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其独特优势及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一、它更为真实、质朴和内在地反映民族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备忘录;二、它是作家与读者的投影,因为散文往往最好地反映了作家“这个人”,也是与喜爱它的读者进行促膝谈心、心灵对语的最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载了人生的智慧,令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四、它丰富多彩、自由潇洒、平淡高远的格调令人爱不释手,读者可随意选取、尽情而读、败兴而弃,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王景科主编的这本《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卷)主要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新世纪2013年之间20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包括丁玲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臧克家的《陈毅同志与诗》、吴伯萧的《菜园小记》等,以飨广大散文爱好者。

内容推荐

《新中国散文典藏》共12卷,丛书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作家、学者的散文代表作,这是目前规模最大,涉及建国后到现在的全部作家、学者的文学大系,全面展现中国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散文创作的实绩。丛书以高质量为准则,根据作家的创作实力和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进行严格筛选,每位作家所收录文章少则一两篇,多则八九篇,真正为广大散文读者提供一套典藏范本,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参考资料。本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散文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填补市场空白的重要意义。

本书是《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卷),由王景科主编,收入周作人、叶圣陶、茅盾、翦伯赞、丰子恺等20位著名作家的近百篇经典散文作品。

目录

周作人

 故乡的雨

 梅兰竹菊

叶圣陶

 在西安看的戏

 刺绣和缂丝

 我和商务印书馆

茅盾

 海南杂忆

 可爱的故乡

张恨水

 陶然亭

许钦文

 鉴湖风景如画

曹靖华

 三五年是多久

 天涯处处皆芳草

 好似春燕第一只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鱼库的故事

 小米的回忆

 望断南来雁

翦伯赞

 内蒙访古

丰子恺

 庐山面目

 过年

 阿咪

郑振铎

 春天在呼唤

 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

老舍

 北京的春节

冰心

 小桔灯

 樱花赞

 我的童年

 病榻呓语

沈从文

 新湘行记

 过节和观灯

巴金

 怀念萧珊

 小狗包弟

 怀念鲁迅先生

 说真话

 我和文学

李霁野

 儿歌

 关于周作人的几件事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花树漫记

 岳麓山和橘子洲头

艾芜

 30年代的一幅剪影

 回忆周立波同志

 夜深我走在北京的街头

 在上海和重庆

丁玲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牛棚”小品

 曼哈顿街头夜景

 海伦的镜子

楼适夷

 沦陷生涯

 自得其乐

 酒话

 夸我的故乡

 诗人冯雪峰

 殷夫,永不凋谢的青春

 忆老舍

臧克家

 陈毅同志与诗

 怀念逐日深

 昆仑飞雪到眉梢

 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峥嵘岁月 激烈情怀

吴伯萧

 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歌声

 难老泉

 窑洞风景

 “早”

李广田

 花潮

 山色

试读章节

天涯处处皆芳草——云南抒情之三

这虽是农历残冬腊尽时节,在北国,依然大雪纷飞,滴水成冰;而这儿却云淡风轻,艳阳当空。我们坐在橡胶树林的绿荫里,敞开上衣,让轻风徐徐拂着内衣纳凉。翠“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岸”。偶尔举首仰望,啊,这是谁的妙手,搜集了人间所有翡翠,嵌镶成这面无边的翡翠幕幔,把蓝天遮得一点缝儿也不露呢?艳阳扑到幕幔上,映得一片葱绿耀眼,把台布、人脸、洁白的衬衣、女同志的淡色的夏裙,以及这儿的一切,都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绿影。桌上摆着叫不出名字的,从来不曾见过的、香气袭人的各种鲜花;吃着这儿自栽的木瓜、香蕉……喝着自种、自磨的浓郁芬芳的咖啡;听着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负责同志,谈着他们如何响应党的号召,像抚育儿女似的,培育出祖国需要的亚热带作物,并使它们在这儿“落地生根”了。

我们出了“翡翠幕幔”,浴着阳光,在阵阵花香里,一个作物区一个作物区地慢慢儿走着、欣赏着。不知怎的,大家都恍恍惚惚像在做梦,又像神仙故事里着了魔的人物,不知不觉都神魂颠倒起来。又像受了这儿的“落地生根”的魔力,脚下都真正生了“根”。夕阳用特别夸张的手笔,把这些作物的影子,拉得长长地抹到地上,似乎故意在催我们快走一样。我们也确实早已超过了原定的时间,可是谁也无力把自己脚下的“根”拔起来。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些油棕、油果、油瓜、腰果、咖啡、可可、香茅草、香根草、沉香、留兰香、麝香草、木本夜来香、象牙果、流连果……对着这些含情脉脉的奇花异木,都痴痴地望着出神。不知怎的,大家都这样情意缠绵,望着这些“流连果”,都真正“流连”不忍去了。那“落地生根”呀,它顶端放出一簇簇一指多粗、二寸多长的淡紫色的筒形花,在夕阳的余辉里,仰着娇态可掬的笑脸,迎着远来的客人,仿佛希望你对它多看一眼似的。而我们对着这些奇花异卉,又怎能不“流连”,怎能不脚下生“根”呢!尤其是芳香作物区,这儿的花香、枝香、叶香、根香,统体芬芳馥郁,沁人心脾!

“小西双版纳”啊,你这“黎明城”的翡翠呀,我们怎能斩断情“根”,对你不这样“流连”呢!难道谁能把那漫山遍野的紫檀、楠木、樟树、铁力木、金鸡纳霜树等等,数不清种类,也叫不出名字的药用植物、经济作物,以及那些千姿百态、芬芳醉人的奇花异卉,占全国植物一半以上的东西都移来吗?翡翠嵌成的西双版纳啊,是谁在你上面洒了万年香的花露,使你永世芬芳四溢,处处清香醉人呢!任凭你走到哪儿,不管是傣族同胞的竹楼下边也好,不管是澜沧江、流沙河畔也好,不管是边防战士的身旁也好,也不管那迷宫似的,进去不远就会迷失方向的原始森林里边也好……总之,凭你在哪儿,只要随手摘下一个叶片或拔下一根草茎,用手指轻轻儿一揉,一股浓郁的芳香,准会把你熏醉!

天涯芳草啊!你这浓郁的芳香,浸透了人的心,在人的心坎深处,培育着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威力,令人对你进发出烈焰般的爱。倘使有什么歹徒,胆敢用贪婪的眼睛,从祖国的“大门口”,不怀好心地对你偷偷儿瞟一眼的话,你身边的好儿女,定当抓起“砍刀”,发出霹雳般的警告:“当心你的贼眼睛!”

天涯芳草啊!祖国的儿女,都会用自己的胸膛来保护你,不让你遭到任何歹徒的觊觎!

1962年1月下旬,于西双版纳

P42-44

序言

历史的足迹与心灵的影像

王兆胜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其独特优势及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一、它更为真实、质朴和内在地反映民族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本不可代替的日志和备忘录。二、它是作家与读者的投影,因为散文往往最好地反映了作家“这个人”,也是与喜爱它的读者进行促膝谈心、心灵对语的最佳方式。三、它更多、更直接、更好地承载了人生的智慧,令读者从中受益匪浅。四、它丰富多彩、自由潇洒、平淡高远的格调令人爱不释手,读者可随意选取、尽情而读、败兴而弃,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逐渐失去读者的情况下,散文却能青春永驻、经久不衰。

与此相关的是,多年来,散文选本层出不穷,且颇受社会和读者喜爱。如每年的散文年选都有近十个版本,且多年来持续不断;又如散文选刊、各类的散文选本、关于散文作家的个人精选本更是花样翻新。这些选本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百看不厌。如今,由丁建元策划、王景科教授主编的十二卷本《新中国散文典藏》出版,这是散文界与中国学界的一件大事,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界碑和标志。

《新中国散文典藏》主要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新世纪2013年之间的散文,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本身就是一次飞渡,更何况其中又经过了“十七年”、“文革”、新时期这样的巨变。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成了中国史无前例的新变局,这无疑会成为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崛起及其在中外文坛形成散文旋风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以散文的形式对六十多年的“新中国”进行“典藏”,其历史功绩一定是超过预期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一、文化基因与密码珍藏

如果谈论“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及其文学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人们会异口同声说: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冲击下,中国现代性的建立。也是在此意义上,进化论、创新、向西方学习等成为我们的关键词。关于这一点,作家和学者走的基本是这一路径:符合西方标准、向西方学习,就是创新;而有了创新,就是好,就给予充分肯定。

也许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上可作如是说,因为西方在这些方面有不少优势。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就此绝对地说,《红楼梦》不如西方小说,《牡丹亭》不如西方戏剧,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的诗不如西方,那恐怕也难以令人认同。最关键的是,我们向西方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能不能学到其精华,又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再造和创新,这恐怕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向西方学的只是皮毛,而作家和学者即将之视为创新,那就大错特错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其实,不少所谓的当代新潮小说创作及其研究就建立于这样的理念与基点上。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简单要求中国散文,那将更是不可思议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就容易导致对于中国散文理解的偏向和错误。

第一,在中国古代,散文不叫“散文”,而是泛指“文章”,它是一个更大、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到了近现代,“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的“文章”才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文”。而自周作人提出“美文”后,散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缩小和纯化,于是散文变成一个更为纯粹的“洁本”。很显然,在西方散文概念与中国文章内涵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偏角,如果不顾及中国传统的特性,就会出现断裂与矛盾。

第二,无论怎么说,向西方看齐,以西方标准来衡定中国传统散文,并建构具有现代性的近现代中国散文,这是新文学以来比较一致的倾向。五四时期的周作人、郁达夫讲究散文的“个性”,20世纪60年代的杨朔注重“将散文当诗来写”,新时期的余秋雨散文则注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如此。这一面带来了近现当代散文的突围与发展,但也使其离中国传统越来越远,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余秋雨的《笔墨祭》用西方的现代性来阐释中国的毛笔文化,其中的文化断裂非常突出。

……

比较而言,在这四个方面中,求“天地大道”是最难的,也是新时期散文最为缺乏的。可喜的是,除了贾平凹外还有一些人努力求之。如冯骥才曾写过书法“大道”,在《白发》一文中也感悟一年四季各有其美,白发也是修炼而成的一种美,所以说:“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张中行喜欢“禅外说禅”,并强调“顺生”的人生智慧,也是得天地之启的结果。如在《顺生论》一书中,第一部分即谈《天心》,而其中又有《天道》一篇。第三部分中有《顺逆》一篇,即探讨人应如何顺应天地之道、使人生美好的问题。更可喜的是,新世纪以来,对于天地之道的关爱之情有所增加,如韩春旭写过《生命之道——与我的智慧之父老子共叙“道”之奥秘》,这是一篇长达6000言的散文,除了表达自己对老子的父爱之情,作者还强调:“平衡就是生命,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怎样经常地移动和平衡。”玛王兆胜在世纪之初发表了《柔韧之道》《半半哲学》《和谐之美》《说“不知”之益》等系列散文,后取名为“天地之道”收录在《天地人心》一书中,在“自序”中明确提出:“20世纪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时,又走上了另一歧途,即忽略了‘天地之道’的规约,人的异化当然不可避免。强调‘天地之道’,即是承认:无论如何,人都是天地自然的一分子,都不能无视天地自然的存在和先验限制。”这是有感于以往散文过于关注“人”,而忽略关爱天地自然和从中受启的结果。范曾是一位画家,但他的散文可能是新时期关注天地大道最有代表性的,他曾有《老子心解》和《庄子心解》。这是两篇长达七八万字的散文随笔,其中有《大哉,老子之道》《和谐,宇宙的大智慧》《道法自然》《庄子论道:齐一、无差别、混沌》等,直接牵扯到“道”的本体,也反映了作者对老庄之熟悉和热爱程度。最值得提及的是范曾的《寂静的世界》一文,这是一篇融天地于心间后,羽化而成的散文精灵,是一首通过天地大道的孔窍吹出的美妙乐音。作者写的是聋哑人,写他们美丽的姿容,更写他们内心的宁静、温情与善良。当耳聪者经不住当下世俗的烦扰时,这些聋哑人却是幸运的。不仅仅如此,作品还将聋哑人与天地大道联系起来思考,于是写道:“钝于言说者敏于心灵,这是历史上不少思维敏锐而圆融的先哲们留下的事实。‘大辩若讷’(老子语)的人常常是沉默寡言的。相反的,那些唠叨的、多话的、声嘶力竭的、唾沫星子直喷的人大体思绪混乱。”“单纯中的丰富、沉默中的深思使聋哑人比较容易接近道之所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聋哑人同样感受着这天人合一,毋庸置喙的大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与范曾以往散文的重于说理和理大于文不同,《寂静的世界》是一篇美文,其中透出心灵的光芒四射。如作者这样写道:“聋哑人在舞台上演出的干手观音,简直是人类表演史上的奇迹,他们凭着光影的指挥和相互感觉的启示,一切动作是那样协调地和背景音乐严丝合缝地融洽。聋哑人知道自己美丽,他们一个个面如冠玉,臂若柔藕,他们展示出了宗教的圣洁,而千手观音所寓示的是允善允能、无所不在的关爱,聋哑人以此造型给了耳聪的群族以心智上的启发和灵魂的震动。聋哑人不只在舞台上,同样会以那充满智慧的双臂,奉献他们灵智之果于社会。”只有充满大爱、温情、善意,只有将大美和天地大道奉为圭臬,方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总之,超越“五四”以来的散文局限,承续中国散文的求“道”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审天地自然,体会物性,追求大道,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将新中国尤其是新时期散文提升到形而上高度的表现方面,其价值意义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由于缺乏更多的作家参与,也由于对自然现象的关心重于对天地之道的探求,还由于难以将古今中外进行理性的、自觉的融通,更由于过于遵循古代传统而少有创新意识,因此新时期与天地自然密切相关的散文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力作还比较匮乏,这是新中国散文有待于突破和进一步发展的方面。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将新中国散文比作一片汪洋,那么我们的学术研究与编选工作也只能算是掬几朵浪花,至多也不过梳理和选取了几条主要的入海河流。即便像这套包罗宏富、用心良多的十二卷本的典藏也是如此。不过,管窥蠡测、一叶知秋最好地说明了“文心雕龙”的价值和意义。愿这套《新中国散文典藏》能在读者心中漾起涟漪,镌刻出永恒的记忆,并成为中国散文研究与学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努力。

是为序。

2015年初干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景科主编
译者
编者 王景科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8624
开本 16开
页数 4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44
CIP核字 201504748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7
15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