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精)》的作者周立民,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不断地追踪当代文学。他的学术眼光是有历史意识在的,总能在现当代文学的对比里发现问题。而且也借着西方的理论讨论审美的难题。他的散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他和学院派有了些距离,保持了作家的感觉。当代文学的五花八门,描绘起来太难。他的文章有宽容的一面,也有伤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他人的理解。每一个作家都是特别的存在,确切地描绘他们并不容易。他的文字充满了对各类文本的好奇心。每一次阅读的阐释,都有不同的视角,他在与单调作对,思想借着对象世界飞动而快乐。

内容推荐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精)》周立民著,文学批评集,本书集结的八篇文章,《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精神缺席的当代创作——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读书札记》《“自我”缺失的当代创作——关于海德格尔的读书笔记》等文章,是作者对当代文学的评论、感想、批评,对当代文学感兴趣者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平颇值一读。

目录

小引

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精神缺席的当代创作——关于新世纪文学的读书札记

“自我”缺失的当代创作——关于海德格尔的读书笔记

平庸、疲沓的当代创作

小说家的世界有多大——关于当代文学的读书札记

天地万物与散文家的世界

可疑的“个人”——7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阅读札记

“自我”的在场与良知的限度——谈当代文学批评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还记得博尔赫斯笔下著名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吗?“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小说中的汉学家艾伯特是这样破解它的秘密。它仿佛指向所有当代写作和写作者的命运:写作者看不清他的作品命运和前途,只能把它托付给时间,然而在未来的时间中,写作者又将是个缺席者,到那时作品的命运早已与作者的肉身无关。那么,他们的当代命运呢?“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在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当代文坛就像这样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各写作群体相互间有交集,也可能是互相看不到对方或者大部分时间不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很难预言他们的未来,他们都处在未完成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认定有一个文坛或文学界的话,20世纪80年代或者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文坛,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学场域,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核心问题。至20世纪90年代,尽管有文学“多元化”之说,但是,这个多元总还围绕着一个核心,它就是文学,不论通俗文学、高雅文学,还是纯文学、大众文学,等等,它们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可以隔开两边,尽管相互间不是交融,大家还处在同一个场域中,而且经常碰撞。但经过新千年,特别是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当代文学发生了某种相当微妙的变化。有的学者对此已有预感:“当八。后出生的一批文学青年涌现出来后,他们就不跟我们文坛玩了,所以韩寒、郭敬明,他们根本离开文坛了。我们这一套美学观念,我们这一套以前领导文学、统治文学、管理文学、推动文学的这样一个系统,一个规范,到了八。后的孩子身上就完全失效了。……其实我觉得这一批孩子已经归媒体去管了,不由作家协会管了,所以这个以后,因为今天是六十周年,到七十周年或八十周年,还有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文学,我觉得是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个传统,在这二十年里面已经消解到渐渐没有……”

可以说,当下的中国文坛已经呈现某种断裂之势,这种断裂完全中断了那种线型发展的逻辑,而变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彼此或有关联,或许互不相见。对于这种断裂,需要说明的是,一、它仅仅刚刚开始,远没有完成;二、它不同于以往的新一代作家对于上一代作家的叛逆,因为那种叛逆毕竟还存在着文学精神的承传关系,甚至不乏相互取代的意图,然而,这种断裂是远离你、不关心你,“不跟我们文坛玩了”;三、由这种断裂所产生的创作,有自己的读者和运作系统,它与所谓的传统文学未必是以谁取代了谁的结果呈现,也无法说相互间没有影响没有渗透,但彼此可能长期共存,也可能在共存中互相“看不见”。

回顾中国文学史,我想用“自文学至文字”来概况这样的断裂或转变。甚至可以勾勒出这样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文字至文章。这是鲁迅1926年的讲义《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的题目,它讲了最初连文成篇、文有美感、以成文章的过程,这是一个审美感觉觉醒、形成范式的过程: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言日言,论难曰语”,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等于竹帛者为文章(《汉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晴者皆属之。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至刘熙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文》又有踅字,云:“截也”;“戫,彣彰也”。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虽然他说“文章”“今通称文学”,但我觉得它与后来的“文学”还是有区别的,至少范围比现代所称的“文学”要大,而且从作者而言,写文章,有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有消闲娱乐的“余事”,也与现代的文学创作有所差异。P1-4

序言

电视中的一个节目在回忆童年,我想起了小时候折纸船。现在的孩子玩具太多,自然不会再稀罕这种东西,我们那时,父母找张硬纸片,对折几下,再打开,就是一个小小的纸船,在脸盆中倒上水,能哄我玩半天。有时候,还会趴在盆边十分卖力地吹气,小小纸船,便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景象。可是,水盆里的风浪能有多大呢?没有办法,一个农村孩子,他的世界似乎注定如此狭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到过的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十里之外的镇上,那不过是有一条长街、几家商店的所在罢了。

然而,我们的世界又是那么广阔,远望是天与大地的尽头,转身又可见夕阳西下的壮景,这都仿佛是一辈子也走不到的海角天涯。我们的世界又是那么五彩斑斓,不必说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单是春种秋收、花开花落,玉米、高粱、大豆,桃花、梨花、槐花,蜻蜓、蚂蚱、猪狗鸡鸭,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王国了。我不能忘记的是,读小学的暑假里,我是在鸟鸣中起床的,口渴了便钻到带着露水的黄瓜地里摘黄瓜吃;捉蜻蜓,钻树丛,也是野孩子的拿手好戏,衣服上留下的不仅有苍耳,还有花香……

世界的大小,不是由脚步丈量,而是由心灵感知和测绘的。试想,今天乘着飞机周游世界,不可谓见识不广、行之不远,可是,倘若留在一个人记忆里的永远是宾馆的早餐和大同小异的房间,以及如旅游说明书复印件一样的名胜介绍,那么,这个世界未免太单调、太扁平。读《朝花夕拾》常常为《小引》中鲁迅的叙述心动:“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那是留在心上的滋味,刻在脑海中的记忆,时间难以磨灭。

世间万物,早就在那里存在了,只有用心感知,它们才是为你存在。刘长卿(一说是李嘉祐)曾有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士元》)文字表面是写实,然而,衣湿看不见,却知冷暖;落花无声,却有感应,一个有心人的感官和心灵是不会放过这些细节的,由此而言,细雨可感,落花有声。从某种意义讲,丈学就是这样的一个信号收集器、放大器,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捕捉那些看不见和听不到的心灵踪迹,再把它们转化成文字,呈现出来。这是隔着一层纱在看世界,但它本身何尝不是一个与我们肌肤相亲、心灵相应的独立世界?一部作品,不论长短,相比于无限大的现实世界,它可能就是小小的水盆和小小的纸船,但当年,我趴着盆边吹气的时候,想象的却是波涛万顷,是劈波斩浪……文字内外,世界大小,有时候不是科学的勘测,是想象的营造,是内心的感知。

闲花落地听有声,它需要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希望能够听到。

深夜里,我的思绪又被那纸船载回了故乡。落英缤纷时节,一阵风吹过,处处飞雪,漫天飘香,树脚下是厚厚的一层各色花瓣,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低语,在叹息,在抒情……那是在我们家的房前屋后,是在家门口那条通向村外的路上。我深信:一个人不论走多远,他的起点永远在那里。

二○一五年一月一日凌晨两点于上海

后记

对于当代文学,我越来越少有发言的兴致,尽管偶尔也冒充“批评家”出入什么研讨会,但一因研讨会既不是“研”也不是“讨”的好地方,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我确实也讲不出什么有新意的东西,也不想抓本新翻译的外国什么理论书便得了秘籍似的开坛高论。因此,集合旧稿,我真想命名为“老生常谈”,但后来想一想,做“老生”卖老也要有资格,而称“小生”装嫩又未免矫情,便都弃之不用了。

当然,这么说,并不等于我看低中国当代的成就,毕竟其中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后如果写评论谈感想的话,我更想围绕着他们多写一点。包括很多我喜欢的作品却似乎在那个叫“文坛’’的地方默默无闻,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作品以及欺世盗名之徒又何其多?!有时候真想为他们鸣不平,然而,过了愤青的年龄,再去喊叫,似乎不合时宜又容易被人视作精神不大正常,这样,我宁愿选择沉默。本来我就无足轻重,即便站在百尺高台上扯着嗓子高喊,也不过是把自己的嗓子弄哑了而已,何必呢?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心爱的人做一片腊叶(见鲁迅《野草》中《腊叶》一篇),那是幸福的枯萎,为那些乱七八糟的花费心血,只能是力比多过剩了我想自己还不至于此,因此,近几年一直在说:我不想当当代文学的天气预报员,飘过一片云,便哇哩哇啦地说上一通,有一点波澜便抻着脖子去追风,尽管日益娱乐化的报刊很喜欢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但我要告诫自己少写这样的东西,我要多写点随笔,做个杂感家。

关于当代文学的言说,向来垃圾众多,我的文字也不能幸免。可是,人的矛盾也在于此,既不抱什么希望,又不肯断然投之火炉,尤其有人对我说,我前几年出的批评集已经买不到了,不免又让我生出祸枣灾梨的非分之想。2014年的最后几天,我从《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8月版)、《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北京大学出)2013年6月)三本书中选了几篇谈现象或者宏观问题的篇目,照例见了不顺眼的字句又修理了一番,便构成了这本书(另外还选出了一本个案解读的)。或是给自己留个纪念,或是留个“老子早就讲过”的证明,就这样贸然捧到诸君面前,并要不失时机地感谢一直关心我的朋友们(包括海豚出版社诸君)。我只能说,这都是我认

真写下的,也是我的真诚心声。另外要声明:我写不出人见人爱的文字,请买书的朋友想好了,倘若自认上当受骗,概不负责。哈哈。

2015年1月1日午后于竹笑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闲花有声(当代文学研读札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立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26729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515052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