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收入蔡东的部分小说作品。蔡东小说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有飞离现实的渴望与努力。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在读蔡东的小说时,读者将对小说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有了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她的小说触及的事物都是很残酷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内心而言;不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在对这种残酷的理解与表达当中,她的温暖摈弃了廉价,获得了真实。她的小说虚实相生,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内容推荐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是深圳青年作家蔡东中短篇小说集。本作品共收入蔡东中短篇小说10部,涵盖了作家2004年至2015年间不同阶段的作品。蔡东的写作立场是知识分子式的,既有对人物现实困境的精准描画,又有对生命绝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叩问。其创作多以城市为书写场域,尝试对以新城市为载体的新文明展开反思,致力于对城市经验的开掘和表达。十个故事,透视出人心和人性的丰富、幽深与曲折,显示出一个年轻作家的思考深度和艺术才华,是青年文学领域的丰美收获。

目录

通天桥

昔年种柳

布衣之诗

无岸

往生

月圆之夜

毕业生

小城

和曹植相处的日子

窄床

相关评价

后记

试读章节

通天桥

通天桥的北面,半年时间就长起来一座城。

呼延飞觉得,这些楼房是自己长起来的,跟小孩子一样,见风就蹿,又像成了精,随心变化。半年前,通天桥以北还是荒地,遍布着开白花的茅草。成片的楼房从打桩到封顶他都见证过,可每每想起来,还是觉得一切太魔幻。

通天桥横亘于河流之上,连接了此岸和对岸。

一入夜,桥南就被一双大手拎起来倒空了。桥北的高楼,星星点点地亮了,灯光和人影令凝固的建筑变得生动梦幻,像由许多个温暖柔黄的盒子堆叠起来,盒子里是童话般的小人国。小人儿们放松地掉落进各自的空间,吃干炒牛河,上网娱乐,赖着不愿睡去,害怕睡醒时那个劈头而来的工作日。

月悬中天,呼延飞的一天才刚刚开始。他在夜间急诊室工作,为酒精中毒的倒霉蛋洗胃,给斗完殴的青工处理创口,看着车祸重伤、业已停止呼吸的人被满怀希望地抬上床,他耷拉着手,无能为力。

每天清晨,他会细致地清洗双手,接着走进更衣室时,他小心地用白大褂隔住自己的手去拧球锁,这个自爱的、富有仪式感的动作,是一种告别,告别那个血肉模糊的不高档的世界,来到晴朗而洁净的白天。

又一个美好的早晨来临了,呼延飞将逆着人群而行。他喜欢逆流而动的感觉,他是少数派,他的内心静谧坚定,他常常被那样的自己感动。

远处是碧青碧青的山,柔和的晨曦勾画出山体的轮廓,山路在云絮里蜿蜒盘旋若隐若现,那条路,仿佛是通往天上的。

他像往常一样经由通天桥步行回家,远远地,他看到桥中央似乎矗立着什么东西。长期缺少睡眠的人,眼神都不好,他并没怎么在意,直到身体确乎被硬物挡回,才发现自己并没看错。

才不过一个晚上!他后退了几步。通天桥中间竖起来一堵墙,墙把通天桥分成了两半。

他的家被隔绝在墙的另一面。

呼延飞孤零零地站在桥上,墙那边的人却越聚越多,赶着上班的人们渐渐躁动起来。爬过去?爬过去,爬过去吧。语气从疑问到商讨,再到相互鼓励和确认。终于,他看到一个男人跃上墙头,男人仔细看了看下面,一咬牙翻了过来。眼看这堵墙绝没有自动消失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攀爬,女人也顾不上仪态,先把高跟鞋扔过来,再哎哟哎哟地往上爬。

一时间,墙头上全是支起的身子和张望的脑袋。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也无暇深究,再晚就赶不上打指模了。好不容易寻了个空当,呼延飞两脚一蹬,朝着与人潮相反的方向翻了过去。

他醒来时,已是下午三点。初冬的阳光在木地板上洒下片片光斑,地板被阳光敷上一层釉,像某种包浆良好的浅色玉石。他站在窗前向外望,看到通天桥被一堵墙一劈两半。

傍晚时分,下班的人流在桥上汇聚,却被那堵墙挡住了去路,停滞不前。一天的工作令人疲惫而沮丧,人们要先经过一段助跑,才能借势跃上墙头。

晚上,呼延飞去诊所上班时,发现广场上除了跳健美操的妇女,还多了些忧愤的中年人,都在议论那堵墙。人们约莫猜到了墙的来历,有人宣称已向媒体爆料,明天就会成为全城热点。想到电视台和报纸的强势介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说,事情会解决的,很快就会解决了。

这一夜病号不多,呼延飞却觉得很难熬,那堵墙,分明横在了他心里。墙是一个生硬的象征,也是一种提醒,一种放大,无论他面对与否,界限始终都在,从未消失。

第二天清晨,他离开诊所走到通天桥上时,又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

墙砌高了一大截,已非徒手攀援所能达到的高度。他听到墙对面传来嘈杂的声响,有人愤怒地要报警,有人提议“叠罗汉”,先过去再说。

P1-3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深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全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这是我的小说集首次在深圳出版。十篇小说,逶迤出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这里头既有2004年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有2015年盛夏写就的新作,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心里感到格外踏实。这内心的踏实,无关乎从生涩到成熟的小说技法,而在于我真切地感受到,写小说不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显示什么,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习常。

十余年间,我取得的每一点进益都是艰难的,光是从自发的写作进阶到自觉的写作,就用了将近七年时间,迈过这个坎儿时,自己有非常清晰的感觉。但写作不是困扰,不是牺牲,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另给自己一个辽阔的世界,蓬发赤足,走走看看。

写作是自处的最精致神秘的一种方式。写作时可以有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是最好的,或是经由严格选定的音乐曲目,张继青的《皂罗袍》、黄耀明的《暗涌》、电影《青蛇》的一段配乐《流水浮灯》,常常在文档打开前就开始循环播放,多少年了,曲目没有变过,音量总调到最小,蜿蜒,断续。无论白天晚上都不开顶灯,落地灯在书桌一侧亮着,坐进带扶手的椅子,像凹陷进有着柔软质地的一张毯子般的黑暗,被包裹着,被保护着,平心静气,深海般的宁静。小时候读《黄冈竹楼记》,读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心驰神往,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住在一座竹楼里听下雨和落雪的声音。今日仍未有竹楼,未来亦不甚可期,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坐下来、塌下心,写点东西,感受到的清幽宁寂都是一样的。

细细数来,自己再不敢相信,来深圳也已经九年了。在这里,我有一份教书的工作,没课的时候,习惯坐在沙发上看书,窗外是阳光,稀落的鸟鸣,枝叶繁密的树。书房里置着一张原木桌子,我伏案写出了让自己激动的小说。在单位,我的同事择机问过我,在家做饭吗?我说做饭做饭,她们会表示惊叹。好像一个人一旦跟文学扯上关系,就不安于日常生活了。我恰恰觉得,写作者不痛恨平常的日子,不痛恨平常的日子本身,反而在具体的生活层面往往更加用心也更有兴致。我不喜欢去超市买菜,菜的品种单一,叶菜的菜梗又粗大,虚虚地胀着;炒熟了塞进嘴里,是那种在亚热带种植的蔬菜特有的老,口感空洞茫然。农批市场就不一样了,来自温带的青菜堆成翠绿的山,每一棵都匀匀称称的,肌理又致密。每次去梅林农批都心怀热望,跟合计大事一样,暗暗合计着一道道菜,烧圆茄子,尖椒炒鸡蛋,油豆角焖排骨,木耳蚕豆炒腊肉,小鸡炖榛蘑,糖醋藕片,干炸带鱼,狮子头炖白菜豆腐,一边郑重地计划,一边一个菜档一个菜档地挑过去,逛上半天,肩上的布袋变得沉甸甸的,一把香芹,两个苤蓝,黄黄的土豆,粉柿子,紫洋葱,胖蚕豆,大白菜,子姜,单肩背着布袋满载而归,心里总是格外满足。《红楼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落笔于俗常,作家那么郑重其事地面对日常生活,又用如此精妙的方式完成了这部日常生活之书,想起来就觉得感动。《红楼梦》哪里是传奇,她的诗意是平实日子里缓缓渗出的,她可以跳读,也经得住连续多年的反复阅读。

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内心未必真正认同我的文字生活,目睹了写作的不易,创造的隐秘快乐于他们却始终隔膜,那是无法分享的部分。他们是素材供给者,也是第一阅读者,他们埋怨写作耗费了我太多心神,但会毫无原则地喜爱上我的每一部作品。永远感谢他们。

感谢邓一光先生和杨争光先生。两位作家不仅从文化的意义上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品格,还给予了年轻的写作者太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感谢裴亚红女士,她风骨峭峻,文学趣味一流,我珍惜她的每一句鼓励。感谢我的师友申霞艳、饶翔、张艳梅、李德南、文珍、王威廉、毕亮,借由小说认识你们,真好。

这部小说集收录了我不同时期的作品,涵盖了我这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从山东到广东,从2004年到2015年,祈盼读者会喜欢她。也谨以这本小说集献给我的同事赵改燕、张克和武怀军,他们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和情趣的真正的文人,隐于高校,野鹤闲Z-,他们让我觉得世界总有希望。

书评(媒体评论)

蔡东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可以期待的文学新力量。

——孟繁华

蔡东的小说不仅明显区别于以“打工文学”为一时风尚的深圳书写模式,还跳出了城市文学惯有的抽象表现套数,更区别于以“底层书写”为特质的阶级代言习惯。怀素抱朴,幽兰吐慧。不盲从于他人的艺术心界为她持有,不屈从于俗流的人物被她写照,这没有别的秘诀,唯有内心的浑朴自然,才会获得扎实的信念支撑,才能辨别和吸纳有益的创作资源,拥有持续生长的文学功力。

——施战军

蔡东小说中的那些女性人物却往往是当下有力的行动者和看护人,她们有一种更敏捷的生存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她们成了如波德莱尔所言的“日常生活的英雄”。她超越了女性写作的观念拘囿,有一派阔大的境界。

——杨庆祥

蔡东的小说题材并不“出奇”,出奇的倒是她对于每个题材挖掘之深,她将短篇小说“精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其写作“拙劲”的体现——剑走正锋,玩弄的不是技巧,而比拼的全是内功。她用低产的创作,生动演绎了这个时代的小说家所稀缺的文字“炼金术”,尤其能为年轻作家提供某种启示。

——饶翔

蔡东的文学品质纯正,精神质地也厚朴,她对生活、生命、灵魂疑难有着可贵的独立思考。她写人世种种磨难,撕开表面的繁花似锦,恰如裂帛,那种令人心碎的疼痛和无奈,裹挟着些许的挣扎和反抗,真是惊心动魄;而她心里,终是有所依怙……生的慰藉与爱的底色,居于污泥浊水之上。

——张艳梅

蔡东小说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有飞离现实的渴望与努力。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

——张莉

蔡东是我们这代写作者的骄傲。她的小说《无岸》《往生》《木兰辞》《净尘山》等,已经达到我心中一流小说的水平。在我看来,一流的小说未必是完美的小说,但一定蕴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强烈的冲击。在读蔡东的小说时,我对小说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有了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她的小说触及的事物都是很残酷的,尤其对于敏感的内心而言;不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在对这种残酷的理解与表达当中,她的温暖摈弃了廉价,获得了真实。她的小说虚实相生,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所谓“虚”,其实就是意境,这是所有艺术的终极之道。我觉得她小说最大的艺术特点是语言。好的小说语言是叙事、抒情、思想三者结合的,在很多篇章,她都做到了。  ——王威廉

在面对社会世界的时候,蔡东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然而,在面对人的时候,她终归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文主义者。这就不难明白,在她的笔下,为什么从来没有所谓的恶人,充其量只是有缺点的坏人;在她的笔下,人世总是冷热交织,绝望与希望同在,充满困苦,却可堪珍重。

——李德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月圆之夜/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15127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5280346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