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个父亲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父亲姓袁名一。这不是他本名。他出生在一九一九年。对日战争开始时,他二十五岁。响应国民党政府“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去从军。据我母亲形容,在征兵处,人家要他填姓名,父亲说:“大丈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一个人。”就此改名为“一”字。

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来没听他自己提过,而我母亲有个戏剧性人格,我从小一直觉得我妈叙述的事都像演电影。母亲大有可能成为优秀剧作家。我自己写剧本之后,才注意到她的叙述方式多半不是文句,而是画面。有动作有对白,有颜色声音气味。

我母亲的叙述有些非常之动人心弦。我甚至无法确定我写出来的会比她说出来的更好。有次她跟我聊天,说了一个长辈的故事。早几年她是不可能说给我听的,是因为时代。在过去,父母不作兴跟孩子们谈性,不管那孩子已经多老。但是黄笑话和低俗流行已经把这个界线打破了。我有个朋友说他丧偶的七十岁老父必须再娶的理由:“如果不时常用,就不能用了。”

我一边听一边喝咖啡,假装很优雅,假装他告诉我的事与下半身无关。

母亲的这位朋友,年轻时守寡,独力把孩子扶养大。这女人非常能干,轻重活都行,嗓门大,人粗枝大叶。这应该是一种防卫机制,尽量掩盖自己的女人味,好避免任何引诱和被引诱。总之,这样过了十来年,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她洁身自好,为人规矩。

她跟隔壁家的男人很熟,是男人间的那种熟法。她不算有姿色,再加上有心粗里粗气,从来也不擦胭脂抹粉。十几年来洋装不上身,总是牛仔裤来来去去。事实上,没人当她是女人,或许她自己也把性别意识给抹除了,早已忘了自己是个女人。

那是个夏天晚上。她跟那男人一起在自己家里谈事情。当年多数家庭都窄小逼仄,大家习惯在厨房谈话。两个人在餐桌前算账。为了养孩子,她接了些短期工作,现在事情做完了,要报账。她就是算账不行,所以隔壁的男人过来帮她。

厨房里是四方木头桌,四边放四条长板凳。她跟男人一人一边坐。当时多数用白铁灯罩,就是像个斗笠似的,下头悬着圆灯泡的那种,正在餐桌上方。正在算账,灯忽然灭了。男人体贴,马上跑回自己家去拿了灯泡来替她换。回来的时候,厨房里没灯,却也不是一片漆黑,其他房间里有余光透进来。所以男人就上了餐桌,就着那点余光,开始替她换天花板上的灯泡。女人嘛,也就抬头向上看着。

她完全没预料到自己会看到什么。

等到灯泡换好,房间大亮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正盯视着那男人的裤衩。当时夏天,男人就穿着条宽宽的及膝短裤,里头什么也没有。显然只是为了通风,绝对没有预谋要通点别的什么。

另外,穿着宽腿短裤,站在某个女性的眼目前,说实话,也不是通常的社交行为里会出现的景象,他忽略了没给自己加条BVD也绝对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因为这顺理成章的角度,以及顺理成章的理由,女人便看到了,所有,在男人裤子里应当出现的事物。

她告诉我母亲:“我守了十几年,心如止水。可就那一刻,我守不住了。”

但是当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人生没法什么事都像电影的。男人什么也不知道,下了桌子,两人于是继续算账。

在我父亲,当年意气风发地抹除了祖谱上的名字,给自己改名叫“一”的时候,对自己肯定是有些想法的,或许那想法便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好留名青史之类。我父亲是逃家出来当兵的,又改了名,万一真的死了,他老家里不会有人知道。我不晓得他当年有没有想过这一点?

不过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家不如国的。另外他原本在老家有个父母给娶的妻子,比父亲年纪大,脾气不好。也是我娘的形容:两个人时常吵架,那婆娘就抓起我爹的鞋从窗户往外扔,而窗户底下是酱缸。不知道是腌着什么,母亲只说是家家户户都这么着,窗户底下是酱缸,半人高,两手围抱那么宽。年轻的父亲便穿着一只鞋,单脚跳着从屋里出来,在窗户底下的酱缸里湿淋淋地找鞋。

找到鞋之后,照我妈的说法,他便愤而离家。跑到了重庆征兵站,“大丈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此改名袁一。我小时候听母亲讲这一段,总替他非常难受。没法想象他脚上还穿着酱缸里捞出来的鞋子,就这么湿淋淋地翻山越岭干山万水。

成为“袁一”的父亲没有战死沙场。在战争中那几年,日后证明,是他一生最辉煌的岁月,他在极短的时间中快速蹿升,是他那一期最年轻的带兵官。胜利后他带兵回南京接收,遇到了我母亲,之后两个人一起来到台湾,生育五名子女。之后在四十七岁死去。P17-21

目录

自序 漂流的星球

沧桑

 一

 我母亲与她的母亲

 故事

 两个父亲

 这么远那么近

 本事与电影

 痛与伤

 姐妹

 我记得

眷村

 在塞尔维亚

 我们的时代

 野餐

 世界末日

 凉阿凉

 黑社会

 旧事

 记忆阿记忆

 狗言狗语

 身在此,魂魄在彼

 眷村过年

备忘录

 光

 不乖

 年景小记

 歌

 牙齿

 记忆

 时光备忘录

序言

自序

漂流的星球

记忆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记忆,时常是经过虚饰和扭曲的。关于我的眷村记忆,亦复如此。数年前,我回到眷村里的旧家。距离我十五岁离开这里,已逾四十五年。

这四十五年中,我始终记忆着的,我从四岁生活到十五岁的这个家,在这样长久的岁月中,并无改变。我父亲亲手砌的围墙,墙头的镂空花砖,红色的对开木门,院子里的椭圆形花圃,水泥小道,甚至我父亲手植的茶花……

一切保持原状,这原状与我的记忆密合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甚至连茶花,都并没有长得更高或更大;时空在此以奇妙的状态重叠。身在过去的空间里,我迅即回到从前,成为当年的十五岁女儿。当年之所以离开旧家,是因为父亲去世,而返来的女儿,已经比当年逝去的父亲年纪更大了。

在记忆里,这栋狭长的屋子,分割成四间小房,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在屋后加盖了一间自成门户的大房。这间房子最初是父母亲居住,后来为了贴补家用,租给附近大学的学生。其中一名后来成为我父母的义子,直到现在仍有来往。 这房子后来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里,被回忆和描绘。无数情节在这房子里进行,我在小说里建构我的回忆,借给书中人使用。整整一年,我的旧居成为心灵之家,我和我的角色在其中进出,我的记忆完整而且鲜明,而且,我以为是正确的。

这次回到旧家,我发现存在我记忆中的,后院的屋顶阳台原来是不存在的。并且,不是四个房间,是三间。我同时面对了我记忆的不正确和符合着我的记忆的现实。而我的记忆,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扭曲我的过去呢?存留的是为什么被存留?而遗弃的又为什么被遗弃呢?

关于眷村的记忆,或者说,一切在岁月中被中阻的事物的记忆,我想都有这个问题,所谓的真实,往往只是有限的真实。而每个人又各自拥有不同的真实。

我对眷村一直有种浪漫的亲切和孺慕,可能跟我尚未成年就离开眷村有关。那种年纪看世界是透过自己的生活状态去看的。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幸福美满,父母亲给的关爱比限制多。我没吃过眷村生活的苦,只享受到眷村生活的好处。做任何事都有同伴,那时候好像任何地方都会有村子里的人。你认识他们,他们认识你。这认识而且不是只对你个人,是包含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背景。因为生于、活于眷村,我们从小就不是nobody。在那样的年纪,我们觉得“全世界”都认识我,而我也认识“全世界”。

成年后遇到了一些人,听他们讲起眷村,发现他们体认的眷村和我的认知不一样。有个朋友是这样形容的:“眷村是长了毒瘤的母亲。你不能不爱她,又不能不恨她。”与我母亲谈旧事,很奇怪,她的回忆与我完全不同。她对眷村的回忆不尽是美好的,并且充满了不堪和痛楚。

……

眷村每一家的格局都差不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我们对别人家就像自己家一样熟悉。我们玩捉迷藏,会直接躲到别人家里去,藏在床底下,或躲在帘幕后头。大概也看到些不该看的事体,不过小孩不懂那些,似乎对于我们的心理也没什么不良影响。

后来看到一篇写眷村童年的小说,作者小时候跟朋友常玩的游戏是到邻居家“串门子”。这串门子不是形容,完全是具体行为。一群孩子会从这一家前门进去,后门出来,再绕到另一家,同样地,前门进去后门出来。每一家的景象大同小异。大人要不是在打麻将,要不是在睡觉。他们这样“游行”的时候,大人如果正忙,多半懒得搭理。我自己没干过这种事,不过想必在我们村子里也是行得通的。

眷村的个人经验,都不免会成为共同经验。一九八三年,侯孝贤朱天文编剧,陈坤厚导演的《小毕的故事》,描写的是眷村的叛逆少年小毕,成天跟坏朋友到处找人打架,砍砍杀杀。最后气得母亲自杀。死了母亲之后,悔改的小毕去念军校,成为一个好人。一九八五年,导演李佑宁拍了《竹篱笆外的春天》,钟楚红和费翔主演。钟楚红演一个眷村女孩,漂亮,爱玩。跟小飞官恋爱,怀了他的孩子,结果小飞官却摔飞机死了。她最后跑到台北成了“Bar Girl”,在那个年代,是差不多等同妓女的行业。

“小毕”与钟楚红饰演的那个角色,在眷村里非常典型,几乎每个眷村,不分军种不分南北,至少都会出一个。小毕这类的男孩,叫做“太保”,钟楚红饰演的那种女孩,叫做“太妹”,这两个称谓就代表了所有的不成材的孩子。而太保如果没在未成年前被杀死的话,救赎之道是上军校。太妹的下场是陪酒卖笑,这也是事实,不光是电影编的。

眷村里的外省第二代,分流到两个方向,一种是极为优秀,一种则极为顽劣。优秀的孩子,父母亲多半管教甚严,除了上学就是回家。念到了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早年台湾大环境不佳,军人的生活困苦,薪资极低。然而竟培养出那样多的留学生,想来不可思议。

好孩子出了国很少回流。眷村的继承者结果便是那些当年没念好书的孩子。他们或者“力争上游”,加入了黑道。或者安于平凡,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眷村逐渐成为社会边缘人的聚集之地,所有被社会抛弃或鄙视的人,原住民,老兵,贫民,无业游民;近几年是外劳,外籍新娘,这些人隐藏在眷村的红砖墙间,被忽略,也被遗忘。

内容推荐

袁琼琼编著的《两个父亲》内容简介:我有两个父亲,生父和继父。

生父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抗战征兵报名,他说:“大丈夫赤条条一个人。”就此改名为“一”。这个“一”,把他的人生分成两半,也把他前半段平空抹去了。

母亲说,在我念小学时,生父给我写过八页长的信。可是我不记得了。我记得的是去医院,他的房间床铺得好好的,人却不在。他死了。他没有机会老去,我便不再长大。我把记忆留在他的死亡里陪他。

生父去世后,家中困窘。有人劝嫁掉勉强算成年的我,母亲说:“与其嫁掉小的,不如嫁掉老的。”于是有了继父。

继父清瘦,严肃,口拙,与母亲的争执中始终落于下风,像影子一样疏离于家人。他九十九岁往生。之后,我才发现他做了剪贴本,专门收集我发表的文字。

我有时会想象:在另一个世界,这一胖一瘦两个父亲坐下来谈话。继父会告诉我的生父,我们是怎样长大的。

编辑推荐

《目送》之后,没有比这更感人肺腑的“父女情书”,《两个父亲》是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获得者袁琼琼所书写的眷村童年旧事。这是历史洪流中的漂泊,这是不可复制的命运。一年年擦拭的皮箱,又一年年放回木架,终究没有派上用场。人不能太有故事,有故事往往要遭逢变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个父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琼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2499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528644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