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物语(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心里安静下来)
内容
试读章节

时间中的桥

桥,连接着水的这一岸和那一岸。

桥,也连接着心的这一颗和那一颗。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三千年前,一位痴情男子遥望对岸的佳人,发出向往和无奈的感慨。水,阻隔着人们的脚步,但是水并不能阻隔人们的目光。目光所至之处,脚步却未必达到。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刻,这个字,就悄悄地从人们的心底长出来,从人们的嘴里绽开来——个延展而风姿绰约如同乔木的字:桥。

所以,桥是技术,是巧思,是力学;但同时,桥也是美学,是想象,是艺术。

有个很有趣的发现,中国古人很少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桥。如果那样,我们就不能拥有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桥了,又少了多少意趣?在占人看来,一座桥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的脚步从这一岸走到那一岸,怛这并不是对河的侵犯和征服,而是古人与江河溪流商量,与那水相敬相安。人们总是能够想到恰当的技术和形式,使得一座桥,横跨于水上,互不犯涉和谐相安。

中国古人形容桥,最常用的比喻,是彩虹。在这个比喻中,隐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哲理。也许古人认为,相对于大自然中的江河溪流,人类的任何构造,其实都如同彩虹一样短暂。所以,他们怀着对江河的敬爱之心,要把桥建得如彩虹一般曼妙。

古人的桥,大多真的消失了,留下来的如同奇迹。走在这样的桥上,如同走过三生三世;走在这样的桥上,你不禁要想,你的脚下,或许有宋明时人的足迹;走在这样的桥上,你会感叹,人类之造物,竟如此坚定而从容地经历了时光的侵蚀。有些河已经断了,但是桥还在,好像这桥就建在时间里,从千年的那一头,走到了这一头。

这时,你会对那些建桥的人,心怀敬畏。虽然他们的姓名大都失传,但他们所建造之物,却配得上山河岁月。

在这些无名者面前,今日的人们也许更巧更强。但我们是否能够相信,我们的桥,能通向千年百年后的哪一天,哪一年?

驶向

总是在清凉的秋夜,北中国某古城橙色的光影中,乡愁的父亲对孩子讲述水乡之美。

那个孩子便是我。

整个童年,我常常憧憬着父亲的故乡——当然,那也是我的故乡。我在脑海里勾勒以水为路,以船为足,越女采菱,莲叶田田的图景。后来,我去到威尼斯.坐上贡多拉,看风景,也成为风景。

无论是汀南水乡,还是威尼斯水城,船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通而不可或缺的朋友。摇曳在水中的时刻,我的脑子里,突然就跳出一个问题:造一条伟大的船,都需要些什么?  需要钱,需要木材,需要熟练的工匠——这些工匠身上,携带着干锤百炼的技艺……但是,这些似乎还不够。要造一条伟大的船,还需要欲望、雄心,需要遥望远方的目光,需要有穿越莫测艰险的波涛、抵达未知彼岸的勇气。这些全都有了,才会有一艘、两艘和无数艘伟大的船,这些伟大的船把一个民族带向海的那一边,带向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至少自唐宋以降,远至南洋诸岛,再远到印度洋、波斯湾、东非沿海,那里的人们,都曾经满怀敬仰地注视着雄伟的唐舶,驶进他们的港口。在那些船上,有丝绸、茶叶和瓷器——这些是那个时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当这些船离去时,它们又把金银和珍宝带回中国。在那些岁月中,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商人和船夫,踏着波涛,走向世界。他们的名字,现在也许很少有人记得,但是他们无疑是中国民族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人群。

说到此处,恐怕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提到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郑和。这位如同神一般的巨人,带领他伟大的舰队,进行了民族历史上最为壮阔的远航,不是为了征服和掠夺,而是为了传播文明.为了促进四海万方普遍的福祉和繁荣。

但是,这只伟大的舰队竟然消失了,竟一度被遗忘,给后来的中国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惆怅和玄想:如果我们不放弃那些伟大的昭,如果我们不放弃这些穿越惊涛骇浪的雄心与勇气,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如今已经走到哪里了呢?

历史的假设并无意义,但是历史本身是有意义的。此时,一艘又一艘的船,从时间的深处驶来,从我们的眼前驶过,对于那些习惯了巨大尺度和工业美学的人来说,也许这些船颇显简陋陈旧。但是,请记住,它们都是伟火的船,都曾是使世界屏息注视的船。

如今它们被静静地停放于博物馆里,如同成为标本的鱼,但那衰朽的身体上,铭刻着历史的风涛雷电。在它们而前,我们只有敬畏,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走向海边,像那些英雄的先人一样,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伟大的船和伟大的航程。

045-052

后记

多年以前,依稀读过一个印度女作家的小说“The Godof Small things”,翻译过来,大约是《微物之神》,或《小事物的神灵》。那本书里所写的故事,我早已经忘记了,但那个名字,却无端的喜欢,因而直记到了今时今日。

我常常恍惚,那些微小的事物,也许正是神灵们的藏身之处吧。嗯,这样说,仿佛还是不大确切。或者可以这样说,不是神,不是那些威严的大神,而是“精灵”,微小的,活泼的,佻挞的,一闪即逝的。它们可能藏在一片叶子的背面,也许藏在一粒闪动不定的露珠中,藏在古瓷瓶的一脉细细的裂纹里,藏在千年之前美人锦衣上一只蝴蝶的触须之端……

不知幸否,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庞大的,一切都是过于庞大的,庞大如高楼与群山,而人却如同微尘与蝼蚁。这微小的人,还能看见那微物中的精灵吗?难道它们已随着古老的花妖狐精们一起消失了?

但也许,它们还在?

不知为何,我仍然愿意相信,在这个时代,它们依然还在。

但它们是羞怯的吧?它们容易受惊,它们怕热闹,它们只是在某个宁静的片刻,在喧闹和嘈杂中,某一条像发丝那么细的停顿的间隙,悄然滑过人的眉梢眼角。也许,只有在静谧的夜晚,一缕月光照来,就能够看见这近乎透明的精灵,正荡秋千一般,挽着一根汗毛荡过?

休说甚么文化与意义,那是庞大的,像上帝和大神那么庞大。小女子不才,所爱的,只是这徽物中的精灵。或许这些精灵,不能提供总体性,也不能提供意义,但从古至今,正是它们的“在”,使得生命有了意思。

所以,这本书才叫做《小物语》,它是一本关于小事物的书。就如同在暗夜里,听到案上钧瓷罐子发出一声若无其事的冰裂的轻响,这时你便会知道,精灵们又在调皮。然而,我写下的,也不过是关干这些隐藏干小物的精灵的片言只字。

这些文章,大抵为我近年所写的专栏与卷首,它们最初都发表在媒体上。媒体,就其本性而言,需要的是高声,而不是低语。在嘈杂而高声的时代,低语便显得矫情。这些媒体,此如《经济观察报》《外滩画报》《空中生活》《中国之韵》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们,竟然容忍了我的任性。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感激。

更要感谢,我的读者们。那些多年来,倾听并回应着我的轻微的声音的朋友们,是你们,使我相信写下这一行行文字,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你们的回应与赞赏,对我来说,也是精灵降临的时刻。

更要感谢马未都先生的慷慨赐序,马先生的序言,是大树对干小草的仁慈,也使我满怀了小草对于大树的敬慕。  最后,请允许我,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在我的心中,他便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人,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我都能恍惚看见,他精灵一般的微笑。

目录

序·马未都

物里花

物里乾坤

物时光

物外之心

及物生活

序言

马未都

俞悦主编一本航空机上杂志,我又经常坐飞机出门,早年出门时还会带上一本书算是依赖和消遣,可近些年出门频繁加上精神懈怠就犯懒不带书了,在飞机上有什么就看什么,随缘翻到《中国之韵》,这杂志不是传统的那种面面俱到的机上杂志,而是以中国文化为主的。我是编过杂志的,先看卷首语,上面签着“俞悦”主编的名字,字体舒张,我凭经验以为是男人。

杂志办得用心且专业,很合我的口味,回到办公室就按杂志上的电话联系,希望能按期得到它。没曾想接电话的正巧是俞悦,听声音才知是女性,于是如此这般聊了几句,杂志也就寄到了观复博物馆。

后来一来二去地就和俞悦熟了,时不时地发个信息,偶尔约着聊个天,对她的过去也多少有些了解。俞悦快人快语,文章写得也是如此。每期卷首语都寥寥几笔将这期的宗旨说清,这其中你会自然而然地将她的辛苦体会,将她的意图弄清。我当编辑时老和别人说,不看卷首语是个阅读吃亏的事,不看俞悦写的卷首语就更是这样。俞悦的文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可以看出她曾下过功夫,有过磨砺;也可以感到她曾有过的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所以文字之间常常流露出而不是挤出的文化韵味。《中国之韵》共出版了多少期我不得而知,俞悦写过多少篇这类小文我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是一个女子,对文化有敬意。

女子对文字的感受总与男人有所不同。男人力求解释社会,女子总爱解剖自己,所以天下就有男子女子两种文字。如果你对文字敏感,是可以在字里行间知晓作者性别身份的。无论作者如何隐藏自己的性别,他或她也不可能将人性中最为特殊的两极完全隐蔽,他或她也会在不经意时敞开心扉,让读者看见性别之心。

俞悦的小文结集出版,取名《小物语》。物语本不是中国固有词汇,属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体裁,日本最著名的《源氏物语》距今已逾千年。简单地说,物语就是故事,但起名就是两个思路,中国的“故事”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日本的“物语”表现的是万物的谈论;在故事和物语之间,前者注重精,后者注重神,说来也算复杂,故事多为神中之精,物语应为精中之神。

而读者在乎的则是精神。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小物语(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心里安静下来)》集结俞悦近年在媒体专栏与卷首上发表的文章,分为“物里花”、“物里乾坤”“物时光”、“物外之心”和“物及生活”五个部分。作者从一些小物中挖掘渐渐消逝的古中国文明,从一些小事中回归现代都市生活已遗失的美好情怀。

编辑推荐

《中国之韵》主编俞悦的文化随笔,她如仙女一般,与小事物的精灵们嬉戏打闹,并转过身在我们的耳边娓娓而谈。《小物语(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心里安静下来)》中的这些文章,篇幅短小,视角独特,感悟奇绝,在文字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灵性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我们善意的温和的劝告——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心里安静下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物语(让这个浮躁的时代在心里安静下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3479
开本 32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2015096915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