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林著的《康熙遗诏(1722)》是一部故事十分奇特而叙事不失严谨的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清朝的历史,地点却从美国的纽约铺开,由纽约文物拍卖场的一件清朝雍正年间宫廷瓷器,将读者引入康熙晚年皇位继承的疑案之中。随着情节一步一步地展开而寻踪探究,书中充满悬念,令读者难以释手。
书中所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件历史宫廷大案,而且是围绕着雍正继位一案而多层次地展开,广泛描述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给我们现代人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甚至触及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就清朝时期开发西部边疆的历史定位、满族入关以后的汉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历史是活的,历史是有颜色的,书中将逝去的历史通过活灵活现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清初四大谜案之一:雍正皇帝即位合法还是非法篡位?两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简林著的《康熙遗诏(1722)》从纽约文物拍卖场的一件清朝雍正年间宫廷瓷器,将读者引入到康熙晚年皇位继承的疑案之中。主人公、考古学家秦迈小时候就见过这只花瓶,确信它是孤品,一直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怎么会在纽约拍卖会上出现?他遇到了二十年前结识的、曾在北京留学的英国人沙莱,又因为沙莱的引荐而认识了沙莱的老客户、隆科多的后裔佟良辰。秦迈做梦也没有想到,隆科多的后裔向他展示了一件满文老档,它的重见天日如一道霹雳闪电,石破天惊,照亮了这个世人闻所未闻的惊悚迷案……围绕着雍正继位疑案,烛影斧声,杀戳相继,甚至兵戎相加,战祸连结……情节多层次展开,作者将历史细节和现代人物结合,寻踪探究,故事充满悬念,呈现出一部十分奇特而叙事严谨的历史小说。
2
“停。”随着声音,眼前的画面顿时消失,灯亮起来。不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似乎还没有从方才的场景中恢复过来。
突然明亮起来的灯光诱发出温暖的幻觉,从而加强了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一位中年女子站起来,脸上充满自信:“我们刚看到的是康熙皇帝葬礼的一个场面。时间:1722年。”
屋子里的所有人仍然呆呆看着长桌前说话的女子。
女子脸上露出一丝看不出的微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整个送葬队伍长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每段距离之间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从紫禁城到清景陵的道路有241里,要走整整五天。”
“五天?那琳,你怎么知道?”坐在长桌最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问。
“晋松,你在故宫档案馆待了那么久,难道不知道?”那琳看上去更加得意,她没有理会对方的问题,接着往下说。
“我们现在做的是严肃的正史,所有细节上,都要还原以前的实情。细节,细节是金,没有准确真实的细节,我们在节目中展示的历史就是空的。人世间最了不起的历史,其实就是来自对于细节的注意和理解。历史中的细节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但是后来探讨历史的人几乎都没有注意到那些牵动历史引擎的细节。如果我们现在做的节目能够吸引住千千万万观众的眼睛,能够勾引起他们寻找历史中有趣的细节或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地标,让人们达到思维上的高潮,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那琳,《清史百集》中,这一集专门讨论康熙遗诏,或者说是雍正继位之中的问题,恐怕是最有争论的一集。”坐在墙角的一位年轻人说。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播出的《雍正王朝》轰动一时,但是那是戏说。雍正继位的争论一直没有明确定论。而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又是清朝历史的关键时期。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学者与艺术家都有一种讲故事的冲动,但只靠统计、研究,甚至第一手的事实调查,构成的只是一幅不完整的图画。我们现在就是要设法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继位之说就是题目,这个题目可以将这一集变得精彩夺目。”
“为什么?”坐在后面的一位戴眼镜的男子问。
“因为历史中的游戏从来没有结束。”那琳摇摇头,意思是说,这是多么愚蠢的问题。
提问题的男子接着问:“关于雍正是合法继承皇权还是篡位的争论,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档案中,也没有确切的史料做证。就目前来看,合法继位的论点更说得过去,我们在节目中要如何编排?”
“好就好在有争论,有争议才有亮点,有争议才有看头。我的建议是合法继位与篡位两种观点在现场进行辩论,并且直播。”
“那很可能会把节目搞砸。我们没有任何确定的数据啊。”
“我觉得这很棒,因为总体上一片混乱。混乱对历史学家有好处,能让他们探索各种缝隙和缺口。争辩产生对思想的热爱,争辩本身带来无穷尽的快乐。争辩的过程,能够让千千万万的观众享受精彩辩论所带来的肾上腺素上升的兴奋感。当然,在历史巨大疑点中寻求答案,并非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我们面对的麻烦是:真相总是难以触及,真相很少,只有一个。诸位都是清史专家,这就看各位的本事了。”
“本事?这又不是戏说,这可是严肃的正史,何况,时间上也来不及,我们只剩下两三个礼拜。这样做会有风险。”
“人一出生就有风险,那就是死;你要尝试,就有风险,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办法,预算就是这样。”
“那琳,主持这一集的除了你好像还有秦迈?”
“对,秦迈,有问题吗?”
“为什么是他?他不是一直在搞明清瓷器吗?”
“当然,秦迈专门研究的是康雍乾时期的瓷器,同时,他也出过不少关于雍正的研究文章。”
“就因为这些?”
“他声音很好,出现在舞台上会有更好的效果。”
“声音?你怎么知道?”
“他是京剧团的票友,在那里,秦迈可出了大名。”
“京剧票友?就因为这个?”
“不,更重要的是我们找不到比他秦迈更合适的人。”
“那么,他怎么不来开会?”
“他人不在北京。”
“他人在哪?”
“纽约,他手上还有一些其他业务没有结案。”
……
P4-6
《康熙遗诏:1722》是一部故事十分奇特而叙事不失严谨的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清朝的历史,地点却从美国的纽约铺开,由纽约文物拍卖场的一件清朝雍正年间宫廷瓷器,将读者引入康熙晚年皇位继承的疑案之中。随着情节一步一步地展开而寻踪探究,书中充满悬念,令读者难以释手。
雍正继位是清代历史中一件最为引人注目的大案。雍正皇帝究竟是合法继位或非法篡位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题目,也是中国封建时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难题。由此,烛影斧声,杀戮相继,甚至兵戎相见,战祸连连。其中充满了各类错综复杂、难以解开的谜团。这是清代历史的一个热门题目,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而将此一历史疑案的争论以文学形式铺陈展开则还是首次。此书奇特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所有叙述历史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作者运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写法。书中所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件历史宫廷大案,而且是围绕着雍正继位一案而多层次地展开,广泛描述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给我们现代人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甚至触及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就清朝时期开发西部边疆的历史定位、满族入关以后的汉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历史是活的,历史是有颜色的,书中将逝去的历史通过活灵活现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前世界文学领域中,很多西方畅销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就是将历史、文化、宗教的因素糅合到文学当中,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我们现在看到的《康熙遗诏:1722》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书中所描述的历史大多采用了清代的历史档案史料,并非完全向壁虚构,确有史实根据。需要指出的还有,作者运用了大量形象思维,创造了很多新奇之境,将历史与现在,将过去与未来融合到一起,这是一个大胆尝试。
中国文字有极为突出的特点。中国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灿烂的文学诗篇,出现过可以与世界上任何文学媲美的文章。推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表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字上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可以看出作者试图给读者带来一种文字上的享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此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给人以启迪,激发了读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探究。
戴 逸
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