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疴遍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战后欧洲史》作者、阿伦特奖、奥威尔奖获得者托尼·朱特病中写就的遗世之作!

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帜性作品,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送给下一代公民的一份厚礼!

《沉疴遍地(精)》以睿智犀利的语言指引我们正视社会弊病,重新思索自身的责任。

内容推荐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在《沉疴遍地(精)》中,我们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托尼·朱特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我们目前面临的这个危险的混乱境地。朱特巧妙地将我们一直感觉到的东西,凝聚成了使我们能够对当前局面普遍感到的不安进行深入思考、继而从中解脱出来的方式。

2008年的经济崩溃明确显示出,界定战后欧美生活的社会契约——对安全、稳定和公正的保障——已经不再得到保障;事实上,它已经不再是公共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朱特摒弃极右派虚无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过往原形毕露的社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表达我们共同需求的语言。要找到出路,我们必须着眼于我们最近的历史和行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公平的价值应当高于纯粹的效率。

这本书奇迹般地简短、智慧、清晰、充满激情,对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入洞见,集中表达了作者一生的关注。在成就和影响上,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政治著作,将会得到其应得的地位。

目录

导论 给困惑者的指南

第一章 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我们失去的世界

第三章 政治之不可承受之轻

第四章 告别这一切

第五章 怎么办

第六章 未来的形状

结论 社会民主主义中的生机与糟粕

鸣谢

人名中英对照

试读章节

在周围,我们能够发现,个人财富达到了20世纪初期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多余消费品的使用——住房、珠宝、汽车、服饰、技术玩具——在上一代人中大大增加了。在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金融交易取代产品生产和服务业,成为私人财富的来源,歪曲了我们赋予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富人,和穷人一样,是一直和我们一同存在的。但是,相对于所有其他人,今天他们比我们记忆中的任何时代都更加富有,更加显赫。私人特权容易理解,容易解释。而要揭示我们所陷入的公共泥坑有多深,却是相当困难的。

私人富有,公众泥坑如果大部分成员都贫穷而悲惨,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繁荣幸福。

——亚当·斯密

贫穷是一个抽象概念,即使对穷人也是如此。但集体贫穷的症状,却在我们周围四处可见。残破的高速公路,破产的城市,倒塌的桥梁,破败的学校;失业的,工资不足的,没有保险的:都表明一种集体性的缺乏意志。这些缺点早就变成了一种流行病,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知道怎么谈论出了什么问题,更别说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了。但是,有些事情完全不对。即便美国在阿富汗这个全然无用的军事行动中投入几百个亿的预算,我们对任何为社会服务和基本建设增加公共开支的想法,还是感到烦躁不安。

要理解我们陷入的这个泥坑有多深,必须首先衡量我们所面临的变化的广度。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社会都变得不再那么不平等了。由于有了累进税、政府补贴穷人、提供社会服务和对极端不幸提供的保障,现代民主正在摆脱极端的富有和贫困。

可以肯定,大差别还是存在的。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更加多样化的南欧社会依然是截然不同的;大西洋世界的英语国度和大英帝国,仍然继续反映出长期存在的阶级差别。但是,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愈来愈不能容忍极端的不平等,开始运用公共条款来弥补私人的不足。

在过去这三十年中,我们把这一切都抛弃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所指有所不同。最极端的私人特权和对公共事务的冷淡是在美国和英国:这里是热心于放松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尽管彼此远隔的国家如新西兰和丹麦、法国和巴西都时不时表现出一些兴趣,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得上英国和美国那样,三十年来一直不变地专心致力于瓦解几十年来的社会立法和经济监督。

2005年,美国21.2%的国民收入属于仅为1%人的收入。比较而言,196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挣得的工资和福利,相当于一个普通通用汽车公司雇员的六十六倍。今天,沃尔玛的总裁的收入,是他一个普通雇员工资的九百倍。事实上,沃尔玛创始人一家那一年的收入,据估计(九百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0%最下层人口(一亿两千万人)的总收入。

就收入、财富、保健、教育和生活的机会来说,英国现在也比20世纪20年代以来更加不平等了。英国的穷孩子比欧盟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1973年以来,拿回家的薪水中的不平等,在英国也比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增长更大。1977到2007年之间,英国创造的新工作,要么是在薪阶的最高端,要么是在薪阶的最低端。

后果很明确。代际流动崩溃了: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英国和美国的儿童很难指望在他们所出生的环境基础上有所改善,穷人继续穷下去。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弱势,意味着健康欠佳、失去教育机会,和越来越严重的众所周知的抑郁症的症候:酗酒、肥胖症、赌博和未成年人犯罪。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失去他们本来掌握了的技能,慢慢地变成经济所不需要的赘余。焦虑和压力,更何况疾病和早逝,经常接踵而至。

收入差距使这些问题更加恶化。因此,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美国和英国与收入密切相关,而在所有欧洲大陆国家,这两项指标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信任,亦即对我们的同胞的信任,也和收入差别呈负对应关系:1983到2001年之间,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不信任程度明显增加,而正是在这三个国家中,不受管制的个体自我利益被最刻意地应用于公共政策之中。别的国家中,找不到类似的相互不信任的增长。P10-13

序言

导论 给困惑者的指南

“我禁不住担忧,人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于他们把每个新理论都看成危险,把每个发明都看成自讨苦吃的麻烦,把每次社会进步都当成走向革命的第一步,他们有可能完全拒绝任何行动。”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三十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变成了一种美德:确实,恰恰是这种追求,如今构成了我们所唯一幸存的集体目的意识。我们知道各样东西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价值几何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当代生活的物质主义和自私性,并不是人类生存条件中天然固有的。许多今天看起来“自然”的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迷恋创造财富,对私有化和私营部门的顶礼膜拜,贫富愈加分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这些现象的那些恬噪说辞: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的毫无批判的崇拜,对公共部门的蔑视,对无限增长的幻想。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了。2008年的小型崩溃提醒我们,毫无规范的资本主义是它自己最可怕的敌人:它迟早会成为自己走向过分极端的牺牲品,再次仰仗国家来伸手搭救。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收拾一下残局、然后一切照旧,我们在未来的年度里将会遭遇更大的动荡。

但是,我们好像不能想象有什么别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新现象。直到最近以来,自由社会的公共生活还一直是在保卫或批评“资本主义”的人们之间辩论的阴影笼罩下进行的:批评“资本主义”的人往往认同这样那样的“社会主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场辩论对双方都失去了很多意义;尽管如此,“左右”之分仍然有它的用处。它提供了一个挂钩,可以在上面悬挂上对当代事务的批判性评论。

从左翼看,马克思主义对年轻几代人有吸引力,尽管这只不过是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脱离现状的途径。古典保守主义也差不多是这样:对过分仓促的激变的全面厌恶,为那些不愿意放弃天长日久形成的惯例的人提供了家园。今天,左派右派都失去了落脚点。

三十年来,学生们一直在向我抱怨:“你们当然容易啦”:你们这一代人有理想,有思想,你们相信某种理念,你们能够变革。“我们”(八零后、九零后和“零零后”)却一无所有。从很多方面看,我的学生们是对的。我们确实很容易——就像我们之前的那几代也很容易,至少在这层意义上。一帮年轻人对他们的生活的空虚、对他们的世界那种令人沮丧的无目的性表达同样的挫折感,上一轮还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历史家们谈及“迷惘的一代”,并不是一种偶然。

如果今天的年轻人陷入迷惘,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目标。和学生或小学生挑起任何话题,都可以引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串焦虑。事实上,成长中的一代在敏锐地为它即将继承的世界而担忧。但是,伴随着这种担忧的,是一种普遍的沮丧情绪:“我们”知道有什么不对,有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但是,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怎么办?

这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态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转向。在过去那个自信的激进教条时代,年轻人从来不会觉得举棋不定。六十年代最典型的色调就是那种唯我独尊的信心:我们就是知道如何改正世界。正是这种过分傲慢部分程度上导致了随后的反向反弹;如果左派要收回自己的财富,一定要谦虚行事。无论如何,你必须首先辨别出一个问题,然后才能着手解决它。

这本书是写给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的。美国读者可能会因为书里频频提及社会民主主义而感到震惊。在美国,人们不常提及社会民主主义。当记者和评论家主张用公共资金资助社会目标时,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描述成——他们的批评家也将他们描述成——“自由主义者”。但这样说很含混。自由主义者是个值得尊敬和尊重的标记,我们应当很自豪地佩戴这个标记。但是,就像一个设计精良的外衣一样,它掩藏的多,揭示的少。

自由主义者是一个反对干预他人事务的人:这个人能够容忍不同的态度和非传统的行为。自由主义者有史以来就主张将他人排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给个人以最大的生存空间,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发展。其极端形式,这种态度当今和自封的“古典自由主义者”有关,但这个概念大体上是多余的。大多数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仍然倾向于不干预他人。

另一方面,社会民主主义者是某种混合。他们和自由主义者一样致力于文化和宗教宽容。但是,在公共政策上,社会民主主义者相信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公共行动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像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一样,社会民主主义者赞成通过累进税来支付个人无法为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社会产品;但是,很多自由主义者会将这种税收和公共福利看作必要的邪恶,而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好社会的设想,一开始就给国家和公共部门分派了一个更大的角色。

可以理解,社会民主主义在美国很难推行。我的目标之一,是建议政府可以在不威胁我们自由的前提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论证,既然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和我们同在,思考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国家,必将不无裨益。无论如何,二十世纪进程中美国立法和社会政策中很多最好的东西——亦即我们被催促着以效率和“小政府”名义加以摧毁的一切,在实践中正好和欧洲人所称的“社会民主主义”相呼应。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去做;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谈论它。

欧洲的难题有所不同。许多欧洲国家一直在进行着类似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但他们忘记了如何提倡社会民主主义。当今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处于守势和道歉的地位。有人批评欧洲模式太贵、经济上效率低,他们对此也不予挑战。然而,福利国家在其受益人中却一如既往地受欢迎:欧洲没有一个地方有人支持废除公共医疗、结束免费或补贴的教育、减少提供公共交通和其它基本服务。

我想对大西洋两岸的传统观念都提出挑战。确实,目标已经大大软化了。这个世纪的头几年,“华盛顿共识”执掌着地盘。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一个经济学家或“专家”在阐述放松管制、小政府和低税率的优点。看起来好像是凡是公共部门能够做的,私人都会做得更好。

从“爱尔兰奇迹”(“凯尔特虎”的房地产泡沫的繁荣)的受惠者,到前共产主义欧洲的教条化的超资本主义者,华盛顿学说受到各处的意识形态啦啦队的欢迎。即使是“老欧洲人”也被席卷进来。欧盟的自由市场项目——所谓“里斯本议程”,法国和德国政府热火朝天的私有化计划,都见证着批评它们的法国批评家所称的新“单一思想”(pensée unique)。

今天,已经有了部分觉醒。为了避免全国破产和全盘的银行倒闭,政府和中央银行都进行了显著的政策逆转,为了追求经济稳定而大笔花费公共资金,毫不犹豫地将失败的公司纳入公共控制之下。数量惊人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曾经对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及其芝加哥同事们顶礼膜拜,如今也排起队来,穿上麻布和炉灰,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宣誓效忠。

这一切都可喜可贺。但它并不能构成一场知识革命。恰恰相反:正如对奥巴马政府的反应所显示的,转向凯恩斯经济学只不过是一次战术性撤退。《新劳工法》也是同样如此,从总体上一如既往地忠实于私营部门,尤其是伦敦的金融市场。确实,这场危机的一个后果是挫伤了欧洲大陆人对“英美模式”的热情;但是,最主要的受益人仍然是那些曾经那么热衷于模仿华盛顿的中间偏右党派。

简而言之,对强有力的国家和干预性政府的实际需要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没有人在“重新思考”国家。人们仍然明显地不情愿站在集体利益或原则的立场上捍卫公共部门。惊人的是,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的一系列选举中,社会民主党一直战绩不佳;虽然市场崩溃了,他们显然还是无法振作起来。

要想人们对他们认真对待,左派就必须找到自己的声音。令人愤怒的事情很多:日益加剧的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阶级和阶层的不公正;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剥削;腐败、金钱和特权阻断了民主的血脉。但是,仅仅是找出“系统”的缺陷,然后像彼拉多那样撤退,对后果毫不关注,已经不够了。过去几十年里不负责任的修辞上的哗众取宠,没有给左派带来什么好处。

我们进入了不安全的时代:经济不安全,人身不安全,政治不安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此毫无所知,这个事实只是一点小小的安慰:1914年,也很少有人预见到了他们的世界的彻底崩溃,以及随后而来的经济和政治灾难。不安全滋生恐惧。而恐惧——对变化的恐惧、对衰退的恐惧、对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世界的恐惧——正在腐蚀公民社会植根其上的信任和独立。

所有的变化都是有破坏性的。我们已经看到恐怖主义的幽灵足以使稳定的民主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气候变化将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寻常百姓将会被重新掷回仰仗国家资源的境地。他们会祈望他们的政治领袖和代表们来保护他们:开放社会将再次被迫自我关闭,为了“安全”而牺牲自由。人们将不再是在国家和市场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两种国家中进行选择。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了。如果我们不思考,别人会。

下面的论点最初在我于2009年12月投给《纽约书评》中的一篇论文中概述过。那篇论文发表后,我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评论和建议。其中有一个年轻同行的批判发人深省。“你所写的,”她写道,“最惊人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形式:你谈到对我们的政治静止感到愤怒;你写道,我们需要对我们以经济为驱动的思想方式表示不同意见,我们急需回到那种道德上知情的公众对话。已经没有人这样谈话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小而极具穿透力的作品……如果说《沉疴遍地》读起来有时像毕业典礼演讲词的话,那它也是一篇充满理想主义的演讲词——洗练、冷静,道德论述凌厉严苛。

——《纽约时报》

仔细阅读朱特这部重要的著作,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和关注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一种对公共信念的道德视野和语言。

——约翰·凯恩 雷吉斯大学宗教研究退休教授

《沉疴遍地》是一篇政治道别词,浓缩了托尼·朱特对20世纪历史与意识形态之兴衰存亡的毕生思考。……他将自己的广博智慧统统写进了这本篇幅短小的书中,而我们亏欠他太多感谢。

—— 乔治·西亚拉巴 著名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疴遍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2405
开本 32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5116011
中图分类号 D097.12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ony Judt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