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处安放的婚姻(旧女性与新文人的婚姻往事)
内容
试读章节

乱世的婚礼虽然简单,但繁琐的礼数却不能免除。

按照中国过年的风俗,张琼华和郭沫若结婚的时间正好是大年。在四川一带,保持着正月十五“送年”的习俗,一是表明春节结束了,生活从喜庆中开始恢复平静。二是将家中请回过年的祖宗送走,让他们也回到阴间正常生活。但1912年的大年十五,因为是张琼华和郭沫若结婚的大喜日子,家家户户不再把“送年”当作大事儿,而是更乐意去沙湾或苏溪分享新人的喜气。

在汉族传统的节日里,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元宵节是青年男女相会的节日,古时小姐平日待字闺中,很少出门,借元宵节灯会烟火之名外出,为自己物色如意对象。因此,正月十五这天也被赋予了自由恋爱的色彩,成为旧社会少男少女们相会的日子。宋人那首《生查子·元夕》词,其中的诗句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该词虽然略带感伤情绪,但抒情主体借元宵节与有情人相会却是实情。如果这天不是张郭的婚期,而是自由的元宵佳节,不知初次见面的二人,是否会借着朦胧的焰火,在月光下私订终身?

十五结婚,但十四是张家最热闹和忙乎的一天。正月里来是新春,但嘉定府的春天来得偏晚,张琼华和郭沫若结婚的时候,晚上还能感觉到丝丝冷意。柳絮还没有飘飞,秃枝上斑鸠的清脆叫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张家也早已热火朝天地忙碌开了。第二天女儿就要出嫁了,他们必须为她收拾打扮,把嫁妆打理妥当。好多亲戚朋友前来道喜送行,主人家要大办宴席款待客人。

张琼华出嫁前,要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听从母亲的劝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出嫁无疑是彻底失去了在娘家的身份,张琼华此去郭家,她以后再也不属于张家人了。想到在家生活二十二个年头的各种往事,想到以后未知的生活,张琼华心中自是惆怅万分。

由于郭家与张家隔得较远,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张琼华要在婚礼当天上午赶到郭家拜堂,必须头天晚上出门走一段路,中途歇息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再接着前行。所以,张琼华实际上比一般的姑娘要早一晚离开娘家。而郭家迎亲的轿子,也必须头天出发,第二天一早接上新娘往回赶,才能保证中午之前将新娘迎娶到家。

抬着新娘的大花轿进了沙湾,唢呐和锣鼓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不必说,婚礼的高潮就开始了。花轿到了厅堂前,郭沫若提着鞭炮在花轿前转三圈,目的是为了辟邪。待花轿抬进前堂,放在礼堂的台阶下面,郭沫若家的小辈要向轿门磕三个响头,新娘才会走出轿来。这似乎预示着婚后,新郎要忍让新娘,要肯向新娘低头,然而这个仪式的初衷在旧社会始终无法实现,没有几个女性能控制住夫君,让他们臣服于自己的三寸金莲。

正是这个迎接新娘下轿的仪式之后,郭沫若与张琼华之间的不幸婚姻开始了。张琼华的身子刚挪出轿门,郭沫若便看见了一双小脚,他的心里马上犯起了嘀咕。还好,此时他无法看见张琼华的全部长相,因为她头上顶着厚厚的盖头,让他保持着勇气走完后面的婚礼流程。

拜堂是婚礼中最神圣的部分。张琼华与郭沫若并立在神位下面的桌前,桌子上燃着一对大大的红蜡烛,证婚人让他俩转过身去,先拜天地。然后转身朝内,对着“天地君亲师”的神位拜祖宗。再接下来是两人相向而站,主持人让他们夫妻对拜。如此三拜,张琼华与郭沫若之间便算是有夫妻之名了。

拜堂之后是入洞房的仪式。虽然是在白天,但入洞房时郭沫若手上握着一根蜡烛,另一只手搀扶着张琼华,因为她蒙着头遮着脸,又是第一次入郭家,分不清方向。洞房里的家具都是从张琼华家里抬过来的,张郭两人并坐在床沿上,有人端来两小杯酒,两位新人先各喝一半,剩下的一半交给对方饮尽,如此算是比较文明地喝完了交杯酒。

交杯酒后是揭盖头的仪式,而正是这个仪式,让郭沫若更彻底对张琼华失去了好感。郭沫若在旁人的指点下,揭去了张琼华头上的纱帕,真实的张琼华便端坐在他面前。郭沫若此时才看清,他梦想中的理想新娘居然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看惯了省城里衣着入时的女郎,设计过很多美好的爱情画面,面对眼前这位拜堂成亲的妻子,郭沫若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爱她的兴趣。

等到拜谢完父母和宾客之后,已是傍晚。初春的天气依然很短,大渡河和山林间的雾气升腾起来,让白天显得更为局促。郭沫若折腾了一天,早就疲惫不堪,加上心中郁结的愁绪,他便躺在厢房的床上睡着了。

晚饭后闹洞房,郭沫若没有心情参加,任由张琼华一人应付着别人的调笑。母亲知道郭沫若的心思,对他加以开导,还拿出诸葛亮故意娶丑陋女子为妻的例子,来鼓励他去接受张琼华。末了还说,父亲为了这次婚礼,忙碌得都消瘦了不少,希望郭沫若体谅天下父母心。

郭沫若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厢房,回到新房里。那晚,想到“来日苦多”,他便独自一人借酒浇愁。至于新婚之夜他是否和张琼华同房了,郭沫若在自传里面没有详写,我们也不得而知。

P10-12

目录

引言:无处安放的婚姻

张琼华:郭沫若家中“一世的客”

 第一节 幽兰与百合的幻影

 第二节 小脚与猩猩的魔相

 第三节 等待中憔悴的容颜

 第四节 青丝变白发的相聚

 第五节 夕阳余晖下的亲情

朱安: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

 第一节 母亲娶回的媳妇

 第二节 绍兴空房的主人

 第三节 北迁的追梦人

 第四节 异乡的留守者

张幼仪:徐志摩眼中的“乡下土包子”

 第一节 缘定江南

 第二节 英伦婚变

 第三节 灵魂伴侣

 第四节 重获新生

 第五节 京城名媛

 第六节 徐家媳妇

江冬秀:怔住胡适的“河东吼狮”

 第一节 不断变更的婚期

 第二节 康奈尔杰出校友

 第三节 胡适的异国之恋

 第四节 小脚西服的婚姻

 第五节 怒吼斩断的情丝

 第六节 风雨人生同路人

序言

无处安放的婚姻

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历次变迁中,先天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被迫接受了不同寻常的生活体验。她们以一生的时间和幸福为代价,换回惨淡而悲痛的记忆,随之销匿于岁月的烟尘中,无人记取更无入追思。

五四时期的女性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以及新旧文化交替期的婚姻变故,成了她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部分女性遵循传统之道,在千年不变的婚恋模式中,过上了相夫教子的普通生活;她们或者幸福,或者不幸,但其婚姻却没有受到新文化的冲击。也有部分女性迎着初升的朝阳,在新文化的浪潮中奋力搏击,不仅勇敢地拒绝了传统的婚约,而且还执意追求幸福,成为“力挽狂澜”的新女性。比如石评梅、陆晶清或许广平等,她们艰难地离开故乡,兴奋地走进都市,终于寻得爱情的芳华。

但还有部分女性,她们的命运比起前面两种类型来说,具有被动的不可选择性,因而其命运似乎更为悲惨。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初,她们因为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按照旧式婚姻的流程步入了结婚殿堂,不想却深陷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也无法获得救助。只因为在新文化语境中,她们的“丈夫”西出洋关,或东渡日本,从此走上了彼此不同的生活道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时间与空间阻隔了交流,产生了距离,于是感情生疏冷淡,婚姻名存实亡。更重要的是,她们的“丈夫”在新思想的开导下,懂得追求自身的幸福,懂得欣赏和品味风花雪月的味道,于是舍下旧人,追随新人而去。

也许婚姻之初,在旁人眼中,她们嫁得有前途的好郎君,对方知书达理,何患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冷暖自知,她们自踏入夫家始,厄运便缠上了身,痛苦就推开了心灵的门扉。她们与“丈夫”之间,永远都是两条不相交汇的并行线,所有试图修好婚姻的努力都是枉然。风萧萧兮,长夜漫漫,韶华时光转瞬即逝。这些女性在无望的等待中,憔悴了容颜,在四季的轮回中,青丝变成了白发,但孤独的婚姻与绝望的心情从来不曾改变。

这部分女性的婚姻虽都以不幸收场,但却流露出些许差异。比如郭沫若之妻张琼华,她几乎是传统婚姻的典型祭奠者,一生与郭沫若相处时间不足百日,但却守着夫妻的名分,熬到油尽灯灭。期间,她经受的孤独和寂寞,她悟得的生命和情感之道,无人分享,无人聆听。张琼华凄然地离开了世界,她空壳的婚姻总算有个了断。

鲁迅之妻朱安则是另一类传统婚姻的牺牲者,她从南到北追随鲁迅,与“丈夫”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年,却依然过着无限孤独的生活。与张琼华相比,朱安的婚姻似乎有所改善,至少她可以与鲁迅一起生活数十载,而不是数十天。但其实二人的婚姻没有本质的区别,或许张琼华的情感世界还略胜于朱安,因为朱安与鲁迅平时根本没有交流,相见却不能相知,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而张琼华虽不能和郭沫若长期相见,但她在相思中会让婚姻呈现出温润的色彩,尽管只是海市蜃楼,却比婚姻一片死灰的朱安多了几许念想,正所谓相见不如怀念。1926年4月,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既然朱安没有在沉默中爆发,那她的婚姻只剩下死亡之路了。

徐志摩之妻张幼仪是新旧女性的过渡者,她代表传统婚姻的失败者形象,但同时却又是在不幸婚姻中奋力崛起的代表。张幼仪受命于兄长,与徐家少爷结婚,婚后育子夫家,新婚夫妇的日子平淡而真实。不想徐志摩远走美国和英伦之后,情趣发生变化,张幼仪千里迢迢奔赴欧洲,最终却等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从此,她滞留德国学习新知,后成为民国知名女性实业家,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启航。多年以后,张幼仪重新拾得爱情,从容而幸福地走完了余生。她曾携第二任丈夫游历欧洲,去到了当年居住的伦敦郊区沙士顿,但物是人非,时空转换,恍若隔世,她与徐志摩的婚姻化作碧水长天外的一朵游云。

胡适之妻江冬秀应该算是传统婚姻的代表,只是她嫁给胡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其婚姻才增添了几许新气象。与大多数传统婚姻一样,胡适与江冬秀之间也是承父母之命,然后二人波澜不惊地走完了婚姻的历程。但有所不同的是,江冬秀面对的不是一个传统男性,而是新文学大家和留美博士胡适。小脚如何与西服协调搭配?江冬秀曾面临被胡适“休掉”的危险,但她最终镇住了大博士,保住了自己的婚姻。或许这才是江冬秀的过人之处,她没有在旧婚姻中倒下,即便与新派人物“竞技”,也不占下风,而是实际婚姻的掌控者。

如此种种,当能代表民国新文化人物旧式婚姻中的女性,但却不能反映她们命运的全部灰暗与悲哀。曾几何时,我们在新文学作家的作品中,捕捉到高傲的气节,或者对社会现实无情的鞭挞;也捕捉到他们款款的深情,或者对尘世不堪的眷念。在岁月的风墙之外,我们今天谈论最多的,无非是他们在历史中最闪亮的瞬间,譬如那些经典的作品或者创造性的革命志向,又或者是他们浪漫的情怀以及非凡的人生经历等。

然而,人们很少关注生活在新文人身边的小脚女人,她们在传统婚姻的束缚下,没有幸福和自由可言。这群女性是旧道德的信奉者和坚守者,也是新文化的牺牲品。仔细缕析她们的生活,我们或许能够洞开一扇惊世耸人的门扉,里面住着不同寻常的女人,个个身上披着传奇的光芒,述说着无尽的哀怨和情仇。她们所经受的磨难,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惨烈。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那些意欲进入历史的人们,尚且可能被历史唾弃,更何况这是一群弱势的女性,她们就更难摆脱被历史掩埋的命运。边缘人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但边缘人的所见所闻却能道出历史的本相。这群难有家庭地位的女性,她们没有写作的能力,其翻滚的情思也就被无情地压抑在心中,无人理解。

写作此书,并非要刻意挖掘民国文人的野史轶事,并非要制造商业卖点,在文化荒芜的年代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只是想让人们了解到,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有那么多女性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牺牲,而她们的牺牲不能被后人视为“无谓”。换句话说,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说明那群在沉默中牺牲的女性,发出她们内心长长的叹息,表达她们在生活的重压下,走过了一段怎样不堪回首的情路历程。挖掘这群女性被遮蔽的内心,以及她们对生活、爱情、婚姻乃至生命的深沉思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剖析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样是本书的写作旨趣。

事实上,所有的牺牲都值得珍视,所有的沉默都值得品味。民国初年文人旧式婚姻中的女性,她们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温暖,她们看似一群被历史淘汰的悲剧性人物。但实际上,她们却成就了很多男性作家的事业,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伟大,映衬出新文化和新婚恋的光鲜与可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历史从来不会自己发声,它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民国初年,新文人旧式婚姻中的女性,她们的爱恨情仇,孤苦寂寞,以及鲜为人知的生活过往,究竟皈依何处?

内容推荐

《无处安放的婚姻:旧女性与新文人的婚姻往事》并非刻意挖掘民国文人的野史轶事,并非要制造商业卖点,在文化荒芜的年代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作者熊辉意在让当今的读者了解到,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有那么多女性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牺牲,而她们的牺牲不能被后人视为无谓。

深入开掘这几位旧式女性被遮蔽的内心,以及她们对生活、爱情、婚姻乃至生命的深沉思考,从另一角度去剖析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样是本书的写作旨趣。

编辑推荐

五四时期的女性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以及新旧文化交替期的婚姻变故,成为了她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然而由于封建传统的束缚,这些女性的命运大都具有不可选择的被动性,其中大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旧式礼俗步入了婚姻殿堂。

然而她们的夫君或东渡日本,或负笈欧陆、英美,从此她们与夫君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有试图修好婚姻的努力都成枉然,长夜漫漫,唯有青灯相伴。星移斗转,韶光易逝,这些女性在无望的等待中憔悴了容颜,但孤独的处境与绝望的心情从来不曾改变。

熊辉编著的《无处安放的婚姻:旧女性与新文人的婚姻往事》的写作旨趣在与深入开掘朱安、张琼华、张幼仪等几位旧式女性被遮蔽的内心,以及她们对生活、爱情、婚姻乃至生命的深沉思考,从另一角度去剖析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变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处安放的婚姻(旧女性与新文人的婚姻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7268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5151390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