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
内容
试读章节

蒋介石与中央大学

中大学生对蒋亲任校长“热烈欢迎”,毕竟成为国家元首的学生还是倍有面子的了,但也都意识到以后学校肯定会采取“教育长”制度。因为蒋介石虽然欲望无穷但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真的像校长一样安营扎寨亲力亲为,所以蒋在担任各校校长的同时均设教育长来主持学校日常事务。果不其然,教育部调来了原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任中央大学教育长,主持中大实际事务。

蒋介石虽然是名义校长,但还是做了一些实事,为中大带来了些新气象。首先,他更新了中大的办学方针。蒋兼中大校长后于1943年3月7日在大礼堂向3000余名师生训话,提出今后教育方针应“注重培养新的精神与新的风气,以造就一般学生为建国干部,克尽其实行三民主义建设国家之责任”,要求全校师生“以勤俭朴实刻苦耐劳之精神,造成中大之新风气”:学生们“必须先能实践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厉行生活之改造,然后始能专精于学术之讲求,稗异日之实行,能对国家有实际之贡献”。蒋介石特此为中央大学题字“砒德砺材”;教职员要“视学生如子弟,于讲授课业之外,对其日常饮食起居与休息,随时注意指导,养成整齐清洁与守纪律重秩序之习惯,切实尽到‘教’与‘育’之职责”;总之,“大学是培养领袖人物的场所”,蒋介石希望中大的每位学生“应负起领导千人或万人的使命”,要“对三民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明确的认识”,希望中大能把“建国”视为唯一的工作。

另外,蒋将军人作风也带到了学校,治校如治兵。中大开始更加注重“军事化管理”,施行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全体学生按年级编为四个大队,实施军事训练及军事管理。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还驻扎有宪兵,直到1944年8月蒋去职后才撤离。最初,蒋身着戎装,每周六下午到校绕松林坡校区视察。一次,蒋介石问随行大员:“不是说中央大学的人很多吗?怎么我来看不到几个人?”随行的大员说:“这里是文化区,平常看不到军人,委员长穿一身军装,大家怕碰到委员长要敬礼,所以都躲起来了。”蒋氏嗯嗯两声,以后即改穿中山装到校。蒋虽改了衣装,但军人习性难改。某次,蒋介石在礼堂给师生作报告,想起当年自己受训的情形,便吩咐手下将礼堂凳子统统撤掉,让所有教授不管身体、年龄如何统统与学生一同站着聆讯,时间长达几个小时。还有一次,学校召开院长、系主任会议,蒋介石进屋后,有人大喊“全体起立”,大家无奈地一个个站了起来。更无奈的是,待大家坐下后,蒋说道:“现在,本校长点个名吧。”蒋介石一个个喊名字,教授们一个个站起来,蒋介石又一下下点点头,场面非常滑稽,教授们非常不满,而蒋介石还自以为这是对教授的“恩典”。因此,后来再开类似的会,许多人便借故不来。1944年7月9日,蒋介石以校长身份亲自主持中央大学二十九周年校庆暨毕业典礼。典礼完毕,蒋介石又准备亲自点毕业生的名,忽然觉得情况不对,原来到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不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蒋介石也经常到校“视察”。他第一次到校便巡视校内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处,并在食堂与教职员工共同进餐。视察完毕后,蒋介石感到“巡视全校各处,其宿舍之拥塞污秽不堪言状,设备之简陋与师生之无秩序,思之痛心”。后来每次到中大校园,蒋介石一般都会视察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和公共场所,特别关心这些场所的清洁卫生,有时还前往农场察看树苗花圃饮尝牛奶。某日,蒋来学校时,一些学生正在操场打篮球,没有注意到蒋介石的到来,惹得蒋介石很不高兴,用手杖狠狠捣了几下地面,大喊道:“校长来啦!”学生们被吓得发愣,蒋介石以为是在向他行注目礼,转怒为喜,又和蔼地笑道:“玩去吧,玩去吧。”蒋介石还十分强调中大学生的仪表衣着,1944年蒋介石侍从室专门就“中大学生服装不整”发布训令,“中大为中央最高学府,对全国各校应有示范作用,少数不肖学生若不能规劝改过,应不惜忍痛开除以维护学校之尊严。”

如蒋所愿,蒋介石靠自己的威信和示范还真在无形中消解了一场学生运动。1943年秋天,孔二小姐从香港撤退时霸占飞机舱位装洋狗、马桶一事被揭露后,西南联大和中大同时酝酿新的学潮。学生贴出大字报,说物价飞涨,贷金过低,以致伙食太坏。中大教育长和训导长将学生的意见报告给蒋介石,说学生准备以伙食为借口掀起“倒孔(祥熙)”学潮。蒋介石一听,说道:“哪天我到中大学生食堂吃一次饭,看学生还闹不闹了。”1943年11月的一天中午,蒋介石在学校训导长、军训总教官等人陪同下来到学生食堂正中央的餐桌前。蒋介石顺手拿起一只碗,走到大饭桶前给自己满满地盛了一碗“八宝饭”(米中有砂子、煤屑、稗子、稻谷、老鼠屎等,学生称之为“八宝饭”),把分到的一份青菜萝卜拉到面前“香甜”地吃了起来。他一面吃饭,一面问学生:“你们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吗?”同饭桌的学生壮胆回道:“一年四季,顿顿如此。”蒋介石连声说:“米质太差,要改善,肉也太少,贷金要加。”年已56岁的蒋介石那天竟吃了三大碗“八宝饭”和一份青菜萝卜。校内三青团分子乘机大肆渲染和吹捧,于是,一场正在酝酿的学生运动就这样被蒋介石“吃”了下去。

蒋氏任职中大校长时,曾闹出蒋中正呈文蒋中正的笑话。中大要向教育部呈文,当然要由校长蒋中正具名,于是呈文就成了“中央大学校长蒋中正呈教育部长陈(立夫)”,再由教育部呈行政院,而行政院院长就是蒋中正。于是中央大学的呈文,就成了“中央大学校长蒋中正呈教育部长陈(立夫),转呈行政院长蒋(中正)”。不过,蒋介石也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中大做了一些好事,如因为战时印刷困难被迫停刊一年多的《中央大学校刊》在蒋的过问下得以复刊,蒋介石还发给每位中大学生一件非常实用的军用大衣。

1944年8月,蒋介石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之职,代之以“名誉校长”的冠冕,校长改由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接任。陈立夫回忆说蒋介石亲任校长后,“知道困难,就不再兼了”。蒋介石这一年半的校长经历,只是让蒋介石又过了一把校长瘾,让中央大学稍微风光了一下,对中央大学的发展没有产生实质影响。

P78-81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中国的大学不可能单靠单纯的横向移植,是否理解并尊重百年来中国大学的风雨历程,将是成败关键。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

而今天网络时代,整合史料相对容易,但要在繁杂的史料中觅得独特视角,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叙述出来,还是有相当难度,守涛这本书完成得很不错。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

厦门大学谢泳教授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相关史料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有关大学的人和事之时,还特别注重深入发掘那些人和事背后的大学精神……作为读者,也许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今天大学办学或自身治学有益的启迪。

南京大学冒荣教授

后记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初人南京大学时感受到的震撼,那古朴雄伟的建筑、幽静美丽的景色,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才是大学,什么才叫有历史有文化的名校。去南大复试的我那时无比确定,报考南大研究生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后来,在南大读书三年,我渐渐意识到比那些建筑、景色更珍贵的是南大的人,是课堂上那些谆谆教诲的老师,是图书馆里埋头读书的学子,是讲坛上百家争鸣的学者。而这些人背后,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是如南大校训所示的校园文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朴实而有大志,好学而又务实。这样的校园文化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南大师生百年传承。我去南大研究生复试时,买了一本名为《南大往事》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南大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校长、名师、校友,正是他们塑造了南大精魂。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研究生三年生活,书中人物的成就、精神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南大一条横幅所言:“今天我以南大自豪,明天南大以我自豪。”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也成为南大的骄傲,至少不丢南大的脸。

不夸张地说,南大三年是我质的提升的三年,学识、思想、视野等等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而且,那三年也是我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可以无忧无虑地读书作文求学,谈笑往来皆是鸿儒才子佳人,青春、友谊、爱情、梦想、快乐都像花儿一样尽情绽放。

那单纯美好的岁月很快一去不返,毕业、工作后,各种压力接踵而至,结婚、买房、升职……可无论多么忙,压力有多大,我都没有迷失自己,因为我在南大时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即是做一个“学贯中西古今,识通文史哲政,具有公共情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而且已在这条路上慢慢起步。工作之余,我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思考、作文,并写了几本书。

缘分有时就是那么奇妙,通过一本书的投稿,我有幸认识了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承蒙他的垂青厚爱,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关于南京民国老大学的书。我对南京大学很有感情,对它的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民国老大学也略知一二,便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历经一年多的准备、构思、写作,终于完成了这本《先生归来》。因此,本书的诞生,首先应该归功于汪总编辑的策划、支持。其次,要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孙衍对本书的辛苦编辑。我和他早就相识了,没想到竟然有缘合作此书。这让我更加相信了世间的缘分,就像我和南大的相识、相知也是命中注定一般。通过本书的写作,我对南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关系更加亲密了。写作过程中,南大图书馆也又一次向我敞开了它博大的怀抱,让本书资料充实了许多。还要特别感谢南大档案馆馆长吴玫,承蒙她允许我拍摄、使用南大校史馆中的珍贵图片,使得本书增色不少。

“时如春梦了无痕,三十功名轻似尘”。写完这本书,就快到我30岁生日了。回顾过去的三十年,聊以自慰的就是自己找到了人生道路,写了几本书。而这本《先生归来》是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它不止寄托着我对母校南大的情感,更集中反映了我对民国对大学对教育对当下对知识分子等等的思考。书中那些闪耀的名字,是我前行的坐标,也给了我更大的动力。谨以此书,献给永远的南大,献给逝去的青春,献给不灭的梦想。

最后,必须郑重感谢南京大学冒荣教授和厦门大学谢泳教授。两位老师非常热情地给拙作作序,让本书“蓬荜生辉”,也让无名晚辈的自己深为感动,似乎看到了“先生归来”不是梦。

目录

前言

郭秉文:“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张乃燕:中央大学首任校长

朱家骅:辞了中大校长,升了教育部部长

罗家伦:清华大学奠基者、中央大学振兴者

蒋介石:亲任中央大学校长

汪精卫:伪中央大学及奴化教育

吴有训:不愿当校长的校长

陈裕光:教会大学首位华人校长

吴贻芳:最杰出的大学女校长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吴 宓:“世弃方知真理贵,情多独叹此生休”

黄 侃:亦狂亦庄亦文亦武

徐悲鸿:奋力“奔腾”的“骏马”

竺可桢:从东大教授到“浙大保姆”

胡小石:传统文人现代范

潘 淑:“红色教授”六十年

杭立武:右派教授报国路

魏特琳:“菩萨”外教中国心

吴健雄:“中国居里夫人”大学时

王作荣:“同学少年皆不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民国热大约持续有十多年了,现在还看不到退去的迹象,民国大学热似乎还更有高涨的趋势。这个判断是从出版界的动态中感觉出来的。这些年,凡涉民国历史的读物,多数受到读者欢迎,凡写民国大学的著作,总是热销。我十多年前写的两册相关小书《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学旧踪》,至少有不下三家出版社表示过想重印,前一本,我答应了,后一册,我以为多是简单史料,在今天这样网络便捷的时代,意义似乎不大,一直没有答应。我的朋友智效民先生最早集中研究民国大学校长的历史,他的几本相关著述,也是一版再版。我一向认为自己不是会写文章的人,只是能找点材料和略抒感慨,读者愿意看的可能不是我的文章,而是我寻找到的历史和对历史人物表示出的感情。

对民国的热情,不能简单理解为是怀旧,当然有这方面的情绪。但现在有资格怀念民国的人越来越少,从史料中怀念民国的那些青年人,其实是对当下中国现实的一种批判,特别是中国当下大学的变化,让他们极端失望,他们要向别处去感受或者呼喊真正大学精神的归来。我个人感觉,中国大学现在的这个样子,不让青年人怀念民国大学是不可能的,中国大学校长的这种状态,不让青年人仰慕民国大学的校长,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热情将会持续很久,因为现状不会改变,青年由失望而绝望,只能把目光投向历史,在怀念从前的心绪中感觉一段美丽的时光……

守涛是我不曾谋面的青年朋友,身在南京,更易于感受当年民国大学的历史。他是有心人,以南京这个区域来展示民国大学的风采,这个角度再恰当不过了。南京就是民国,这不仅是意象,也是真实。守涛这本书非常用力,因为他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如果他不在南京,要搜集到如此完备的史料一定很难;如果他不在南京,要真实感受到民国大学校长的气质也不容易。守涛用自己的感情把南京民国大学的历史呈现出来了,也把民国大学校长的精神传达出来了。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近民国大学的历史,走近民国大学校长。守涛能简洁叙述历史,更能把握大学校长的精神,有历史感受,也有现实情怀,在近年许多写民国大学的书中,守涛这一本既有新史料,也有新角度。

十多年前,我偶然涉足民国大学的历史,当时还没有网络,史料寻找相当不易,所以那时完成的著述多有不足。而今天网络时代,整合史料相对容易,但要在繁杂的史料中觅得独特视角,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叙述出来,还是有相当难度,守涛这本书完成得很不错。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这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

谢泳

2014年3月24日于厦门大学文学院

内容推荐

张守涛编著的《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述评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陈裕光、吴贻芳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经历、成就、思想,试图探寻、评析他们如何办好大学,以供今人借鉴。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吴宓、黄侃、徐悲鸿、魏特琳、吴健雄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师生,意在展现南京民国大学整体风采及略窥民国大学总体风貌。

编辑推荐

民国是一个波诡云谲、大师辈出的时代,战争的炮火硝烟未能磨灭民族的气节,也未能将中国的教育拦腰砍断。相反,民国大学的教育达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成就和人才的井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有迹可循。翻开张守涛编著的《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掀开历史见真章,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如何炼成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守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8864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4271438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