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羲之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书圣”这顶帽子是何时戴上的?是当时就戴上的,还是后人根据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而戴上的?范雁青编著的《王羲之传》都一一给你解开。总之,王羲之是书法盖过了文名,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羲之,以帮助读者解开以上种种谜团。

内容推荐

王羲之距离我们1650多年了,自《晋史·王羲之传》(卷八十)为我们展现一个轮廓以来,他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王羲之传》作者范雁青搜千年史料勘真伪,踏羲之足迹访实地:穷学术文献求精密,历时十多年,荜露蓝蒌聚成一书,按编年体略兼书评编撰,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羲之。而对《十七帖》的完美演绎,无疑为书法教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参考。

目录

前言

一、显赫家族

二、羲之出生

三、少年孤独

四、启蒙学书

五、东床坦腹

六、完成婚事

七、出道悟性

八、初入官场

九、南楼理咏

十、务实临川

十一、护军将军

十二、“兰亭雅集”

十三、书论诞生

十四、辞官会稽

十五、曲终金庭

十六、羲之身后

附录一 新编《王羲之年表》

附录二 王羲之《十七帖》背后的故事

附录三 浅析《十七帖》内容编排凌乱的历史成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启蒙学书

从309年开始,羲之家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下从贵族生活跌落到平民生活。但王导过江后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司马,在王旷曾经待过的丹阳郡守官府住下来以后,一切安顿以后,最要紧的是去无锡探望王旷夫人。

这天,王导携夫人专程去无锡洛社(王导夫人与王旷夫人是亲姐妹,羲之又叫王导夫人姨母),要把王旷在战场“失踪”的事告诉夏侯夫人,但是见到小姨子又不知从何讲起,看到经常说起的羲之已长到7岁了,很是乖巧,把他们乐坏了。羲之第一次看到姨夫和姨母,斜乜了一眼,拉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身后不出声,倒是对姨母很是见亲,因为姨母长得跟他妈妈一样,一会儿就到姨母那里去玩了。

姐妹俩因为战争,八年未见,有说不完的话,一会儿就聊到二个孩子的学习上,羲之学习也很认真,自从远房卫夫人来家以后,大哥籍之习字倒一般,看不出有这方面的天赋,羲之习字进步很大,不一会妈让羲之拿习字给姨夫和姨母看,王导啧啧称赞。

过一会儿,夏侯夫人叹起苦经来:自从王旷渡江以后,本来还有“官银”从驿道送来,生活过得去,不知什么原因,以后,“官银”再也没有送来,家里差一点揭不开锅。兵荒马乱的,只知道有大量北方难民从江阴方向过来,就是不知道王旷的情况。姐姐听羲之妈一讲,顺着话儿,说起了王旷战场“失踪”的事,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姐妹俩顿时大哭,很是悲伤,“可怜可悲的是俩孩子从小没有父爱,只是苦了孩子”,夏侯夫人边说边嚎啕大哭起来,全家人顿时哭成了一团,场面相当悲伤。

姨夫和姨母的到来,惊动了当地县令,临走之前,他们都劝羲之一家到建邺去住。羲之妈很犹豫,对这突然到来的事还没有充分准备,这时,姨夫和姨母想先把聪敏羲之带走。妈婉言答应,讲好一定去。

自王导去建邺后,羲之家生活得到了接济和关照。羲之从小目睹了战争的动乱,给他幼稚期、少年期心灵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羲之小时很乖巧,以致木讷,还惊着了,这种病现在叫癫痫,二三年发作一次,到结婚以后才好转。但读书写字很认真,然羲之7岁就跟卫烁(卫夫人)学字,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载:“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从小接受卫派书系(卫烁不仅是卫派书系传承人,又师承南派钟繇,所以南北派系结合,妙传其法。卫家与王家世为亲戚关系,羲之父亲王旷得之,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及王漾之子修,故诸王世传家法。献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元·郑杓《衍极》)。

那么,卫夫人怎么会去无锡洛社教授羲之书法呢?这话还得从306年卫夫人的丈夫李矩在江州刺史任上去世说起。按理说,李矩去世后,江州刺史由卫夫人的哥哥卫展接任,卫夫人在江州生活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但偏偏卫展为人刻薄小气,性格孤僻,与卫夫人刚好相反,卫夫人只能投靠老亲王旷夫人这边了。公元307年,卫夫人孤儿寡母投奔王旷在洛社的老家,一起生活了好多年。

卫夫人给羲之传授卫派世习书法精髓,又传授钟繇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之法门。他平时叫卫夫人为姨母,练字中他觉得自己写字很好了,再不肯好好练习,卫夫人没有办法,想了个绝招,一天她将自己打扮成观音老母,到集市去卖饼,她打饼和别人不一样,她把案板放在脸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并恰恰落在烙鏊中,围观人水泄不通,啧啧称奇。一会儿羲之也来观看,看到兴奋时,不由脱口而说:“太妙了。”卫夫人听是羲之的声音,就说:“这还没有羲之的字写得好哩。”羲之一听是姨母的声音,恍然大悟,过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写字与擀烙饼是一样的,写的字要人人叫好,才是好,羲之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他,心里发誓一定要练的像观音老母烙饼一样妙。从此他又跟卫夫人苦学了几年,到了12岁时,王羲之认字也多了,拿出父亲经常从枕中窃读的前代蔡邕《笔论》,加上自己习字的经历体会,能把《笔论》看懂了,习字时最大的体会就是“藏头护尾”,有意训练,书法大有长进,这年字就写得顿挫生姿、沉稳有力了。

P16-18

序言

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刚好是西晋分裂结束,朝廷南渡至江苏的建康(今南京),处于东晋时代,立国后的东晋又经历“二次大乱”,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大乱”。东晋小朝廷,僻安一隅,又频繁易主,宫廷内部与士族斗争频繁,以致历史资料甚少。三百年以后,房玄龄班子写《晋史》甚感史料的局促,对于人物列传的有模糊的缺陷,这是《晋史》历史及传记的硬伤,以致我们应用史料都不能完整地展现历史人物的真实。问题摆在面前,历史学常识告诉我们,在史料不完备的情况下,一只能合理推测和用生活常识以补史料的不足;二靠同时代的人物(包括同事、同道、同学、乡亲等)横向联系,找出与历史人物关联有用的东西,用比较学的方法推理得出。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王羲之出生以后,生活工作在东晋上半叶时期,我们把他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来考量、把握。通过分析各个历史大事件、大人物、同事、同道对他的影响等等。王羲之出生以及出生地在哪里,据《晋书·列传五十·王羲之》没有记载,他生于何年、卒于何年,一直是个谜,只记了一句“年五十九卒”。历朝历代学者都没有得出比较满意的结论,哪怕是合理的推测。当代著名学者王汝涛根据资料研究,后人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他概括综合了四种生卒年说法。但是经过历史资料和王羲之同时代人物的比较,后人多数赞成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卒于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说法,我也赞成这一生卒年说法,并以王羲之这一生卒年为依据,说说王羲之一生的故事。他是怎么读书习字的,当时是学书法重要,还是学黄老哲学、儒家著作重要等等。魏晋时期,上层和士大夫们都举黄老玄学,以清谈黄老玄学为时尚。在清谈的同时,作为记录和以传播为手段的书法也在演化,此时有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的行书出现了,并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群文人集团所掌握。

王羲之进入中年以后,思想也慢慢定型,并深深烙上黄老玄学。他是个唯实主义者,特别是任护军将军期间,他又是那么实事求是,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唯实、唯物、唯战场实际、唯敌我双方实力、唯国家利益为上的一种清晰判断力,批评和劝阻殷浩等不要北伐,比那种不顾国家实力,靠喜阴阳五行、卜筮之术来算战争输赢的将军不知要聪明多少倍。而这种能力也是人生历练中得来的。实际上,青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善于学习,他第一阶段拜王导、周颇、郗鉴为师,也拜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为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在学术渊源上,此人不仅博学通古,既是文学家、词赋训诂学家,又在道学术数、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上的老祖师。不少将军、谋士、在词赋上有成就的文人都出于他门下。王羲之一生转益多师,第二阶段也就是仕官期间,他又遇到庾亮、温峤,说起王羲之没有少受他们的影响。但唯独王羲之活学活用,工作中不受影响。实际上,王羲之在治理郡下以及在任护军将军期间的战争思想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他在思想上唯实、唯物方面都是鲜为人知的。第三阶段,他遇到孙绰、谢安以及许询、支遁二位方外高僧,又在这些同事同道身上学到了他们的长处。不过,王羲之在个人性格上确实存在鲠直的脾气,为他一生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会稽任上遇到王述这个人,表现得尤为突出。

还有“书圣”这顶帽子是何时戴上的?是当时就戴上的,还是后人根据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而戴上的?本书都一一给你解开。总之,王羲之是书法盖过了文名,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羲之,以帮助读者解开以上种种谜团。

后记

临到出版了,目录还有“后记”字样没有删除,本不想写后记之类的话,想留点文字给后来人写。写《王羲之传》是我迄今用心最多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整个书法界,真用心的人少,关心的人多;着笔墨的少,谈空的多;投入的少,而研究是要投入时间和银子的。有人说,我是傻子,我就是“傻子”!传记界也是。有人说,《王羲之传》在国内已经有几个人写过了,我不以为然,只有行万里路踏出来的,写出来才踏实。我不观照人家的观点,我读书、写字、思考有我的方法,所以写出来的也就不一样。

写王羲之,光写书法、踏人前人的老路,不研究他的思想形成,是不完整的,所以我找来汤用彤、任继愈、罗竹风、田余庆、刘大杰等前辈们写的几部大著来读,读通了再写,就心无挂碍了。可以说,王羲之是影响东晋时期(包括政治、思想、军事、宗教、文化、书法)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家在书中可以直接感悟到。书中我曾用倒叙的方法,集中写他与谢安交往、谈心的过程,等谢安真的出山了,王羲之也就放心了,真的躲进深山过起他的田园生活了。说他隐居也好,大智也好,他就是一个大智大慧,具艺术细胞,到了垂暮老年还不忘要去西南登领峨眉山的“顽皮老童”。可惜,天命不测,不然他可以遥指皇室,笑看东晋。

“一部东晋史,一个王羲之”,他在东晋历史上,时现时隐,给我的感受太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更多的考古发现、研究的深入,像我这样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

最后,感谢我的老师王玉池先生,我的同道毛万宝先生,对我的提点和支持!期望诸位方家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范雁青于缇香齑  2014年12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羲之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雁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15753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4233329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