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德战场生死战/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侯鲁梁编著的《苏德战场生死战》内容全面、观点独到,视角丰富的二战历史读物。全景式通俗解读,大量真实图片独家放送,本书中详细解读每一个战役的前因后果,搭建清晰的脉络,为读者呈现真实不乏生动的战争画面。作者选用大量经过严密考证的资料,系统地描述战役全貌,全景式再现战役的重要时刻,辩证地评说交战双方战役指挥的成功与失误,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内容推荐

这是关系苏联和德国生死存亡的两个重大战役。战争初期,在德军重兵集团的强大突击之下,苏联遭到一次又一次致命打击,几乎陷入无力招架的境地。苏联在战争指导上究竟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导致了这种局面的产生?希特勒运用闪击战战法席卷了大半个欧洲,但在苏德战场,他的闪击战却最终失灵了。苏联人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首都莫斯科即将陷落的危难时刻,奇迹般地挽回颓势,转变战局,他们在战役指导上有哪些过人之处?侯鲁梁编著的《苏德战场生死战》将进行全方位的揭示和分析。

目录

闪击顶点——德国突袭苏联

希特勒要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

斯大林的胜算与失算

战争开始了

谁主沉浮?

走出困境

血凝雪融——莫斯科会战

“台风”刮向莫斯科

受命于危难之际

血凝红都

红场阅兵

“台风”逝去

冰消雪融

试读章节

希特勒要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

希特勒作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代表,对共产主义和苏维埃政权有着刻骨的仇恨。

在希特勒看来,民族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主义的斗争不可避免,德苏两国必有一战。他认为,1917年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严重打击了当地的日耳曼居民,而当今的社会主义苏联又成为德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最大障碍。根据希特勒宣扬的种族主义理论,斯拉夫人是由犹太人统治和剥削的劣等种族,理应成为侍奉优等种族雅利安人的奴隶。1940年6月初,希特勒向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透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正的伟大使命,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

希特勒向东方扩张的思想,根植于其种族观念中。他的代表作《我的奋斗》一书,对此有充分的阐述。希特勒认为,人类分为文化的创造者、保持者和破坏者三种,唯有亚利安人种方有资格做文化创造者的代表。日耳曼人是纯粹的亚利安人后裔,历史的自然法则要求优秀种族去征服劣等种族,改造劣等种族,去除劣等性,与优秀种族一起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但要优秀种族对世界历史作贡献,前提则是必须有一块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空间,而今天,日耳曼生存空间太小,所以德国必须努力扩大生存空间。一千多年前,东方的第聂伯河、顿河流域的巨大空间,曾经是日耳曼民族祖先的居住地,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正是从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怆然西行,到达西欧地区性的。希特勒认为,居住在那里的斯拉夫人应当滚开,日耳曼人应当重返自己祖先的领地。

西方某些心理历史学学者,对希特勒向东方扩张时所表现的冷酷无情,作了自以为是的分析,认为希特勒的这种残酷的贪婪、不顾他人的个性源于他幼时特别长的哺乳期。受乳经历是希特勒的本源经历,他逆源而行建立了所谓的“日耳曼给养地”理论。他说:“怎样才能喂饱整个民族?我们要么输出人口或商品,要么力求调整领土格局,使其适应人口需要。大自然把这种可能性——自我保存本能——赋予一切生物的新生儿。当乳婴吮吸母亲乳汁时,它不会先问一声,这维系生命的乳汁是否正在经受磨难。饥饿和爱构成了健康本能。”西方心理历史学者的这种分析,力图在希特勒个性的源头同向东扩张之间构成一种关系,对这种尝试,我们姑妄听之。

希特勒决意要向东扩张,然而,在他决定入侵波兰时,又认为德军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将有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介入,与英法难免一战。为解除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他确定了“首先对付西方,尔后才转向东方”的战略打击顺序,同最大的宿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当然,这不过是希特勒所谓“以魔驱鬼’’的权宜之计,他的目的是以击西为侵苏创造条件。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向德国三军领导人明确指出:上述“条约只有在其符合目的时才会得到履行”,“我们只有从西线腾出手来,才能同俄国对抗”。所以,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德国在西线的巨大胜利,“雪洗”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蒙受的耻辱,促使某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态度暧昧的国家倒向德方,从而加强了希特勒对其国内的独裁统治,并助长了他的扩张野心。至1940年6月,德国通过一系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北起北极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脉,东自维斯瓦河一线,西临大西洋之滨的欧洲半壁河山极其丰富资源,均落入德国之手。

此时,在希特勒看来,作为德国宿敌的法国已被击败,称雄一时的英国军队也被逐出欧洲大陆,有资格对德国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只剩下了英国和苏联。究竟是先取英国还是先攻苏联,才更有利于实现其梦寐以求和奋斗多年的欧洲霸业?这成了当时希特勒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如果在英苏之间作出选择,希特勒更愿意选择英国作为其同盟者。因此,从1940年6月中旬,希特勒开始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然而,丘吉尔看穿了希特勒的底牌,他毫不客气地折断了德国一次又一次伸过去的橄榄枝,粉碎了希特勒试图不战而胜的痴心妄想。于是,希特勒便考虑向不知好歹的英国人诉诸武力。他于1940年7月16日签发第16号指令,命令德军准备对英国实施代号为“海狮”的渡海登陆作战计划。其目的是,尽快占领英国,从西线脱身,以便挥师东进,入侵苏联。

命令虽已下达,但此时希特勒仍然举棋不定。从骨子里讲,希特勒是不愿意撂下苏联,先攻英国的,因为他对苏联的苏维埃政权恨之入骨,对英国人却有几分好感,采取先英后苏的战略有悖于他“和英侵苏”的既定方针。而且,希特勒也认识到,德国以薄弱的海军实施跨海作战,要冒很大的风险。他还认为,德军即使侥幸登陆成功,并将英国击败,结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国土崩瓦解,而德国却从中得不到好处,我们以德国人的鲜血所换取的,只是对日、美等国有利的东西”。因此,他不愿冒险同英国交战,而让别国坐收渔翁之利。

希特勒不甘于先英后苏,还有别的原因。在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苏联为改善其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于1940年6月派兵进驻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等油田。希特勒认为,苏联的行动是对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特别是对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甚至认为苏联的上述做法是进攻中欧的前奏。在此形势下,希特勒觉得应当首先消除来自苏联的“威胁”。P14-17

书评(媒体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使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并熟知重大战事背后的故事,作者精心编撰了《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丛书。二战的图书浩如烟海,但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有特点的一套。史实准确、构思精巧、脉络清晰、点评精采、图片丰富、引人入胜,是一套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胡光正,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军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部长

丛书所选取的16个战役,是对二战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和决定意义的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作者选用大量经过严密考证的资料,系统地描述战役全貌,全景式再现战役的重要时刻,辩证地评说交战双方战役指挥的成功与失误,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马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交战,既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胆量与魄力、智慧与计谋的较量。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战役中双方拼大勇、斗大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定律和战役运筹帷幄的艺术光辉,使丛书成为认识战役制胜规律的好工具。

——查金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作者在系统且精准描述和解读各个战役的同时,对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历史影响、战场争斗的血性和惨烈状况、二战名将的秉性和指挥风格、主战武器的性能和发展轨迹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描述和解析。

——蔡仁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国防大学学报主编、出版社社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德战场生死战/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鲁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95363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5148852
中图分类号 E195.2-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