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蒙田传/走近大思想家
内容
试读章节

蒙田在《随笔集》中说,“我出生在一五三三年二月最后一天,介于十一时和中午之间,如我们现在的算法,一月为一年之始。”他也是这样用拉丁语写在米歇尔·伯特尔(也称《伯特尔》)编的《历代同日大事记》,这既是历史备忘录也是记事本,对蒙田与他的家庭是作为家庭纪事册使用的。凡是管理良好的庄园的主人都有一本,蒙田也不例外;庄园主逐日记载家事,诞生、婚礼、死亡,也当作账本,记录买卖、收支、许多需要注意的情境与特殊事项。一年中每天都留出一页,附有日期标志(月份、日历),与罗马、希腊、希伯来历法相对应的日子,这份历代同日大事记可以用于任何哪一年。后面还有一份简表,记录纪元前六世纪以来在某天发生的重要事件。与印刷页相对的有一页空白页,这里用于个人记录。

在蒙田的《伯特尔》二月二十八日那页,有一条拉丁语记事(那是他诞生后很久添加的),明确说到他诞生于波尔多和佩里戈尔地区交界处,这里成为法国领土仅四分之三世纪,在此之前居民长期处于英国统治之下。从十二世纪中间到十五世纪中间,也就是说从阿基坦的阿利埃诺尔与亨利·普朗塔热内成婚到百年战争末期英国人被逐出法国以前,波尔多是英国居耶纳省的首府。一四五一年被法国人征服,然而一四五二年当“我们的塔尔伯”(蒙田这样称呼他)在此登陆重新收复居耶纳时,城市又归附他。这座城市最初对新主人抱着抗拒敌视的态度,在路易十一治下收回了它的种种特权,但是思想上还保持对从前的忠贞。蒙田家庭(是他跟我们说的)那时与英国家庭有联姻,这门“源远流长的亲戚关系”尚有迹可寻。

如果说蒙田城堡是他的诞生和度过一部分人生的地方,波尔多则是他祖先的城市(然而还不及巴黎或罗马那样使他心仪),他在那里读书和当市长。在十六世纪,加斯科涅从广义来说包括波尔多地区、蒙田城堡地区、讲既接近法语也接近西班牙语的加斯科涅方言的西南部。因而对于蒙田理解的广义加斯科涅人来说,法兰西是指法国北部和法兰西民族。此外,加斯科涅在一五二六年后变成昂古莱姆的玛格丽特的封邑后,才与法国王室的关系密切起来。由于那瓦尔王后在内拉克朝廷的影响,把福音传至居耶纳,而波尔多仍是个天主教城市。蒙田如同他的同乡,在感情上自始至终首先是佩里戈尔人,他说只是因巴黎才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他是用法语书写的作家,他对于生动朝气的加斯科涅方言很有体会,但是却不会讲)。可是,在那个时代,归属于一个省比归属于一个国家还更重要,龙沙在他的作品上签名是“旺多姆龙沙”,布朗托姆很自豪是个加斯科涅人,自我标榜与法国人有别,蒙田在《随笔集》只签上自己的名字,出于他的文学活动与政治任务,自觉既是佩里戈尔人,也是法国人。

蒙田一五七。年给老同学加斯东·保尔·德·弗瓦的一封信中,他在拉博埃西的诗歌上题词献给他,明显表现了加斯科涅人的地区主义思想:他认为“那里的人”(指北方的法国人)对于延缓这些诗篇的出版是有责任的,他们觉得作品“不够晶莹光润”,在他们看来“用大众语言(也就是说法语)书写的东西不会不显得粗鄙俚俗”。这是为了维护加斯科涅人的声誉和抵制北方法国人的强权作风,蒙田要求保尔·德·弗瓦来声援拉博埃西的诗歌。

蒙田生于弗朗索瓦一世治下,那个时代历史学家称为“美好的十六世纪”,它开启了现代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从十五世纪最后几年到一五六○年左右。而他那一代人生活在这个世纪的下半叶,政治与宗教的冲突令人惶惶不安,血腥的内战连绵不断,这是法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一代人看到了文艺复兴梦想的破灭。但是它的特点是在人生的欢乐中保持了人文主义的希望;兴起于意大利的对知识艺术文化的崇尚,在这位骑士国王登位初期的法国王宫里大放异彩—_这是伊拉斯谟主义与意大利文艺精神的结合。

由于大胆的远洋航行,新疆土的发现拓展了已知的世界。一五二四年,佛罗里达被韦拉扎诺开发,后又命名为弗朗西斯科,“献给我们的弗朗索瓦国王”。一五二八年,对巴西图皮南巴人进行新长征。雅克·卡地亚的旅行给法国开拓了加拿大。尤其美洲走进了旧大陆的历史与生活,引起一种好奇心,既有黄金国的神话,也看到国家与种族的多样性,然而由于征服者骇人听闻的暴力以后,发现之后不久随即遭到毁灭。

在法国,人口增长、封建制衰落,这带来更为激烈的城市集中和社会变动;经济繁荣(主要是农业经济)、货币流通、金钱日益增长的权力,伴随着一种真正的思想转变,当然还仅限于一部分精英人物中间。

随着一四五○年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不再是价格昂贵的手稿,仅被知识专业人员和社会精英占有。它走出修道院和大学,走进亲王的宫廷,甚至布尔乔亚的家庭。印刷术毫无疑义不仅仅为新文化服务,还可以让民间作品、故事和历书在市上流通。据布代的说法,它不久变成“唤起民智、促进文化的强大工具”,人文主义者赞扬它是“第十位缪斯”。斜字体印刷不久战胜了哥特体印刷。它改变了学院工作,因为它摆脱了教学的权威,允许进行独自的思索。但是民间书籍在以后很长时间内还是用哥特体印刷的。

P1-3

书评(媒体评论)

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孟德斯鸠

不要像小孩子那样,为了乐趣而读蒙田,也不要像那些雄心勃勃的人那样,为了寻求教化而读蒙田。不,读他,即是为了活着。

——福楼拜

我只知道一位作家,在诚实方面我认为他可以和叔本华并肩媲美,甚至略胜一筹:他就是蒙田。有这样一个人写过的东西,可以增加我们在尘世生活的兴趣。

——尼采

大臣们的演讲和政治哲学家的论文极少受人欢迎,但蒙田的书却在以智慧之士座谈会的名义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阅读、翻译和讨论,并且持续达三百多年之久。

——房龙

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

——茨威格

目录

一 从“美好的十六世纪”到内战前夕

二 家世渊源:埃康家族与卢普家族

三 从童年天堂到居耶纳中学

四 学习与乐趣

五 蒙田法官:“最高法院的奴役生活”

六 到法国宫廷的差事与使命

七 拉博埃西:“哦,一个朋友”

八 人生转折点:谈情说爱、婚姻、辞官退隐

九 蒙田庄主

十 蒙田在书房独处和工作

十一 蒙田——中间人和军人

十二 《雷蒙·塞邦赞》——病情——早期出版的《随笔集》

十三 走在欧洲大路上——意大利旅行日记

十四 波尔多市市长

十五 市长后的日子:蒙田处于动乱中心

十六 一五八八年版《随笔集》

十七 走在老年的道路上

序言

蒙田这人只写过一部书:《随笔集》。但这是法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一部书,其成功历经几个世纪而不衰。理由则是各种各样的,根据读者所处的世代对他这部作品与个人形象而定的。

对十七世纪的读者来说,这是正人君子的经书或怀疑论者的手册;对十八世纪的哲学家来说,这是批评精神和拒绝极端的体现;激烈的保守主义者的作品或解放者与革命者的颠覆性书籍,明智书,格言集,一种学说的表述,纯然的艺术作品,对于《随笔集》提出了或者推翻了各种各样的阐述。

作者本人有没有预见到竞有这么头绪纷繁的阅读?无疑是有过的,而且还在一旁偷着乐,既然他肯定每人都有权利在一部书中去读出作者可能没有说的东西。

一篇开放性与流动性的文章,其阐述与结构尤其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作品相对于“作者”来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纪德说,《随笔集》的成功若不是作者超逸的人格魅力,那是无法解释的。一部作品经过四个世纪还是青春常驻,除了本身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以外,不能脱离米歇尔·德·蒙田的生平与人品,他屡次三番强调自己是他这部书的“素材”。把素材与《随笔集》相对照,这对于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认识作者一生经历的这个“病态时代”,都是必要的。尤其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无不在《随笔集》里有所反映,明显看出他的生平与重大时事息息相关,从而这类参照更能说明问题。

他的同时代人没有一个认为给他写一部传记是有必要的。包括他晚年最亲近的友人皮埃尔-德·勃拉赫,历史学家、政论家、继蒙田在高等法院任顾问一职的弗洛里蒙·德·雷蒙,他的学生皮埃尔·夏隆,波尔多纪年史家戈弗勒托,他的义女玛丽·德·古内——她又是那么珍视蒙田的作品以及对他的回忆。

据拉克鲁瓦·杜·曼恩的说法,蒙田把《随笔集》呈献给亨利三世,获得他的赞扬,就是这样回答国王的:“陛下,既然我的书王上读了高兴,这也是臣子的本分,这里面说的无非是我的生平与行为而已。”

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有人认真考虑写一部蒙田的传记。在那时以前仅是在他的作品摘录几段放在《随笔集》的书前。一七七○年普吕尼神父发现蒙田《意大利之旅》手稿;一九四八年发表由默尼埃·德·盖隆出版,伯特尔编的《历代同日大事记》上的蒙田家庭纪事;一八五五年发表帕扬博士编辑的《蒙田未刊印或鲜为人知的资料》;波尔多人泰奥菲勒。马尔沃赞对蒙田所作的家世研究,才使人们对《随笔集》的作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博纳丰也据此在一八九三年推出第一部综合性传记。弗莱姆、特兰凯对蒙田的最近几部传记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是蒙田这位作家既是一个行动家,一名官员,一个军人,一位外交家,又当过那个时代最显赫人物的顾问,还是在他的生平中留下了不少不明不白的地方。

蒙田在《随笔集》里有不少篇幅谈到自己,谈到他的兴趣,谈到他在公众生活、私人生活、把他卷入的重大事件中的反应与行为。因而玛丽·德·古内对十七世纪初《随笔集》卷首的这篇作者生平,可能表示“很不以为然”,“对米歇尔·德·蒙田领主的一生不用多说,从他本人的著作中搜集即可”,因为她认为“书中材料足够完整”。

蒙田在作品中,尤其在第三卷的十三章中,对自己都有零星实际的描述,但是不管关于个人的信息多么多,他总是没有写过回忆录和自传。他保证说到自己忠诚老实,让人看到“处于日常自然状态的蒙田”,但是他没有保证把他的一生事无巨细都说出来。

他还是个非常谨慎的人。《随笔集》很少提到日期。他影射的时事,提到的人物,经常难以确定,因为他是匿名使用这些人与事,作为阐述自己言论的例证。他对待自己生活的情境也是如此。对于那么一个热爱生活、说话真实的人,大家暂且不对他的诚恳表示怀疑;然而也可问一问,对于蒙田作为史官对自己某些生活阶段的证词,他对往事不可避免的曲解或理想化,不确切或不由自主的遗忘,可以予以多少信任,因为他还是个经常抱怨自己记忆欠佳的人,一个做事有意违情悖理的人,一个爱作出惊人之举的人。

当他说到自己,他要让人认识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据图尔农的说法,是“蒙田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不是目光扫过的对象。他要做的是研究他的精神,“深入漆黑一团的心灵角落”。他说:“我要写的不是我的一举一动,而是我和我的本质。”

把《随笔集》说成是一部简单的个人内省作品,那是大大缩小了它的内涵。自画像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提出的不是别的,只是他的“奇思异想”,他袒露的只是他的个人信念。他愿意公之于众的只是他对自己的良心与判断力问题方面的证词。他把话通过某个古人、某个当代人或以自己的名义来说,这都是无关紧要的。从而有这样的说法:“在这里,我的书与我亦步亦趋,一致前进。别的书里,大家可以撇开作者不谈,只对作品说长道短。这部书里不行,谁动了一个,也动了另一个。”

因而,《随笔集》包含的远不止是一部传记,即使像维莱所说的那样,蒙田的生命与《随笔集》的生命平行前进,相互离得很近。

他是我们文学中最令人神往、最令人迷恋的作家之一,了解他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必然帮助我们去发现或再发现他那部唯一的——据不伦瑞克说——还是天下最奇妙的书。也消除那些根深蒂固的至今还在歪曲作者为人的传说。《随笔集》的内容丰富多彩,不是也引起了那么多相互矛盾的看法吗?隐身在象牙之塔中的怀疑论者,自私还是慷慨,怯懦还是勇敢,野心家还是笑容可掬的智者,懒洋洋的乡绅还是拿武器的神学家,斯多葛还是伊壁鸠鲁的信徒,虔诚的基督徒还是戴了面具的自由派,笃信不疑的天主教徒还是宗教改革的同情者,思想开朗的乐天派还是害怕发疯的抑郁症者?人们给米歇尔·德·蒙田的画像,跟对《随笔集》的阐述一样五花八门。

瓦莱里说,“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篇文章,还有什么比引起相互矛盾的看法更荣耀呢?”如果他的话是可以相信的话,蒙田的荣耀是确立无疑的,而且还会长期存在。他一生的历史无论如何可以促使我们去更好解释他这个人,鼓动我们去阅读一部“与作者是同质同体的”书。

内容推荐

米歇尔·德·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他是启蒙运动以前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马德兰·拉扎尔编著的这本《蒙田传》以时间顺序完整叙述了蒙田的完整一生及其作品。内容包括家庭背景、童年、青少年、成为法官、旅行、成为书商、游历全欧、成为波尔多市长、隐退、撰写随笔集、去世。

编辑推荐

蒙田一生只写过一部书:《随笔集》。可以说,蒙田的一生就是都在这部书中。《蒙田传》是一本具有特色的蒙田传记,其特殊之处在于从《随笔集》出发来向读者介绍蒙田这个人。蒙田在《随笔集》中的很多篇幅谈到自己,谈到他的兴趣,谈到他在公众生活、私人生活、面对把他卷入的重大事件中的反应与行为。本书作者马德兰·拉扎尔除了按照年代顺序重新整理了蒙田的自述之外,还介绍了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蒙田传/走近大思想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马德兰·拉扎尔
译者 马振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2467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5188202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331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