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持戒与觉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四、戒相与观照力

除了上面的几个条件,面对外境如何才能如理抉择呢?一方面最重要是学习戒相,了达全面的开遮持犯,另一方面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很多人持戒不得善巧,反而生出很多苦恼,是因为对戒相尚不明了和通达。戒律本来即来源于比丘日常的生活,是非常灵活和有现实意义的,里面蕴含着很多佛陀的智慧、善巧和慈悲之道,但因为内容较多而微细,所以初学时往往不容易得其要领。此时,就需要认真研习古来律师们体会戒律精神而整理出来的相关疏钞论著,另外还需要自己深入律藏原典,明了每条戒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其背景、相关变化,参照后来律师对制戒意义的诠释,再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现实情况,看待戒律时才会比较全面和完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戒律并非是为了回到古代,因为佛制戒不是为了让后人复古。《四分律》中佛提到制定戒律的十大出发点:“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卷第一)可见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僧团的和合共住、比丘个人的修行增上和正法的广泛弘扬。因此,需要在最初时就以体会佛陀旨趣,依现代条件下如何落实戒律、弘扬戒律的发心去看待。道宣律师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中说到当时人们学戒的误区:“但见诵语纷纶,未思弘远,高谈有务,事用无施。才罗七五之名,妄居一字之首,但述行藏之要,宁开决正之心?”谈到当时的律师们仅仅在文字、概念和众多理论上下功夫,或者仅仅知道了一些戒律的表相,但却并没有发起决断正旨、契佛本怀的愿心,也不会尝试从践行的角度来诠释律典。“行藏之要”是就律典本身的开遮废立来说的,对这些了解、通达是第一步。“决正之心”既是在这些事项的废立取舍中探求精义、契佛本怀之心,又要在这个时代抉择出一条行持戒律、弘扬佛法之路,这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因为佛陀的本怀就是悲念一切时代的众生,他在制戒时一定考虑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机;而要在这个时代弘扬佛法,就必须超越经过历史演变的佛教形式,回归到佛教的本义、佛陀的本怀,接通源头活水来契应新的变化。

具体来讲,戒律在当代的落实,可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遵循戒律本有的各种规定、仪轨、行法,使这些行仪能在这个时代发挥实际住持教法的功能。其次,对里面一些因为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无法完全采用的仪轨等,则可采用戒律中的行事方法而调整制定新的、适应这个时代的仪轨及制度。再次,还可以借鉴戒律的精神,将这样的原则和理念落实到当代新出现的事项当中。比如僧团的羯磨制度,实际即为一种民主议事的方式,也完全可以应用到现代的僧团当中。如一些重大措施在僧团公众会议之后羯磨通过,涉及僧团公共的事项可借鉴单白羯磨来宣告。而僧团内小的一些组别的事项则可以依照和合的精神,借鉴白和羯磨的形式而组内决议,这样可以培养大家的集体精神与和合意识。

戒相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常常去思考如何在这三个层次去落实,与现实环境和处境如何相结合,与正法久住相结合,与僧团建设相结合,与自我内心的调伏相结合。否则,虽然在学戒相,可能内心依然只缘着自己的烦恼,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明了戒相后,在生活中要落实戒律,就需要处处依戒律来观察、处理日常碰到的种种事情,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因为戒律中所讲到的,都是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生活依律而行的规范,如果能处处依律去观察和实践,久而久之,则正定自然能产生。在《瑜伽师地论》中讲道:“云何名为正知而住?谓如有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瞰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卷第二十四)这就是说在日常的每个动作中,都可以观察是否依律而行,这是正知而住的重要部分,依此慢慢降伏散乱、我慢、骄纵等种种的恶习。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也特别重视让小孩子从小通过洒扫、应对、进退的训练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如说:“古人设教,自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必皆使之抑心下首,以从事于其间而不敢忽,然后可以消磨其飞扬倔强之气,而为人德之阶。”(《朱子学的》卷上)在沙弥、净人的阶段,也需要从这方面来磨炼身心、积聚资粮,这样观照力才能提升,而不会囿于理论学习的思维局限中。

广义的戒相除了律典中涉及的之外,应该还包括僧团的清规、伦理以及各种现代制定的制度、国家已颁布的法律及民众的道德要求等。因为这些都是和僧团密切相关,也和个人能否安定修行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注意,可能反而给自己及僧团造成很大的困扰和麻烦,依然是持不好戒的。这种对物、对人、对事、对法的观照力,都需要通过反复在对境和学习中实践佛法而训练出来。

P25-29

目录

I 章前语

 略谈持好戒的几个因素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下)

II 章前语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上)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下)

内容推荐

《持戒与觉悟》为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七本,这一系列图书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权威的文集著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其发表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等杂志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多种宗教大会上的发言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辑录而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个体的,我们要观照周身的环境,我们也要遵循社会中的各种规则、规章、制度,这需要我们很好地控制自己、约束自己。面对外境如何才能如理抉择呢?学诚法师教导我们“要学习戒相,了达全面的开遮持犯” “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诚法师还劝诫我们”要修习慈悲心,应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

学诚法师在担任《法音》杂志主编期间,发表了很多佛法的教理教义的论文,且较为难得的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文集的内容积淀深厚,在佛教信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

《持戒与觉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七本。学诚法师教导我们“要学习戒相,了达全面的开遮持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诚法师还劝诫我们“要修习慈悲心,应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持戒与觉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诚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8095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203625
中图分类号 B948-5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