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第3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叶楠编著的这本《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第3版)》是全国第一部由一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独立撰写的长篇支教纪实!

本书反映了叶楠同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西部支教实践的心路历程,那就是在服务中锻炼提高,用爱心浇灌求知的土地,用责任培育待放的花朵,用行动表达奉献的意愿,用青春实践生命的意义,真切地表达了那种初为人师的兴奋、师生之情的纯真、面对学生取得进步时的自豪以及关爱西部、珍惜拥有、立志报国的感人情怀。

内容推荐

《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第3版)》作者叶楠作为厦门大学第六届赴宁夏海原支教队支教的一员,记录了一年中的点点滴滴,一方面是西部的孩子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刻苦向学,另一方面是支教队员的爱心奉献和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心灵洗礼,两者构成了一个热血青年的理想和梦。本书第一版于2007年出版,如今时隔7年,当年书中那些西部的孩子都已长大成才,作者在原来第一版的基本上,加入了不少当年那些孩子们的现状。让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西部的孩子们身处艰苦的环境,却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向学,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支教日记,更是充满正能量的现实纪录。

目录

◎题词 杨振斌

◎贺信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按语 福建省教育厅

◎题记 陈冬

◎序 朱崇实

◎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叶楠

◎跋 潘世墨

试读章节

第二天一早起床,室外空气出奇的清新,我大口呼吸着乡下的馈赠,却引起了副作用——一阵食欲袭来,看看对床酣睡中的沈潇,便摇头起身觅食。学校尚未开学,食堂大门紧闭,一路带来的残余食物不慎留在县城,我暗叫失策;随身带的几瓶罐头咸腥难当,厦大同学在我上火车时候塞过来的话梅,肚子饿的时候吃,无异于饮鸩止渴。学校门口西安街上家家户户大门都处于防守状态,我苦楚地想起了童话《大林和小林》里面抱着金元宝饿死的唧唧。在冷清的街头徘徊了半天,只好转头回宿舍,四下再找其他有机质——只有昨晚那只老鼠吃剩的残羹冷炙了。在没有饿到有生命危险之前,我是绝不会考虑那些东西的。我坐在床沿,羡慕地看着还昏睡不醒的沈潇。

不一会儿,沈潇迷迷糊糊地咂了声嘴:“呵呵,我,我就,再添点……吧?”似乎也被饥饿叫醒了,看着此时正端坐床头修身养性的我,问:“你干吗?来宁夏练葵花宝典的干活?”

“减能耗,等午饭。”我言简意赅地吭了一声,继续闭目养神。

“哦,那好,我先吃点东西。”他随手从床内侧拇出一包饼干,我马上睁开炯炯双目:“哇!哪里来的美味,快给点,洒家快饿杀撤。”

“晕死,你又没问我要。”他边说边扔过来。

充饥过后,我俩开始对学校进行彻底检阅。没有开学的学校仿佛没有枝叶的树木,毫无生趣,加上周围色调基本上是高度一致的土黄,更显得单调枯燥。学校左侧的篮球场令我俩眼前一亮,仔细一看,四个篮筐三个高度残疾,不是没有篮筐就是篮板倾斜篮架歪扭,或者是高位截瘫,仅有一个看上去健全的还锈迹斑斑;排球场接着也映入我们的眼帘,是在一个凹凸的土场上支一个向后倾斜30度的球网,幸好有数根铁丝钉在地上,勉强扯住行将和土地亲密接触的排球网。操场正中是一棵虽然不高大却很挺拔的胡桃树,在一派黄色中绿得青翠欲滴,绿得神奇,枝繁叶茂炫耀着生命的激情。我们在树边仔细端详着赞叹着,人神地看着她。

回屋的时候,一个年轻后生向我们打招呼:“哦,来啦。”

“你好,你也是西安中学的老师吗?!”寂静间,我们又看到一个人类,惊喜。

“是啊,呵呵,我姓解,教英语的。”解老师年龄和我们相仿,个子不高却显得精干,皮肤也是黑油油的健康色,脑门上的头发直立挺拔,像吃足了水的新葱。我们正请他进寒舍聊聊,一个高个的中年教师拎着水桶也过来招呼:“哦,你们来啦。来我屋里面坐坐吧,我就在你隔壁。”

“他是高老师,也是英语老师。”解老师介绍道。高老师脸庞清瘦而线条刚直,根据面相学的说法,这是向人传达为人沉稳踏实气质的.信息。高老师的女儿依偎在他身后,八九岁光景,害羞地看着我们两个陌生人。

我俩忙向高老师打招呼,高老师放下水桶,憨厚地笑着:“你们刚来,很多不方便,尽管和我讲,缺啥吗?”

“嗯,我们学校哪里可以打水?”我看着他满满的水桶。

“来,这桶先给你们用吧。”高老师二话没说,提起水桶向我们房间走过来,我俩花容失色,连忙堵截制止,怎奈高老师步法凌厉,早几个箭步冲进我们房间,一个急停摆脱我们的防守,准确找到我们的两个脸盆,并流畅地完成倒水动作,我们只能从手舞足蹈到垂手低头红脸:“唉,真是太谢谢,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呵呵,我也只能给一桶啦。别客气,以后还要做邻居呐。”高老师边笑边指着女儿说,“杏儿,你带两个叔叔去打水。”

杏儿朝我们腼腆地微微一笑,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便低头转身默默地走,我看沈潇正边整理物品边和解老师聊天,忙提桶跟在她后面。红杏梳的马尾小辫,边走边翘小尾巴,我忍不住问:“你多大了?”她低头轻声说了个数字,我倾注全部耳力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声波,为了不让谈话陷入僵局,我装模作样“哦”了一声,继续问:“读书了吗?”杏儿突然抬头看着我,扑闪着清澈的眼睛回答:“在西安小学了。你是来这里教书的吗?”

我忙肯定回答,这时候她指着前面黄土地表面裸露的一个黑洞说:“那,水窖。”

我定睛一看,井口的水泥已经被黄土包裹覆盖得差不多了,一口幽深的黑洞呆呆地张着嘴。上前几步向下一看,漆黑一片似乎深不可测,我咂咂嘴在琢磨如何打水,杏儿看着我问:“你打过水吗?要不我叫我爸爸?”

“哦,不用不用不用。”我忙扯绳提桶准备进行地心探测,便把绳子一头在右手套了个紧结,左手拎桶和绳子平放在井口上方,庄重地深呼吸后轻轻放开手,桶在做了一瞬间自由落体后“咣当”一声停了下来,我手上的感觉告诉我水桶似乎已经和井水做第一次亲密接触,但是却又马上欲罢还休般摆脱水的吸引,不肯做深入豪饮而浮于水面。我忙抽动手中绳子一端左右来回,像小时候兜鱼一样尽量让水桶在下面搅动,折腾了半天,杏儿在一边茫然地看着我。我手心冒汗,故作踌躇满志状:“好了,你先回去吧,我多打点。”

杏儿愣了一下,抿嘴笑笑便转身走了。我看观众已去,便肆无忌惮地用各种不规则手法狂摇手中的绳子,感觉那端却没有增加斤两,便告慰自己可能是手臂摇麻了。收绳提桶一看,却只有桶底一点点晕死金鱼的水,不禁叹然。

P13-15

序言

西部学校讲台很窄,志愿者舞台却很宽;

西部的孩子们很小,追求的梦想却很大;

西部支教时间很短,留下的记忆却很长;

……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大潮里,志愿服务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进步和时代风尚。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彰显了当今时代主流价值观,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亮点,渗透到青年运动的各个方面,在青年运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便是志愿者群星中闪亮的一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凝聚力的精英团队。八年来,厦门大学坚持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推动研究生支教团各项工作,迄今为止,学校先后组织并派遣了八届共54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支教队员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们奉献知识,安贫支教,用辛劳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支教之歌。

叶楠便是这个支教队伍中的一员。

叶楠本科期间,成长在《厦大青年》,文字清秀,思维活跃,有着多彩的生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根据他的才华,叶楠完全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挣一份不错的薪水,但他并不在乎舒适的享受,没有看重个人的幸福,他追求的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是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满足。实际行动也表明,他已经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号召、和西部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个厦大学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

利用在宁夏海原西坳中学一年支教的课余时间,叶楠写下了20万字的支教日记《把梦留住》,这也是他为自己的人生历程记下了绚丽的一笔。读罢叶楠的日记,一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形象树立在我面前。叶楠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在当厦门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队志愿者的每一天中所做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以及透过这些事情所折射出的志愿者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同样使我受到震动,引发思考……

我到过西部,走过西部的山水荒漠,到过西部贫乡僻野,和当地乡亲一起围坐火炕拉家常,住在家徒四壁的普通农家,体验过西部缺水缺电以及种种想像不到的困难。然而,从叶楠的身上,从他的日记当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志愿者为奔赴青春的梦想与希望,爬山涉水一路欢呼走来,他们挥洒年轻的热情和汗水,笑对冰冷的清贫和孤寂,默默奉献、勤恳耕耘,以火红的青春拥抱辽阔的西部大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进步则国家进步!

八载风雨兼程,八载岁月如歌!支教队员们的脚印已经在西部扎根!我深深相信,明天这支队伍会更加壮大,千千万万志愿者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辛劳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生根发芽,绽放成灿烂的花海。

来吧!亲爱的朋友,不论你的学业有多么的重,工作有多么的忙,生活有多么的累,我都希望你能匀出一点时间读一读你面前的这本书,听一听支教队员叶楠的故事吧,听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沉重,分享他的快乐,鼓励他的理想……

朱崇实

后记

如果说支教队员的总结汇报令我感动不已,支教图片展使我驻足良久,这次叶楠同学的支教日记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考。作者所记录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真实、细腻地反映了一个支教队员的艰苦的支教历程和感人的师生情谊。

宁夏西海固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焦黄是永恒的主题。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于来自东海之滨的青年大学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而我们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毅然选择“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选择赴祖国西部进行“文化扶贫”,将汗水洒在了黄土高坡和世界屋脊的课堂上。

几年来,我每每翻阅着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寄来的一份份简报,一次次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升学机会,都到山区农村“上山下乡”。当时,我分配到闽西深山老林中,住“干打垒”房,吃地瓜稀饭,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更重要的是,不知前途何在?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之下,我和我的同伴没有悲观,没有颓废,常以古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了过来。

艰苦的环境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最好形式,青年人只有在实践中经风雨、受锻炼,才能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无所畏惧、成长成才。在西海固的日子里,志愿者们一定体验到一生中从未体验到的震撼,才写出了这样感人的纪实日记,这将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难忘的记忆。

当我们通过叶楠同学的日记接触到生活在大西北的孩子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触,或是共鸣,或是震撼,或是理解……但我们一定都同样感受到西部孩子们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年轻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也和叶楠同学一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我相信你们看完那些孩子艰苦的求学条件和强烈的求学欲望,一定会倍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学习的时光,莫再虚度光阴、蹉跎岁月。我们在读完这些孩子的故事之后,都会深刻体会那浸润着淳朴与爱心的世界,让我们将大知化为大爱。当你在学业上:事业上有所成就时,俯身回眸一下在贫瘠的土地上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眼睛,帮助那些孩子——留住心中的梦!

潘世墨

2006年11月9日 厦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第3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52735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4245950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2
出版地 福建
231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