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明忠的《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精)》分为“飘零的落花”、“长城谣”、“追寻”、“何日君再来”四个部分,记叙了刘雪庵为音乐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传奇而曲折的一生。他为世人奉献了颇具时代风骨、美轮美奂的音乐作品,在大时代背景下,展示了一代文化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

内容推荐

李明忠的的长篇传记《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精)》写出了一个传奇的中国文人,一个音乐痴人,一个书呆子,一个心地善良、有些天真、有些傻的音乐大师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刘雪庵的一生,让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李商隐的诗原本歌颂的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而刘雪庵对艺术、对民族、对人民的情更加深厚,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放弃。他是“春蚕到死丝未尽”,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为人民、为音乐作出贡献。

本书最令人感动的正是表现和歌颂刘雪庵的这种精神。这部作品写的不仅是刘雪庵的故事,更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以及他们的奋斗与激情,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刘雪庵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和他悲剧性的遭遇,自然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目录

序 春蚕到死丝未尽

第一章 飘零的落花

 一、苦命儿

 二、刘校长

 三、鹏程万里是飞翔

 四、飘零的落花

第二章 长城谣

 一、战歌

 二、流亡三部曲

 三、长城谣

第三章 追寻

 一、《屈原》的变奏

 二、缱绻《红豆词》

 三、追寻

第四章 何日君再来

 一、飞雁

 二、说了心腹话之后

 三、向谁去呜咽诉不平

 四、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五、每张笑脸都含着辛酸

 六、花开花谢飞满天

附录:刘雪庵大事年表

跋 天籁之声吟唱在历史的天空

试读章节

当校长不是谱曲和写诗,没有雪飘原野那种优雅和潇洒。

开学后一个月,县太爷要视察学校。刘雪庵心怀忐忑,县长一直对五福宫会馆改作校舍耿耿于怀,他不敢怠慢,而且,刘雪庵还做了一件不敢见天的事——收留了共产党员周克明,那人是成都私立美术及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打死了成都一所中学的校长,正遭通缉。刘雪庵将他改名为王天府,隐藏在养正校任教,所以,县长视察,不敢有半点马虎。他精心准备,连夜操练迎宾曲,还亲率全校师生,在校门外沿街排成两列,夹道迎候。

时令虽是初秋,但蜀中的太阳还像盛夏一样炽烈,照得师生们睁不开眼,久候不至,一个个汗水涔涔,衣背湿润。

“来了!”杨明轩高叫着,救火似的从大街上飞奔而来。

风,突然扑来,尘土从街面呼啸而起,舞蹈,飞旋,扑满人一身一脸。

尘埃落地,就看见“小霸王”和几个背着盒子枪的卫士,簇拥着一个威风凛凛的汉子朝这边走来。那汉子年过不惑,络腮胡子,身材魁梧。他就是县长,黑头发迎风招摇,中山装衣角飘飘,大头鞋咯噔有声。刘雪庵抹抹额上的汗水,双手用力一挥,二胡、笛子、古筝交相和呜,迎宾曲欢快而悠扬。学生们舞动纸扎的花束,齐声叫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这个场面,在铜梁还是第一次,乐声一响,市民、过客围了上来。一群蓬头垢面的乞丐也来凑热闹,拄着打狗棍,沿着外围伸手乞讨。顷刻间,校门内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县长笑容可掬,停了脚步,跨上校门处的升旗台,亲切和蔼,举起右臂向接驾子民挥手致意。

刘雪庵划下指挥棒,乐声戛然而止。他见县长要发表演讲,赶紧扯着嗓门,高声说:“这位先生,是尊贵的游县……”话未说完,县长笑容顿收,身份的威严卷土重来。他板起面孔,两眼望天,严正声明:“我是县长,不是先生。”刘雪庵笑笑,带头鼓掌,道:“请尊贵的游县长发表演说。”  县长清清嗓子,威严地扫视子民,目光所到之处,噪音狼狈逃窜。子民们瞪圆眼睛,伸长脖子,大气不敢出。县长道:“刚才,来晚了一点,是因为有人抗交军费,还唆使刁民到县署要饭吃。造反!不想活了!”他举起手来,使劲往下一压,声色俱厉:“老子像捉臭虫一样,摁死他!”

这时,几个乞丐同时放了一个屁,很响,很臭。旁边的女生皱紧眉头,捂住鼻孔,却不敢吭声。民众张着嘴,苍白着脸,目光怯怯。

县长继续话题,表情不再威严:“吾县青山绿水,鱼米喷香。”

刘雪庵赶紧纠正:“县长,错了,是‘鱼米之乡’。”

县长白了一眼,道:“老子是县长,还是你是县长?”

杨明轩扯扯雪庵衣襟,叫他噤声。

县长继续演讲:“吾县青山绿水,鱼米喷喷香,还是连接成渝两地的军事重镇。好地方啊!”说到这里,他语锋一转,声调变得沉痛:“兵家必争,都想吃这块唐僧肉。最凶悍的一年,十支军队打进杀出,屙一泡尿,就换了十个县长。只有一件事不换,那就是抓丁筹款,油水早就榨干了。至于吾县财力嘛,我有两个比喻:第一,像一根干竹子,挤不出一滴水;第二嘛,像一只二十斤的羊子,拖了一条十八斤重的鸡巴——拖不动了。”

此语一出,满场愕然。男教师大惊失色,面面相觑;女教师窘得红了脸,把头偏向一边。刘雪庵骇得猛一抖,眼镜从鼻翼滑下,急忙伸手接住。这是县长吗?分明是个二流子,当着这么多女教师、女学生的面,说话这样下流,真混账!

县长却很开心,满脸是笑,为自己生动的比喻。他清清嗓子,继续演说:“现在,北伐革命不断凯旋。为了支持前方大凯旋,更为了造福百姓,本县咬紧牙巴下令,预征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全县的田赋。没尿得办法!没□得办法啊!本县想了个好办法,彻底清理会馆、宫庙,向社会公开出售,所筹资金用于民生,修马路。今天,本县到养正校来,是要看看五福宫会馆是不是用于办学。本县已派人访过,唱歌、画画都有房间,还有手工室、打球室,还有啥子打霜落雪打不湿的操场,鬼点子硬是多。本县对艺术略知一二,不是那么好日哄的。”他停下话头,盯住刘雪庵,表情变得严峻:“你娃娃说的比唱的好听,要给家乡下什么种?”刘雪庵赶紧补充:“播下艺术之良种。”县长接口道:“你播,欢迎你播,支持你播!但是,本县希望是良种,不是杂种。你们五福宫带坏了一批人,老子清理宫庙财产,一个个都学你们,来糊弄我。今天,本县把丑话说在前面,要是挂羊头卖狗肉,占着茅厕不拉屎,瞒天过海哄娘哄老子,一经查实,你才晓得老子的手段!”

“那是!那是!”杨明轩点头响应,像雄鸡啄米。

 

刘雪庵舒了口气,心里佩服杨明轩,精明,有胆识,县上抓不到任何把柄,会馆保住了。可是,接下来的办学,要和县立中学比肩论道,担子真不轻啊!

正愣神问,县长突然转身,往女子中学去了。杨明轩举起手来,挥动着告别。县长只给了一个冷漠的背影。他那热情的手颓然划下,不甘心似的在身侧来回晃荡。

“小霸王”屁颠颠追县长,却没忘记教训刘雪庵。他回过头来,拍拍腰上的盒子枪,说:“刘校长,你不要鸡脚神戴眼镜——假装正神,只要犯到老子手头,你娃娃试试看!”

刘雪庵不理他,转身而去。

四围观众一哄而散。

一阵风起,街头尘土迷蒙,漫天飞扬。

转眼到了期末,就要放暑假了。刘雪庵在大十字闹市区贴出海报,私立养正中学展示艺术教育成果,有美展、音乐节目,还排练了田汉的话剧《获虎之夜》向民众公演。杨明轩托人,把请柬送去县长案头,又提前去衙门口恭迎。

铜梁是个小城,纵横两条街。养正校公演话剧的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天还没有黑,学生家长早早来了,居民、四郊农人蜂拥而至。校门处,迎宾礼仪队卖力地工作着。男生穿着童子军服,演奏激昂的乐曲;女生则举着缤纷的纸旗,每进一拨人,就齐声欢呼。有的家长见孩子变了个人似的,便停下脚步,“猫儿”、“狗儿”地呼喊孩子的乳名。笑声四起,就看见有的孩子挤眉弄眼,也有的尴尬地绯红着脸。

杨明轩全程陪县长,刘雪庵负责舞台演出。刘校长知道,县长喜欢 听曲儿,还是戏迷,艺术教育成果展示,在铜梁是第一次,一定会来。他叮嘱董事长杨明轩,抓住县长高兴之机,索要别的宫庙,扩大办学规模。“有为就有位。学校出成绩了,就好办事。县长看上五福宫,咱们看上他的城隍庙。屁股恁大一座城,就有九宫十八庙,好多庙子都空着,冷冷清清,没有一个香客,只有一尊尊蒙满灰尘的泥塑菩萨,浪费啊!”说这话时,刘雪庵天真地一笑。

县长从衙门出来,杨明轩扬扬手,一溜小跑迎上去,两米开外站住,拱拱手,点头哈腰,朗声发表简短致辞:“县长驾临鄙校,蓬荜生辉,惶恐之至,荣幸之至。杨某代表董事会……”

县长加快了脚步,从杨明轩身边走过,自语道:“学校的人跟苍蝇一样,不咬人,有点烦。”

“我烦,嘿嘿,掌嘴!”杨明轩耳尖,尴尬一笑,赶紧跟着,亦步亦趋。

走进养正校,就走进了曲折迂回的画廊。墙上花花绿绿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有速写、素描、临摹。杨明轩介绍,这些都取材本土习俗。县长很满意,边看边点头。

手工科学生在现场作业。孩子们拿着剪刀,耍魔术似的几剪几转,然后取下,在纸上一贴,“三羊开泰”、“鱼跃龙门”、“龙灯盛会”赫然闪现。县长弯腰观赏,笑出了声。一团泥,经小手几搓几捏,就变成猪、牛、羊;一张纸,几经折叠,就变成雄鸡、帆船、飞机;一个竹头,雕刀刻过,就是美髯飘飘的关云长……虽然很稚拙,细看不是那回事,毕竟是十多岁的娃娃做的,在小城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啊!县长拿起竹刻关云长,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连声说好。

……

P35-38

序言

序 春蚕到死丝未尽

何镇邦

我是因长篇小说《灯火阑珊处》(作家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而结识重庆作家李明忠的。这部以铜梁龙兴衰和民间工艺大师江春临人生经历折射半个多世纪以来铜梁社会变革的长篇佳构,中国作家杂志社选发部分篇章时,定名为《神龙之舞》,我应邀参加了该作的北京研讨会,提了修改意见,后来,这部作品易名为《灯火阑珊处》出版,我写了一篇“跋”附于书后。

自《灯火阑珊处》出版以来,李明忠一直在忙乎一桩事,那就是投入传记长篇小说《何Ft君再来——刘雪庵传》的创作。2005年年底,他在北京参加刘雪庵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时,就动手搜集有关资料,而进入采访和写作,则是2010年暑天的事。他查阅近千万字的有关刘雪庵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资料,遍访了与刘雪庵有关的亲友,并到上海、苏州、武汉、北京、天津军粮城等地探访刘雪庵的足迹和生活现场。2011年秋,在赴美访问探亲前,我读到了《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的初稿,为其成功地讲述这位二十世纪出色的华人音乐家的坎坷人生和成功刻画了刘雪庵这个艺术家的形象而感动不已。随后,喜讯传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原创版的长篇小说专号将全文刊发。于是,我决定冒着酷暑,空投到重庆的铜梁去,拜读这部作品的定稿。到达铜梁的当天,天降大雨,洗尽暑热,让我在凉爽宜人的天气中赏读长达三十余万字的这部新著。

刘雪庵是我国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何日君再来》、《长城谣》、《红豆词》、《飘零的落花》和《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等歌曲传唱不衰,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名歌中的经典,每首歌的问世和传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但是,刘雪庵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却历尽坎坷和磨难,其间何止三起三落!作为刘雪庵的同乡,李明忠以一支饱含乡情的笔,写出了刘雪庵八十年人生曲折坎坷的经历,写出了每首歌的传奇故事,写出了一部感情浓郁、思想深邃、文句清丽、感人肺腑的长篇传记小说,为这位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大师立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的一段空白,也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精美动人的文学作品。

刘雪庵的一生令人唏嘘感叹。苦难的童年时代,痨病夺去他的母亲和哥哥、姐姐,洪水夺去了父亲,饥饿夺去了他的弟妹;在故乡当中学校长,干得颇为出色,却因为带人打菩萨而亡命天涯;在上海音专学习时,遇到小他十二岁的美女歌唱家孙德志,双双坠入爱河,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孙德志的性命,短暂的浪漫的初恋被埋葬了,他因此而创作了《何日君再来》这一“初恋的墓志铭”。“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事业如日中天的刘雪庵放弃去欧洲留学的打算留在国内参加抗战,自费创办国内唯一的专发抗日歌曲的刊物《战歌》。他还创作了《长城谣》、《巾帼英雄》、《募寒衣》、《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等一批名曲,用歌声唤起民众投入抗日的神圣事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在重庆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谱曲,也成就了一番事业。但这一切都抗拒不了《何日君再来》带来的厄运。1949年,他选择留在大陆,跟共产党走,满怀激情创作了大量讴歌新中国的作品,但还是厄运连连,先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来在“文革”中又惨遭迫害;新时期来临,错划右派平反之后,他已经风烛残年,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在病榻上拉着中国音协负责人吕骥的手,恳求派助手协助他把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抢救整理出来。长篇传记《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写出了一个传奇的中国文人,一个音乐痴人,一个书呆子,一个心地善良、有些天真、有些傻的音乐大师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刘雪庵的一生,让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李商隐的诗原本歌颂的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而刘雪庵对艺术、对民族、对人民的情更加深厚,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放弃。他是“春蚕到死丝未尽”,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为人民、为音乐作出贡献。《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最令人感动的正是表现和歌颂刘雪庵的这种精神。这部作品写的不仅是刘雪庵的故事,更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以及他们的奋斗与激情,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刘雪庵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和他悲剧性的遭遇,自然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读《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还可以感受到如下一些特色:

深厚的感情色彩。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巨著《文心雕龙》中这样说,凡天下胜文,皆“以情纬文”。李明忠的《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以情纬文”。作者以饱满而深厚的激情向我们讲述音乐大师刘雪庵的故事。书中的情,首先是作者与传主之间浓浓的乡情,他们同是铜梁人,又同为铜梁的文人,于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情。正是这种乡情,使作者为传主的每一言行、每一次劫难动情,倾心为其作传,用这种乡情打动千千万万的读者。同时,作者也用饱含感情的文字讲述了刘雪庵的几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三十年代中期,在上海音专求学时,刘雪庵和郑州少女孙德志之间的短暂的爱情经历,西子湖畔的浪漫之旅,画意诗情,很是感人;还有四十年代在璧山的社会教育学院,刘雪庵与爱慕他的声乐系女生的那段热烈的爱情故事,也是很浪漫、很撩人的。师生之间擦出炽烈的爱情火花,很快被刘雪庵的夫人乔景云扑灭,但那袅袅不绝的爱情余响令人心旌摇荡、泪湿青衫。当然,写刘雪庵与乔景云从初恋到结婚的那段日子,也是充满感情的,也是“以情纬文”的描写,请看这么一段文字:

他们很快就结婚了。蜜月在北温泉度过,这是平生绝对幸福的时光。北温泉是重庆著名的风景名胜,在缙云山下、嘉陵江边。刘雪庵被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聘为副教授,把家搬到了这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诗意的栖居。屋子宽敞,有卧室、书房、客厅,还放了两架钢琴。窗前竹木挺秀,透过苍翠的枝叶望出去,是一脉逶迤连绵的青山,白云从山峰里飘出来,轻轻地缠绕在山腰,松风竹涛拍打着苍翠的峰峦,在空旷的峡谷里飘荡流转,嗡嗡之声经久不息……清晨,温泉水面云烟袅袅,除了这对新婚夫妻,没有别的人,隔着氤氲的雾气互相望上一眼,就有坠入爱河的感受,觉得生活太奢侈,简直就是一个梦,于是,戏水的鸳鸯穿云破雾,在碧波上舒心地畅游……

在这段抒写刘雪庵与乔景云新婚生活的清丽文字里,作者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借景抒情,把新婚生活的甜蜜恩爱抒写出来,颇为动人,颇具审美价值。

这部传记小说写的是音乐家刘雪庵的人生经历。而刘雪庵的一生,从童年到辞世,都同音乐分不开,因此,这是一部音乐小说,展示刘雪庵的音乐创作,表现音乐作品的意境是对作者的挑战,也是这部作品另一鲜明的特色。作者深刻体会刘雪庵音乐作品的诗意,运用了优美鲜明、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传神地描绘出作品的音乐意境,使作品更加感人。例如,他把《何日君再来》这首历经灾难的名曲诠释为刘雪庵的“初恋的墓志铭”,抒写刘雪庵当年在上海那个小小的出租房里弹奏《何日君再来》的情景:

贺绿汀来访,还在屋外,就被这旋律吸引住了。

这是一支慢四拍的探戈曲,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完美地糅合,听来伤感、凄迷、懒散,有酒的醇香、烟的朦胧、花的凄艳.更多的是情的怅然,犹如一枝美丽的罂粟花,娇艳怒放时也在传播着一种蛊惑人的情愫。这是以歌代哭,动人的旋律已经把心中的悲伤哭了出来,无须歌词为旋律作内涵的演绎,真是

哭得有声有色、酣畅淋漓。有这样的哭声,一个作曲家的人生

将会由短暂变为永恒,由无精打采变为轰轰烈烈。

对《长城谣》的音乐,侧重其社会影响,则是通过《战歌》读者的一封信表达的:

我今天给您来信,是告诉您,在南洋一带,在车站、码头,

在街头的大喇叭里,随时可以听到《长城谣》的歌声,那是夏

之秋带领武汉合唱团的功劳。侨胞们听了《长城谣》,激起了

爱国热情,侨胞们纷纷捐款,支援抗战,影响很大。

对刘雪庵音乐作品的诠释、对其意境和艺术效果的描述,不仅对描述刘雪庵的人生经历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厚重和感人的力量。

当然,语言流畅,文字清丽,也是这部传记长篇小说的重要特色。这一点,可从上文的两段引文见出端倪,就不赘述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在叙述文学中,史传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神话传说到小说的重要过渡。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不少璀璨的史传文学的精华,《左传》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史传文学的代表作。“五四”以降,尤其在当代文学史上,传记文学作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为艺术家立传,且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者,却颇为鲜见。现在,读者诸君看到的李明忠的这部《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应该是传记文学作品或者是长篇传记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它的面世,是值得祝贺的!

2012年6月26日

后记

跋 天籁之声吟唱在历史的天空

《重庆晚报》原副总编辑许大立

这一生读过许多长篇小说,却少有读过描写音乐家尤其中国音乐家的作品。多少年常听人数落重庆没有文化大师,没想到土生土长于铜梁县的刘雪庵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大师。也恰恰是他的同乡、作家李明忠,用冷静的叙述和激情的笔触,将这样一位声名遐迩又命运多舛的音乐奇才的生活与艺术的历程——他的生命,他的奋斗,他的才华,他的情爱,他的辉煌和他的苦难——赤裸裸血淋淋无一遮掩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我与李明忠相识于一九九八年年中。那一年我在《重庆日报》副刊部任职,其时日报副刊与重庆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春天的故事”散文征文,李明忠从众多业余作者中脱颖而出,以散文《红绸结》夺得此次征文唯一的一等奖。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个李明忠不是我们熟悉的作者,直至颁奖仪式开始我都不知他的尊容和脾性,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师教师的作品居然获得了众人瞩目的市级文学奖,也让我等副刊编辑刮目相看。

此时李明忠年逾不惑。用他的话说,幸福虽然来得有点迟暮,却依然打开了他的生命之门,让他开始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此后他的作品便频频出现在市内外的报刊上,及至后来,李明忠被调至铜梁日报社任职并一发不可收,写出了描写故乡舞龙人的长篇小说《灯火阑珊处》等,也开始了他全新的文学创作之路。

说到这部小说,不必讳言,早在三年之前,重庆市作协一次讨论作家申报作品选题的时候,我就特别谈到了李明忠有关刘雪庵的写作提纲,认为他的选题严谨,人物有分量,写作准备充分,在众多的申报作品中无疑蹊路奇巧且独具个性,加之他的文字功底较为深厚,小说的写作无疑是极有希望的。当时我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他能否把握刻画好作为音乐家的刘雪庵。我说,一个人性的刘雪庵你可以写好,可他是音乐家、音乐大师,那些奔腾于他的血脉里的乐思、乐汇,那些寻常人难以理解的主题、旋律与和声,那些跳跃于他精神世界里的音符、音节、乐句,你怎么去描绘、去演绎?怎么有机地将之融化到他的生活与生命中去?这才是对音乐和音乐界并无多少了解与理解的李明忠的难题。

及至读完小说,我方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也很讶异李明忠的学习能力,他不仅极自然地将主人公的音乐造诣与人生际遇浪漫地糅合在一起,对刘雪庵厚重大气、风格迥异的音乐曲目也解读得准确畅达如行云流水。一段段哲理性的细节和抒情吁叹也基本到位,让我这个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也找不到明显的错漏和穿帮,这是最最让我感慨的。据说,为了对刘雪庵的作品有较为深刻的释悟,他这个曾经的语文教师从头开始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查阅的相关音乐资料、音乐评论可谓汗牛充栋、积木垒屋,那又需要多大的耐性和顽强的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仅在音乐的释义理解上较为到位,语言叙述上更是胜人一筹。小说家原本就应该是大学问家,有如曹雪芹,有如雨果,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人物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人文状态等等信息可以说了如指掌、信手拈来,文字的把弄与操持更得一流。李明忠显然了解小说家的责任,他在努力掌握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特性、特征、特色的同时,发扬了他的语文教师的优势,把对文章的分析能力移植到音乐解读上来,时不时有极为传神率性、极为神采飞扬的段落出现,让你既为刘雪庵的才情吁叹,又为作家的文笔喝彩。他这样描写周小燕演唱刘雪庵的《长城谣》:“她心头一热,挺直胸膛,热血‘嚯嚯’燃烧起来,全身肌肉绷紧,充沛的感情变为强大的气流冲向嗓眼,清澈、明亮的歌声、琴声和百转千回的情愫交汇在一起,汹涌澎拜,奔腾不羁,犹如冲锋陷阵的号角,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收复失地——声音通达,中音到高音转承自如,完美无痕。”

再如写顾毓琇这个学贯中西的教育部次长拉二胡曲《苏武留胡》:“一阵尖脆的二胡声扑面而来,那乐声悲悲切切,如冰,如雪,如歌,如泣,起伏跌宕,在弓弦的摩擦中,有溅血的铿锵和断腕的脆响,萧萧寒风拂过,天地问一片迷蒙。”“歌声如锥心的喟叹,穿越了岁月的风霜,传递着心灵的力量,像茫茫雪原里的一丛篝火,照亮了夜行人的希望。”

书中这一类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引申还有很多,这不仅仅写刘雪庵的艺术境界,也是作家对音乐的意向化理解与诠释,如果没有至深的领悟,也就没有如此优美深沉的文字从作家笔下汩汩而出。

刘雪庵以词曲兼得而名满上海音专,尤得恩师黄自喜爱,黄先生还亲为他的诗作《踏雪寻梅》谱曲,让他扬名乐坛。“九一八”事变后,刘雪庵的词风发生了改变,抗日救亡成了他创作的主题,其间写出了《募寒衣》、《保卫大上海》、《伤兵慰劳歌》等大量群众性歌曲,还编辑了《前线去》等歌曲集。而后五六年问,刘雪庵深受黄自青睐,一路提携,黄接连为其词谱曲十三首;刘雪庵词曲兼修,写儿歌,谱军歌,也为风靡一时的影片如《桃花扇》、《十字街头》等写插曲,唱红了十里洋场。倏忽之间,这位曾几何时连房租都交不起的“落魄书生一步登天,成了上海滩的文化名人”。

刘雪庵真正的成功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以自己的超群才华投身抗战文艺创作,写军歌,编《战歌》,流亡途中编写《流亡三部曲》;陪都重庆,三天之内,写出郭沫若巨著话剧《屈原》音乐五幕六曲,曲曲动情,句句撼心……

以故事画人,用音乐写心,作家李明忠在描写刘雪庵的悲情命运时,用了大量铺垫,将他的精神世界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一位爱国、重情的音乐大师,却因为命运的摆布引发了人生的无尽磨难,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这个是是非非的“萧何”就是《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原本是刘雪庵忆及病殁女友孙德志黯然写就,偶被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看中,被当红影星周璇一唱走红;而后又被明星黎丽丽在影片《孤岛天堂》中作为她所饰角色——一舞女特定场合的舞会唱曲,更是推波助澜,响彻中国。舞曲也罢,情歌也罢,此歌其时争议颇大,无非是其绵软乖嗲的曲调,让一些人感觉不激昂不振奋,有如消蚀斗志的“靡靡之音”。最倒霉的是日本人看上了这个曲子,把它制成唱片到处播撒,甚至空投至大后方,意欲涣散人们的抗日意志。这就惹恼了蒋介石,下令全国禁唱此曲。及至到了新中国,自然更不能演唱这首歌曲。

李明忠知道《何日君再来》是刘雪庵生命史上的一个死结,刘曾经因它而灿烂,也因它而黯淡,甚至惶惑一生,至老至死。他必须用《何日君再来》这个死结作为整篇小说的“眼”,于是他层层抽丝剥茧,写他的人生,写他的爱情,写他的聪慧与愚钝,写他的豪放与胆怯,直至为他的人生画出一个完整的轮廓。读完小说,我以为李明忠获得了成功,他让一个粗线条的朦朦胧胧的音乐家,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具象人物,极具才华却又怯弱无助,内心丰富却又谨小慎微,最后因言获罪,郁郁二十余年落寞死去。我想,李明忠是把这个茧剥开了,把这个结解开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的音乐家,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精神裂变与升华.看见了他全部的爱恨情愁,也看见了人性的诡异和时代的变迁。

这里还必须说说作家对刘雪庵的妻子乔景云的着力刻画。这位与刘雪庵相识相爱于抗战大后方的复旦才女,和刘雪庵相搀相扶走过人生的最得意和最落魄的岁月。即便刘雪庵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些日子里,她也未弃刘雪庵而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因仗义执言怒斥诬陷丈夫者,竞也被划为右派分子;“文革”中她见丈夫被红卫兵打骂,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用赢弱的身体挡住挥向丈夫的拳头,真是一个侠胆情重的奇女子。写得最动情的莫过于乔景云在干校去探望刘雪庵的那一节。她背着为丈夫垫床的稻草,顶着狂风,带着些吃的给安排在另一个队劳动的丈夫送过去,却被吹翻在地摔伤了腰椎。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硬是强忍剧痛爬回了宿舍,却从此一病不起。乔景云两个月后便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甚至没能和丈夫作最后的告别。--+女人,在丈夫蒙受冤屈时不是选择离去,而是忍辱负重、相濡以沫和他一起承担苦难和不幸,李明忠笔下的乔景云,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女性的缩影。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时空限制以及与音乐家之间对于音乐的理解落差,作家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刻画还有值得推敲之处,某些情节的描写也略嫌生硬,小说的叙述体构尚欠灵动。但正因为作家具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表述能力,有效地弥补了上述不足,让这部书读起来咀嚼有味,渐入佳境,就像吃甘蔗从梢处啃,越啃越甜,兴味愈浓。

我曾经对李明忠说过,他的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文学的贡献,也是对音乐的一份贡献;刘雪庵一生写了那么多天籁之音,让他梦萦魂绕死不瞑目的应该就是《何日君再来》了。因为直到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五日先生逝去,那首该死的几乎左右了先生后半生命运的歌曲,仍然被打人另册,这是一件今日思忖起来仍旧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尽管有一位名叫邓丽君的歌星已经将之唱红台湾,响彻大陆,风靡亚洲。不过笔者一直以为,《何日君再来》仅仅是刘雪庵先生汗牛充栋的音乐创作中的一朵小花,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他的那些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他的那些震撼人心的音乐正剧煌煌曲目,更应该值得人类铭记,久久唱响在历史的天空。

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刘雪庵先生

逝世二十八周年纪念日)匆写于重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92108
开本 32开
页数 377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2014302997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8
151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