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这本释迦牟尼传记著作《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从筹划、阅读佛典,再到动笔,及至出版,寿云先生艰辛笔耕,反复修改,多人准备协助出版。

释迦牟尼是位佛门的伟人,也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上几十亿的民众。历史上为释迦牟尼写作传记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传记也出版过不少。不过,寿云先生的这本传记略有不同。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在佛门中生活多年,怀有对佛门和释迦牟尼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对于释迦牟尼的生活轨迹和历史事迹有着心贴心的认识,对于释迦牟尼的思想有着心连心的理解。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博览和分析了可能读到的所有释迦牟尼的传记,然后反复阅读和修改自己写作的传记。多年的磨炼使得这本释迦牟尼传记更加客观公正、精炼集中,且章节安排合理、语言生动。

因为,王寿云先生既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有感情,在传统中国文物鉴赏和医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对于中国儒家和道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本传记也是寿云先生热爱祖国,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

内容推荐

由王寿云所著的《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以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佛陀从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到组织僧团、制定戒律、弘化四方、劝诫帝王、度有缘者,直至涅槃的整个过程,并同时对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社会、与佛教同时期兴起的“沙门思潮”及其他宗教、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及得道比丘僧比丘尼的事迹、佛教戒律及僧众日常情况、印度佛教史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

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度生于人间”的人间佛陀,并穿插佛陀与弟子的谈话,让读者仿佛亲身跟随佛陀,耳闻目睹他的言传身教,感受他的一生致力于救世济人、不避艰险、普度众生的慈悲宏愿。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同时,本书也注意列出其各段所依据的佛典原文,考证出处及文献记载情况,丰富学术思想价值。

目录

赞佛陀(代序) 释宏生

序言 陈耀庭

自序

第一章 生活在人间

 第一节 释迦部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

  一、迦毗罗卫国情况

  二、梦中的六牙白象

 第二节 唯我独尊——佛陀诞生蓝毗尼

  一、圣者来娑婆世界

  二、迦毗罗卫的欢乐

 第三节 童年时期——学文习武的太子

  一、人生中幸与不幸

  二、少年时期的太子

 第四节 观察世界——发现人生的真相

  一、一幅悲惨的画面

  二、四门游观的所见

  三、行为举止的出奇

 第五节 耶输陀罗——罗睺罗降临世间

  一、世俗爱欲的纠缠

  二、三时宫殿和美女

第二章 寻求解脱道

 第一节 逾城出家——寻找人生的真谛

一、逾城出家寻真谛

二、现修道比丘之相

三、雪山访得道名师

四、请教一切善知识

五、在王舍城中行化

六、残酷不堪的苦行

七、圣者放弃了苦行

 第二节 降魔成佛——人间楷模佛世尊

一、魔王波旬的到来

二、人间楷模佛世尊

三、十二因缘的内容

第三章 最初的弘化

 第一节 初转法轮——佛陀前往鹿野苑

  一、悟道后准备弘法

  二、至鹿野苑的途中

  三、为五比丘说四谛

  四、佛教最初的传播

 第二节 第一次传教——六十位比丘弟子

  一、佛与弟子布教事

  二、度婆罗门事火教

 第三节 摩揭陀国——王舍城中的教化

  一、在耆阇崛山弘化

  二、在王舍城中居住

 第四节 竹林精舍——第一座佛教寺院

  一、敬献竹林给佛陀

  二、外道等众的皈依

  三、批评佛教的声音

 第五节 世尊教法——般若智慧到彼岸

  一、灵山说大乘妙法

  二、佛说妙法度善生

第四章 圣教的传播

 第一节 母国省亲——看望父亲净饭王

  一、回国探望净饭王

  二、释迦族王子出家

 第二节 舍卫城中——闻佛说法建祇园

  一、祇园精舍的来历

  二、波斯匿得度因缘

  三、佛在舍卫国教化

  四、诬陷佛陀的事件

 第三节 赏弥国——佛陀教化优填王

  一、优填王与佛因缘

  二、瞿师罗园中纷争

 第四节 父王归逝——释迦族女性出家

  一、回故城探望父王

  二、释迦贵族女出家

 第五节 佛教传播——大乘佛教的出现

  一、民众信乐释迦佛

  二、药师如来十二愿

  三、在卫城度化有缘

第五章 毗尼的流传

 第一节 戒律意义——比丘共修的良方

  一、维持教团之戒律

  二、二十犍度的来历

  三、戒律的“开遮”二门

 第二节 佛教律学——律戒意义和演变

  一、戒律约制身与心

  二、比丘尼僧团出现

  三、驱乌沙弥的来历

 第三节 三衣一钵——有关衣钵的故事

  一、僧团生活的演变

  二、佛教与僧人袈裟

  三、比丘的日用物品

 第四节 六群比丘——成群结党之僧人

  一、僧团的不善比丘

  二、恶比丘因果报应

 第五节 诸恶莫作——佛教戒律的流传

  一、佛教戒行之净法

  二、另外一种之杀生

第六章 修行者故事

 第一节 佛与僧人——修行的因缘故事

  一、释迦说法的方法

  二、行者的悟道因缘

  三、尊者悟道的故事

 第二节 破迷启悟——恒顺众生而说法

  一、如来大法的妙用

  二、修道者对治方法

 第三节 我在僧中——佛陀的日常行持

  一、释迦佛一天生活

  二、赞扬与反对内容

 第四节 外道责难——大雄、富兰那迦叶

  一、外道与婆罗门教

  二、大雄与“沙门思潮”

  三、度化富兰那迦叶

  四、远离诡辩的樊笼

 第五节 圣僧业绩——释迦牟尼的弟子

  一、释迦佛十大弟子

  二、佛教著名比丘尼

  三、善男善女的皈依

第七章 佛陀的晚年

 第一节 霸王世界——社会动荡而不安

  一、摩揭陀国与跋耆

  二、毗琉璃和阿阇世

 第二节 一种伤害——破僧团灭释迦族

  一、提婆达多的野心

  二、伤害毗琉璃太子

 第三节 阿阇世王——野心邪恶与忏悔

  一、提婆达多的教唆

  二、阿阇世悔过自新

 第四节 立新僧团——提婆与阿阇世王

  一、提婆自立新僧团

  二、阿阇世放弃战争

 第五节 发兵报仇——迦毗罗卫国灭亡

  一、佛陀挽救释迦族

  二、毗琉璃王的惨剧

  三、佛在华氏城弘化

第八章 释迦佛涅槃

 第一节 指路明灯——礼请供养释迦佛

  一、庵婆波利恭敬心

  二、铁匠淳陀的供养

  三、进入沙罗双树林

 第二节 最后弟子——释迦佛陀度有缘

  一、百二十岁求法者

  二、最后法要的开示

 第三节 人天眼灭——佛陀涅槃双树林

  一、前往拘尸那竭城

  二、人天眼灭双树下

 第四节 佛陀遗教——阿阇世王护正法

  一、阿阇世王礼金身

  二、拘尸那举行荼毗

  三、八大灵塔的修建

  四、圣典结集的缘起

  五、佛教发展和传播

附1 印度佛教的古迹

 蓝毗尼园佛诞生处·菩提伽耶佛成道处

 鹿野苑初转法轮处·王舍城佛说法中心

 拘尸那城佛涅槃处

附2 中国佛教纪念释迦佛的节日

 释迦牟尼的诞生日·释迦牟尼的出家日

 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释迦牟尼的涅槃日

 释迦牟尼的吉祥日

后记

试读章节

赞佛陀(代序)——释宏生

佛陀啊!我在这幸福的静夜里,虔诚地赞颂您;

您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大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您是世界上的光明,您有无量数的功德和智慧;

您像春天里的太阳般赐给人类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我以无比至诚的心感谢您,因为您具大慈悲,为一切众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人们朝向光明解脱觉道。

佛陀啊!您具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在雪山证得了伟大真理,降伏了六师外道、异端邪说,树立了正法幢。当人们迷失了道路,落入了黑暗中,您高举慧炬照亮了道路。

在这茫茫的大海中,您正是大慈航,普度众生同登彼岸。

佛陀啊!您给人们无尽的关怀和慈爱,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在生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老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病的苦难中需要您!

在死的苦难中需要您!

只有您才是究竟。

佛陀啊!

愿您无上庄严圣洁的名号传遍世上,永远受人们称念!赞颂!使人离苦得乐。

世界上人们所知晓最宝贵、最华丽的东西,都不能酬答您的恩德!您的大恩难尽赞扬!

自序

我初次接触佛教,说起来是30多年前的事。1984年,我只有二十一二岁。正值春夏之际,我请了几天假,一个人独自离开上海,去临海椒江找一个当兵的同学未果,遂起心赴南海

普陀山游山玩水,以后,才知道这叫朝觐观音。这年天气特别炎热,一天早上的九十点时,我随着一些香客游人一起来到梵音洞口,当时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点拥挤,有人说

看到观世音菩萨显灵,我随着人们的视线也朝梵音洞里看了看,嘴里顺口说:“好像是一尊弥勒菩萨。”

这时,身边一位体态微胖,年近60岁的老和尚与我攀谈起来,我得知他是广东潮州开元寺和尚——宏生上人。我与宏生上人的因缘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我处在人生迷茫的途中,想来是在冥冥之中有人助我,让我遇到了上人。见到这位得道的佛门高僧以后,我总感觉,上人好像知道些什么。随后,我跟着上人去普济寺吃了午斋,在我的记忆里,上人是随一位年轻居士一起朝山的,我们两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非常投缘。我真是找到了一个心灵上的安慰,从此得到人生中的心灵寄托之处,同时对佛教也产生了初步的认识。看到普陀山上的寺庙,知道了“和尚”是怎样的,了解到这就是僧人。在分手时,上人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写到:

我们信仰佛教,是信奉释迦牟尼佛伟大无比的学说,而不是信仰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梁启超先生说:佛学“精、深、博、大。非老、曾、孔、墨之所能比拟者”。

广东省潮州市开元寺

宏生法师

84年5月29日(代序P1、自序P1)

序言

序言——陈耀庭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应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的邀请,去南普陀讲课。就在庙门前的荷花池边,经方兴老师的介绍,认识了本书的作者王寿云先生。言谈中得知,他的老家

正在我当时的寓所附近,因此经常来往,十分投缘。其后十多年中,我与寿云先生的忘年之交,一直以文为内容,乃至我移居海外,仍然持久不断。

对于这本释迦牟尼传记著作,从筹划、阅读佛典,再到动笔,及至出版,其中寿云先生的艰辛笔耕,反复修改,多人准备协助出版等,我也都是知道的。

释迦牟尼是位佛门的伟人,也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上几十亿的民众。历史上为释迦牟尼写作传记的人很多。释迦牟尼传记也出版过不少。不过,寿云先生的这本传记略有不同。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在佛门中生活多年,怀有对佛门和释迦牟尼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对于释迦牟尼的生活轨迹和历史事迹有着心贴心的认识,对于释迦牟尼的思想有着心连心的理解。

因为,王寿云先生曾经博览和分析了可能读到的所有释迦牟尼的传记,然后反复阅读和修改自己写作的传记。多年的磨炼使得这本释迦牟尼传记更加客观公正、精炼集中,且章节安排合理、语言生动。

因为,王寿云先生既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有感情,在传统中国文物鉴赏和医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对于中国儒家和道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本传记也是寿云先生热爱祖国,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向各位推荐这本释迦牟尼传记。并且,愿意同各位一起,向释迦牟尼这位伟人和思想家表示敬意。

后记

后记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是由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事迹和佛学思想组成,起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社会。因此,若是要了解世界佛教,就得从印度佛教讲起,若要了解印度佛教,就要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谈起,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当时印度的思想界和佛陀的学说、道德和圣格等方面说起。但是,有系统地漫谈释迦牟尼佛的书籍,至今还是不太多的,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也都是站在宗教的立场去说明和阐发,有的竞将这位人间佛陀说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不能适应一般读者对释迦牟尼佛的人格进行更加深人了解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一部较为真实地反映人间佛陀生活的传记,为此,我曾经想写一部佛传文章,以客观的治学态度,来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圣格,消除世人学者等对人间佛陀的种种误解。

事实上,为了完成这一部释迦牟尼佛文学的传记,除了现成的《大藏经》之外,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往往是极为零碎的,断裂而不连贯的,若要想写成一段有完整情节或上下连贯的文字,也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每当笔者提起笔来时,就感到自己的能力与学识相当有限,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学作品,而应是哲理性、宗教性极强的文学传记,记叙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足迹。因此,在写作过程之中,除了阅读大量的佛经外,还利用一些近人或港台学者研究东亚文化,以及佛学思想的一些新材料;除了今人所写的一些介绍释迦牟尼佛的翔实资料之外,还必须利用文学创作的技巧,将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印度文化、宗教、历史,乃至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思想、言行等加以立体化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作者本身除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之外,还得对佛教与经典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方能整理出一条线索,排列出应有的骨架,同时,还要增加血肉,赋予新的生命,使传记中的有关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在写作过程中,据笔者对佛教所见所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对佛教的历史进行了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对人间佛陀的形象有了大致的概览,例如对人间佛陀的性格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能通过传记文学的形式,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佛传作品来。

释迦牟尼佛降迹人间,其生活修道、弘化、成佛等均在人间。强调“人间佛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都以世人为主要的对象,所说的教理也都是以人生现象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为了写出新意,写出新的内容,尽量避免与前人那些佛传的内容相冲突,对前人研究印度史,以及佛教的成果,一一加以综合性的提炼,真正地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力争使它更加通俗化,也许可以为那些不甚了解人间佛陀形象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要将佛陀所创立的学说,一一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来阐明,使每个人都能明白,也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常常使笔者搁笔写不下去,其主要原因是难以把握人间佛陀的形象和他的言教,特别在取舍上,以求新意,以平实的角度加以阐明。

从1990年开始,笔者进入了人生中一个孤独的境遇,但想起佛祖释迦牟尼,心里踏实了许多。于是,动了一个念头,想写一部书述人间佛陀释迦牟尼,不料一念成万念,就这样有了整整二十五年的写作历程。通过笔者二十四年的努力,将本书写成一部既有文学传记风格,又有严密的论说形式的作品,特别是每一章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思想内容,同时又是全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章节与章节之间,既是上下联系的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内容和形式的阐述,无非是想将佛教哲学根本思想,通过本书全盘托出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实际成果又不能令人都满意,可以说是“说一漏百”的,这也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对人间释迦牟尼佛的弘化生活历程的真实反映,笔者虽尽全力,想把佛陀的真挚和朴素的感情(人性化方面)写出来,然而实际上笔者感觉万分之一都没有写出来,因此,本书能否打动读者的心弦,把握还是不太大的。

本书是一部传记体小说,书中记叙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在印度恒河两岸弘传佛法的经历,全书一共八章(四方面),共计有三十六节,大致如下:

一、生活在人间:主要描写悉达多未出家时迦毗罗卫国与释迦族的内容,以及悉达多的诞生和青少年成长时期,他在人间的真实生活等情况。二、寻求解脱道:重点叙述沙门悉达多出家过程,以及雪山六年苦行的修道生涯,包括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的一些情况,及成佛悟道过程之中,六年苦行所遇到的种种自身和外界的磨难。三、弘化的历程:主要介绍释迦牟尼弘化过程,以及在恒河两岸四十五年的传教历程。同时,也借此说明佛学思想与六师外道(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思想,并且穿插介绍释迦牟尼的弘化业绩及诸大弟子的一些感人事迹。包括十大弟子弘化业绩,以及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王舍城说法时,有信徒听法的就有以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为上首比丘一万二千多人,还有摩诃波阁波提为上首的比丘尼及眷属六千人,其中有传记载者,有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喉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等弟子,都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僧。四、永恒的真谛:主要是介绍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后,并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僧团情况,作一些概括性的说明和概况,兼及印度大小乘佛教发展和流传的一些情形。

这是一部佛传体的传记,在资料选择上,舍弃了繁琐的考证,注重人间佛陀现实生活的实际,将人间佛陀的性格一一加以归纳和总结。同时,又据近世佛教学者研究的资料有所取舍地加以改写,按时间发展来叙述,完善成为一部上下贯穿的佛传故事集。基于弘扬佛陀的人间性,笔者在佛陀的性格描述上,重点介绍其具有历史人物价值的事迹,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比丘(尼)在印度社会的弘化业绩,借传记文学的体裁,穿插佛教基本思想,以此来说明佛陀的基本形象,匡清世人对释迦牟尼佛与印度佛教的一些误解。

本书之内容有些是可信的历史事实,有些也是作了些文学性的描写和修饰,不可否认,取材包括神话和宗教传说的内容。但是,考虑到佛教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非历史情节,为今后我们讲述佛教文化艺术时方便,也叙述这一类的佛传故事和情节,以此来增强可读性。

本书在成书之前,笔者曾经阅读了大量的印度佛教史料和佛教经典,同时又参考前辈研究佛教经典的一些成果,以及笔者自己近一二十年时间对印度佛教哲学论研究的一点点心得,演培法师所著《人间佛陀》(大乘精舍印经会印版本)一书对笔者的写作助益匪浅,特在此说明,以表对法师之敬意。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日,完成初稿

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完成二稿

二零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三稿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农历四月初八),修订于上海

二零一五年四月八日完成校对,记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寿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8036
开本 16开
页数 6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7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6
CIP核字 2015052927
中图分类号 B949.935.1
丛书名
印张 4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1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