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内容
试读章节

罗富国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站起身来,并扶起身边的独腿将军:

“我十分荣幸地向各位介绍,我身边的陈策将军,是重庆政府去年派到香港的军事代表。他代表重庆方面,已经在香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说着,罗富国把杨慕琦也请了起来:

“今后,陈策将军将和新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先生一起,扛起保卫香港、建设香港的重任。”

罗富国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位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记者突然站起身来,大声喊道:

“陈策将军我认识,他前些年当过虎门要塞司令,和日本人打过仗,他那条左腿就是被日本飞机给炸断的!”

掌声再次响起。

陈策朝大家鞠躬致谢,两道犀利的目光扫视着座无虚席的宴会厅:“承蒙各位抬爱,陈策将不辱使命,为香港的安全和繁荣克服险难,竭尽所能!”

陈策致辞本来安排在议程的第三项,现在只好提前了。罗富国用夸张的表情看了看杨慕琦,耸耸肩,做了个无奈的手势。不过,让陈策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正式亮个相,也是中英双方的刻意安排。

这时,有人打断陈策的演讲,问道:

“香港眼下又不打仗,政府派你这个军事代表来做什么?”

陈策盯了对方一眼:

“香港眼下不打仗,你能保证永远都不打仗吗?深圳河对岸驻扎了近10万人的日本军队,他们是来做什么的?我想总不会是来旅游的吧?”

笑声四起,夹杂着稀稀落落的掌声。陈策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道:

“至于我这个军事代表是做什么的,我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在座的每一个朋友,就是陪日本崽玩呀,日本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日本崽不做什么我也就不做什么!”陈策是海南文昌人,家乡话称日本鬼子为日本崽,意思都差不多。

陈策的机智和幽默再一次征服了听众,大家发出会意的笑声。因为当时英国政府还幻想通过出卖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不进攻香港。所以,陈策的讲话很关键,虽然有点绕,但人人都能听得懂,既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又给英国人留足了面子。

不愧是职业军人。陈策在香港公众面前的首次演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客套,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在结束演说前,陈策特意接过刚才那位记者的话题,又多讲了几句:

“我要纠正一下刚才那位记者先生说的话,我当过虎门要塞司令不假,和日本崽打过仗也不假。但是,我这条腿不是日本飞机炸断的,是因为患了腿疾让香港的法国医生给锯断的。说这话什么意思呢?我是要告诉大家,日本崽扔炸弹的技术实在太差,想炸断我的腿,门儿都没有!”

一阵轰笑过后是一阵更加热烈的掌声!

其实,陈策这番话的本意,还是想为到会的各位敲敲警钟。不管日本人的炸弹扔得准不准,总还是扔下来了,而且真正地扔到中国的国土上了。香港大敌当前,千万要居安思危,不可有丝毫的侥幸和麻痹。可是,晚宴喜庆的气氛冲淡了人们对当前形势的忧虑,大家都把陈策讲的当笑话听了。

回到九龙太子道331号寓所,已是凌晨1点。

客厅里的灯光还亮着。陈策走进去,妻子梁少芝倚在沙发上早已睡着了。他脱下外套盖在妻子身上,径直上楼去了阳台。

这栋独立的日式三层小楼,是陈策在香港的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设计得十分精巧,非常实用。

陈策点着一支烟,惬意地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的烟圈儿很快融入夜色中。

P003-004

后记

5年前,2010年3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好友邹军新先生的一个电话,邀我到他那里,有事商量。

驱车赶到京西某宾馆,军新已先到,在座的还有一位钟先生,也是军新的朋友。落座未开口,军新立马递给我一张前些天的《参考消息》,上面刊登了一条消息:《突破重围——从香港到惠州》展览,于2009年12月25日在香港筲箕湾海防博物馆开展。这是抗战中的一段传奇:香港沦陷后,中国政府派驻香港的军事代表、独腿将军陈策,带领60多名英国军政人员,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经过四天三夜的长途跋涉,终于胜利抵达惠州。

军新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后来又参与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制作,抓题材是他的长项。这次,他看好陈策将军率队突围是一个做纪录片的好题材,让我和钟先生负责前期踩点,收集资料,创作文本。

3月13日,我们抵达香港,入住铜锣湾富豪酒店。放下行李安顿好,立即同陈策将军之子陈安国先生联系上了。前些年,突围人员的后代成立了一个“保卫香港突围群英协会”,76岁的陈安国老先生是现任会长。电话约定,明天上午去陈老先生亚毕诺道的家中一晤。

第一次见面,陈安国老先生非常热情,不仅回答了许多问题,而且允许我翻拍了若干有关陈策将军的老照片,还为我们复印了陈策将军突围前后的日记,并授权我们可以使用这些宝贵的资料。随后,陈安国老先生不顾自己已经是年逾古稀,又赶到海防博物馆,陪同我们参观了《突破重围》展览,边看边讲解,前前后后转了两个多小时。

经陈安国老先生牵线搭桥,找来了在香港佛教协会青少年教育中心工作的沈健先生,为我们在香港踩点带路。沈君因为工作关系,多年来走遍了香港的抗战遗址,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利用业余时间专心研究这段历史,颇有心得,堪称这方面的专家。有了这样一个好帮手,我们的踩点工作顺利多了。

此后几天,我的足迹遍及港岛的黄泥涌、渣甸山和荃湾的城门水塘、225高地,实地考察了包括部分醉酒湾防线在内的英军当年修筑的地堡、坑道、高射炮阵地、弹药仓库、掩蔽部等防御工事。边看心里边想,都说香港繁华,可又有几个人知道,香港的繁华背后竟有着如此沉重、悲壮的昨天!

醉酒湾防线被誉为“东方马奇诺”,可就是这样一条保卫香港的生命线,被日军的小队长诺林东一偷袭得手,瞬间土崩瓦解,沦为笑柄。我在225高地编号为401的坑道中,看到若林东一在攻占英军阵地后,得意扬扬地刻在坑道壁上的“若林队占领”这五个字时,仿佛看见了他那张丑陋而狂妄的脸。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五个字仍然十分清晰,一笔一画都像是刻在我们民族身上的刀口,依然淌着殷红的血……  我们有责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所有爱好和平的人,这就是历史,不能忘却的历史!不容篡改的历史!

3月17日离开香港,我又踏着当年陈策将军突围时留下的足迹,登南澳、葵冲,过石桥头、王母墟,翻大林坑,穿佛祖坳、镇隆,一路直抵惠州。据陈策将军日记记载,他们曾在镇隆的养岱学校住了一宿。可实地一看,根本没有叫养岱的学校,问了许多人,也都是摇头不知。最后,一个8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养岱学校早已改名了,现在叫大光小学。

两天后,我又飞抵海口,赶到文昌县沙港村,瞻仰了陈策将军的祖居。正午时分,绿荫掩映的小院子十分清静。仔细看,发现地面有些地方凹凸不平,像是墙体的残垣,一问才知道,这里原先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只因为陈策将军在虎门打得小日本满地找牙,无处撒气的小鬼子就派飞机轰炸陈策将军的老屋,炸毁了小楼,也留下他们的恶行劣迹。

前期踩点结束后,我猫在宾馆里,埋头写了一个礼拜,完成了三集纪录片《港岛突围》的文本。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拍摄计划搁浅了。一放,就是4年。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陈策将军英勇突围的壮举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纪录片虽然没有拍成,但素材都在,写本书总是可以的。我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邹军新先生,得到他的极力赞同和鼎力支持。于是,我翻出以前的采访笔记和踩点记录,又购买、阅读了一些资料,重新制订了写作大纲。半年后,二十余万字的《“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终于杀青。至此,我才稍稍感到了那么一丝的安宁。

书即将付印出版,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感谢邹军新先生的大力支持!

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岑杰先生为拙作付出的辛劳!

感谢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葛东升中将为本书作序!

感谢所有支持并给予我帮助的人!

最后,谨以此书——

献给尊敬的陈策将军!

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献给二战中为战胜法西斯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前辈和先烈!

作者

目录

前言/葛东升

自序

第一章 风雨飘摇

第二章 黑色星期一

第三章 九龙失守

第四章 港岛沦陷

第五章 飘落的米字旗

第六章 碧海血花

第匕章 惊魂鸭删洲

第八章 智斗敌舰

第九章 关山度若飞

第十章 镇隆遇险

第十一章 一路向北

第十二章 挥别曲江

余波

后记

序言

2008年岁末,圣诞的钟声还在耳边回响,一个名叫艾莉森(Alison)的英国妇女和她的丈夫蒂姆(Tim)背着简单的行装,行走在中国广东南澳的乡间小路上。

眼下虽然早已进入冬季,但是,南中国热辣辣的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

走得有些冒汗了,夫妇俩找了个阴凉处稍事休息。艾莉森一边喝水,一边问正在看地图的丈夫:

“咱们没走错路吧?”

蒂姆这时已经脱掉了厚厚的冲锋衣,只穿了件短袖T恤。他拿出指南针,辨别着方向:

“没错,前面那座山就是大林坑,去惠州的必经之路。走吧。”蒂姆背起背囊,催促着妻子。两人又上路了。

说起艾莉森和蒂姆的这次中国之行,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

艾莉森的父亲、蒂姆的岳父麦克埃文爵士曾经长期在港英政府工作,前些年去世了。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夫妻俩从父亲的日记中,读到一个近似传奇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父亲被派驻中国香港。二战中,轴心国之一的日本政府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并突然袭击香港。经过18天的顽强抵抗,香港守军从九龙一直打到港岛,最终战败。英国总督宣布投降。

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职人员,艾莉森的父亲麦克埃文爵士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于是,他和其他60多名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僚、战友一起,在1941年圣诞节那天,跟着一名中国独脚将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突围之路。在这名中国将军的指挥下,他们智闯封锁线、搏命大鹏湾、历险鸭粦洲、夜潜王母墟、勇攀大林坑……四天三宿,昼夜兼程,终于在当年的12月28日,胜利抵达中国军队的防区——广东惠州。父亲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突围小分队所经历的每一个生死瞬间,也记下了他对那位中国将军的崇敬、感激之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记的纸张已经发黄。但是,透过历史的烟云,突围小分队惊心动魄的经历,以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孔,甚至连同他们的笑容和声音,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蒂姆夫妇眼前,一切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

父亲在日记里还透露了一个心愿:如有机会,还想回香港看看,重走当年的突围之路……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再给老人这个机会。

艾莉森被父亲的故事感动了。在丈夫、BBC退休记者蒂姆的帮助下,她从档案馆找到了60年前的港粤地图,标出了父亲所走过的突围路线。经过几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他们收拾好行装,来到了香港。在突围小分队胜利突围的第67个纪念日——2008年12月25目,带着圣诞老人的祝福,沿着突围小分队当年的行进路线,从湾仔港出发,越过大鹏湾,踏上了南澳这片陌生的土地,徒步向惠州进发。

光听名字,大林坑像是个洼地。其实,大林坑是座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林木茂密、道路崎岖、地形复杂,有些地方坡度很陡,攀爬起来十分吃力。

尽管蒂姆带着地图和指南针,可在迷宫似的大山里,他们还是迷路了。转了个把钟头,始终没找着地图上标明的那条山间小路。彷徨之间,艾莉森发现了一排蜂箱。既然有蜂箱,养蜂人就不会走远。果然,蒂姆夫妇等了约莫10分钟,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汉子出现了。他们像看见救星一样迎上前去……

生硬的汉语,发音怪异的英文单词,加上丰富的手势和肢体语言,两个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经过艰难的沟通,终于弄明白了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养蜂人告诉蒂姆,自己叫陈彦粪,愿意给他们带路。

得知眼前这个中年人姓陈,蒂姆夫妇高兴得差点欢呼起来!原来,当年带领他们父亲突围的中国将军也姓陈,叫陈策。

7天后,蒂姆和艾莉森成功抵达惠州。

内容推荐

1938年底,日军攻占广州后,立即调兵造将,完成了对香港的封锁合围。值此国家多难之际,著名的“独腿将军”陈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驻港军事代表,统领香港中国方面有关军事的犬小事务。临危受命的陈策将军,以一个军人的忠诚和胆略,积极为港英当局出谋划策,协调中国军队增援香港。他组织“联合办事处”和“协助团”,配合当局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内奸暴徒。

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港督无奈地下令投降。陈策将军宁死不当俘虏,他率领一支六七十人组成的突围小分队果敢突围。一路上,枪林弹雨、敌舰拦截、险滩暗礁、高山客林、流血牺牲、风餐露宿……四天四夜,在陈策将军的指挥下,他们终干冲破日军的重重围堵,胜利突围!

这部李凯军编著的长篇纪实文学《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景再现了这次悲壮的突围行动,它让骄横狂妄的日军蒙羞受挫,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经此一战,“独腿将军”“东方纳尔逊”陈策的威名不胫而走,远播海内外,永垂青史!

编辑推荐

李凯军编著的《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照片和插图,还有主人公陈策的日记等重要资料,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有“东方纳尔逊”之称的“独腿将军”陈策港岛突围的全过程。文稿资料翔实,叙事流畅,再现了陈策将军的临危不惧、拼死卫国的英勇和胆识,感人至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方纳尔逊--陈策将军港岛突围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凯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3778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2015173734
中图分类号 I253.1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1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