供了专业的摄像、录音等多种技术支持,上海市科技报社的刘敏超、梁琳负责了部分录音工作。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蔡正骏调阅和整理了大量档案资料,刘丽娟和周枫在资料采集和整理方面给予了全力协助。本报告的完稿凝聚了许多专家的心血。没有大家的帮助和鼓励,我们的研究难以顺利进行。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由朱晶执笔、黄智静修订,每一章写完后,黄维垣、黄文洪先生都进行过细致的修改,并将修改意见由黄荣医生汇总后反馈回来。陆熙炎院士和刘金涛研究员逐字逐句地审阅了全文,并做出了细致的修改。陈庆云院士作为同行专家,对书稿进行了评审,并提出诸多宝贵意见。曾在有机所求学或工作过的梁蔚熙、沈中和等,对本书的题名、插图等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张雯婷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

我们深知,本书还存在诸多错误和欠妥之处,期待得到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朱晶

2014年6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虚怀若谷(黄维垣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晶//黄智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17274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4153192
中图分类号 K826.1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