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家与修道/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一、用心抉择,坚定生命方向

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可以当国王,也可以当乞丐;可以当法师,也可以当道士、当牧师。虽然身体这个异熟果都是相同的,但是用此人身造的业不同,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层次,决定了人生的造业方向。佛教对生命意义和造业方向的看法,可以用“苦、集、灭、道”四圣谛来概括。

苦,必然意味着无奈。人间充满着种种无奈、种种痛苦、种种逼迫。这些痛苦和无奈是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各个年龄的人都具有的,苦就是整个世间的本质。《人中论》说:“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卷第五)组成身心的五蕴本身就是苦性的,六根和六尘都是产生痛苦的地方,十八界系缚我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所有痛苦从何而来呢?都是由“集”召感而来。“集”就是积聚,所造的各种各样的业全部召集到一起,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作用,即感果。种种苦因都被召集在一起,就会产生苦果。佛陀用十二因缘来描述这个不断集业感果的过程,《中论》说:“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卷第四)从烦恼生业,由业生苦,由苦引发烦恼,永远地循环下去。所以灭苦必先断集。

“灭”就是灭苦和灭集,关键在于灭烦恼和灭业。如果烦恼都没有了,业都没有了,那么苦也就没有了。正如《中论》所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卷第三)灭尽一切烦恼、一切业、一切苦,达到最圆满的快乐,就是涅槃。涅槃不等于寂灭,小乘认为心相续是无始有终的,阿罗汉的身体坏掉之后,心识就断灭了,因此小乘的涅槃叫作灰身灭智。大乘的涅槃不是这样,大乘认为心相续是无始无终的,由于大悲心的摄持,成就佛果之后,佛的法身报身不灭,化身则不断地示现成佛,皆为利益有情而常住世间。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云:“小乘涅槃,灰身灭智为无余;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为无余。”《人中论》说:“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卷第五)

“道”就是灭烦恼、灭业、灭苦的方法和道路,一步步把苦集灭掉的过程就是修道,就是修行。灭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断恶修善,一种是自度度人。小乘是从个人出发,励力断恶修善而灭苦;大乘是自度度人而涅槃。《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修世俗菩提心论》云:……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卷第三)寂静行、出离道是小乘的走法,成就的是自己一个人;无边巧便行是大乘的走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道”无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法大厦的基础,是佛弟子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尤其对出家人更是如此。《俱舍论》说:“如世间轮有辐等相,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卷第二十四)如果把八正道比喻成一个轮子,那么正语、正业和正命就是代表戒律,相当于是轮子的中心;正见、正思惟、正勤和正念是代表慧,相当于从中心放射开去的一根根辐条;正定是轮子的外框。由此可见,定慧皆依戒而立,没有戒律的摄持,人很容易在定慧之路上误入歧途,那么什么成就都谈不上了。

佛法的戒律有别戒、通戒之分。别戒是对个人来说的,佛教徒的身份不同,别戒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比丘是比丘戒,对沙弥是沙弥十戒,对在家居士是八关斋戒和五戒。别戒有一定的时空范围,每尊佛根据当时的因缘所设的别戒也是不一样的。通戒的对象是所有佛弟子,如七佛通戒、菩萨戒,所有在家众和出家众都同样遵循,过去、现在、未来无差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愿度一切众生,自己的生命和一切众生关联起来,这些精神贯彻于所有戒律之中。《梵网经》说:“(诸佛法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卷第二)

断集就是运用业果原则对感果的方向施加影响。业一旦造下,就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必定会在未来感果。不过,业也是可以转变的,就好比植物嫁接。苹果树本来只能结苹果,若在它的枝干生长到一半的时候锯掉,把梨树的枝干嫁接上去,就会变成结梨的树。而且嫁接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果等到这棵树快死了,生命力已经很弱的时候再去嫁接,就无法成功。我们造业和转业也是一样,要把恶果转变为善果,需要内心能够接受善法。如果我们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多的恶法,障碍的力量很大,就很难接受佛法了。所以,改变生命、灭苦断集,关键靠的是心的生命力。内心障碍越轻,接受佛法的能力越强,改变业果的力量就越强。这好比在足球场上踢球,你可以把球踢到东边,也可以把球踢到南边、北边、西边,球的轨迹跟你的心有关系,心想把球踢到哪个方向,球就会到哪个方向去;同时,这也跟你踢球的技术有关系,技术不好的话,想踢到东边,说不定球会跑到西边去。修行也是如此,我们的业与心有关系,心与修行的功夫有关系,修行要去面对我们的业、改变我们的业,就要从心上着手。

《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经云:‘不得贪欲、嗔恚、愚痴邪见。’故知万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便行重罪。今欲缄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既心会于道,身过不遏而止;意顺于理,口失不防而灭。”(卷第二十七)

出家之路,是用心去抉择的生命方向。一旦抉择清楚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永不动摇。不断减轻恶法的障碍,增长佛法的力量,如此我们的业才会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成就佛果。

P38-43

目录

I 章前语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

II 章前语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上)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下)

III 章前语

 树圣贤志向 担如来家业

 心法相应增善力 守志奉道度众生

内容推荐

《出家与修道》为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八本,这一系列图书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权威的文集著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其发表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等杂志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多种宗教大会上的发言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辑录而成。

一个人如果有信仰,那生命会越来越如意,越来越有价值。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呢?学诚法师提出最关键的“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学诚法师在担任《法音》杂志主编期间,发表了很多佛法的教理教义的论文,且较为难得的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文集的内容积淀深厚,在佛教信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

《出家与修道》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八本。学诚法师提出最关键的“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家与修道/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诚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8088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5203621
中图分类号 B948-5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