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的史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活的史学》一书记录的是作者孙明多年来读书治史的心得体会。书中,作者以亲切活泼的语言,将晦涩、学术的历史书籍,介绍给读者,并表达作者自己对历史的想法。作者认为,真诚的历史观念应是来自实际的生活经验,正是不断变化的生活形塑着个人对历史的看法。

内容推荐

历史源自生活,史学是生活的印记。历史学的睿智与生机,蕴藉于温润鲜活之中。

孙明编著的这本《生活的史学》由若干书评汇聚而成。洋溢在作品中的敏锐感知、通透思维、隽永涵义、灵动笔触,将读者带入贴近生活而又充实丰盈的学术境界。

目录

 生活的史学以及自序

病痛,就在历史里

 传统的“通义”与今日之史学

 从“史入武侠”到“武侠入史”

 病痛,就在历史里

 缩小历史,以发现道德

 抛却“问题”,“复活”历史

 恶世界,乱作一团

 通达的老人,偶合的史学

 历史与戏剧之间的真实

到历史现场去

 靠什么“走出中世纪”?

 到历史现场去

 转图成史与史学新旧

 “游必有方”,还有点儿累

 “形容”历史

 经可以讲

 万古江河流向何方

 作为通识教材的通史书

传统究竟有几重

 明朝出了什么问?

 “启蒙”的山后风光

 学术史:流变、回归与失忆

 思想版图的考索及其他

 眼光居中,发现“联系人物”

 传统究竟有几重

 老上海的前世“多元”

知者是否自知

 欧阳修与“君子之勇”

 吾心也曾繁华

 从“小儒”到“中等社会”

 丁文江的“天时”

 1946,尴尬的蒋廷黻

 苦雨斋的温暖和晦暗

 知者是否自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张芝联先生的学术道路

 带走了一种学问和一派人生——阅读记忆中的朱维铮先生

试读章节

“启蒙”的山后风光

前些年,读王德威先生的《想象中国的方法》,记得一个鲜明的标题:“没有晚清,何来五四”。那时,还没有开始近代史的学习,但偶有涉及,心里也就先存了这八个字作为问路的石子之一。

继承、连续性的渐进发展抑或飞跃式的转折是关于“历史”的哲学命题,剪不断、理还乱,讨论起来却也饶有趣味。但如果是人为地将“转折”放入历史中,再加以无数人若干年的反复论证,言之凿凿,就又平添了几分复杂。如五行山一般,本为天外飞来一神物,却化石化土、积云积雾,与十万大山、人间世界融为一体,把无限风光隔于背后。你看不见,时间长了,自然地也就没有了看的念头,因为你满脑子相信山的另一面已经明明白白,而没有一丝怀疑。那就进入了关于“历史”的另一个话题——塑造,和由塑造导致的失忆。历史学中没有奉命揭批的高僧,想让那块平地恢复原貌,治史者就得不辞筚路蓝缕的辛苦,将山后的风光展示给人看。需要如此做将开去的工作有很多,“晚清”是一大块。从“晚清”到“五四”,这里面有多少“曲折”,多少“展开”,需要无数支如椽之笔细细描画。如果“辛亥”和“五四”隔不断望眼,那么,“清末”十年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它占了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又怎能不搞搞清楚。史家没有忽略这一点,关于“清末”的复原工作已经付诸努力并见成效,李孝悌先生所著《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就是一部佳作。

戏台上在唱兴学、立宪;茶楼里有人开讲“瑷珲庚子之难,,和《黑奴吁天录》;全天津的妓院老鸨、掌班被召集在一起听官员讲从良之道。这样的场面和我们心中“清末”的色彩多少有些不合拍。但“清末”的鲜活还不止于此。还有人到青楼给妓女讲解邹容的《革命军》;还有乞丐听了赈灾的演说,慷慨捐出所讨之款;还有一出名为《百合花》的戏,演绎的是异邦拿破仑三世时期王党和革命党的斗争;还曾有一个《马将牌改革议案》,设计的是刻有专制、立宪、共和名词的麻将,要“寓普通知识于游戏,以救国人之愚”。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一个高越激昂,理想色彩浓厚,而且动力十足的时代”。置身于这些真真切切的故事之中,再来品味作者的这句感言,心头会热起来,因为你看到了动人的风光。

风光的布景是国难。甲午之后,有“开民智”的主张;庚子年八国联军之难后,“开民智”俯身走向民间。于是,茶馆里仍然是互道寒暄,热茶一盏沏上后,听的却是邻邦朝鲜的亡国殷鉴;戏台上锣鼓照旧,传出来的却是《古田教案》《洋人残戮》的悲凄节拍。悲哀之后是反省。戒鸦片、戒缠足、破除迷信,甚至改革麻将,凡此种种,铺天盖地地演起来,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反省伴随着振作。实行宪政、地方自治、兴新学这些新主张、新举措也想让百姓都了解了解。当然,革命也没有缺席。所以,这鲜活的图景,由其形式观之,则新鲜有趣;由其背景和内容观之,则沉重足以让人窒息。合两者而观之,则为先民苦而思强的努力和生机而感动。越是能体会到当时的苦难,就越是能感受到当日风光之动人。

走得近些,风光中也有不那么让人满意的“瑕疵”。《白话新报》和善书放在一起供人取阅;宣讲所设在茶馆、戏园甚至庙庵,宣讲的内容当中也不乏因果报应、五行生克的旧玄理;启蒙的领导者则从官府、士绅、商人到新式知识分子、“志士”、革命党皆有囊括。

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中国的“启蒙”与“五四”对应的说法,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又总是被描绘成新旧两级不搀杂、不妥协的争战(近年的研究已有所改变)。所以,说到“启蒙”,似乎也就应该是除旧立新、有你无我的决裂姿态。我们被告知新思想不能完全摧毁旧堡垒,但这并不妨碍同时相信新与旧的截然两分。

……

P128-130

序言

生活的史学以及自序

(一)

或者又曰:“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其可歌可录者何限,而子唯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不已荒乎?”

余乃听然而笑曰:“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疏,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名花瑶草,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郁志未伸,俄逢丧乱,静思陈事,追念无因。聊记见闻,用编汗简,效《东京梦华》之录,标崖公蚬斗之名。岂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哉。”

客跃然而起,曰:“如此,则不可以不记。”于是作《板桥杂记》。

面对天下的大变化,余怀由生活感知历史,狭邪艳冶的传述关联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这就是历史中人的生活感。我们亦循此道方能回到彼时彼处,感知那个人、那段历史。

以生活感治史,是一种尊重当时逻辑而非“主题先行”的历史,是一种铺陈还原而非综合建构的历史,是一种认为天地玄黄、生老病死、帝王将相、饮食男女有枢机关联,都重要、都有趣的整体史。生活的,史学。在这里,“生活”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定语,是一种方法和态度,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觉,以及实践此种感觉的生活。

不是时代,而是时代的具体的生活影响了史家。陈寅恪先生有一句话已被治史者奉为真经: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然而,不从生活着眼,就无从体悟“真了解”的轨辙。如果你认为在寻章摘句中“神游冥想”就足够了,也许很难和很多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须知,不是抗战的大时代,而是困居香港的生活,才让寅恪先生读通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其实,每个人都在经由自己的生活感知历史。历史的学思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他部分互相影响。同一时代里不同生活经历的史家会有不同的史学,写出不同的历史。

遗憾的是,生活感如此润物无声,以致它虽然滋养了学术,我们却在“生活无意识”的状态下,轻而易举地用学术框架取代了生活感觉。于是,生活感便“日用而不自知”,潜流于下。

(二)

我想起“狐狸”与“刺猬”的著名区分。但生活与学术不同,学术也许因专攻而深入,生活却必然因丰富而精彩。

学术又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好友告诉我他在读自然科学,我问他为什么。“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知识结构太狭隘了吗?”这是个不大中规中矩的朋友,他会生活,他的问题冲击了我。

有一天,我没有从例行的道路穿过北大南门的小区,被另一条小路引着,我却看到附近电脑商贩聚集就餐的热闹街市,热气腾腾的生活再次震撼了我。

是的,我打开的门太少了,看到的世界是窄窄的一条儿,因为狭隘而抽象,竟致与真实不符。

这辈子应该多开几扇门,都体验一下,一定会各有各的精彩。

这就是生活的史学。

(三)

生活的史学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史学。

在正常化的社会中长大,耳濡目染历史平时的生活。从我们开始,有从容的心态,用生活的逻辑思考历史。抽象于生活之上的条条框框,我们不再奉为圭臬,也不大熟悉。我们是如此发自内心地探寻过去的人间烟火,也许“胸无大问题”,也许“抓不住关键”,也许“惑于表象”,但是没办法,异于祖辈、父辈的生活经验决定了视域的转换,幸好对真事实和真感觉的追求不曾含糊。

感谢前辈的努力,从乾嘉史学到年鉴学派,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史学,古旧的复活、新兴的舶来,30年间悉数在中国史学舞台上演。我们领略了,亦步亦趋过,也在兴奋消退中怀疑。多元史学的实绩更加丰富,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医疗史、儿童史以及全球史、区域史、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多头推进,“历史”不断在“大”与“小”之间调整。对历史之全貌有了一天多过一天的认识,办法也在一天多过一天地积累。在这基石之上,我们开始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兴趣:想必过去的那个生活世界很大,我们希望了解它。

(四)

收入本书的文章是写给稍为广大的读者群看的,所以都属“报章”体。希望这本书能够增加读者的一种阅读经验:就算看似严肃得不得了的史学著作也值得“圈外人”看,也能看得懂,并且有收获;如果读后发现这些著作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问题,也完全可以。现代史学貌似冷冰冰,但亦可亲、可感,最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去观照、考量,书中的好处会逐渐呈现;那些纸上似有道理但与真诚、真实保持距离的,也会现出原形。

坐在史学的边缘,带着生活的感觉,以“半学术”的水平和心态看历史、看历史书、看历史学家,既肤浅,也有趣。吾学也浅,“半学术”名副其实,不过也因此做了讨巧之事,就是想以“半学术”的浅显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写得漂亮的历史书。

话是这样说,真实情况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的块垒”。写书评是假,表达我对历史的想法是真。静夜里的想法来自生活的经验。读书、工作、读书,不断变化的生活形塑着我对历史的想法。没有时间用专业论文来表述的,就借着评介他人作品囫囵道出了。

然后,这些对过去世界的想法和做法,也陆陆续续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从我的生活中来,也滋润了我的生活。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源自生活,史学是生活的印记。历史学的睿智与生机,蕴藉于温润鲜活之中。

本书由若干书评汇聚而成。洋溢在作品中的敏锐感知、通透思维、隽永涵义、灵动笔触,将读者带入贴近生活而又充实丰盈的学术境界。

——邓小南

这是一本独特而有趣的小书。作者受过较好的历史学专业训练,复以“史学票友”自处,过着“见之于行事”的生活,自由地出入史学,说书、论世、知人,方能如此通达开朗、趣味盎然。他由此提出“生活的史学”,虽不是严谨的理论概括,却点出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面向,亦是人生的一种可能。

——罗志田

孙明不靠研究历史谋生活,是历史学界的损失。然而他这本书以优美的文笔让读者直接体会到历史写作中的生活成分,却不是每个职业史学工作者都能做到的。

——梁其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的史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222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5181015
中图分类号 K0-49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