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槛外读书/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立定脚跟做事,放开眼界观书。”有人说,一个作家要想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开卷读书的时间应多于写作文章的时间。《槛外读书》作者薛冰默默奉行数十年,既探索书本中的“旧世界”,也关注书本外的“新潮流”。文集分为“往昔风流”“当年学校”“今朝开卷”三辑,记录了他观察旧日学校,对话往哲先贤,反思中西文化交流的感悟和心得。

内容推荐

《槛外读书》是著者薛冰近十余年“槛外读书”心得的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所写多是著者关注与崇仰的近现代人物,誉为“往昔风流”;第二辑从师生、教材、校况等方面,追溯“当年学校”;第三辑是书评书话和对读书、藏书的一些思考。三辑共同的重点,则在于“西学东渐”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著者阅读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语言浑朴,时能察人所不察,言人所未言,从中也可以领略著者的读书方法与治学门径。

目录

第一辑 往昔风流

 魏源南京开新风

 走向世界的王韬

 《读雪斋诗集》与孙文川

 方志名宿陈作霖

 大变局中的文人《卑论》

 读罗继祖辑永丰乡人两种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南京学人夏仁虎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

 学术的整理与思想的“整理”

 “失而复得”的曲学大师

 《壶春乐府》与孙为霆

 顾颉刚艰难护古塑

 性自孤高情自真

 “情绪的散步”与沉潜

 江世荣稿本《文宗阁小史》

第二辑 当年学校

 从此做了角直人

 读《胡先骕先生诗集》

 忆程千帆先生

 春去不见来新夏

 《金陵文摘》

 《国立中央大学教职员名册》

 《南京市立中区实验学校概况》

 《金陵中学校刊(1937)》

 《南京钟英中学复校后第三届高中部毕业纪念册》

 关于施檗斋_先生

 《读书生活文选》及其他

 西学东渐:老话题与新方法

 翟理斯与《华英字典》

 《无师自通英语录》与横排本

 丁福保的《东文典问答》

 书院文化研究的新硕果

第三辑 今朝开卷

 《开卷》打开的窗口

 书房小社会

 为好书做嫁衣裳

 直把金针度于人

 藏书与藏书票

 且把书林岁月,细斟量

 其精,吴为最

 书跋的魅力

 “百年”之后当如何

 近现代图书版本研究值得重视

 碧山掠影

 跟随爱莲心读《庄子》

 中国妇女史的新视野

 重建理想,但不要乌托邦

 日常生活与历史真面

 闲话“乡愁”

后记

试读章节

走向世界的王韬

在中国近代史以至中国文化史上,王韬都是一个无从忽略的名字。

王韬,原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去香港后更各韬,字仲弢,一字紫铨,别署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出生于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的王韬,活了七十岁。而这七十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处于“四千年未有之创局”的剧变之际,面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吴县(今苏州)甪直人王韬不但幸运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人,而且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如果说十七岁那年,王韬以全县第一名考中秀才只是小试牛刀,那么在此后的人生途程中,他则拿下了多项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王韬在香港创办中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他自任主笔,成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后被整理成《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他还是第一位对欧洲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的这些“第一”,决非今天某些人为了创造所谓某项纪录而做出的无聊举动,他所做的都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情。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除了羡慕那个时代对有识之士的特别眷顾,更是无法绕开这些里程碑。

王韬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被打破与世隔绝状态的时代。突然面对剧变的时局,特别是面对一个崭新广阔的世界和一批虎视眈眈的对手,中国的统治者和文化人多有手足无措之感。许多旧式的文化人厌恶甚至无视这一事实,有的人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旗帜,试图重新恢复闭关锁国的旧秩序;也有的人认识到历史难以开倒车,却因为缺乏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对前途同样十分迷茫,只能得过且过。

当此之际,王韬却看到了这一变局中的有利因素,清醒地指出,这也是中国救亡图存的新机遇。他说:“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以磨砺我中国英雄智奇之士。”他认为只要能向西国“借法以自强”,不出数十年,就一定能与列强并驾齐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要求变法图强,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和郑观应齐名,被列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

在同时代人中间,王韬的人生道路也是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奇特的,焕发出浓重的传奇色彩。

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即中秀才的第二年,王韬到金陵应乡试名落孙山。他后来说自己“愤帖括之无用,年未弱冠,即弃而弗为”,从此绝意科举,在家乡致力于经史之学,设馆授徒。实际上,当时他未必就有这样的见识,而一次落第的挫折也未必能使年少志壮的王韬放弃“学而优则仕”的晋身之道。改变王韬人生道路的,应该另有原因,那就是他的上海之行。

王韬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位乡村塾师。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其父到上海教私塾,次年初,王韬赴上海探亲,立刻被这个“气象顿异”的新天地吸引住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接触到了基督教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麦都思。这时的麦都思,正在上海经营墨海书馆,出版宗教和科技书籍。按西方人的观念,这两种读物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不可缺少的。王韬是主动寻访到墨海书馆去参观的,他对墨海书馆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有趣,并且和懂中文的西人进行了交谈。这也使正在罗致人才的麦都思对他产生了兴趣。通过交谈,他对王韬的开明思想和文化素养都有所了解,也就有了请他参加书馆工作的意思。

王韬接受这一邀请,是一年多后的事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六月,王韬的父亲去世,同时又逢江南大水,乡民流离失所,王韬的私塾也散掉了,全家生活无着。正好麦都思再次派人来请他,王韬遂应邀进入墨海书馆,没有参加当年的乡试。此后,一方面是麦都思等洋人对他相当尊重,工作又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深,更重要的则是太平天国占据金陵,江南乡试连停数科,使王韬对于科举考试即便不放弃也无继续之可能;而太平天国败亡之际,他又因为与太平军的瓜葛不得不远走异国,所以王韬毕生之中确实只参加过一次乡试。

王韬在墨海书馆前后十三年,主要工作是翻译和编校书籍。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还没有出现学贯中西的人才,仅有时称“西译中述”者,即由粗通中文的西方人用中文说出书的大致意思,而由中文修养较高的中国人重新组织、修饰成文。在墨海书馆中从事这一工作的王韬、李善兰、管嗣复、张福僖等人,被后世研究者誉为近代中国的“科学前驱”,而王韬是其中进入墨海书馆最早也最年轻的一个。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李善兰在数学上、管嗣复在医学上、张福僖在天文学上,都学有所长,进入墨海书馆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后来能成为某_方面的专家。只有王韬,初进馆时还是二十来岁的青年,于自然科学方面一无所长。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成为专家,却成了综合介绍西方学术文化的大家。

P6-8

序言

阅读与你、我、他

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多种需要,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阅读又是人为的,要对“有字书”和“无字书”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再生产,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人文力,提升真、善、美的境界。那么,阅读与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我认为,阅读,作为一种言语技能,属于认知、行为科学,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又归属于情感、价值领域,有其浓厚的人文精神特征。通过阅读,读物的客观属性满足了读者的主观需要,这就产生了阅读的价值。阅读价值即指阅读主体(你、我、他)和阅读客体(读物)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程度。

中国历代文人都曾依据各自的读书实践,发表过各有特点的见解。杜甫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韩愈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宋真宗赵恒以其“九五之尊”而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通俗形象地把古老的“学而优则仕”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因而广为流传,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如范仲淹云:“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王安石云:“开编喜自得,一读疗沉疴。”苏辙云:“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王夫之云:“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张维屏云:“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整合上述古人的观点,可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求知开智、养德修身、审美求真乃至治国、平天下。这种兼顾世俗功利和精神文明功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阅读的价值,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启迪。因为如果以“阅读”为圆心,向四面八方360度辐射开去思考,则不难发现,阅读对“完善读者自我”和“建设社会文明”有着说道不尽的好处。

一方面,阅读可以哺育学习,蓄积写作,升腾理想,求取知识,开发智力,树立道德,体味美感,保养身体,萌生创意,丰富生活,寻找爱情,建立家庭。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读者个体所具有的方方面面好处。另一方面,阅读可以导引人类开启文明历史,实现文化交流,振兴学校教育,推进科学技术,扩大网络传播,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繁荣,施展军事雄才,维护法律尊严,学会治理国家,增强民族素质。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种种好处。

我的期待是,通过对阅读价值的充分阐发,以动员更多的“自然人口”转变为“读书人口”,为营造“书香社会”创造条件。我们希望阅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权利,而阅读要从娃娃和学生抓起,因为他们是让未来更美好的主体力量。

其实,读书人读到一定阶段,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感,会自然而然地超越现实生活的琐屑,而借助想象力翱翔在理想的时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他认为:“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其哲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而高明的阅读会不断地改变着人生。

心中寄托着为芸芸学子插上书香翅膀的良好愿望,一套12本的“校园书香阅读文库”在主编徐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崔波(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与执行主编骆玉安(郑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携手合作下,即将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注意到,入选各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作息于校园内外的作家、学人、教师和图书馆馆员,有的还是全国知名的读书人、藏书家和阅读推广人。我相信,这一文库将在包括“华夏书香校园”建设在内的全民阅读促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曾祥芹

2015年3月23日叙于河南师范大学

后记

我给这本集子取名为《槛外读书》,并非谦逊之词。因我早年失学,没有得到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因而只能徘徊在学术殿堂的门槛之外,自己摸索着,读点杂书和闲书。

尽管当年,我并非不想参加“高考”。

一九六六年,我在南京金陵中学读高中二年级。金陵中学为在升学率竞争中夺冠,与南师附中明争暗斗多年,校方把我们那一届视为“翻身的一届”,中考时挑的都是尖子生,在高二就学完了高三的课程,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复习迎考。然而,“文革”开始了。取消“高考”的消息传来,我心中确实有过失落,但也不无一种解脱的松快。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靠前,但“家庭出身”却靠后,当时政审何其严格,限考规定甚多,某些成绩不如我的人将来进入的学校会比我更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至于取消“高考”是不是能让大家平等地站在社会人生的起点上,像我这样的中学生,当时是考虑不到的。

事实上,结论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我连“红卫兵”都没有资格参加,只能参加“红外围”;“大串连”是伪造了红卫兵证偷跑出去的。此后不断有同学参军离校,我只有下乡插队一条路可走。几年后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群众推荐”是第一关,可无论在农村的表现如何好,总是推荐不到我。

我终于明白,无论“高考”有多少不合理之处,有“高考”总比没有“高考”好啊!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其时我已“招工返城”,成了南京钢铁厂的二级工,但这并不影响我重圆“高考梦”。然而,我最终放弃了。因为在复习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已没有了十七八岁时的那种敏锐,失去了那种举一反三的透彻。

那一年,我已二十九岁,比应届毕业生大十一岁。而这十一年,不但是人生宝贵的青春岁月,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年华,是人生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段。错过了这十一年,就算考上了满意的大学,在未来的学术途程中,也已经处于劣势。“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浪漫。

我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众多文学杂志的复刊和“文学热”的兴起,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条新路。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年龄大而阅历广可以说是一种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借文学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经历过“文革”这样的民族劫难,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榜样力量对我有太大的魅惑力:救助人的精神更重于救助人的肉体,改变社会的命运更重于改变个人的命运。尽管这思维方式不无“文革”的痕迹,但我毕竟已在有意识地挣脱那束缚。

从事文学创作,同样需要读书。

所幸我不怕读书。

少年时代,家境清寒,社会资源贫乏,除了读课外书,就谈不上有什么娱乐;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只能从读书中得到满足。父母的收入尚不敷家人糊口,买书自是不敢有的奢望,只能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从初中到高中,我与学校图书馆的老师关系都很好,可以得到进入书库挑书的优待;暑假里勤工俭学,也是在图书馆帮着修补旧书。而那满室满架的图书,更刺激着我的阅读欲望。当时读了些什么书,现在多已没有印象,但那几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却让我终身受益。

然而,正当求学之年,我却面临着最黑暗的“书荒时代”,长期的无书可读,导致了极其严重的精神饥渴。一九七六年,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二十二元,星期天就跑去新华书店,可上上下下转了半天,眼空无物,最后花五元买了一部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部书我是认真通读过的,所以后来再听“教师爷们”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忽悠人,总觉可笑。

读书的黄金岁月,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每个月领了工资,都会揣十元钱,去新华书店抱回一叠书来;后来写小说,又有些稿酬收入,就更是买得理直气壮。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对什么都想读一读、看一看。记得是一位.日本作家说过,要想让自己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读书的时间应当多于写作的时间。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默默奉行,果然有事半功倍之效。当年同起步于文学之路上的友人,如今多已辍笔耕,我尚能时有新作,应该也是得益于此。

与写作相比,读书其实可以算是一种享受。古人有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位好老师,往往有种种障碍,然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自由地向前辈先贤求教,与中外哲人对话。尤其在当今这个浮躁成为时尚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欲望总是在试图取代理想,读书除了能增长学识,更可贵_的是精神上的滋润,有助于我们保持心理平衡,超脱尘世纷争,快乐而健康地生活。

收在本书中的这些文章,是近十余年来槛外读书的心得与体会,多是未曾结集出版的,少数曾收入已出文集者也多有较大幅度的修订增补。书分三辑,第一辑是我所关注与崇仰的近现代人物,誉为“往昔风流”;第二辑从师生、教材、校况等方面,追溯“当年学校”;第三辑是书评书话和对读书、藏书的一些思考,取为“今朝开卷”。三辑共同的重点,则在于“西学东渐”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闭门读书,不等于不问世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兴起一场持续多年的城市文化特色大讨论,我通过读书与读城,陆续写出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金陵女儿》《南京旧闻》《消逝的南京风景》《清凉山史话》等十余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老城区改造”,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面貌急剧丧失,引得有识之士议论纷纷。南京城经历了怎样的成长途程,其间有什么经验与教训?今天的城市发展,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带着这些疑问,我一边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一边进行实地考察,在南京市规划局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部专著《南京城市史》,通过梳理两千五百年来南京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特别是对现当代历次城市规划的反思,归纳出一些重要经验,如跨江面海发展的传统,功能分区明确的特色,尊重尿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同时,我也发现,南京城市建设的多中心,决定了南京城市文化的多层面,在既往较受关注的秦淮文化之外,有理有据地提出了清凉山文化的新概念,提出南京文化属于多层面、多中心的多元文化,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南京城市文化开辟了新思路。

二〇〇一年春,我乔迁新居,有了稍宽敞的书房,得以将一_万多册藏书做一整理,中外文学书籍有两千余册,南京地方文献四千余册,明靖史料三千余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王稼句、徐雁先生鼓励下,对书话发生兴趣,由读而写,且不能不涉及书自、版本研究,这类被人称为“读书之书”的,渐成规模,有了近千册。此外还有几个小专题,如爱屋及乌有意识地搜求前辈文人流散出来的签名本,号为“旧家燕子”;因读《吴歌甲集》而迷上民歌,留心收集各种民歌资料;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训影响,收罗古今旅行图书以作“卧游”;从关注中国古籍插图本,延伸到外文原版书籍的插图本;再就是自八十年代初迷上中国、古代钱币,在实物收藏及鉴赏之外,亦重视相关文献的研读,钱币学重要著作大体齐备,并延伸到货币史、金融史;凡此种种,各有近千册。

通过这次全面清理,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读书人,我的书都是为阅读而买。只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兴趣发生变化,而我又好奇心重,才造就了现在的藏书格局和规模。从那以后,我不再参加藏书界的活动,而将精力集中在读书和写作上。

二十世纪,中华文明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败坏,而我正是后半个世纪的目击者;今天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必须付诸长期、细致、脚踏实地的艰巨工作。我们这一代人,既因“十年浩劫”丧失了最好的求学年华,注定已难登学术堂奥,但是做一些拾遗补阙的工作尚属力所能及。我遂设想以藏书的各个专题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回见微知著的探索:题目宜小,探讨则力求透彻,至少也要达到承前启后的水准,才不枉此行。就像打井一样,只要挖掘够深,总可以渗出点水来,或可供人解一时之渴;即便打不出水,成为一个空洞,也可以让被压抑太久的传统文化板块透透气。倘若打开的井眼够多,竟至于串连成线、星罗成局,也未可知。

我的阅读和写作,也就成为环绕着这小小奢望、的一种实践。如列入第一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中的《插图本》,借民国年间旅行图书为时空隧道的《纸上的行旅》,深入品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钱神意蕴》;比较满意的是《版本杂谈》,以实证的方式,第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做一了系统阐述,就算是“狗尾”,毕竟给中国图书版本学续了一个“尾巴”。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目标更为明确,遂后又选择中国民间歌谣这个题目,上承二十世纪初北京大学前辈们开拓的事业,在《风从民间来》中,第一次对中国民歌史做了完整的梳理工作;借插花为媒介,对中国传统士人文化进行反思,写成《拈花》;简述中国笺纸、书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渊源,下追变异,写成《片纸闲墨》。这十余年里,我能出版书话和文化随笔三十余种,与有效利用个人藏书是分不开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每一次的专题写作中,都会感到原有藏书的不足。不能全面掌握材料,就谈不上客观、严谨地进行研究,所以不得不千方百计补充新书。结果是家中再一次书满为患,总数超过两万册。每当要进入一个新的专题,就得把堆积如山的书整个倒腾一遍,找出相关的材料。

当然,这种专题图书的写作,其难处远不止于资料的搜集,更在于对资料的分析和思辨;不在于知其然,而在于知其所以然,追索各种现象背后致其发生与变化的原因。其间时时会面对的,是因袭旧说的诱惑;时时需克服的,是提出新见的艰难。因袭旧说自然省事,可旧说不免被新的材料所打破,亦不免被新的社会意识所激扬,除非你有意对新材料、新思维视而不见。而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新见解、新观点,都须有翔实的材料为依据,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前人的论述,从文字到图画到所有相关的实物,都须细加斟酌。这固然要比写那种随意浏览式的书话费力得多,然而,正因为历艰涉险,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与写作的动力,所以在我有生之年,仍将不断向新的领域去开拓。

二〇一五年元旦于金陵止水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槛外读书/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523367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514462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