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的牵线人(1904年)(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何塞·埃切加赖是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现代文学的创始人。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名扬欧洲;没有一个戏剧家能在作品数量、种类或创造力方面与他相媲美。

《伟大的牵线人(1904年)(精)》是他的代表戏作,作品因为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而不朽。

内容推荐

《伟大的牵线人(1904年)(精)》是何塞·埃切加赖的代表作,剧中描述了主人公平静的生活被外界的风言风语所打破,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剧本告诉我们,最纯洁的人物也会被人们的闲言碎语所污损,恶意中伤更是会使人变得畸形,同时充分揭示了造谣中伤的破坏力。

目录

颁奖辞

致答辞

伟大的牵线人

埃切加赖及其作品

埃切加赖获奖经过

埃切加赖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胡利安 (在门口探头,但没进来)喂,埃内斯托老兄。

埃内斯托 堂·胡利安。

胡利安 你还在写呢!打扰你了吧?

埃内斯托 (站起来)打扰?看您,总是这样客气!向上帝发誓,您并没有打扰到我!唔,您快请进来,请进来!特奥多拉呢?她怎么没来?(堂·胡利安踱着步进来。)

胡利安 我们一起去皇家剧院看戏了,刚回来。她和我兄弟一起到三楼去了,去看看梅塞德斯都买了些什么。我要去我自己的房间,路过这里看你还亮着灯,所以来和你打声招呼。

埃内斯托 去看戏的人多吗?剧场里的人很多吗?

胡利安 和往常一样,人很多。我们的朋友都在问你昵,你没有到剧院去,大家觉得很奇怪。

埃内斯托 啊!原来大家对我这么感兴趣?

胡利安 对你感兴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如此说来,难道你在家的这三个小时灵感来了?你就这么孤独地享受着灵感?

埃内斯托 哈哈,孤独倒是不假,但是灵感的一根羽毛都没有进来过,虽然我对它顶礼膜拜,可它就是没有来临。

胡利安 它没有按时约会吗?

埃内斯托 这早就不是头一回了。尽管这次我还是没写出东西来,可我这次不是白等,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胡利安 哦?重大发现?

埃内斯托 对,因为这个发现,我成了魔鬼。

胡利安 那这个发现可真是够重大的。

埃内斯托 一个完全的魔鬼。

胡利安 你怎么总是这么和自己纠缠不清?你要写的剧本还没写出来吗?

埃内斯托 必须写出来。上帝已死,我只有靠自己了!

胡利安 唔,灵感和剧本携手为难咱们的大好人埃内斯托了。到底怎么了?

埃内斯托 问题的核心是,当我构思的时候,从舞台场景到分场调度,我都安排得十分丰富,可是一到动笔,绝对就没戏了,就是写不出来!

胡利安 你的“就是写不出来”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你说说吧,我真的很好奇。(他顺便坐在了沙发上。)

埃内斯托 您是知道的,在一部戏里面,男主角就是灵魂,他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他制造灾难。但是这个制造灾难并处于灾难之中的男主角,我却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

胡利安 这个人物丑吗?或者他很坏,还是很令人讨厌?

埃内斯托 我不是这个意思。他并不丑,他和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长得一样。像你像我,既不好也不坏,也并不十分令人讨厌。我既不是怀疑论者,也不愤世嫉俗。我对生活也不失望。我不会管生活好坏。

胡利安 那究竟是怎么了?

埃内斯托 我的朋友堂·胡利安啊,原因是舞台上装不下我所设计的人物啊!

胡利安 上帝啊!你说了些什么啊!这难不成是神话剧?剧中有很多“泰坦”吗?

埃内斯托 是的,并且是“当代泰坦”。

胡利安 一共几个?

埃内斯托 这个……是“所有的人”……这个数目可不小……

胡利安 天,“所有的人”!那就是了,舞台上肯定装不下“所有的人”!这是经过反复验证过的舞台真理!

埃内斯托 那您现在看,我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吧?

胡利安 不全对。“所有的人”这个角色的特征已经在某些人物身上高度典型化了。我在这方面完全外行,但是我听说戏剧大师们不止一次这么做了!

埃内斯托 的确如此,但在我设定的情景里,也就是说,在我的戏里,不能这么做。

胡利安 那这是为什么?

埃内斯托 原因太多了,说来话长,但今天太晚了,没时间和您解释这么多。

胡利安 没关系的,你可以拣几个重要的说说。

埃内斯托 您看,我们每个人,即我称之为“大家”或者“当代泰坦”的,他有很多头、很多手,这些手和头都要在我的戏里说话,都要有舞台动作。也许在整个故事里,他们的表演只是一个表情、一个微笑,这些是转瞬即逝的,那么,我的作品就是毫无激情的、毫无残暴和恶作剧情景的垃圾,这种作品是既无意义也无娱乐性的。

胡利安 那怎么了?

埃内斯托 所有的焦点、所有的火花、所有能够在戏剧舞台上引爆的东西全部都藏在里面啊!就在这些东西里面:看似毫无章法的台词、演员们飘忽而过的目光、那些漫不经心的微笑、一个个小小的动作和恶作剧——这些,都是戏剧舞台上的焦点啊!想想看吧,当这些焦点全部集中在一个家庭当中,在一部戏中全部引爆,会是个什么效果?会有数不清的无辜的人被一起爆炸掉了!如果我用象征性手法,创造出一个“所有的人”,以此代表整个全体的话,会收到什么效果?我就必须把分散在每个人物身上的笔力全部再集中一次,集中到“所有的人”身上,结果就是,舞台上的人物变得矫揉造作、十分虚假——他们的善和恶、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变得没有根源和依据。另外,我还得付出代价:这个剧作家没安好心,存心描绘社会的黑暗与无耻!其实我本意只是打算描写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细节。因为在我看来,只要这些细节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堆积,这就够了。这些细节再加上现代社会的种种冲击,足以在舞台上爆发出最佳的戏剧效果!

胡利安 好了,好了,你就别再说了!你说的这些都是海市蜃楼,都是虚得不能再虚的东西了,我只能看到一片虚无缥缈。你就不要和我这个外行说这个!不过如果我们谈论汇票、期货等金融问题,我就比你要在行得多了!

埃内斯托 您不要这么讲话!对我来说,您超凡脱俗的鉴赏能力就已经足够了。

胡利安 埃内斯托,谢谢你的谬赞!

埃内斯托 怎么样?您也心动了吧?

胡利安 暂时还没有。我想应该还有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吧。

埃内斯托 如果只有一种办法那就好了。

P8-11

序言

颁奖辞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C.D.威尔逊

在光辉灿烂的希腊古典戏剧以后,英国和西班牙孕育了自己国家的戏剧艺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西班牙的现代戏剧艺术,就一定要设法去了解西班牙戏剧的历史,以及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班牙戏剧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充满着异常丰富瑰丽的想象;其二,它有着精巧的或者偶有因袭的诡辩特点。一方面是色彩美艳瑰丽,另一方面是热衷于对比修辞。故作惊人之语和错综离奇的情节交相辉映,那些精心安排又出人意料的结局,提升了抒情效果。通常整个戏剧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以悲剧告终。剧中的对白常常铿锵有力。是的,西班牙戏剧就是如此,充满了丰富的内在生命活力,在面对至高无上的荣誉保持严肃与不屈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兼顾到进发于丰富想象力的连珠妙语。总之,在西班牙戏剧中,刻意为之的矫揉和真诚情感的创造得到了完美融合。

这种伟大与奇特传统的继承人和艺术新秀,便是本年度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他是现代社会的骄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加底伦(1600--1681年,17世纪西班牙巴洛克文学戏剧大师)的世界观大相径庭。他推崇自由,为了追求宽容而拼搏不息;他极度反对独裁统治和阶级政治,但是他身上却烙有从古遗传下来的西班牙戏剧家们所独有的标记,那便是卓越超常的热情和尊严。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何塞·埃切加赖。他和西班牙历史上的戏剧家前辈们一样,谙熟于在不同人物性格和理想当中展现矛盾冲突,以达到非常感人的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也和他们一样,饶有兴味地研究良知层面各种最复杂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悲剧的基本效果就是引起观众的哀伤和恐惧,在这方面,何塞·埃切加赖展现出了一位杰出戏剧大师所拥有的手段。他能够把最生动的想象和最精妙的艺术感糅合得完美无间,这方面他与古西班牙的戏剧大师们比起来毫不逊色。因此,一位并不认可他成就的批评家说“他就是纯粹的西班牙人”,这一点正是他当之无愧的。当然,他的世界观十分自由广泛。他有着一种被净化的责任感,以仁爱为基本的人生信条,然而在保存国家特性这方面,他的道德英雄观念中带有人性的普遍特征。

1833年,何塞·埃切加赖出生于马德里,他的童年在慕西亚(西班牙东南部靠近地中海的地方)度过,父亲在当地学校任希腊研究的教席。14岁的时候,他结束了中学教育,并进入土木工程学校继续深造。在学校中,他勤勉好学的态度和熟练的技巧令人刮目相看。五年后,即1853年,他以非常优秀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他最为得意的科目是数学和机械,他在这方面独特的见解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得他在一年之后被聘为母校的教授。最初几年,他的生活非常贫困,只得通过当家教或给私人授课来糊口。虽然日常生活十分拮据,他却很快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教师。他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两方面的造诣,足以傲视同侪,这使得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同时,他也非常热爱政治经济学,热衷于学习自由贸易理论。没过多久,这位才华横溢、活跃的工程师便被邀请担任最高职位,还曾三次出任内阁政府部长。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只要是认识他的都众口一词地认为:在国家财政工作和公共事务上,他有着别人望尘莫及的才干。

在发表解析几何、物理、电气等专业论文之外,他还能够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这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有人说,他在创作舞台剧时甚至会草拟问题和方程式。他横溢的才华,固然常常受到欣赏者的大声赞美,但也遭到另一部分人的激烈批评。即便如此,人们也几乎一致认为,他在剧作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感总是能够令人产生异乎寻常的钦佩。一些批评家对他的指责也不无道理,有些外科医生认为,埃切加赖的手段仅限于“包扎和开刀”;但是,在浪漫地表达所思所想与严厉地批判妥协失责这方面,他的值得称赞之处无疑有很多。

在追求成功的生涯中,埃切加赖并不看重他人闻风而至的称赞,只聆听对他的天才的真正鼓励。他的剧作之丰富,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罗贝·德·维加(1562--1635年,西班牙黄金时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与加底伦。

他在年轻时,还在土木工程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深深迷恋上了戏剧,几乎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都用在了看戏上。1865年,他完成了剧本《私生女》,随后,在1874年又发表了《存根簿》一剧。虽然他是用笔名发表的,但没过多久大家就查到这些剧作的真正作者居然就是时任西班牙财政部长的埃切加赖。数月之后,《最后之夜》这部戏剧也获得了公演,自此以后他充沛的想象力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作品。在一年中他曾发表三四部剧作,数量惊人。在这里,我们无法把他每部戏剧都罗列出来,但是对于几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还是很值得介绍一下。1874年11月发表的《复仇者之妻》是埃切加赖的成名作,这部剧作充分地显示了他的天才,那些夸张的情节美妙绝伦。观众认为这部剧作恢复了黄金时期西班牙戏剧的特点,埃切加赖被推尊为国家戏剧诗最光辉时期的革新者。

第二年,剧作《在剑柄里》问世,同样受到了观众的赞许。高尚伟大的观念中透射出雄伟的力量,让观众充满激动,观众的喝彩与台上的演出声交织在一起,剧终之后,埃切加赖连续出场七次答谢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878年,他发表剧作《在火柱和十字架上》之后曾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他在剧中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崇尚思想自由、反对独断、以人性对抗宗教的拥护者。埃切加赖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882年的《两种责任间的冲突》。义务的冲突在他的每部剧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情节,但是在该剧中这种冲突凌驾了全部,表现得尤为尖锐和极端。

让他能够屹立于艺术之林、垂名史册的另外两部剧作是:1877年1月公演的《或狂狷或神圣》和1881年3月公演的《伟大的牵线人》。

《或狂狷或神圣》一剧蕴含了很多不同的思想和无法窥测的才华。这部剧描写的是一个因为义气而选择放弃世俗的金钱、牺牲自己前程的人,大家都认为他是疯子,朋友和周围的人都像对待疯子一样对待他。当主人公罗连梭偶然但十分确定地弄明白声望和金钱不能够合法地属于自己时,便决然地抛弃了这些俗物;当他的观点不符合不容置辩的法律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原有的选择。这种理想主义的行为,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是个疯子,被大家视作堂·吉诃德。他是一个极其顽固但又心地纯洁的人。整部剧作结构稳固又紧凑,体现了他工程师的本色,他能够精准地计算整部剧作所需要包含的元素,又能够以诗人般的创作天分布局全剧,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更高层次的那一面。除了体现外在冲突,整部剧作也体现出了这个极度悲哀的人物内在的冲突。它暗含了一种在义务和投机中的奋争。最终,罗连梭在理性的指挥下走向了殉道。现实的经验经常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忠诚地顺从自己的理性的人一定会走向殉道。

《伟大的牵线人》给观众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公演后一个月之内,它连续再版超过五次,而且掀起了全国预约演出的热潮,表达了对作者真挚的敬意。这部剧作因为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而不朽。剧作的主题彰显造谣生事的力量。剧中最为纯洁的人物,在他人的闲言闲语中不断遭到破坏,并且在别人的恶意中伤下变得畸形。埃内斯托和特奥多拉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苟且之事,但是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们有罪,最终,这两个人被众人遗弃,他们只能投入彼此的怀抱寻求安慰和理解。剧中,人物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在体察入微的观察中,两位高贵的人物毫无窃取邻居权的图谋,却在不经意之中渐生情愫。当他们被赶出家门后,才发现彼此已经相爱。这部剧的浪漫主义大获全胜,剧中的诗美妙绝伦,抒情的细节穿插其间,整个结构无瑕疵。

埃切加赖还在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904年他发表了另一部新作《不安的女人》,开场时第一幕的提示以及详细的描述精彩绝伦,不愧为天才的大师之作,整部剧作都充满着诗意的灵感。其中,角色唐毛利修——他不愿意用对职责的逃避来换回个人幸福——是典型的埃切加赖所喜欢的骑士。

这位伟大诗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的,他的作品以精力充沛而著称于世,他的描写方式中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有一位颇负盛名的德国批评家对此评价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埃切加赖都会坚持履行权利与义务吧!”

埃切加赖以《伟大的牵线人》中的一个人物说出了他对世界最悲观的话:

“直到他死去之后的三百年,

人们才会认识到,

他的天才与众不同。”

毫无疑问,这一定会发生。除去上面的这些论述说明之外,我们也能够从其剧作所获得的赞誉得到证明。因为这些赞美的颂辞,瑞典皇家学院同意增加一个名额,为这位杰出诗人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皇家学院的荣誉与骄傲——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后记

埃切加赖获奖经过

19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两位诗人一同分享: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和法国的米斯塔尔。瑞典学院似乎在这之前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确认妥善后才做出的这项决定。但是,这个非同寻常的决定还是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也招致了种种议论。这两位得奖者会满意这种分法吗?这两个获奖国的人们又会怎么看待呢?两位“半个大师”“半个得奖诗人”会前来领奖吗?总而言之,这个慎重远虑的决定事实上造成了埃氏拥趸和米氏拥趸对抗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批评家们争论不休地议论两位得奖者的高下。

毫无疑问,米斯塔尔——这位麦耶尼的文坛领袖是两个人当中比较容易接近,也比较著名的一位,他的诗作拥有十分优美的抒情性,就好像是普罗旺斯天空中柔和的光亮。埃切加赖在思想上较为突出,更为深刻。就像很多人称赞的那样,他真的复苏了拉丁文学的精神。甚至有人宣称,瑞典学院这个“一箭双雕”的决定是地中海民族共同遗产的胜利。但是法国方面的议论却十分严峻,从《辩论报》上的一段评论可以看出:

“米斯塔尔的获奖除了获得一致的赞同外,不容许,也并没有任何的异议。但是埃切加赖的得奖却是值得商榷的。埃切加赖只是一个到晚年才改行写诗的数学家,一个政治家兼职的戏剧家。他的作品表现出各种冲突的奇妙结合。虽然在漫长的生涯中,他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虽然他的剧作有时候很好并且非常吸引人,但是从根本上说,埃切加赖并没有创作出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后人一定不会将他列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行列。”

因为两位获奖者都已经年迈,他们都没有在1904年12月10日前到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的意愿。所以,他们没有面对面地互致微笑,两个人于是都从家里写信给对方,争抢着向遥远的对方表达敬意。埃切加赖写给米斯塔尔的信十分细腻优美。这场“文字对话”很有意义,不仅因为两位得奖的诗人品格高尚,更因为这个举动象征了法国、西班牙文学的神圣结盟。有个评论家说‘“比利牛斯山再一次熔化了”。《插图杂志》对颁奖人和获奖人都称赞有加:“赫赫有名的瑞典学院——它恰当地代表着强有力的北方知识圈——今年因为诺贝尔奖结合了两个姐妹文学。而这个勇敢地致力于联系两个民族的文学家,也因此和她们一同结合在友爱之中。”

斯德哥尔摩的绅士们是如何看上西班牙的呢?那完全是因为马德里的西班牙皇家学院。这个位于比利牛斯山另一边的学术机构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而且历史十分悠久(成立于1719年)。1901年当瑞典学院开始承办诺贝尔文学奖时,只是请求它和法兰西学院推荐候选人。西班牙皇家学院一接到瑞典学院的来函就发出了回函。该学院的常任秘书推荐了老诗人努涅兹,1902年、1903年两年,他的名字接连由该学院的正式发言人推荐提出,是埃切加赖最大的对手。埃切加赖在1902年由12位院士共同推荐,第二年,推荐他的院士增加到了14位,而且,这一年努涅兹去世了。现在如果找一位西班牙的获奖人的话,那这个人必定就是埃切加赖。

贾尔斯堡(瑞典驻西班牙公使)在他的自传中,专门开辟了一章来讲述埃切加赖得奖的经过。1904年春天瑞典学院请他用“适当的仪式”将这半份奖金颁发给埃氏。贾尔斯堡认为:在这个真正的‘‘贵族”的世界里,这种事情一定要用最隆重的形式来进行。召集一些无足轻重的名人来到皇家剧院参加颁奖典礼还不能显示出隆重,因为“要召集一群这样的废物”是世界上再容易不过的事情。经过精心策划后,典礼在1954年3月18日的傍晚举行。一支有着良好训练的游行队伍从东方广场出发,列队前行,一直来到位于首都另一边的藏书宫。鼓号齐鸣,响彻云霄。陆海两军特派的仪仗队在最前方开道。紧随其后的是文学、科学的代表团,还有社会福利机构派出的代表团。其他各种社会团体也争相加入,致使整个游行队伍人数达到3万人,旗帜多达200多面。这支队伍最后浩浩荡荡地到达了上议院,一个空前隆重的颁奖典礼就在那里举行。

在颁奖台上,年轻英俊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亲自到场,朝中贵族、大臣还有各国的使节团围绕着他。整个马德里的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界的精英都会聚在此。瑞典公使用精巧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埃切加赖的敬仰,并恭请国王陛下亲手把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和金质奖章颁发给他。

书评(媒体评论)

最博学多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

半个世纪来,戏剧家中没有一个能在作品数量、种类或创造力方面与他相媲美。

真正的天才,也需要在死后三百年,才会被认识和发现。

——埃切加赖

因为他卓绝、丰富的作品,在那种深富个性的独创性风格当中,再现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的牵线人(1904年)(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
译者 徐春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4514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5072302
中图分类号 I511.35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