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英编著的《中古及近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对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疑问副词和一些特殊句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中选择了近代汉语中的重要文献——聊斋俚曲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是非问句等疑问句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古和近代汉语后期的语法和词汇全貌以及整个汉语疑问句式的发展演变规律。
图书 | 中古及近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素英编著的《中古及近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对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疑问副词和一些特殊句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中选择了近代汉语中的重要文献——聊斋俚曲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是非问句等疑问句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古和近代汉语后期的语法和词汇全貌以及整个汉语疑问句式的发展演变规律。 目录 导论 一、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的界定 二、汉语疑问句的分类 三、汉语疑问句研究概况 四、研究对象 上篇 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 第一章 中古汉语疑问副词概述 一、凸显疑问意义的副词 二、具有疑问功能的副词 三、小结 第二章 论中古汉语“是×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 一、引言 二、从否定判断句的发展探讨“是×不(否)”式中“不(否)” 的词性 三、在与“是×耶(邪)”式的对比中重新界定“是×不(否)” 式中“不(否)”的词性 第三章 测度问句中的“将”类正反同义结构研究 一、“将”类正反两种格式的出现 二、“将”类正反两种格式的比较 三、两种格式语用差异的解释 第四章 疑问副词“那忽”的形成 一、“那忽”的词汇和语法意义 二、“那忽”的形成 第五章 “莫”类测度副词的形成 一、测度副词“莫”的产生 二、从中古汉语否定词系统看“莫”的特殊性 三、“莫不”“莫不是”“莫非”的形成 中篇 近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第一章 聊斋俚曲中的是非问句 一、表询问的是非问句 二、表测度的是非问句 三、表反诘的是非问句 第二章 聊斋俚曲中的正反问句 一、“VP不曾”式 二、“VP没VP”式 三、“VP不VP”式 第三章 聊斋俚曲中的选择问句 一、前后两项均无形式标志的选择问句 二、单独在句尾用语气词的选择问句 三、在选择项句首用选择连词的选择问句 下篇 汉语问题散论 第一章 中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研究 一、表示对叙述的否定 二、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三、表示对判断的否定 四、表示劝止 五、小结 第二章 中古汉语中的双重否定格式及其广泛使用的社会背景 一、双重否定格式及其表达语气 二、双重否定格式广泛运用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浅谈表示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却+V2(+O)”构成的连动式 二、表示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过程 三、方位词“却”的形成 四、结论 第四章 曹县话中的人称代词研究 一、“我”“俺‘咱” 二、“你”和“恁” 三、“他/她”及“他/她+数量词/群体名词” 四、“人家”“己家”与“旁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古及近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素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75324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2 |
出版时间 | 2015-07-01 |
首版时间 | 2015-07-01 |
印刷时间 | 201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 |
CIP核字 | 2015182308 |
中图分类号 | H141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