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经惆怅
内容
编辑推荐

胡增平所著的长篇小说《曾经惆怅》是一部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用克制极强的理性,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站在传统道德评判线上,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原农村那段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画卷。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感到真实,不时得到灵魂的慰籍和精神的陶醉,特别是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享受。

内容推荐

胡增平所著的《曾经惆怅》是一部长篇小说。本书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寻找亲人的路上生病,在男主人公张潘富一家的帮助才脱离危险并得以找到亲人,而两家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张潘安的双亲去世后,张家五兄弟无所依傍。张潘安的事业也摇摇欲坠。这时,明理贤惠的青叶毅然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嫁给潘富后,以她的聪明才智撑住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潘富五兄弟在青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及村支书李宏运巧妙的帮衬下,依依步入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曾经惆怅

1

就我的个人思维而言,始终弄不懂,或说越理越不见尽头的道理是玄学,一瞧见,或一受启发及恍然大悟的道理是常识。

定义完,又几分不自信,利用几十年人生阅历来远瞻近瞅,总感觉玄学和常识之间不太有截然的分水岭,反倒像八卦阴阳图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间万千现象皆割据出阴阳两大属性,其中包括万千人情世故。不过这万千人情世故若也用玄学分说成阴阳,恐因晦涩难解而遭人谩骂,用常识分说成幸福和苦难听着顺耳。

历史长河中,诸多饱学之士和骚人墨客,承前启后著书立说晓谕世人:阴阳并非敌我形态的矛盾关系,乃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根互生、互为消长。

细想想也对,假若光有水没有太阳,地球就是个特大号的冰激凌,又假若光有太阳没有水,地球又将是个无柄大沙漏,永远黄尘蔽日,冰激凌或大沙漏两种极端现象都没法活人,必须两者齐备,那就是喝完水去太阳下晒成汗,而后口渴再去喝水,如此循环往复,生命从中延续。

讲道理的人讲透彻了,听的人也领会明白了,都马上承认,阴和阳是一对不能用棒打散的鸳鸯,但很快又颓然发现任何生命从生发到终老,其实是在烦烦锁锁吐故纳新的煎熬中度过的。这个过程到底是幸福还是苦难,千百年来诸子百家莫衷一是,好多人被幸福和苦难这对聚首冤家搅扰得糊糊涂涂活了一辈子,临终带着无限遗恨进了棺材。

人们并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自恃高智商,时刻幻想洗刷干净生活里的苦难,唯剩亮晶晶的幸福。所以,从古至今,上至居庙堂之高仪容威严的帝王,下至处江湖之远獐头鼠目的“偷儿”,或参禅礼佛,或剜墙盗洞,各有一套祈福的手段或把戏。令人哀叹的是,都没能如期将苦难拦截于门外,苦难如有鬼魅作祟的房屋漏雨,任凭能工巧匠苦心孤诣地磨砖对缝,一遍又一遍抹油刷漆,雨水仍能寻寻觅觅渗漏进来。

幸福不惯驯驯服服被圈养,时刻保持着离心力伺机开溜,苦难默契地随即雀占鸠巢。幸福就像包装箱上的封口签,一旦撕掉,苦难马上蜂拥而出。已成人力难以抗衡的规律。

老这么干说,我也觉得绕脖子,咱讲个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生活形式可以花样百出,实质精髓永远相近,即百变不离其宗,所以咱这故事就没必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由目力所及处讲起来显得贴切。我这辈子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清楚记忆从1975年秋天开始,咱们就从这儿开讲吧。

2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潘富和青叶,他们俩眼下正分别体验着咱上面说的那一堆幸福和苦难呢。女士优先,咱先说初涉爱河,正浑身散发幸福喜气的青叶。

青叶天生丽质,秀外慧中,与生俱来的灵性。从开始上学就时常被老师挑选出来,在各色五样的文娱演出中担当主角,活泼机灵又小大人模样,惹人爱怜。去年,岳图公社新上任的宣传干事,顺应革命文艺占领文化阵地的全国大形势,废寝忘食筹建小剧团排练样板戏,闻知高中生里有个赵青叶模样俊俏演啥像啥,亲自出马求告到校长办公室欲挖走青叶。青叶还有三个月才毕业,政治挂帅的年代,肩负政治使命的小剧团遍地开花多如牛毛,其实绝大多数连露水大个前程也难有,哪一行袒护哪一行,立足全民教育角度,校长怕耽误了青叶,满心不情愿,又不敢一口咬断,支支吾吾说毕了业帮着通融通融。

P1-2

序言

王国毅

生命犹如一艘不可调头的航轮,盛载着心灵和肉体的全部,游荡在岁月的长河中。两岸曾经的景色,或美丽,或丑陋,或明皙,或暗淡,都渐逐漠糊了,有些甚至永远地消逝殆尽。我怀疑自己激情的过早冷却,更悲哀那些不该忘却的记忆。然而,当品读过增平君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曾经惆怅》书稿后,我的心被咯噔撞击一下,眼前豁然开朗一一那些已经消逝的风景,竟然又鲜活地呈现了。

小说《曾经惆怅》是一部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胡增平用克制极强的理性,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站在传统道德评判线上,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原农村那段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画卷。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感到真实,不时得到灵魂的慰籍和精神的陶醉,特别是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享受。评判一部作品的成败优劣,就是看它是否能感染人,打动人,而能感染人,打动人的作品,不是华丽的词藻,不是高深的哲理,正是作者真情的流泻,艺术的再现,继而构成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要想达到如此艺术境界,没有非凡的人生阅历是万万不能的。作者胡增平生于共和国那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年代,他一呱呱坠地便被抛入如火如荼的“十年浩劫”中,那骚动的人群,弥漫的硝烟,嘶哑的呐喊,无不侵蚀着这个襁袍中的婴儿。从小就残了下肢的少年经历了这荒唐的一切,也饱尝了鄙夷和冷眼,更领略了世态之炎凉。经受过灰烬的人最懂得绿色的珍贵。增平没有被那漫天的阴霾所污染,没有被那段不正常的历史所扭曲,而是怀揣善良的心态,睁开睿智的明眸,于混浊中辨识黑白,于丑恶中发掘美丽,于虚伪中寻找真诚,于狂热中安得冷静。于是,青春靓颖、端庄含蓄的青叶;姣艳妙曼、敢爱敢恨的秋梅;儒雅俊朗、内敛厚道的潘富;青涩少壮、执着上进的潘安等一群性格迥异,各领风骚的年轻人跃然纸上。另有德高望重、悬壶济世的乡间名医严仙儿;城府颇深、但心底良善的小队长李宏运;急功近利、迫求政绩的公社革委会主任王跃进等一个个中、老者,也带着那个特定时代的鲜明烙印,栩栩如生地流注笔端。这一群鲜活的人物在作者灵魂的驱使下,带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带着传统的美好和缺憾,带着现实的羁绊和索链,或为爱情所惑,或为友情所困,或为亲情所绕,诸多不同的情感纠结在一起,使他们既热血奔涌,又迷茫丛生。传统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相互碰撞又相互粘连,使他们欲割不忍,欲罢不能,只能用道德的力量支撑起灵魂的大厦,让肉体默默地承受碾压的苦痛。社会的力量尽管强大,但人其实最难超越的还是自我。在他们貌似平静的内心深处,曾经有多少惆怅,多少挣扎,多少呐喊?他们在惆怅中憧憬幸福,他们在挣扎中突破自我,他们在呐喊中寻求真情,终于夹裹在历史前进的滚滚红尘中完成了人性的蜕变。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步履都很艰难,背负都很沉重,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闪烁着美丽的人性光华,读来让人全身温暖,心怡神旷,有一种沐浴阳光,洗礼精神的愉悦感。

我与增平相识于二十多年前。那是个闷热的午后,在我供职的文化馆那个一走动就“嘎吱”响的小木楼阁子间,新来了好几个业余作者。因是初交,增平又不善言谈,我对他的印象不深,只记得那时的他很年轻,个头不高,黝黑,腿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说正在构思一部长篇,但后来断了音讯,也未见长篇出手。我想:也许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仅是说说罢了。再后来,我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岁月悠悠,星转斗移。二十多年后一个飘雪的傍晚,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说请我看一部长篇小说手稿,我迷糊了好一会儿,才终弄明白是谁。当增平将如砖般沉甸甸、厚敦敦的书稿递到我手中时,眼前的他比我记忆中的他更矮、更黑、更残,脸上布满了苍桑,眼睛却失去了黑亮,俨然一乡间小老头儿。然,身边却多了个搀扶他的少年。问及,方知这少年是增平最小的儿子,已在市里上了中专,上边三个姐姐均已出阁成家……望着昔日友人,我心且悲且喜:悲的是岁月无情,物是人非;喜的是他二十年前夙愿终于偿还。这夙愿虽然还的时间长了些,但也委实不易啊!作为一个因小儿麻瘅残了下肢的农家子弟,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既要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又要怀揣梦想,笔耕不辍,历数十年而矢志不渝,写出这么一部笔触老到,大气磅礴,文辞考究,词风飘逸,艺术性极强的主旋律作品,其精神实在可嘉,其耐力常人难逾。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难怪他在给我的短信中道:“我要在历史的天空中刻下人生的划痕”。这可能就是增平写出《曾经惆怅》的原动力吧。

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痛苦;而对于强者却是财富。是苦难成就了胡增平和他的《曾经惆怅》。

《曾经惆怅》是胡增平刻在历史天空的一道划痕。

写于二○一五年梨花初绽之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经惆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增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97783
开本 32开
页数 4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5079590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