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本释迦牟尼传记著作《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从筹划、阅读佛典,再到动笔,及至出版,寿云先生艰辛笔耕,反复修改,多人准备协助出版。
释迦牟尼是位佛门的伟人,也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上几十亿的民众。历史上为释迦牟尼写作传记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传记也出版过不少。不过,寿云先生的这本传记略有不同。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在佛门中生活多年,怀有对佛门和释迦牟尼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对于释迦牟尼的生活轨迹和历史事迹有着心贴心的认识,对于释迦牟尼的思想有着心连心的理解。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博览和分析了可能读到的所有释迦牟尼的传记,然后反复阅读和修改自己写作的传记。多年的磨炼使得这本释迦牟尼传记更加客观公正、精炼集中,且章节安排合理、语言生动。
因为,王寿云先生既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有感情,在传统中国文物鉴赏和医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对于中国儒家和道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本传记也是寿云先生热爱祖国,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
由王寿云所著的《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以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佛陀从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到组织僧团、制定戒律、弘化四方、劝诫帝王、度有缘者,直至涅槃的整个过程,并同时对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社会、与佛教同时期兴起的“沙门思潮”及其他宗教、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及得道比丘僧比丘尼的事迹、佛教戒律及僧众日常情况、印度佛教史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
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度生于人间”的人间佛陀,并穿插佛陀与弟子的谈话,让读者仿佛亲身跟随佛陀,耳闻目睹他的言传身教,感受他的一生致力于救世济人、不避艰险、普度众生的慈悲宏愿。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同时,本书也注意列出其各段所依据的佛典原文,考证出处及文献记载情况,丰富学术思想价值。
赞佛陀(代序)——释宏生
佛陀啊!我在这幸福的静夜里,虔诚地赞颂您;
您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大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您是世界上的光明,您有无量数的功德和智慧;
您像春天里的太阳般赐给人类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我以无比至诚的心感谢您,因为您具大慈悲,为一切众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人们朝向光明解脱觉道。
佛陀啊!您具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在雪山证得了伟大真理,降伏了六师外道、异端邪说,树立了正法幢。当人们迷失了道路,落入了黑暗中,您高举慧炬照亮了道路。
在这茫茫的大海中,您正是大慈航,普度众生同登彼岸。
佛陀啊!您给人们无尽的关怀和慈爱,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在生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老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病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死的苦难中需要您!
只有您才是究竟。
佛陀啊!
愿您无上庄严圣洁的名号传遍世上,永远受人们称念!赞颂!使人离苦得乐。
世界上人们所知晓最宝贵、最华丽的东西,都不能酬答您的恩德!您的大恩难尽赞扬!
自序
我初次接触佛教,说起来是30多年前的事。1984年,我只有二十一二岁。正值春夏之际,我请了几天假,一个人独自离开上海,去临海椒江找一个当兵的同学未果,遂起心赴南海
普陀山游山玩水,以后,才知道这叫朝觐观音。这年天气特别炎热,一天早上的九十点时,我随着一些香客游人一起来到梵音洞口,当时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点拥挤,有人说
看到观世音菩萨显灵,我随着人们的视线也朝梵音洞里看了看,嘴里顺口说:“好像是一尊弥勒菩萨。”
这时,身边一位体态微胖,年近60岁的老和尚与我攀谈起来,我得知他是广东潮州开元寺和尚——宏生上人。我与宏生上人的因缘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我处在人生迷茫的途中,想来是在冥冥之中有人助我,让我遇到了上人。见到这位得道的佛门高僧以后,我总感觉,上人好像知道些什么。随后,我跟着上人去普济寺吃了午斋,在我的记忆里,上人是随一位年轻居士一起朝山的,我们两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非常投缘。我真是找到了一个心灵上的安慰,从此得到人生中的心灵寄托之处,同时对佛教也产生了初步的认识。看到普陀山上的寺庙,知道了“和尚”是怎样的,了解到这就是僧人。在分手时,上人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写到:
我们信仰佛教,是信奉释迦牟尼佛伟大无比的学说,而不是信仰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梁启超先生说:佛学“精、深、博、大。非老、曾、孔、墨之所能比拟者”。
广东省潮州市开元寺
宏生法师
84年5月29日(代序P1、自序P1)
序言——陈耀庭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应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的邀请,去南普陀讲课。就在庙门前的荷花池边,经方兴老师的介绍,认识了本书的作者王寿云先生。言谈中得知,他的老家
正在我当时的寓所附近,因此经常来往,十分投缘。其后十多年中,我与寿云先生的忘年之交,一直以文为内容,乃至我移居海外,仍然持久不断。
对于这本释迦牟尼传记著作,从筹划、阅读佛典,再到动笔,及至出版,其中寿云先生的艰辛笔耕,反复修改,多人准备协助出版等,我也都是知道的。
释迦牟尼是位佛门的伟人,也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上几十亿的民众。历史上为释迦牟尼写作传记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传记也出版过不少。不过,寿云先生的这本传记略有不同。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在佛门中生活多年,怀有对佛门和释迦牟尼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对于释迦牟尼的生活轨迹和历史事迹有着心贴心的认识,对于释迦牟尼的思想有着心连心的理解。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博览和分析了可能读到的所有释迦牟尼的传记,然后反复阅读和修改自己写作的传记。多年的磨炼使得这本释迦牟尼传记更加客观公正、精炼集中,且章节安排合理、语言生动。
因为,王寿云先生既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有感情,在传统中国文物鉴赏和医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对于中国儒家和道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本传记也是寿云先生热爱祖国,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向各位推荐这本释迦牟尼传记。并且,愿意同各位一起,向释迦牟尼这位伟人和思想家表示敬意。
后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事迹和佛学思想组成,起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社会。因此,若是要了解世界佛教,就得从印度佛教讲起,若要了解印度佛教,就要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谈起,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当时印度的思想界和佛陀的学说、道德和圣格等方面说起。但是,有系统地漫谈释迦牟尼佛的书籍,至今还是不太多的,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也都是站在宗教的立场去说明和阐发,有的竞将这位人间佛陀说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不能适应一般读者对释迦牟尼佛的人格进行更加深人了解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一部较为真实地反映人间佛陀生活的传记,为此,我曾经想写一部佛传文章,以客观的治学态度,来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圣格,消除世人学者等对人间佛陀的种种误解。
事实上,为了完成这一部释迦牟尼佛文学的传记,除了现成的《大藏经》之外,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往往是极为零碎的,断裂而不连贯的,若要想写成一段有完整情节或上下连贯的文字,也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每当笔者提起笔来时,就感到自己的能力与学识相当有限,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学作品,而应是哲理性、宗教性极强的文学传记,记叙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足迹。因此,在写作过程之中,除了阅读大量的佛经外,还利用一些近人或港台学者研究东亚文化,以及佛学思想的一些新材料;除了今人所写的一些介绍释迦牟尼佛的翔实资料之外,还必须利用文学创作的技巧,将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印度文化、宗教、历史,乃至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思想、言行等加以立体化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作者本身除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之外,还得对佛教与经典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方能整理出一条线索,排列出应有的骨架,同时,还要增加血肉,赋予新的生命,使传记中的有关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在写作过程中,据笔者对佛教所见所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对佛教的历史进行了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对人间佛陀的形象有了大致的概览,例如对人间佛陀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能通过传记文学的形式,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佛传作品来。
释迦牟尼佛降迹人间,其生活修道、弘化、成佛等均在人间。强调“人间佛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都以世人为主要的对象,所说的教理也都是以人生现象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为了写出新意,写出新的内容,尽量避免与前人那些佛传的内容相冲突,对前人研究印度史,以及佛教的成果,一一加以综合性的提炼,真正地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力争使它更加通俗化,也许可以为那些不甚了解人间佛陀形象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将佛陀所创立的学说,一一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来阐明,使每个人都能明白,也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常常使笔者搁笔写不下去,其主要原因是难以把握人间佛陀的形象和他的言教,特别在取舍上,以求新意,以平实的角度加以阐明。
从1990年开始,笔者进入了人生中一个孤独的境遇,但想起佛祖释迦牟尼,心里踏实了许多。于是,动了一个念头,想写一部书述人间佛陀释迦牟尼,不料一念成万念,就这样有了整整二十五年的写作历程。通过笔者二十四年的努力,将本书写成一部既有文学传记风格,又有严密的论说形式的作品,特别是每一章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思想内容,同时又是全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章节与章节之间,既是上下联系的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内容和形式的阐述,无非是想将佛教哲学根本思想,通过本书全盘托出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实际成果又不能令人都满意,可以说是“说一漏百”的,这也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对人间释迦牟尼佛的弘化生活历程的真实反映,笔者虽尽全力,想把佛陀的真挚和朴素的感情(人性化方面)写出来,然而实际上笔者感觉万分之一都没有写出来,因此,本书能否打动读者的心弦,把握还是不太大的。
本书是一部传记体小说,书中记叙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在印度恒河两岸弘传佛法的经历,全书一共八章(四方面),共计有三十六节,大致如下:
一、生活在人间:主要描写悉达多未出家时迦毗罗卫国与释迦族的内容,以及悉达多的诞生和青少年成长时期,他在人间的真实生活等情况。二、寻求解脱道:重点叙述沙门悉达多出家过程,以及雪山六年苦行的修道生涯,包括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的一些情况,及成佛悟道过程之中,六年苦行所遇到的种种自身和外界的磨难。三、弘化的历程:主要介绍释迦牟尼弘化过程,以及在恒河两岸四十五年的传教历程。同时,也借此说明佛学思想与六师外道(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思想,并且穿插介绍释迦牟尼的弘化业绩及诸大弟子的一些感人事迹。包括十大弟子弘化业绩,以及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王舍城说法时,有信徒听法的就有以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为上首比丘一万二千多人,还有摩诃波阁波提为上首的比丘尼及眷属六千人,其中有传记载者,有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喉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等弟子,都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僧。四、永恒的真谛:主要是介绍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后,并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僧团情况,作一些概括性的说明和概况,兼及印度大小乘佛教发展和流传的一些情形。
这是一部佛传体的传记,在资料选择上,舍弃了繁琐的考证,注重人间佛陀现实生活的实际,将人间佛陀的性格一一加以归纳和总结。同时,又据近世佛教学者研究的资料有所取舍地加以改写,按时间发展来叙述,完善成为一部上下贯穿的佛传故事集。基于弘扬佛陀的人间性,笔者在佛陀的性格描述上,重点介绍其具有历史人物价值的事迹,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比丘(尼)在印度社会的弘化业绩,借传记文学的体裁,穿插佛教基本思想,以此来说明佛陀的基本形象,匡清世人对释迦牟尼佛与印度佛教的一些误解。
本书之内容有些是可信的历史事实,有些也是作了些文学性的描写和修饰,不可否认,取材包括神话和宗教传说的内容。但是,考虑到佛教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非历史情节,为今后我们讲述佛教文化艺术时方便,也叙述这一类的佛传故事和情节,以此来增强可读性。
本书在成书之前,笔者曾经阅读了大量的印度佛教史料和佛教经典,同时又参考前辈研究佛教经典的一些成果,以及笔者自己近一二十年时间对印度佛教哲学论研究的一点点心得,演培法师所著《人间佛陀》(大乘精舍印经会印版本)一书对笔者的写作助益匪浅,特在此说明,以表对法师之敬意。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日,完成初稿
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完成二稿
二零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三稿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农历四月初八),修订于上海
二零一五年四月八日完成校对,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