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大家读
内容
试读章节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⑤?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

我读

①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古代也指师长。这里是尊称孔子。曰:说。此义与“谓”同,但有区别:“日”与所说的话紧接,“谓”不与所说的话紧接。②时:按时,时常,及时。习:本义“鸟数飞也”,可引申为学习、复习、熟悉等义。③说:通“悦”,高兴。④朋:古称“同师日朋,同志日友”,亦泛指相交好的人。⑤乐:快乐。高兴“在心”叫“悦”,高兴“在外”叫“乐”。⑥愠(yun):心理怨恨,暗暗生气。⑦君子:春秋末年,“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

你解

夫子教导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经常复习,“所学者熟”,“其进自不能已”,能不“心中喜悦”吗?正“独学无友”,有“同师”之“朋”从远方来,可切磋、琢磨,共同研习学问,“以善及人”,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吗?有德者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人不知”却不心生怨恨,不正是君子“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吗?

本则为《论语》开篇,夫子连用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很明显都是围绕学者“务本”——学之“效”说的。再联系孔子所言“患不知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颇耐人寻味。

1.2有子日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⑤,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⑦!”

你解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论语》中对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只是有若和曾参称“子”,因而有人推断“《论语》是由这两个人的学生编纂的”。②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通“悌(ti)”。③好(hao):喜欢,喜爱。犯上:不尊敬父兄、领导及其他长辈。④鲜(xian):少。⑤作乱:指悖逆争斗之事。⑥道:与“德”相对,原指人行的道路,此处指做人、治国的原则。⑦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则将其提升至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此处指仁德。与:通“欤”,语气词。

我读

有子的话转述了孔子的观点:把孝悌作为实行仁德的根本。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进一步强调孝悌乃“王道之始”。孝悌之所以“为仁之本”,孔子解说得很明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就是说,只有“事亲孝”,方可“事君忠”;只有“事兄悌”,方可“事长顺,居官治”。可见君子“行仁”,理应“自孝悌始”。只有致力“孝悌”,才能从根本上懂得做人、治国的道理。无怪乎朱熹断言:“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古今中外,无数史实证明,一个“立于世”的君子,无视孝悌或轻于孝悌,却高谈“忠君,善于官治”,岂非掩耳盗铃、痴人说梦吗?

“仁”,在孔子还是一种道德理想,到孟子时才发展为儒家的政治主张——仁政。《孟子·梁惠王上》已然明白宣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你解

①巧言:表面上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令色:讨好别人的表情,形容假装和善。令,善、美;色,脸色,表情。

我读

从本篇(1.4)曾子的话中可知,孔子“为人”强调“忠”,交友强调“信”,他是反对虚伪、耍小手段的。孔子所说的“巧言”,与老子所说的“美言”,本质相同。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然如此。

孔子这段话,态度鲜明地撕去了“巧言令色”的画皮,把背离“仁”的虚伪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尚书·皋陶谟》中说:“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我想,孔子既然敢揭露,自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畏惧那些“巧言令色”的大坏人,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斗争,自古有之。

再逆向地看,孔子心目中的“仁”,是质朴无华的,没有丝毫的矫情,可是在流传过程中却掺进了异质的东西,“仁”被扭曲了。最典型的莫过于《二十四孝》,流传久远,流毒甚广,像“戏彩娱亲”“恣蚊饱血”之类,固然还有“恭、宽、孝、敬”这些“仁”的影子,但实质上,“巧”“令”已然走向“仁”的反面了。

P1-2

目录

导读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附录一 源于《论语》的格言和成语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近年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充满封建、专制、落后甚至愚昧的农业国的中国近现代之交,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来想去,只有从文化的视角,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例如:由于大一统的地理环境及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经济结构等原因,养成了中国人从整体分析、把握局部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诸如先公后私、先国后家、先忠后孝、胸怀天下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中华文明克服循环往复的内忧外患,一脉相承。而这些,正好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思想合拍。所以,他们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对吸收马克思主义如饥似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乃至后来的建设,形成了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由此要提倡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自信。所以,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惨痛教训后,整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牢我们的文化根基和底气,树立文化自信,养成文化自觉,成为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内容便包括诸如国家富强、廉政清明、以德治国、选贤用能、和谐社会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汇聚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儒家典籍常有理想的“梦境”。从《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梦”,到《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梦”,无不透露出古圣先贤追求梦想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中国梦乃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高度凝练的形象化展现,具有多元汇一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内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在国际关系中也从儒家典籍中吸取智慧,提出国与国之间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他上承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同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孔子的义利观基础上作了新的解释。他在访问非洲四国时指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为: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义,反映的是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

习近平总书记的以“小康”“大同”为目标的“中国梦”、对外关系中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都能在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中找到源头。把共产党人的宏大目标和人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人民生活,为人民所能接受,在国际上也彰显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梦”的实现、国家的富强不是凭空得来的,它需要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来实现,并为人民所造福。关键还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国民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起着重大作用,而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正是孑L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所强调和追求的。孑L子思想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身方面论述,关于个人修身方面说教最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正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汇聚,其中渗透着孔子在生活、学习、为政等方面的种种经验和体悟,并以此来教导他的弟子们。

《论语》中对理想的人格期望是“君子”。学术界对“君子”普遍公认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二是指身居高位、执掌大权的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君子”的含义逐渐与权利意义相分离,更倾向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之列,后来就完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人格典范。

如何成为君子?《论语·宪问》中给出了答案,即“修己以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养身心,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政事”。修养身心,要按照中华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来做。“仁”,就是“爱人”、“泛爱众”,不仅爱亲还爱人爱物,把爱心扩大到天地万物、宇宙空间之中,爱一切的一切。“义”就是义理、道德。《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必须按道义行事,不仁不义之事绝不能做。由个人推广到国家也同样有“义利”之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正确的义利观;相反,干涉指责、有你无我则是重私利轻大义的行为,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关于礼、智、信的内容,读者可在本书中查找,此处不赘。

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践行。每一位儒者不断地修炼自己,其终极目标就是要担当起社会重任,为国为家为人民效力。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另一部儒家典籍中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当然,在任何朝代,治国安邦平天下的理想不是很容易实现的,必须建立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之上。君子要先把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都提升到完美的境界,以自身的道德感化周围的民众,同心协力,强国富民,最终才能达成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

践行君子品德的另一层意思则是要求我们每个人要自省自己的行为,随时反省自己,随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不断完善自己。“希圣”、“希贤”是历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标准。人人都成为圣人,那么,从个人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就太平了。

正因为《论语》中蕴涵着深厚的“修身”和“为政”的思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心得。可以说,此书含有切合中国传统社会实际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

同样,研究《论语》的学者也代不乏人。从三国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其后,注解《论语》的学者源源不断。有的书籍散佚了,存在的代表作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以及现当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等。这些注解《论语》的书都是从学术史角度注解,对每个字词的注释都要引经据典,更多的是从《论语》的版本、校勘的角度而作的。但都未能贴近生活,直指世道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社会道德却无可回避地出现滑坡之势,党中央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传统文化获得营养从而重建道德秩序。十年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于丹女士倒是对《论语》作了一次普及工作。她告诉人们,在《论语》中,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已为世之所趋。对论语的理解,也可见仁见智。但要体会到其中的精微,非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而不能为之。崔之建先生,毕生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退休后,又有着长期的老年大学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心得成果。与此相关,他对《论语》等儒学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自己对社会人生的阅历,从一些新的视角对这部儒学元典作了解读。崔先生学风平实,对《论语》每段的注解分为“你解”和“我读”两部分。“你解”部分就是对字词的注释,基本沿袭过去专家的注解,择善而从。“我读”部分,则是崔先生对孔子的言论进行分析解释,发挥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本书的最精要内容。作者在解读孔子原话时,结合历史,观察现实,对当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如《论语·宪问》中:子日“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作者对孔夫子的这句话,联系历史,结合现代具体的人物进行举例阐发,让我们深刻体会夫子之言的警世意义。

总而言之,《论语大家读》这部著作,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解读中华元典、弘扬传统文化的著作,既纵览了前代学者对孔夫子言论的引经据典的解释,又结合作者自己的阅历阐发了其中精义。读之,大的方面来说,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治理策略。对青年人来说,能够辩明社会上拜金主义、物欲至上等不良风气,对其修身、察世提供更多的借鉴;对从政人员来说,能够帮助“以德治国”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从来就是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

正因为《论语大家读》是一部向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的佳作,本人愿为此书作序,向社会推介!

李修松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1月25日

内容推荐

这本由崔之建著的《论语大家读》除《论语》正文外,主要是“你解”“我读”两部分。“你解”,立足于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给难懂字词简明解说,对背景知识作必要交代,尤其对有歧义的字、词、句重点进行释疑。“我读”是本书重点,逐章密切联系现实,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论语》,深入发掘其中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有积极意义的儒学精神、儒家智慧,从而有效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编辑推荐

一部经典,就是一部神奇。打开这本由崔之建著的《论语大家读》,您会感到这种神奇春风扑面而来,您的心灵也由此受到震撼。试听一位古稀老人的微微细语:一个人看见德行优劣、才能差的人,心里就暗自比较,检查自己:我有这种毛病、缺点吗?有,就下决心痛改前非、及时补过。这种“自省”精神,应是修身的法宝,也是守住人生底线的防护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大家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之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616653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265390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