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梦阳/华夏文明之源
内容
编辑推荐

郝润华、吴娱著的《李梦阳》系“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中的一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介绍了明代庆阳文学家——“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生平事迹。书中整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李梦阳所处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学风貌有了相对完整的展现,是研究李梦阳的重要学术成果。

内容推荐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郝润华、吴娱著的《李梦阳》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公正,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目录

前言

庆阳亦是先王地 城对东山不窋坟——家世与出生

读书薄刘向 丈夫树名勋——读书与登第

团亭把手议政事 西斋剪烛论诗文——为官与交游

冠盖京华地 斯人独可哀——批鳞与致仕

江汉诚暂浮 匡庐宁久羁——复官与归田

醉赋梁园雪 行歌汴水春——创作与游宴

李生当代杰 文赋似班扬——诗论与思想

李白骑鲸已上天 故留诗卷世人传——影响与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由孟阳改为梦阳,由天赐改为献吉,也与李梦阳参加科举考试有关。明代的乡试报考严格划分区域,生员必须在籍贯所在地参加考试,对此审核极其严谨,一经发现有违纪的现象,查处极为严厉,明初的代宗景泰和宪宗成化朝,都对冒籍取中举人的生员进行过查处与清理。处理的办法是让锦衣卫将冒籍的士子审讯后押送到刑部治罪。锦衣卫是明代皇帝和宦官直接掌控的执法机构,对待犯人极其残酷。因此看来这种类似今天高考作弊的事件,在明代被当作严重犯罪案件,但是明代同时也有一条补充规定,就是教职官子弟可以在原籍报考,也可在父亲的执教地考试。李梦阳的父亲李正是封丘温和王府的教授,因为做官才到河南开封,原籍庆阳归陕西辖管,所以根据当时的规定,李梦阳既可以在河南科考,也可以在陕西考试。.正是由于其父任职的原因,李梦阳的乡试地点也多了一个选择,最终在陕西考中举人,但是跨籍考试并非国家公布于文的政策,而只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种通行做法,称作“时例”。大概为了减少这种临时规定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李梦阳的名由“孟阳”改为“梦阳”,字由“天赐”改为“献吉”。 “孟”和“梦”声音相通,虽然字改变了,但名字的读音不变,对人称谓的影响不大。“献吉”还含有好兆头的意思,极能体现考生想要中举的迫切心理。至于李梦阳是以什么身份参加陕西乡试的,张朝瑞《皇明贡举考》里所记为“庆阳府学增广生”,就是以附额学生的资格参加考试。得中进士之后,明弘治六年(1493年)的进士题名碑记录的名字已是李梦阳。这一记录,应当是李梦阳本人对考试信息的填报。可见至迟在弘治六年.李梦阳又一次改名,最终以“梦阳”的名字参加科考,登上了明代中期的政治、文学舞台,引领一时风骚。后来,在他宦海浮沉中用的是这个名字,留播青史的也是这个名字。当然, “梦阳”一名,也更容易附会梦日入怀的典故了。

李梦阳的母亲高氏,是李氏家族很重要的一位女性。高氏名慧,是庆阳赤城人,现在庆城县的一个小镇还依旧用着这个地名。李梦阳也曾在《族谱》中叙述了父母婚姻的经过:他的外祖母刘氏,有一次在他母亲六个月大的时候,抱着她母亲来李家赴宴,被他的祖父看见,祖父惊讶女婴的相貌阔面大耳,是大福之相,央求外祖母将女儿许配给他儿子。但是到了婚配的年龄,外祖母却嫌李家贫寒,一再推迟婚期,后来在邻人的劝说下才很不情愿地送女儿出嫁。高氏嫁入李家后,李家家境极度穷困。李正当时到合水韩公那儿学诗,距家几近百里,可是大冬天却还穿着单衣和破旧的鞋子来回奔波。有一次晚上回来,天上下着大雪,家里连取暖的火都没有,但是高氏对这样的家境并没有怨言,而是勤快地靠养猪养鸡、制作酒醋变卖来补贴家用,扶持丈夫李正的学业,一直到李正中举。她还时不时地自己担柴负水,旁人看了都很怜惜她,可是她自己并不以为意。在李梦阳的笔下,仿佛看到了一位淳朴的女子在自家简陋屋舍的里里外外,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脸上却时常带着一种满足的微笑。李正和高氏一共生了三子三女,其中李梦阳排行第五,年长于他的是兄长孟和以及三位姐姐香、真、三姐,另有弟弟孟章,三姐和弟弟孟章均早卒,梦阳还作文悼念过他早亡的弟弟。

P008-010

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丛书”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深入把握甘肃与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甘肃历史进程中与华夏文明史有密切关联的亮点、节点,以此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民族交融的驳杂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轨迹、历史演进的关联,多视角呈现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独特性和杂糅性,生动展示绚丽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形象地书写甘肃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神奇的甘肃呈现给世人。

按照甘肃历史文化的特质和演进规律以及与华夏文明史之间的关联,“丛书”规划了“陇文化的历史面孔、民族与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丝绸之路、石窟艺术、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陇人物、陇右风情、自然物语、红色文化、现代文明”等13个板块,以展示和传播甘肃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丛书”将以陇右创世神话与古史传说开篇,让读者追寻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遗迹,纵览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云游神秘的河陇西夏文化,在历史的记忆中描绘华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随“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开启“丝绸之路”文明,踏入梦想的边疆,流连于丝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风,感受奔驰的马蹄声,与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使团、贬谪的官员、移民擦肩而过。走进“敦煌文化”的历史画卷,随着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绿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进行千佛洞的千年营建,一同解开藏经洞封闭的千年之谜。打捞“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边关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情、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人“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座”。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梦阳/华夏文明之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润华//吴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331847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4080176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6
16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