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地人合一/孔令伟精解周易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易》一书作为中国早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六经之首”。今见通行本《周易》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里有六十四卦的符号及卦名,还有卦辞与爻辞。据说成于西周初年,是用以取代龟卜的占筮之书。《易传》相传出于孔子,今见通行本《易传》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七篇。

孔令伟创作的《天地人合一》告诉你:堪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得是天地人合一。

内容推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堪舆学,是易学发展途径的"象数易"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把易经的辩证原理,应用到了实际的人生活动,居住环境,是易学的应用学说。

孔令伟创作的《天地人合一》告诉你:堪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得是天地人合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对于环境地理的无限研究,最终形成了这一博大精深的综合人居环境学说。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周易》与《风水学》

 一、风水学的历代发展

 二、风水学的易理依据

第二章

 风水学理论的科学意义

 一、风水的科学性

 二、风水的(古今)科学运用

 三、科学风水原则

第三章

 中国风水中的天、地、人

 一、中国风水“术”

 二、风水中的自然环境

 三、风水中的社会环境

 四、中国风水术的理想环境

第四章

 中国风水的分支与流派

 一、分支——玄空风水

 二、流派

第五章

 走出中国的世界风水

 一、东方国家与地区

 二、欧洲各国

附录:风水学经典奇文

试读章节

一、风水学的历代发展

中国的风水学起源很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聚落遗址时代,从产生开始,到商周时期臻于成熟。风水学一直以来在民间社会广为流行,因为风水学在民间一派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在生活实际上运用较多。所以在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被称为“堪舆术”。

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是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的一门学问,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又称青鸟、青囊,但是学术性的说法依然习惯称为堪舆。

风水学的渊源来自易经,虽然对风水学后来的运用众说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风水学的越来越普及并且蓬勃发展。

《卜辞》有记载:“甲子卜,宾贝,我乍邑?乙卯卜:争贞,五乍邑,帝若?我从,之唐。”从夏、商、周时期,人们就有了对风水的研究,并且重视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文明荒凉的年代,对于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们在残酷艰辛的抗争中,能依据的只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在文明萌芽时期,“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古人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便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

在西安的东郊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其时间大约在距近六七千年前,这个原始的村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实践下,人们学会了择地而居,懂得了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才能求得可以繁衍发展的生存之地。因而人们对居住环境已有所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地理环境和风水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懂得居住方位与日照和风寒的关系。也正是如此,风水学慢慢地渗透到了生活中,人们找到了其可以寻觅的规律性。这大概就是风水学的萌芽和开端吧。

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诗经·公刘》描述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普遍的认为是,比较完善的风水学应该是自战国时代起,而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个时候的风水已经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理论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在中国流行土葬的时期,风水学便也向寻找丧葬地形这一方向发展了。

当然,在先秦时期,风水理论起初还是比较简单的,理论体系也并不十分完善,远没有发展成一种学科理论,人们还处在根据地理环境,进行择地而葬,或选择人的居住所在,他们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有时候也能够得到应验。

但是风水理论在民间效用依然比较广,政府也很重视,据《孝经丧亲》记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对阴宅的风水论述。又据《尚书·召诏序》记载:“成五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的记载。

在周代人们为了安宁吉祥,就开始用相宅的方式选择住宅。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周代已经有了相土尝水等用于实际的方案。如《诗经》有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合适的居外营建居住房舍,于是山坡上的建筑栉次邻枇;他和军民一起开垦种植,田地庄稼丰收在望,人们其乐融融,风光无限。

西汉时期,风水理论趋于成熟。据《史记》中的《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帝问之以经制。”证明风水最初是与地理有关的学问。而风水又称“青乌”和“青鸟”。“青乌”是古人对太阳的尊称,而“青鸟”是青鸟氏,是当时的天文历法官,因而就把“青乌”和“青鸟”合称,反映出中国古代风水的两大特征。又有《淮南子》中:“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汉代对风水很讲究,他们不但阳宅择地而居,阴宅相地而葬,而且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实际运用的例子也很多,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了樗里子(秦孝公子严君疾)利用观察风水地理预测未来的事迹。《史记》记载,他晚年的时候,自选墓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夹我墓”。果然在他卒后百岁,刘邦建立汉朝,于渭南建宫殿,其中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印证了预言的真实性。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选择住宅和墓穴的选择规律。

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严君疾为风水相地术之正宗。到了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初步的临场校察地理风水的理论。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风水学由以前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P1-5

序言

英国著名评论家海斯利特曾说:“低估自己者,必为别人所低估。”

我出生在苏北微山湖畔的一座小城,划船、打渔、游泳是当地小孩子的最爱。但因为孔家一脉单传,只有我这么一个宝贝孙子,所以家里不允许我和其他的小孩们下湖去玩水,而是每天用一把“铁将军”把我牢牢地反锁在房间里。一个贪玩的被反锁在屋子里的小男孩百无聊赖,只好在屋里搜罗自娱自乐的东西。  我家是诗书传家,家中的古籍存有两大箱,足足有200本。《大学》《论语》《中庸》……一本本、一册册旧得发黄的老古董,被我老爷爷宝贝似地收着。那时实在闷得慌的我对这些古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看来,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启了注定我今后一生的国学之旅。

幸好,爷爷从小就教会我识字。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我把经、史、子、集来回翻看,甚至连《周易》《奇门遁甲》等完全看不懂的书,也一知半解被我统统翻阅过很多遍。原本是为了摆脱寂寞和孤独,却没想到看过之后竟然入了迷,那些天书似的文字,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竟然一发不可收。

起初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那些典籍的深刻含义,但这反而让我对那些书产生了兴趣并上了瘾。等年纪稍大的时候,即使屋子的大门没有锁,我也不愿意出门,而是如饥似渴地继续去读那些似懂非懂的古书。  几年下来,大约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家中的藏书中,有很多我已经能熟练地背诵下来。背书能大量吸收书面语言的信息,掌握和积累书面语言的语感。日积月累的熏陶和输入,总有厚积薄发的时候,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年我翻阅、背诵下来的那些旷世经典、圣人之道,为我今天深入研究国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等到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看《周易》,虽然依旧是看不懂,但我会把《周易》的很多符号比如太极八卦、阴阳符号等用笔画着玩,直到后来我已经把《周易》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再后来我开始练习用《周易》推演事情的发展,起初是应用《周易》的算法,估计一下大体什么时候有雾有水或者涨潮,还有下雨什么的。当时还不懂天气预报,只觉得能预测到这些天气变化非常好玩。直到家里有了电视,才知道这其实就叫“天气预报”。   现在回头去看,从小我与国学尤其是《周易》结下的不解之缘,看似是偶然的,实在是偶然中的必然。

现在,我在继续深入研究《周易》的同时,还开班授课,以“技高德馨,质朴宽怀,行善积德,虔度有缘;乾坤国学,造福四方,桃李天下,功德无边”为理念,广结善缘,为那些喜爱国学尤其是易学的学员们,讲解易学中的制胜之道、帝王之学。

目前我的学员,大都是来自企业的精英,他们在事业上摸爬滚打、久经历练了很多年,成了企业掌门人,但仍旧会在不同的时段遇到经营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获得独立掌握破解各种问题的方法。这使我很感慨,也使我更进一步看到自己从事这项事业的积极意义和因此带来的社会价值。  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不遭遇曲折坎坷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除了保持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还需要增强分析自己、家庭和企业面临的现实处境,以及研判未来的能力,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大考察,召集北大师生座谈,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讲话援引古今,出入六经四部,辞气恳切,洒洒万言,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一致的赞誉。特别是他说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出自《易·乾》,意谓要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因此,只要我们永不停息地努力学习,积极求索,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开拓进取、完善自己、造福社会的人生道路。

孔令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地人合一/孔令伟精解周易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孔令伟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7879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2015044117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86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