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季羡林先生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作品展示。
本卷收《糖史》的《第一编国内编》。
图书 | 季羡林文集(9)(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季羡林先生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作品展示。 本卷收《糖史》的《第一编国内编》。 内容推荐 本卷收《糖史》的《第一编国内编》。 《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是作者至今为止用力最勤、篇幅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全书的许多章节曾在刊物上单独发表过,“国内编”曾以《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之名出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其余两编未曾结集出版过。 由于《糖史》是历时十余年、在单篇论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所以各章节体例不尽一致,这次收入《季羡林文集》时,只对部分明显不一之处略作更动,绝大部分保持原貌。 由于《糖史》的引文多出于古代典籍,部分引文在不同的古书中字句略有差异,再加上有部分繁体和异体字无法转写为简体字,所以本书中对繁简体未加统一。此外,部分引文出处的卷数、节号因原书体例不同,所以无法强作统一。 目录 《糖史》自序 第一编 国内编 《糖史》(一)自序 引言 第一章 鲐锡锡储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始锡锡储以及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907年) 附 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辽金附)(960—1279年)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368—1644年) 第九章 白糖问题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1911年)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杨宝霖编)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杨国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季羡林文集(9)(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季羡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23087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3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30 |
出版时间 | 1998-08-01 |
首版时间 | 1998-08-01 |
印刷时间 | 199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