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帝建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西夏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王朝曾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力,史称“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最后在连年战争中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帝国消灭。 作为没有进入二十四史的王朝,西夏历史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黑水城出土的历史文献,到博物馆里难以破解的文字,西夏王国的历史研究一直处于殿堂之上。
由唐荣尧所著的《神秘的西夏(精)》以历史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西夏文明的探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项族的源起,全面地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西夏似乎是一个缺席者。
在中国《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但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西夏所创造的文化却灿烂夺目。西夏王朝就像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给后世留下了种种难解之谜。
由唐荣尧所著的《神秘的西夏(精)》以历史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西夏文明的探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项族的源起,全面地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
几个月后,科兹洛夫先后收到了两位俄罗斯大学者的亲笔信,请求他迅速返回黑城。“你寄回的文物看起来很珍贵,应该属于中古时期,其他更多的信息还需要接着了解。”信中一再强调,“这将是令世人震惊的发现,而你是第一位发现者。”皇家地理协会的电报也随之到达,要求科兹洛夫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返回黑城。
收到电报时,科兹洛夫正行进在青藏高原边缘,计划进藏区考察,他以最快的速度重返黑城。酷热的天气开始考验他的坚韧和耐力。这一次,他的探险队打开了黑城外的一座高塔,科兹洛夫才知道自己差一点儿错过了什么。
正是这座赫赫有名的塔,后来占有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和时间。它赠送给探险队一大批藏品,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纸卷、手稿、画卷,以及许多很有价值的金属铸像和木雕泥塑、画板、塔的模型,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显然,这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宝藏,它来自于一个未知的文明。几百种藏书、画卷和雕塑,无数神秘的符号,各种奇特的形象,所有这一切,科兹洛夫都从未见过。这位俄罗斯人只剩下一个念头:把这个举世无双的博物馆搬回圣彼得堡。
科兹洛夫在日记中感叹:“我的名字命中注定与你相连,能把你重新带回文明世界是我最大的荣幸,你神秘的面纱很快将向世人揭晓。”
在这个著名的塔内,他们的疯狂发掘整整持续了九天。黑城之行的最后一天,在残阳如血的黄昏,在微风扬起的沙尘中,一共有40峰骆驼和科兹洛夫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归途,它们的驼峰间驮载了数千卷举世罕见的文献与500多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除此之外,这伙俄国人还把一些不便运走的大件文物都就近埋在了黑城的沙窝里,但是究竟埋在什么位置、埋了什么、埋了多少,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西夏黑城遗址,科兹洛夫一行共发掘出文物3000余件,其中包括目前仅存的西夏文、汉语双语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两次考察中,科兹洛夫共盗掘了黑城遗址近2000册西夏文、汉文及其他文字写成的文书和刻本,还有许多珍贵艺术品。
兴奋过后,科兹洛夫表达了自己一连串的困惑:“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就是:谁建立了这座古城?如此动人的文明又是谁创立的?手稿里藏有怎样的秘密?这些不认识的文字将为我们揭示些什么呢?黑城遭遇了什么?”
返回圣彼得堡的科兹洛夫,一时间变成炙手可热的人物。沙皇尼古拉二世邀请他在夏宫展示探险成果;皇家地理学会盛赞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亚最伟大的发现。全俄罗斯似乎都沉浸在探险带来的狂热当中,却对这神秘的文明一无所知。俄罗斯的汉学家推测,这个文明应该属于中古时代一个的王朝,除此之外,他们无法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更没有人能够解读这些天书一样的文献。
科兹洛夫带回的西夏文献,今天就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这个研究机构位于圣彼得堡,在这个研究所的二楼,摆放着两大排柜子,柜子里就是那批来自古老中国的西夏文献。
根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经过编号的文献资料就达到了8000件左右。由于数量太过庞大,还有不少残章断片没有来得及整理。
100多年前,这不计其数的西夏文献令俄罗斯学者夜不能寐,他们根本不认识这种奇怪的文字。就像闻见一锅冒着热气和香气的炖肉,却找不到揭开锅盖的途径。直到有一天,俄罗斯汉学家伊凤阁的一个发现,使这锅蒸了很久一直冒着香气的肉,才亮相于世。扮演锅盖角色的,正是科兹洛夫从黑城带回的神秘礼物之一——一本带有汉字的书《番汉合时掌中珠》。
伊凤阁,原名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苏联著名的西夏学研究先驱,是彼得堡皇家剧院演员的儿子,在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学习了汉、满语,并获得博士学位。1909年开始,伊凤阁最早系统整理科兹洛夫从中国黑城掘走的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编写的一部西夏文、汉文词语对照集,刊于夏仁宗乾韦占二十一年(1190年),是一部通俗的识字书,每一个词语以西夏、汉两种文字分列四项,音义互注,检索学习十分方便。
P19-22
序一
聆听历史的回声
蔡国英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热播后,历史作品《神秘的西夏》一书又即将付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令人倍感欣喜。有一个民族灭而不亡,他们尊白为美,视死为荣;有一个王朝神秘莫测,雄霸一方,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公元1038—1227年,曾辉煌一时却又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给世人留下天书般的文字、灿烂绚丽的艺术、黯然矗立的东方金字塔和扑朔迷离的历史故事。
中华文明历来有隔代修史的传统,但在《二十四史》中却未有西夏一席,这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和无数的遐想。由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王朝,鼎盛时期疆域囊括现在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西夏王朝曾先与北宋、辽对峙,后与南宋、金鼎立,史称“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在近两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党项人创造了璀璨的西夏文明,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后人在读史学史中“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这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回望历史,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面向未来,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大局,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创意策划,并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和北京上造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承制,历时两年多打造完成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追忆一个消失的民族,再现一段失落的文明,为西夏文化艺术创作绘制了浓墨重彩的一卷。而图书《神秘的西夏》的出版则无疑是宁夏重点文艺创作领域里的又一件幸事。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作为展现西夏王朝兴衰史的影像载体,是对西夏历史的一次深入挖掘整理和全方位展示,而图书《神秘的西夏》作为文字载体,则是对纪录片从立项到拍摄整个过程的理性升华,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堪称姊妹篇。
《神秘的西夏》以西夏尊崇儒学、沿袭唐制、流通宋钱等历史事实为据,深刻诠释了西夏文明是华夏文明中的瑰丽篇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传统特质和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大趋势。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神秘的西夏》以西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中所发挥的枢纽作用为证,全面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昭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仍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神秘的西夏》不仅以电视纪录片的脚本为主要内容,用镜头语言、情景再现的方式,立体直观地呈现了西夏的历史文化。同时以编剧视角、创作笔记的形式,全景记述了如何从历史的故纸堆,到跨越8个省、自治区,15个自治州、26个县;从足迹几乎踏遍了党项人当年活动主要区域的实拍,到遍访国内著名西夏学专家深入交流,最后形成纪录片的创拍历程和心灵感悟。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本书是在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史学稿本和文学稿本的基础上提炼成书的。宁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和中央电视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纪录片及其系列作品高度重视;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精心策划,从项目选题、框架设计、作品内容等,对拍摄纪录片和出版系列图书,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详细论证。中央电视台李挺、金越、王晓斌、李德刚等和宁夏自治区有关部门李克强、马宇桢、阮教育、杜秀岚、焦连新等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著名西夏学专家、史志和考古学专家史金波、李范文、陈育宁、杜建录、吴忠礼、牛达生等,认真研究历史文献,反复推敲史学故事,为拍摄纪录片和出版系列图书打下了坚实基础。导演金铁木、作家唐荣尧以及创作团队呕心沥血,汇集了西夏历史、考古、建筑以及测绘、服饰等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拍摄《神秘的西夏》并出版系列图书,具有一定意义的创新性。图书《神秘的西夏》是对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再解读、再演绎和再升华,相信会激发不同层面受众聆听历史回声、品味文化精髓的兴致和爱好。《神秘的西夏》一书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0年,贺兰山下,缘于一个特殊的机遇,我窥见一丝光束照见历史角落里的西夏模糊影子,自此,便再也没有停下来接近那道影子的脚步,这一走,便是穿越了10多年的时光长廊。
我也曾努力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我对西夏的接近,或力图以书写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西夏——一个湮灭的王朝。然而,在一个文字表达日益失去其昔日巨大功效的时代.望着自己出版的那些文章、书籍,和任何一个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文人一样,我的内心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交织中颓唐、期冀。在当今社会,影像和文字结合的作品,更合适全景式地勾勒一个王朝的盛景与荣衰,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我期待这样的纪录片能够早点问世,这种期待,伴随着我的“西夏之旅”,持续了10多年。
900多年前,中国西北崛起的一个王朝,它的生成、壮大、衰亡的历史,它曾经青春的容相与衰迈的景象.它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与冲击,它缔造出的辉煌而独特的文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些马背上呼啸来去的党项男儿,宫廷里参与朝政的妃子皇后;那些弯刀铁马的饮血豪影,尊儒崇学的求知之声;那一份亡国前夕用鲜血捍卫出的尊严,那一道亡国后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隐约而动的脉息……这个王朝及其主体部族党项羌,同样是值得我们礼敬的。
历史无情地将这个王朝挤向一个逼仄的,甚至历史的光束度照不见的死角。虽然有百年来的不少学者、专家苦苦钻研,试图打捞这艘淹没于历史之湖深处的“泰坦尼克”,然而,他们的圈子所散发的力量毕竟有限,他们的辛劳多以文字展现,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这种展现多少显得有些单一。和受惠于他们的读者一样,我们期待着一幅“影像西夏”的巨著。
1038年,贺兰山下,党项羌首领元昊宣布建立大白高国,这也是史书中称的西夏王朝。我想,元昊站在秋日高照的兴庆府宣告立国的时刻,他的内心一定和历代帝王一样:希望自己的基业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能够存活于历史记忆中更长的时间。
1227年,同样是贺兰山下,大白高国的国都中兴府迎来了它的终结者,蒙古铁骑让这个辉煌了近200年的帝国匆匆谢幕。我想,那些仓皇于敌方弯刀前的帝国臣民,同样希望后人能够记录下帝国的慌张与颓废,或许,还有一袭埋于心底但永无发芽之日的复兴之梦。
尽管,在元昊宣布立国前,党项人就创制出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字伴随着整个帝国.并记录下了其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之景状;尽管,大白高国灭亡后几十年,远在杭州城里还有党项血系的工匠们,在刻印的佛经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几百年后,在远至华北平原的北京居庸关、河北保定等地,依然有这种文字顽强地记录党项人远徙而来的足迹。然而,完整而全面记录帝国全貌的文章却没有(或许曾经有过,但湮灭于我们的视线之外),一声长长的叹息,自贺兰山下蔓延而出,悠悠怨怨地走过历史的长廊——期待一部全景式描述这个帝国的作品!
2015年春天,中央电视台10频道和4频道接连播放的十集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终结了这道历史长叹。
《神秘的西夏》是一场久久等待的历史机遇。往往,战争是没有赢家的,当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做出联合打造这部纪录片的决定时,一场对西夏的“战争”开始了。金铁木导演带领的主创团队,无疑是一支冲在前沿的“远征军”。我有幸能够介入这场“战争”,不仅见证了《神秘的西夏》出品方、投资方、创造方的艰辛努力,也以编剧和总撰稿的身份体践了这部巨著的产生。无论是炎炎夏日中的大棚内摄制,还是清寒中远上高原的取景;无论是荒郊遗迹中的拍摄,还是特效室内的制作,一副副辛劳与各种场景下的面孔,常常令我在心中感动不已。西夏,是一个值得礼敬的王朝,《神秘的西夏》是一部值得礼敬的影像之作,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员是一群值得礼敬的“远征者”。
2015年4月2日晚,《神秘的西夏》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首播的最后一天,金铁木总导演召集剧组同仁相聚在奥运村的一家小酒馆。觥筹交错间,大家心里都很难受,深知这将是一场惜别。和平时相比,话明显少了,默默碰杯的频率高了,酒量却比平时小了。或许,大家情愿回到不停工作的每一天,情愿回到相聚在“西夏光头帮”的微信群。然而,豪情壮意,怎敌得过离别时的两三盏落寞。走出小酒馆时,京城下了一场春雨,看着大家的背影消失在雨雾里,我清楚,我们惜别的,不仅是西夏这个王朝,还有完成《神秘的西夏》的这些面孔,这些兄弟般的情谊。
不久,作曲张镒麟把一张收录了所有《神秘的西夏》作曲的CD送给我,自此,无论是在开着车的时候,或在家的时候,我都会播放这些西夏的音乐。我常常想:不久之后,在京郊的某个剧组,在贺兰山下的某处,在宁夏某一佛塔下的某地方,我或许还会再遇见他们。
10多年来,我一直寓居于昔日的西夏王朝国都、今贺兰山下的银川市,我沿着书籍和史料堆砌的台阶拾步而上,慢慢地,从戈壁到雪山,从平原到高原,从峡谷到盆地,从都市到乡村,从图书馆到古战场,从采访专家到聆听乡野之音。这种过程,是西夏加持我力量的过程。我以这样的方式接近西夏、书写西夏,表达了对这个王朝的敬重。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声音是弱小的,一个人的书写是单薄的。
我期待着投身于一个力量更强大的团队。《神秘的西夏》提供了这场机遇,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找到了队伍。战争往往是有输赢的。《神秘的西夏》播出后的事实说明,这是一场决策者、投资者、创作者和隐于历史深处的西夏王朝共赢的战争。
《神秘的西夏》不仅通过实拍、文字、再现、特效等方式,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帝国的历史,而且,还借助中国电视最权威的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使其传播层次与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得益于中央电视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战略谋划,得益于《神秘的西夏》纪录片的领军人物金铁木及其创作团队、宁夏文投公司参与人员,等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神秘的西夏》播出后,看着它引起的巨大反响。我常常想起2015年4月2日那晚春雨中,编导们惜别的情景。回想起创作剧本大半年时间里的身-体透支,我觉得,我该与西夏互留下一个背影,与西夏依依惜别了。
然而,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带来的影响出乎我们的意料,观众们更想读到基于纪录片的书籍。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上造影视有限公司、宁夏文化投融资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和西夏“再次相遇”,来完成这本书的编写。
时代文艺出版社北京编创中心主任方伟先生出现在这个“再次相遇”的拐弯处,他是我的诗兄,也是中国出版界深具影响力的出版人。图书写作、编辑、出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团队的敬业。按照我们的设想,这部书努力修正了这些年来和央视同名纪录片书籍的一些做法,书的内容除了包含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编导们创作的原始资料外,还有编导们的创作心得和花絮图片。这个成果得益于宁夏文化投融资公司、北京上造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大美无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让本书的出版有了渠道和源源不断的力量。
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生前曾为《神秘的西夏》题名,本书封面依然采用先生题字,向先生致敬。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先生、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总导演金铁木先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王晓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宇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阮教育、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处处长胡斌、宁夏回族自治区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雷忠;宁夏文化投融资公司总经理焦连新及公司的雷振海、王贵木、秦峰、张国伟等人;感谢银川市文联的领导与我的同事们。在此,尤其要感谢我的助理潘嘉琪,她是金铁木导演组建《神秘的西夏》剧组的时候,就介入做资料统筹、外联沟通、图片整理、秘书等工作,在本书的出版全程中,她担任了部分文字、图片、脚注的编辑工作。同时,我还要感谢“西北偏北”图书工作室的闻雅清女士和辛保军先生。
2015年5月,“西北偏北”图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