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才是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对美国,肤浅地讨论它的优劣毫无益处。那些真实的留学生活到底怎么样?移民去美国者是否真的过的好?生个美国孩子真有那么多福利?想象中的美国,与真实的美国差距何在……在王永超主编的这本《这才是美国》中,一群真实的华裔美国人,用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美国真实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永超主编的这本《这才是美国》的作者为一群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们在中国是杂志主编,是大学教授,是IT人士。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离开中国,去美国生活和工作。到美国后,他们是出租车司机,是学者,是自由职业者和家庭主妇,遭遇两国不同文化和国情的碰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不同感悟和理解。本书着眼于小人物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文化、教育、婚嫁、风俗等方面一一道来,既有自己在美国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适应,也有对美国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目录

前言

一、那些被颠覆的美国印象

 谁说美国学生“整天玩就能上大学”

 美国名校在挑什么?

 一个误传了很久的美国育儿观念

 美国人心中的奢侈品是啥?

 美国人怎么过新年?

 一只鸡缸杯在美国引发的争议

 中国人对美国的十大误解

 一堂生动的“美国社会”课:遭遇美国警察

二、当中国节操遇上美国三观

 我在美国怎么带大我的三个孩子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遇到的最大挑战

 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看完就颠覆了

 中国女性比美国女性还开放?

 中美学生集体作弊之后

 在美国,我们这样送礼

 我与美国车险公司的较量

 美国人的“冷漠”和中国人的“热情”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美国小偷为什么喜欢偷华人?

三、美国熊孩子们的校规和家规

 谁在乎成绩?看美国学校如何上体育课

 难倒博士老妈的美国小学作业

 9岁孩子的美国作业:谁对“二战”负责?

 美国小学如何处理学生矛盾?

 美国管教孩子:计时隔离,不打也见效,值得借鉴!

 美国人这样教孩子用零花钱

 奥数在美国为什么热不起来?

四、美国人怎样谈情说爱

 美国没有剩女!谈谈美国女人不一样的婚恋观

 为什么美国的小三比较少?

 有趣的调查:看看美国人有多诚实

 在美国当小三需要多大的勇气?

 美国大学为什么禁止师生恋?

 美国人怎样过情人节?

 起源于美国的“国际三八妇女节”,为何美国人不过?

 老妈老婆同时掉水里,美国男友怎么回答?

五、美国大妈为何不跳广场舞

 美国大妈为何不跳广场舞?

 在美国,不要轻易帮助老人

 为何美国婆媳关系好相处?

 这样保护女性:从美国人离婚分家产说起

六、成功和失败,美国社会如何定义

 为何美国人最钦佩的人是他们?若在中国你选谁?

 一个警察牧师的世纪葬礼

 美式感恩节最美的一幕:感恩不忘回馈与帮助

 骆家辉和美国国务院员工一年挣多少钱?

 《纸牌屋》为何在美国不受热捧?

 何谓失败?美国社会重新定义

七、美国人那些让我们羡慕的福利

 知道美国为何强大了吧:全美12万图书馆,每2500人一个

 住房到教育:在美国当兵福利详解

 美国人为何敢养一大串孩子?

 美国穷人享受多少种福利?

 美国小镇的慈善箱

 一个杭州肿瘤患者的美国求医经历

 赴美生子,真有那么多福利?

八、想当美国人?没那么容易

 留学美国常春藤名校到底有多难?

 到国外做什么生意?中国人的七种海外“淘金术”

 怎样做好华裔美国人?

 为什么能留美的留学生越来越少?

 华人在美国吃大亏的几件事

 中国老司机为何难考过美国驾照?

 为何华裔一直游离于美国主流之外?

九、谁说美国就一定高大上

 毒品、酒精和性,那些中介不会告诉你的美国中学

 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哪里?看完就凌乱了

 美国高考也挨骂:SAT缘何成了众矢之的?

 在美国养房子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为什么欧洲人瞧不起美国人?

 美国为什么也重男轻女?

 美国人买不起什么?

 傻眼了,美国家庭怎么如此浪费能源?

 美国“深喉”:如何用金钱撬开哈佛等名校的大门?

致谢

试读章节

谁说美国学生“整天玩就能上大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流传这么一个观点:美国中小学生很轻松、不用做作业、整天玩耍就可以上大学。这个观点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如果有人对它提出异议都基本会挨很多“板砖”。在此,笔者也准备冒着“板砖”横飞的风险,和大伙讨论讨论美国学生的学习到底轻松不轻松。

应该承认,美国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中国的轻些,但是把所有美国学生描述成整天玩耍就未免太过“演义”了。事实上,美国中小学生和中国的学生一样也要上课、课后也要做作业、有课外活动、有大考小考,虽然一般不必特别早出晚归,但是一旦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晚上还是要做作业到九、十点的。如果想上好大学,周末也要参加各种活动。虽然不用和国内某些孩子一样做作业到深更半夜,但无论如何不能说非常轻松,更不是一个“玩”字了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个误解呢?笔者认为首先确实有些美国学校是一个“玩”字了事,但这些学校的水平一般很差。美国公立中小学免费,学生按居住地入学,学校的办学资金很大部分来自当地的房产税。因此,在房价高的地区的学校资金就充足,一般学校就相对好,这些地方也一般被称为“好学区”。读者应该很容易看出,“差学区”的居民收入、教育程度应该相对比较低,学校资金贫乏,因而也未能聘请到好的老师,学校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办好学,很多家长也对孩子的行为或者放任或者无暇顾及,因此在这些学校的学生确实就是基本在“玩”。而很久以前的华人聚居地就是这种“差学区”居多,很可能这个“美国中小学生就是在玩”的说法就是从老移民身上现身说法传出去的。

第二个原因大概源于国内中小学生确实太过辛苦,很多人渴望一个很轻松的学习环境,因此有人有意无意没有什么根据地把美国学校描述成这样的世外桃源。事实上,很多人有那么一个不是黑就是白的思考方式:既然中国学生太过累、太过苦,那么美国学生就肯定很轻松。因而美国学生学习极为轻松的说法就很有市场。

美国学生虽然作业不少,包括很差的学校都颇有些作业,却有一点和国内不一样:美国学校的老师一般不会强迫学生做作业。第一次没有交作业也许会留下来谈话,再多一次应该会和家长沟通,但要是多次谈话沟通还没有什么改进,老师一般就放任学生了,哪怕是很好的学校。当然学生可以不做作业,老师也会给学生低分,而在美国大学录取很看重平时成绩,不做作业的学生前途就堪忧了。就这一点,笔者倒是认为可以学习:应该承认学生素质有高低、兴趣有区别,家长老师可以给予适当压力或辅导,但是如果学生实在没有兴趣、没有能力,就没有必要强迫学生做作业,还是让学生量力而行的好。

美国作业类型也非常之多,有和国内类似的作业,也有阅读任务、课程设计、调查研究等等,对学生的锻炼是多方面的。而不少时候完成作业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这一方面从小锻炼学生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因为要查找大量资料,电脑已经基本成为美国高中生的必需品。这些作业难度不小,因而和国内一样,很多美国中小学生的作业也是难倒大量家长的,只是形式有很大不同而已:如果不查资料,很多高学历家长经常回答不了“很专业”的学生作业。

美国中小学不算轻松,大学就更忙了。应该说美国大学生要比中国大学生忙很多。美国大学基本沿袭、扩充其高中的办学方式,作业数量和类型更多,考试也绝非中国大学那样的一学期一两次,很多课程每星期一小考、一学期四五次大考,因此一个学生如果一个星期上20小时的课就足够忙得手忙脚乱了。

而很多作业非常有挑战性,特别是水平高的大学,学生为了完成一个课程设计,干一两个通宵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学生在这些作业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而其中很多能力正是中国学生非常欠缺的。很多课程设计是几个人一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因此非常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做完设计通常要在全班甚至全校公开展出,也就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演讲能力。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上台就结结巴巴满脸通红不一样的是,很多美国大学生可以上台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无他,锻炼多了习以为常。

因此,笔者要说的是,中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美国的做法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尽管讨论美国教育的方法方式很有必要,但是这些讨论需要有根据、尽量全面、有的放矢,才会对中国教育有促进作用,不然多半是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并非一刀切地“减负”,而是要因材施教,给不同学生不同要求,不要非常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一样的作业;更重要的是,作业和考试内容方法要好好改革。不过这一切,似乎又与高考、高招方式大有关系,因此非改革不可。

P3-5

序言

只要说美国好的,即便未经证实,也容易被人相信;只要说中国好的,即便是事实,也没那么容易被相信。这是我十年新媒体生涯中最直观的感受,事实也是如此,赞美国的远多于骂美国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多半是把美国描绘成天堂的。比如:

美国人素质高,不闯红灯,一律排队;

美国没人喜欢当公务员;

美国没有收费公路;

美国可以随便摆摊;

在麦当劳打工赚钱最低工资都可以在美国买豪宅;

美国房子有永久产权,地下地上都是户主的,可挖地下矿产;

这些说法产生的背后是对美国的仰视心理,网上一名叫Cao Menggu的读者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来说明:“我对美国的感觉就像一名学渣对学霸的感觉:羡慕嫉妒恨。”

还有一类人是骂美国的,属小众。多指美国在很多事情上实行双重标准,做世界警察,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面对赞美国的,有位叫Shi Zhongyu的读者的话最具代表性:“难过的是人们总是把讨论集中在中国不如美国的地方——不管他们怎样比较,最终都是美国好。”

可怕的是,很多并没有真正经历美国的人,不知什么时候起就这样想象美国了,而很多已经到了胡说八道的地步。

因为做媒体的缘故,我自认对美国的了解要稍多些,但仅仅两年的美国经历,却颠覆了很多我对美国的印象。于是我想,通过我等有过长期美国生活经历的人,用亲历亲悟和亲记,告诉国人一个真实的美国,是一件有意义且有前途的事业。

但是何谓真实的美国?在我看来,从面上去说,我可能永远无法呈现一个真实的美国,因为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州有不同法律文化的原因。就拿夏威夷来说,我手机丢了三次都找了回来,而我的朋友在大街上却被抢了手机;我两年在夏威夷没见过一次行人闯红灯,包括数次晚上十点以后,马路上没车时也没人闯。而在去纽约的第一天,在华尔街附近,就见到一群人争分夺秒地……

所以《这才是美国》里呈现的一个个美国经历,是真实发生的一个个点、一个个碎片,当这些碎片可以连成线汇成面时,才是真实的美国——最终,那一定跟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样的社会!

何时才能连成线汇成面呢,本书只是一个开始……

王永超

2015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个细节生活中的美国故事,让陌生的彼岸在了解中变得可以理解。

——林达

一段段亲身经历与感悟,汇聚成一个多样的美国。

一一刘瑜

美国是多元之地,移民之地,我的家族故事就是经典美国故事。

——骆家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才是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6285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4298004
中图分类号 K971.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