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零食当饭吃
内容
试读章节

水果羹 梧桐籽

我把水果羹和梧桐籽放在一道,全因这都是外公做的零食。当然,外公做的零食远不止于这些。

一天放学回来,我见他在厨房里忙着,左手拿着中号钢精锅子在转,右手拿着勺子在翻,锅里是一片红的糊糊。

问他在烧什么?外公说在熬山楂。

那时的杭州,山楂算是稀罕的,不常在水果店里露脸。北京有冰糖葫芦,杭州没有;上海有白糖山楂,杭州也没有;但杭州却有新鲜山楂。面对这一颗颗红艳艳的果子,还真不知怎么下口。迎面的纠结就是皮要不要削?可这么小的山楂,削了皮还吃什么呀?如不削,那皮有什么好吃的。

那一斤多的山楂,外公最后熬出糊状的羹,也只就是铺在锅底那红红的一层,不厚。我和妹妹几调羹下去,就没了影子。

新鲜水果要改变它的吃法,无外乎是这样的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随兴而为,就像外公熬山植。此外,他还把甘蔗削皮,斩成五六公分长的一段,再像劈柴爿一样劈成四五块,烧一锅甘蔗汤。而烧上海人叫“地梨”的荸荠汤,那就不必如此麻烦了,只要削了皮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某样水果多得一时难以保存,放着就要坏掉。那时,有一部名叫《摘苹果的时候》的朝鲜电影。我们不但记住了里面那个能挣六百个工分的女强人,更羡慕他们的苹果吃不光,大家在家里“刷刷”切块,装进一个个玻璃瓶头里。

第三种是节约出发,物尽其用。住杭州时,外公还做过糖桂花。院子门口有棵大桂花树,见一地黄灿灿的桂花感到可惜,就在树下铺条草席,然后用力摇晃树。桂花似雨点降落席上,拾拣起来,洗净晒干,装进玻璃瓶,压压紧,再加糖腌制。

综合这三种的,要数水果羹了。小时候,上海的水果店有卖处理水果的,把水果烂的或是碰坏的地方去掉,有的香蕉削短了、有的生梨苹果被挖了洞……买回来可以自己做水果羹。

就是没人买也没关系,店里就自己做水果羹。离我家不远的淮海中路615号的长春食品店,近思南路的这家商店是淮海路商业街的一面红旗。红旗单位就是会做生意,我在那里吃过几回堂吃的水果羹。

外公在家烧水果羹,一在平时,二在过年。

水果羹很朴素,做起来不难。平日里做水果羹,实属即兴创作,极少有特地去买处理或是好水果来做的。做了,也是自家吃的。而过年就不一样了,不仅是特意而为,而且是为客人而做,是要派用场的。

过年的水果羹,取材是时令的水果,有苹果、香蕉、生梨和橘子等,为了增加水果的花色品种,还会去买些非当令、非本地产、较为稀罕的水果罐头,或是装在玻璃瓶子里的糖水水果,譬如有菠萝、荔枝和桃子等。若在水果羹里加入上海人叫做“白木耳”的银耳,那绝对是上档次的,绝对是属于有面子的“扎台型”。

水果羹水果羹,既然做的是羹,那就要在汤水里加点起稠的东西;上海人称之为“着腻”,正宗的说法也就是“勾芡”。多是放藕粉,也有放百合粉马蹄粉,或是用烧菜的淀粉菱粉。外公用温水调开,慢慢倒入,边倒边慢慢地搅拌。

有客人来拜年了,如不留下吃饭的,一般是要请吃点心。这款点心基本是甜点,不是酒酿小圆子汤团,就是水果羹;而体现综合优势的水果羹,往往成为甜点的首选。因为可以在羹里放酒酿,放大西米,也可以放实心或空心的圆子。如果客人是要留下吃饭的,那水果羹就成了正餐的配套,排在最后上桌的甜点。

现在,家庭做水果羹的是越来越少,近乎于消失。这倒不是因为水果煮过,使原本的甜味打了折扣,也不是因为加热后会导致水果本身营养的流失。主要是现在市场上的水果实在丰富,即使在冬季里,也能吃到反季节的水果,此外还有品种繁多的进口水果。有这么多的新鲜水果吃,还吃什么水果羹呀。

水果羹不是外公发明的,我们总觉得吃梧桐籽是外公发明的。

家住杭州,屋子前面有棵梧桐树,约有两三层楼高。它树干笔直,据说是做古筝琴身的材料;又说,这就是能引得凤凰来的梧桐树,庄子曾云:“夫鹪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发现一地豌豆大小的小圆粒,棕色或是黄棕色的。捡起来一看,小圆粒的表皮,有着细细的网状皱纹。它的壳很薄,里面淡黄色的实心果实很饱满,几乎是紧紧贴着壳。放在鼻子下闻闻,也没什么气味。

外公告诉我,这是梧桐树上掉下的梧桐籽,是可以吃的。

我那时正值馋老胚的年纪。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又处在一个物质匮乏、供应配给的票证年代。一听这可以吃,连忙全部拾起来。抬头望树,又爬不上去,摘那树上的梧桐籽。想用竹竿敲,又够不着,只得守株待兔,日日等它掉下来再捡。

等梧桐籽积攒有一定量了,估计也就半斤多的样子,这时,外公开炒了。

我和妹妹在一旁观看,因为从来就没吃过梧桐籽,对它从生到熟的过程有兴趣。其实与炒瓜子差不多。

后来才知道,这又被叫做青桐、瓢儿果和桐麻豌的梧桐籽,生的也是可以吃的,据说生的比熟的香。可这时候,我们全家又搬回了上海,住的地方再也没有梧桐树了。

就像那时流行的苏联电影的一句台词:没有皮鞋,我们穿草鞋。我们剥着梧桐籽,也颇有底气地说:没有瓜子花生,我们吃梧桐籽。它味道不错,比瓜子仁是肉要多了。

其实,梧桐籽是味中药。不仅如此,它的叶、花、根也都可做药。在《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和《本草再新》等经典药籍里,都记载着梧桐籽的功效、药理作用和药方选录等。

营养丰富的梧桐籽味甘性平,能止血降压、提高免疫力、清热除火、解毒凉血、健脾消食、和胃止泄等,好处多多。甚至还能护发。

我们把炒熟的梧桐籽,放在一个扁圆的大饼干盒里,也存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P27-31

目录

一辈子的零食

甜的咸的

 “零号零食”盐津枣

 橄榄多滋味

 老城隍庙呃五香豆

 这一个“阳光少女”

 豆腐干素火腿

 水果羹梧桐籽

 脆香的土豆片

炒好黄豆翻跟头

 上海佬喜欢小胡桃

 奢侈的松子香榧子

 糖炒栗子吃哦

 长生果,喷喷香

 瓜子粒粒在心头

 炒好黄豆翻跟头

 爆炒米花

 烘山芋山芋胖

甜蜜蜜

 甜蜜蜜

 城市之糖:话梅糖·桉叶糖·夹心糖·太妃糖

 市井之糖:梨膏糖·粽子糖·棉花糖·麦芽糖

 品牌之糖:泡泡糖·口香糖·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轧

 孩子之糖:弹子糖·形象软糖·跳跳糖·棒头糖

 皇冠之糖:巧克力

不是吃素的

 叫一声“稻香村”

 爱煞牛肉干

 猪肉脯火腿肠

 吃头吃脚吃头颈

 麻雀喜蛋

 海的零食:海苔鱿鱼丝鱼片干

粉的花头

 大众饼干:梳打·动物·牛奶·什锦果

 花色饼干:万年青·华夫·杏元·蛋卷

 脆麻花老虎脚爪

 虾条干脆面

 炒麦粉

序言

一辈子的零食

我们都有一段与零食相伴的美好时光。从记事起,大人们就谆谆教导:不吃零食是好习惯。还有耳熟能详的一句是:零食不好当饭吃的。可不管是当饭还是当菜,零食早已如水银泻地般地融人我们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前,零食的主角是盐金枣陈皮条、话梅桃板拷扁橄榄、瓜子花生五香豆、炒米花、糖果和牛肉干等。零食虽是大众的,陈皮条一分两根,两分钱的盐金枣也可换来大半天的幸福。当时进口零食不多,印象里唯有伊拉克蜜枣,听说吃了还有得肝炎的。

零食是节日的浇头,届时有按户配给的花生瓜子等。平时嘴馋,就要靠自力更生收集南瓜西瓜籽或外地亲友相援。就是糖果也被看成营养品,住一一七医院时,就见肝炎病房的小朋友每天下午发糖吃。其实,不少零食确有营养和药理作用,比如香榧子衣就能打蛔虫。

那时的零食缺乏品牌意识。距家不远的全国土特产商店老底子叫培丽土产,零食涉苏、广、闽和潮式四派,但有牌子的只有三环牌橄榄和水仙牌加应子等。时至今日,中国零食走向世界的仍不多,我在加拿大、西班牙和法国等地,只见过一味“天府花生”。

改革开放后,瓜子花生敞开供应,盐津枣重新打扮登场,与老外同步大嚼土豆片、西梅和各种牌号的巧克力。为体现时间观念和服务理念,瓜子剥了壳赤膊上市,小核桃剔出了肉肝胆相照。还有了“休闲食品”、“电视食品”的好名头,开出史无前例的连锁专卖店。存在决定了对零食的选择,也制约了零食的流行路线和它的时尚模样。

小小零食还是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小小晴雨表。从盐津枣到土豆片,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发展前进的一个侧面,也折射些许的政治风云;上海人排队买的“傻子瓜子”,也牵系了一位伟人的目光。有道是“三人行必有吾师”,三味零食下肚难道就没什么领悟了?

零食是生活的调料。没人一高兴一光火就吃干饭三大碗,而大吃零食的倒大有人在。零食属妇女用品,一个男人十岁后就当终结零食,若打熬不住,就当在吃法上下功夫。零食虽是零吃的,但吃啥和吃相倒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几分皮骨来。

对零食的选择也显出上海人的精明和务实。老早的交大同学就欢喜三个铜板一包的花生而不爱瓜子,说它“因为费时久而收效少,这是不合吃的经济原则的”。零食的买卖同样有门槛,三角包里的桃板、橄榄五分或壹角一包。而外省多按两一包就有了零头,买卖就感到不便和有点不爽。上海人还善自制零食,拿手的有水果羹,、酱油瓜子、甘草瓜子等。

“伲从浦东到上海,五香豆是甜得来!甘草酸梅、黄莲枝,还有怪味萝卜干哎!”这是小贩兜售零食的吆喝。上海人还从这吆喝里听到四季的脚步,舂有白糖杨梅,夏是珍珠米,秋为热白果,冬则烘山芋。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上海零食土洋俱全,既有街头现炒“又香又甜又是糯”的热白果,又有20世纪20年代就驾到的美国加州“阳光少女”葡萄干。1997年我写《上海货何去何从》时,发现外省来沪买上海货的人越来越少,买零食也只剩买老城隍庙五香豆。上海的零食,你还是这座城市的一张牌么?还有更令人担忧零食的安全性。

零食是一抹永不消褪的时尚,一个不厌不倦的话题。爱屋及乌,不少人还把零食冠以自己的微博名——有檀香橄榄、糖炒栗子,还有老虎脚爪和妈咪虾条等。当然,也把原先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变成了一个客观现实:零食当饭吃。

袁念琪

2015年4月 上海

内容推荐

我们都有一段零食相伴的时光。还未曾有过这样系统的历史和情感的梳理。都说民以食为天,其中也是有着零食的一方空间。零食是日常和大众的,同时也是温情和有腔调的。袁念琪编著的《零食当饭吃》记述上海人生活中那个传统与现代交融且中西辉映的零食,记录它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

零食不零,小小的零食也是反映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一支小小的晴雨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发展前进的一个侧面。

编辑推荐

零食是一抹永不消褪的时尚,一个不厌不倦的话题。袁念琪编著的《零食当饭吃》记录的零食有平民的盐金枣陈皮条、话梅和桃板橄榄,有家常的爆米花、炒麦粉和香喷喷的瓜子花生,有上海味浓的老城隍庙五香豆、糖炒栗子、大白兔奶糖和花生牛轧,不是吃素的鸭肫肝、肉枣、牛肉干和猪肉脯,还有洋气的加州葡萄干、土豆片、哈立克和金枪鱼片干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零食当饭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念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02809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2014153048
中图分类号 TS21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