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水利名人/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中华水文化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大禹:浩浩河川 汤汤理水

“伯禹复鲧,夫何以变化”:大禹是谁

《史记》中说禹名文命,《帝王世纪》说禹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其为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禹的家世煊赫,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为贵胄,又是权臣。因为治水有方,后人尊称他为大禹。禹母是有莘氏,禹父是治水九载无功、于帝尧时登用、帝舜时放逐的鲧。

关于大禹的籍贯所在,海内颇有争议,大概因为九州处处皆有禹迹,大家都愿意把大禹认作自己的乡亲。有说大禹是四川的羌族,也有说大禹是山西人、安徽人、河南人、古越人等,不一而足。禹的出生地不可确考,但对禹的墓葬地人们却大体认同——位于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的大禹陵,历来是全国的祀禹中心。《越绝书》载:“禹因病亡死,葬会稽。”公元前21世纪,以夏王启为开端,祭会稽大禹陵成为定例。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赢政“上会稽,祭大禹”。此后数代,或由皇帝派出使者,或皇帝沐赍礼亲来。到明代,遣使特祭已成制度。清代,康熙、乾隆都有亲临。民国时设为特祭,定于9月19日。1995年后,大禹陵五年一公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举行。4000多年来,大禹陵清庙巨丽,祭祀绵亘,俎豆千秋,玉帛相接。

话说尧舜的时代,洪水泛滥,危害中原,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畼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那时候,人民的生活状态极其艰难,洪水已然是很大的不幸了,猛兽却又联袂而来。灾荒、贫病、不安、恐惧,挤压着人民本来就已经极其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先后有鲧、共工氏治理水患,但直到大禹受命,局面才有所扭转。大禹于舜时任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理洪水;鲧死后三年,禹接续父亲未竟的事业。

因为大禹做到了别人不曾做到的事情,人民特别敬仰他,他的身上被打上了神的印记。信史之外,野史更多,而关于禹的神话传说,更赖口耳相传,在民间生生不息,《山海经》《淮南子》《尸子辑本》《拾遗录》《太平广记》等都有收录。先是大禹的出生,就不同凡响,其父鲧羽郊被诛三年不僵,剖以吴刀,化为黄龙;复以吴刀,禹即出生,出生后旋即成年;治水中,大禹会幻作黄熊,孔武有力,开山破土,禹妻偶见他的变形,惊吓之余化为巨石;理水中,河伯还献给大禹三件宝贝: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此外,禹治水还有很多帮手,不但有伯益和后稷等上古英雄从其左右,还有应龙、玄龟、黄牛等神兽相助,甚至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诸仙也听其派遣,想来应该十分的威风。

大禹传说版本很多,林林总总,光怪异常,却颇得民心。这些事情看起来是那么不合常理,完全超乎于凡人的经验之外,难怪屈原会在《天问》中不解:“河海应龙,何画何历?”“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复鲧,夫何以变化?”这些诗句因屈原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地位,而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理解上古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

古史辩派早就对大禹是否确有其人提出过看法。时至近代,怀疑一切和价值重估的观念西学东渐,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学者依据《说文解字》中释“禹”为虫,释“禹”之下半部为“兽足蹂地”;合二字之意,颇似蜥蝎;而青铜器上,螭的纹饰,正是蜥蜴的形状。据此,他们认为“禹”可能出于九鼎纹饰。故而,禹的本质不过是一条虫而已,由“神”人格化为“人”。也有学者从神话学原理推论,大禹既非“神”,亦非“人”,乃是代表着一个以“虫”为氏族图腾的部落。

此外,还有学者否定大禹理水的可能性。西方学者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上说,开挖黄河、长江和汉水的工程量之大,超乎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完全不可能实现。中国史学家于文江、顾颉刚等也持否定态度。周谷城则认为,大禹治水并非是大规模地疏浚河道,而是谋求安全的栖身之所。新说还有,大禹治水,所治并非长江、黄河,而是世界性的海侵。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若不加治理,就不便耕作。大禹治的,正是这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大致符合。不过,这些提法多流于假设和推断,缺少有力的反驳证据,对信史并不构成颠覆性的冲击。(p002-004)

后记

这本书写了很久。它的大部分篇什来自于我所供职的杂志的一个栏目——江河人生。当初创立这个栏目,意图只是梳理一下与水事相关的人物传记。用编年体例,从大禹起笔,慢慢写。

但事实上,这个写作过程,是一个奇妙的生命融合过程。它让我能有动力、有时间去翻阅历史,去了解和观看那些被尘封的水利人生。我不敢说那些历史著述和写作过程中的思考给过我什么直接的生活助益,但也许那些东西就是这样悄然沉淀进我的血管,成为我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或者方法。

从夏而今,凡几千载。水之利害,意也远矣。防洪、漕运、农田水利,甚至军事国防,水是文明史上的真正主角,水与人的关系则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关系。水从来不像抒情诗人一厢情愿的比喻——母亲;更多的时候,水更像一位震怒的暴君,不羁的浪子,任性的孩童……作为人,你所能做,就是把水的权力关进笼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水才会呈现出它静美、宽仁、容忍和善意的一面。

而本书中涉及的大部分历史人物,恰恰就是去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把水的权力关进笼子。无论是圣如禹王,抑或是霸如杨广,无论是成功如潘季驯,抑或是失败如钱四娘,无论是巧思如宇文恺,抑或是精明如王同春……他们所做,无非就是把水的权力关进笼子,让它们为人所用,让它们更合理地流淌。

水德即为道德。举凡跟水相关项,必涉及巨大,耗费国帑之众,令人唏嘘。甚至即使投入巨大,也常常会无功而返。如果国库本就单薄,治水兴利亦更多艰,故而才会诞生郑国这样思量“疲秦之计”的工匠,岂料结局竟是只延韩数岁之命,却令秦关中沃野千里。不过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尚属孤本。有时则因糜费众多,遭人诟病倾轧,贬职罢官;此间因涉及利益巨大,亦有以身犯险的贪狼,致陷囹圄者众。所以,把水的权力关进笼子之时,亦当将人的权力关进笼子。

但治水本身又需要给官员足够的自由度,让他及时得到钱粮、人力的补给。如果朝廷处处掣肘,错过天时地利,也只能令人扼腕。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上也能看到,官员的心寒,无奈的喟叹,都在情理之中。所以举凡涉水事项,君主的胆识,大臣的才具,官员的良心,百姓的向背,缺一不可。故而,若“筑堤无学理之研究,守护无完善之方法,官吏无奉公之才德”,亦难功成。

故而,本书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没有仅仅讲述他与水利工程、水利事件本身的故事,而是涵盖了他的生平小传,以便让读者了解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在历史的这一时段,他正做着这样一件事。在个人史、朝代史,甚至人类历史的流态中,他演出着什么样的角色,负载着什么使命。  最后,向李宗新、靳怀堵、汤鑫华、程晓陶、孙志禹各位师长言谢。

任红

2015年3月

目录

弘扬先进水文化 推进治水兴水千秋伟业——《中华水文化书系》总序

《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序

图解历史名人之水 展现水利智慧之光——前言

第一章 先秦

 大禹:浩浩河川汤汤理水

 管仲:举世论水第一人

 孙叔敖:兴修水利第一相

 西门豹:兴建引漳十二渠

 秦始皇:治水之功统一六国

 李冰:无坝引水都江堰

 郑国:疲秦终成郑国渠

 史禄:灵渠巧连湘漓水

第二章 两汉

 夫差、刘濞:扬州二王运河始祖

 汉武帝:白马沉河瓠子悲歌

 司马迁:悲《瓠子歌》 作《河渠书》

 贾让、王景:双子星座光耀两汉

 马臻: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刘馥一家三代治水

 郦道元:注《水经》的“酷吏”

第四章 隋唐

 宇文恺:依水而盛建新都

 隋炀帝:饮马长城窟情悲大运河

 姜师度:盛唐繁华背后的治水良吏

 白居易: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王元:县令兴建它山堰

第五章 宋元

 范仲淹:治水者的忧乐

 王安石:立法兴水资天下

 钱四娘:只问工程谁倡首 莫将成败论前身

 苏轼:治水地图

 赛典赤:“为陂池,以备水旱”

 郭守敬:古代科技巨星

 贾鲁:白茅堵口挽清流

第六章 明

 白英:构想“运河都江堰”的汶上老人

 海瑞:以工代赈治吴淞

 汤绍恩:千年遗泽在三江

 万恭:因势利导治黄河

 潘季驯:明代河工第一人

 徐贞明:海河水利立高论

 徐光启:以农立国水为农本

第七章 清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靳辅、陈潢:联手治黄劳绩昭然

 鄂尔泰:云南治水建新功

 乾隆帝:治水仍为养民道

 郭大昌:黄河安澜因有君

 陶澍:度领水利系江淮

 林则徐:水利大家治水名臣

 左宗棠:引得春风度玉关

 丁宝桢:兴怀救弊恨无穷

第八章 近现代

 杨守敬:从《水经注疏》到《湖北江汉水利议》

 王同春:问渠哪能清如许

 张謇:实业救国水利状元

 李仪祉: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奠基人

 冯玉祥:爱国将军水利情

把谁的权力关进笼子,让它更合理地流淌——后记

序言

水之为利,膏腴千里、泽被万世;水之为害,饿殍盈闾、哀鸿遍野。史迁曾言:“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甚哉,水之为利害也。”防洪治水和兴办水利是中华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治水人层出不穷,李冰、王景、郭守敬、潘季驯、王同春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洪水大量决口分洪,圩堤普遍溃决。接防总命令,公司派出抗洪抢险专家组,我是其中的成员,参加了汉江民乐闸堵口和洪湖、监利长江干堤的守堤抢险工作。记得当时抵达洪湖干堤抗洪一线时,正值傍晚。站在大堤顶上,放眼远眺,堤外是天水相连,一片汪洋,几乎望不到对岸;回首一看,堤内的洪湖市华灯初放,已是万家灯火,远处的田野,微风轻抚,掀起层层稻花的涟漪,一片谧静祥和。可这灯火、这稻花大部分都在脚下,因为大堤的高度约与五层楼房的高度相当,堤外汹涌而至的洪水水位,刚刚好与在堤顶垒起的、及于胸高的、单薄的编织袋子堤相平。堤内的家园,就靠这风雨飘摇的大堤和子堤保护,随时都有一泻千里的危险,广大人民命悬一线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水患?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三峡工程胜利建成,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配置、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将泽被万世。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卓越的治水人,如老一辈的张光斗、潘家铮、王家柱先生…他们都是当代的大禹!是我们后学晚辈的楷模。

经过大量收集整理和精心梳理,《图说水利名人》即将面世。《图说水利名人》不仅记录了我国众多对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古代和近代名人,最为重要的是传承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水文化书籍。任红女士将这本著作原稿送我先睹为快,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掩卷长思,感慨颇多,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笔者嘱以前言,吾生也晚,吾学也浅,诚惶诚恐,几不知所言,以上诚为读后感,权充前言。

孙志禹

2015年1月8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任红、陈陆、刘春田、张春平、傅世金等著的《图说水利名人》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主要介绍对水利事业发展有重大作为,特别是与著名水利工程的兴建联系紧密的著名水利人物的奉献精神、治水思想、光辉业绩,这些都是水文化的重要体现。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水文化传统,更好地献身当代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编辑推荐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水传统的国家,在长期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这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引领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波澜壮阔的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既是一项紧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任红、陈陆、刘春田、张春平、傅世金等著的《图说水利名人》是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的其中一本,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与水利有关的名人,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他们的兴衰荣辱,欢笑悲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水利名人/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中华水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红//陈陆//刘春田//张春平//傅世金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033219
开本 20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
CIP核字 2015130288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印张 18.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21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