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父亲沙飞(典藏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史称沙飞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也有人说他是红色摄影记者第一人,但由于其悲剧性人生的结局,共和国前三十年回避了这个名字。国家开放了,许多观念改变了,这个名字又光明正大地署在照片下面,研究和关注沙飞的也越来越多。

二十余年来,沙飞的战友、同事和一些研究者,尤其是他的家属,竭尽全力搜集了大量资料,写了许多文章介绍沙飞,使公众见到了很多沙飞当年拍摄的照片,在此基础上,王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著成《我的父亲沙飞》,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摄影人——沙飞。

内容推荐

沙飞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摄影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著名摄影记者,许多过去早已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照片,都出自沙飞之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鲁迅的最后时刻》、《战斗在古长城》等。《我的父亲沙飞》是沙飞的女儿王雁历时20多年,采访了许多熟悉沙飞的名人而写成。书中精选沙飞本人摄影作品100多幅,以及许多熟悉沙飞且年暮古稀的世纪名人照片200多幅,非常具有文献史料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录

代序·烽火征程——沙飞传奇的摄影人生

评论沙飞摘选(2005~2014)

自序:父亲对我是永恒的

作家与学者信简

第一章 选择

 1.传说中薛仁贵的后裔——司徒家族

 2.“你是我命中注定要娶的女人”

 3.“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4.梵高对艺术的激情与癫狂令他痴迷

 5.《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

 6.“我们实在不能不受剧烈的感动”

 7.“不要让现实的大海把你毁灭”

 8.“他在作品上倾注他的生命”

第二章 洪流

 1.“我第一次看见为抗日负伤的战士”

 2.《战斗在古长城》

 3.《无声的战斗》

 4.“他真像喝酒似的,心醉了”

 5.“王若冰”

 6.白求恩:“照相机给沙飞”

 7.将历史的瞬间定格

 8.《文化的鲜花》

 9.天各一方

 10.“他像民主人士”

 11.“有理也坚持,没理更坚持”——赵烈日记摘选

 12.“人在底片在”

 13.“你们的爸爸叫沙飞”

 14.“他们双手沾满我们的血”

 15.“政治运动伤人”

 16.“他机密地告诉我”——顾棣日记摘选

 17.“千秋功罪,自有评说”——石少华文章摘选

第三章 绝响

 1.“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日本法西斯曾杀害多少中国人”

 3.“一定要替老沙鸣不平”

 4.“挥泪斩‘马谡’”

 5.“执行时不下跪”

 6.她始终深深地爱着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第四章 回声

 艰难的纠正错案之路——王笑利日记摘选(1980~1988)

附录

 人物介绍

 主要参考文献

 我接过来的历史担子如此沉重——2005年版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48年5月沙飞因肺结核住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住在郊区留营村农民的房子,1949年春他随大部分病人迁到医院现址,部分病人住在离医院不远的城角庄。

时和平医院医生李蕴兰2003年回忆:我在张家口医科大学毕业,到医院时19岁。医院是1942年日本人盖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3军接管;石家庄解放后,我军接管医院及医护人员。日本人津泽胜是内科主任,王玉景是总住院医生,林兆信是主治医生。有的医生是满洲医大毕业的,华西医大刚毕业的崔吉君在传染科,奥地利人傅莱在传染科兼医科大学教员,姚远方的爱人刘志是实习大夫,张荣志在妇产科,李富锁当护士。医院不少日本人,白求恩医科大学也好多日本人,他们都住在和平医院宿舍,裨田宪太郎是医科大学病理专家,他们是反战同盟的,单独一个支部。津泽技术好,工作负责,对我们这些土八路的孩子要求严、教得细心,我们对他很敬佩,他手把手教我们学看显微镜,他要求医生必须亲自给自己病人化验,他很敬业,很善良。

传染科在城角庄,离医院很近。我是蔺柳杞的经治医生,他是结核病,还严重失眠,十天十夜不睡觉,给他用最厉害的麻醉药,他只打哈欠,仍睡不着。当时药少,后来才有链霉素,结核病死亡率高,有一晚死了七个人,大家都很紧张。高干们大多在农村城角庄住院,带炊事员、马、马夫、警卫员、老婆、孩子。他们不愿搬到高干病房,不方便。

我们医生三个月一轮换到高干病房,我们年龄小,一到高干病房就紧张,老红军居功,他们脾气不好,我们常被病人打、骂、罚立正,或被踢一脚,很受气。首长们带枪,我们都害怕,有一人拿枪把姜杰副院长吓得从窗口跑掉。当时是解放战争,战争很残酷,受伤人多,很重的伤员都要到院子自己打饭吃,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情绪特激烈、不稳定,抬来的伤员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骂,老子在前线打仗,你们在后方吃小米。我当时觉得自己都要不正常了。一次有个团长一把抓住我,揪下我的口罩说,你长这么漂亮,让我娱乐一下。我说,你讲什么,老革命?有的病人战争歇斯底里,冬天晚上光着身子到处跑,有个女指导员跳井,没死,有个精神病人,天天要吃两个麻雀,两个精神病人住内科,如果犯病厉害,就捆在礼堂。医务人员与病人(休养员)矛盾大。华北军区专门来人给休养员做工作。

沙飞不是我的病人,他住内科高干病房,在二排东头。内科八个医生轮流值夜班,有一次,我值夜班,沙飞失眠,睡不着,叫我去。我们经常跟津泽一起去各病房查房,沙飞说话随和,有礼貌,给人印象很好。我不觉得他怪,挺尊重他的。大家都知道他是艺术家,他从没有纠缠姑娘。他的病房墙上挂着枪,放在木头壳里,床头柜上放着杯子、药瓶,输药液瓶放几支野花。

2007年李菹兰回忆:津泽胜这家人给我们印象是很好很善良的,我们是小八路,他们对我们挺尊重的。那时刚接管这医院,成员比较复杂,有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我在白求恩医大上学,留在医院,我们跟他们学技术,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是党员,他们不是。我当时19岁,病人是老革命、战斗英雄,也有刚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军队的,那时病人睡觉都喊冲呀杀呀。日本教员多,临床也不少,内科、小儿科、口腔科都有,他们岁数大,经历多,技术好,该严格就严格,该批评就批评。津泽胜夫人挺和气的,我们相处挺好,我们医训班每个星期开会,很融洽,有什么就说什么。她大女儿田子和回家也穿和服,她经常背弟弟妹妹。津泽脾气好,讲话不着急,有不对的耐心地告诉你。他与奥地利医生傅莱学术观点不一样,我们不知道,他们有争吵的,都坚持自己观点,津泽胜很少跟人争吵的。当时供给制,津泽胜孩子多顾不过来,让我们捐款帮助。沙飞认为崔吉君是国统区过来的,不信任她。(p363-364)

序言

代序·烽火征程——沙飞传奇的摄影人生

王瑞

中国杰出摄影艺术家沙飞,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天地里横空出世;其事业在40年代辉煌灿烂;其生命在50年代初戛然而止;之后,他从人们视线消失数十年之后重现一一沙飞的传奇式人生和他戏剧性的命运,实在是对中国摄影史的描述和史论观念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近乎荒谬的典范。沙飞的生,沙飞的死,沙飞的死而复生,结构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道非常景观。

1

本名司徒传的沙飞,1912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的一个商人家庭。时值现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终于被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下的辛亥革命所推翻。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诞生。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沙飞几乎与中国史无前例的新时代同时诞生。而他的出生地广州,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沿要冲。沙飞在这个当时中国最开放、最激进、最活跃的革命基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现代观念的渐入,迅猛动摇古老顽固的封建体制根基,促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发起猛烈冲击,自由民主观念逐步植入中国人心中。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同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预备开展歼灭封建王朝余孽的北伐战争。

广东曾经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也是摄影术最先传入的、领时之先的地带。1926年7月,北伐革命军从广州分三路挥师出征,刚在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的14岁的沙飞为时代的革命精神所振奋,毅然报名从军,参加北伐。他如愿以偿被编入第一军电台当报务员,随部队乘船抵上海;随后,进军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在军队中收发报技术熟练的沙飞年龄最小,北伐途中轮流值班不停地收发军事电报,紧张、劳累、艰苦的军旅生活,锻炼了少年沙飞从军的意志、体魄,开阔了他人生历练的眼界,增长了胆识。

沙飞走进社会的第一个职业是当了五年的军人。他从14岁到19岁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这样迥异于同时代文化人的个人成长经验,奠定了沙飞与烽火战场结伴一生的事业基础。沙飞投笔从戎于少年;此后,他以电报机和照相机为战斗武器,演绎了文化人从军的非凡特例。从中华民国的北伐第一军无线报务员,到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摄影宣传员,沙飞最初与最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都是职业军人。以至于人们很难将一名摄影艺术家的卓越造诣与一名职业军人的尽职业绩联系在一起,这成为沙飞艺术生涯的独特之处。  自1931年起,在汕头无线电台工作的几年,是沙飞人生中唯具浪漫情调的时期。恋爱中和蜜月中的沙飞,展现了沙飞人生中少有的温情色彩,这也是促使他从报务员转向摄影师的契机。沙飞的摄影创作生涯因小家庭的建立而拉开了帷幕。沙飞在业余时间迷上了摄影,加入了上海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以早期作品参加展览.出于对摄影的热爱,这个不安分的南方青年,在1936年放弃无线电台的工作,离开了家人,孤身跑到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开始个人的摄影生涯。

沙飞在上海的时候,正是中国左翼文化活跃期。他成为左翼文艺青年,见到了中国的文化伟人鲁迅。他拍摄到了鲁迅生命最后时刻的照片,在左翼文化的摄影领域创造了耀眼的成绩。

2

沙飞是个身手矫捷的影像摄猎人。他游走于大时代风云变幻的都市与战地。沙飞用影像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将历史瞬间凝结。沙飞在自己摄猎到的纷繁世界里凝结传世影像,结构出个人生命意义的永恒。

新闻记者和纪实摄影人的幸运,是在重要的社会事件发生时,能够身临现场并参与其中。作为摄影家的沙飞是幸运者,他不但不失时机地投身抗日洪流,而且以舍我其谁的猎影自信,用影像记录历史;同时,也以影像音符的交响奏鸣形式完成人生的自我升华。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事件,都会留下一帧具代表性的图像为其象征符号。这样的史迹图像,必要经过时间的筛选而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例如,日本侵略中国的代表图像是1937年王晓亭拍摄的《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代表图像是1937年沙飞拍摄的《八路军奋起抗战——战斗在古长城上》。还有沙飞1936年拍摄的《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也已经成为该时代重要文化事件的代表图像。

沙飞在大时代的社会舞台上,获得了恣意施展个人摄影天分的机会。战争环境的诡谲变幻,为沙飞成熟个人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沛的环境,而沙飞的理想追求,正适合解放区的社会所需,这是个人与时代互相依存的关系。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转战条件艰苦的山区农村,沙飞仍然因地制宜地进行着个人的艺术实践,他拍摄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并没有抑制其以往显示出的个性化艺术特色。而且在大场景的艺术处理方面,他更加自觉地把相对枯燥、单调的战地摄影,凝练出艺术化的审美表现。沙飞此时也是利用自己的艺术造诣,来实现其社会理想,圆满地将个人的摄影艺术造诣发挥到了高峰,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摄影史上的耀眼地位。

沙飞的肉体生命完结于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夺取政权到掌权建设的转向时节,肉体生命的完结自然也就终结了作为摄影家的沙飞的艺术生命。沙飞的艺术才华恰巧在发挥至巅峰时节,突然而意外地结束了。

3

沙飞的影像天赋上乘,而勇于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艺术,是他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风格特质。沙飞的革命事业表现是以实践摄影艺术为内容的。用生命博取摄影的艺术价值,乃是沙飞的人生本色。

左翼文艺思想促成了沙飞的摄影成就。在他那个时代,关心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同程度地都有左倾思想,并且与革命活动发生关联。左翼文艺青年的沙飞,自我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队伍。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摄影,皆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沙飞早年在思想和文化上表现出的激进态度,在人生抉择关头,具有该历史时代的必然性。

沙飞的社会革命化的摄影实践,成为左翼文艺青年投身革命队伍施展才能的范例。无疑,沙飞属于中国摄影史上的显赫人物。他之所以被冠以“革命摄影家”的头衔,也表明他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革命战争的摄影实践,催化沙飞的摄影趋于成熟。其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由沙飞主持创办了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画报》;这,史无前例地创造出一整套的“解放区摄影”事物,进而演化为一派特定的摄影模式。就此意义而言,沙飞以其关键性的个人作为,主导了“解放区摄影”的产生、发展,直至成熟。这不但印证出左翼文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得以在时代的社会活动中实际兑现,而且此摄影实践成果,也是沙飞艺术生涯的完成时。

正是摄影成就了沙飞。沙飞的摄影生涯可谓极其顺遂,几乎是一上手就收获累累,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沙飞影像的画面结构,属于那种从美术途径切入——摄影者所通常操持的美学样式。他早期照片运用光影塑造的形象,极具受鲁迅指导的中国左翼木刻版画的现代美感和黑白效果,表现出刚劲干练的个性化风格。尽管沙飞后期出于为政治服务目的的照片,凸显出革命化的意识形态表征,倾向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效果。但是总览沙飞现存的所有影像,他对光影处理的讲究和对画面构图的经营,无不一以贯之地带有时代标志下的个人风格印记。

沙飞作为一名中国摄影发展的阶段性表率人物,他的影像遗产必然对后世的摄影发展深具启迪意义。即如,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在何种情况下,同时还将成为不朽的摄影艺术作品?对此,沙飞的摄影作品给出有力的证明。在影像的新闻时效性消失之后,在影像的纪实作用随时代变迁而淡化之后,在影像拍摄当时所附带的社会性渐次被时间和历史淘沥剥离之后,沙飞的那些摄影代表作,仍然以其纯影像的特质,焕发着永恒的艺术光彩。

沙飞的摄影作品证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等纪录性质的摄影,可以同时具有摄影艺术作品的品质,但是并非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就是摄影艺术。对于自己作品的摄影艺术价值,沙飞也许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他只凭着下意识的个性感悟进行拍摄,甚或在言论中以革命气概的粗犷与豪迈,故意贬抑艺术事物的超然与永恒。然而,沙飞摄影实践的终极价值,其实还得取决于其作品的艺术性。若千世纪之后,20世纪中国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社会大事件,必然会被时间推向历史的深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影像只不过是翻查历史的索引。而作为艺术杰作的经典摄影影像,必然历久弥新地流传于人类文明的意象中,焕发出永远也不过时的艺术生命力——沙飞的摄影作品,有可能因而获得这份超越时空的永恒荣誉。

后记

2005年7月6日,我们五子女及孙辈到石家庄,把5月3日去世的母亲的骨灰安葬在双凤山陵园父亲塑像下的墓穴,父亲的骨灰盒里放着刚出版的《沙飞摄影全集》《我的父亲沙飞》,及父亲老战友罗光达编著的《沙飞摄影集》等;告别之际,我们齐声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国永远相伴,我们爱你们!

母亲遗愿把遗留的钱捐希望工程。我们遵照母亲遗愿,先后捐钱给河北平山县碾盘沟小学、河北井陉县洪河漕村学生、河北涞源县中学、河北阜平县中学、广东开平市教伦中学。

2005年7月9日,在北京举办《沙飞摄影全集》《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发布会。书赠前辈、后代、友人、学者、媒体,进入市场后,我忽然感觉诚惶诚恐:担心有关者提出异议,担心后代、读者认为不该如此写自己的父亲。

2006年2月4日一个“二代”来信:

我已经不是第一拨读者。那么多的人都在我之前读完了,他们的感想对你的冲击会大得多。但是我的感受对于我很重要。首先是你作为女儿对父亲生平的追寻,对他的思想轨迹的追寻,对他感情线索的追寻,竟是如此客观,这是我们新闻界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新闻界,评论界、史学界很多人都做不到最起码的客观。二是工作量。我想过,假如是我,面对着如此浩繁的、真伪难辨的材料,成千上万里路的奔波,众多人物的反复多次的联系、上门采访,各种衙门的推来诿去的公文,我会以“让历史的尘埃把这一切都掩埋吧,过去的都让它过去吧”为借口,我会退缩的。三是感情压力。毕竟是亲爹,在拽出历史的线头的同时,谁知道还会拽出他的什么事情来?虽然是活生生的一个沙飞被你准确地描摹了出来,但是他的精神状态,他对你年轻妈妈的无情,他对身边同志的时热时冷,他的冲动和反常……在一个对他并没有什么印象的女儿面前,叙述者的口吻和语气都会有非常微妙的区别,肯定还会有脸色,还有过去的恩恩怨怨,还有别人对亲人的不恭的评价,我会受不了。你可能也看了我们给母亲出的纪念册。我也看过其他人的纪念册,都是把亲人当成神一样纪念,做成我们心目中希望的那样。当然,这些人都不是历史人物,虽然他们的一生也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仍是属于波澜不惊的人物。你爹爹是惊起了波澜的人物。你做的事情不仅仅限于你爹爹,你还为后代做了一个榜样。

我即回信:“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我一直在希望、在等待着你的回声!我很在乎你的感受!我寻找、追求的是真实。在寻觅父亲的过程中,感觉到他的思想、感情,甚至变化的过程;在决定奉献给读者时,我有挣扎和痛苦,但现在,我感觉的是轻松。”

作家邵燕祥2006年2月25日来函:“《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连同以前出版的沙飞摄影作品集,都既是对沙飞同志的纪念,又是时代和历史的记录和见证,是前人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拒绝遗忘的教材。当然,这对你们一家来说,也是逝者和生者的安慰。你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这家出版社也是。去年年底,好几处评好书的活动中,都曾提名,也可见公意。”

至此,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有二代对我说:共产党对你们不薄,你为什么写那些(事件、执刑过程)?

回答:我没有编故事,留住历史而已。

原以为2005年画了句号,可以放松了,谁知竟然是新一轮忙碌、奔波、思索的开始。

2005年10月父亲战友赵银德来信,对书出版表示祝贺,并认真提出意见,希望再版之际修改。恭敬不如从命。

2005年广东美术馆收藏沙飞摄影作品,收藏经费人民币80万元用于设立“沙飞摄影奖”,成立“沙飞影像研究中心”,这是我与广东美术馆及母校中山大学的合作。

2007年、2009年,广东美术馆举办沙飞摄影奖颁奖仪式。获奖者有奖状、奖金、礼品(沙飞小塑像是司徒兆光作品)。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中山大学沙飞研究中心先后在石家庄、广州举办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9日我致函沙飞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彦(节选):“蔡涛、解艳都曾对我说,研讨会我在场,他人无法尽情谈沙飞。我是个思想很开放的人。《铁色见证》一书已经表明了我对历史的态度。因此,学者们在评论沙飞及其作品、团队时,完全不必因为有我在场,不敢深谈自己的观点;希望你在开始时,说明我的态度。”杨小彦当日回函:“我一开始就知道你的历史态度,也越来越了解沙飞的精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悲剧色彩。重要的是历史,以及包合在历史中的一种理性精神,没有这种历史,没有这种理性精神,我们会永远陷在迷雾中不知道方向。我会和大家解释的,而且,我相信参加会议的人会明白你的这种态度。这也是沙飞的精神之一。”两次研讨会,众学者在自由、热烈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抹掉“伟大”“崇高”,将沙飞的人生、作品拿到太阳底下晾晒,追问“性格”“命运”“使命”“记录”“宣传”“摆拍”“新华体”等。

我相信缘分与机遇。父亲英年早逝,他视死如归,因为他已安排好后事:把最忠诚的爱徒安排在他到华北前线第一站太原;为配合顾棣完成使命,把北京人司苏实安排在同城,并提早离开《人民摄影报》总编位置;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分离了八年的父母亲在河北阜平坊里村再聚激情之际,孕育了我这个极能折腾的女儿。顾棣不负沙飞重托,司苏实承担了使命。

2009年、2012年,顾棣编著《中国红色摄影史录》(司苏实特邀编辑、王雁策划),司苏实编著《沙飞和他的战友们》(顾棣顾问、王雁策划)出版,2012年、2015年司苏实编著《红色影像》(顾棣顾问、王雁策划)香港、北京先后出版。我们为留住历史尽了力——几本大书献给父辈与世人!

2011年,妹妹少军努力争取得到母亲王辉档案复制件,再加上早已退回的母亲“文革”期间“交代材料”,少军全部认真整理。对组织忠诚的母亲如实写了家庭、经历,与父亲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离婚、重逢、生离死别的过程,再版之际收入。

再版之际,整理拿出父亲参加八路军后写的自传、填写的表格,及有关资料和文件。

再版之际,增加2006年始的部分访谈,充实顾棣日记,增加石少华文章《风雨十年——回忆与沙飞同志共同战斗的日子》,及张鼎中文章《送沙飞远行》等史料。

信息时代,世界相通。开通沙飞摄影网www.shafei.cn。沙飞照片人物及后代亲人、国内外有关机构、学者主动与我联系。

2003~2014年,我及家人将父亲沙飞摄影作品、有关资料、书籍,先后捐赠给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石家庄双凤山陵园沙飞纪念馆、广东美术馆、中山大学、广东开平美术馆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日中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照片档案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2012年沙飞百年之际,在开平、桂林、日本都城、北京、石家庄、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摄影展览、纪念活动。

2014年7月始,纪录片《寻找沙飞》开机。近70岁的我,随摄制组再次走访父亲生命最后13年工作、生活、战斗、长眠的华北大地,及广州、上海、家乡开平。

又一个十年的奔波!整整20年,我折腾了一件事——寻找沙飞1

2005年,妈妈走的时候,爸爸妈妈有五个孩子、七个孙子、三个曾孙;如-今,彼岸的爸爸妈妈,在人世间有五个孩子、七个孙子、九个曾孙。好兴旺的大家庭啊!

本书所用多幅有关活动插图照片,多为记者、友人所赠。由于记录不全,未能一一署名,谨向拍摄作者表示歉意与谢忱。

王雁

2015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父亲沙飞(典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75790
开本 16开
页数 49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44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98
CIP核字 2015117486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9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