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卷絮语/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为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开卷絮语》分为“书苑撷英”、“书林采叶”、“书香追梦”三辑。作者甘其勋职退人不休,积极关注并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读书不倦,笔耕不辍,不断评点文学精品,博览艺术佳作,追寻书香之梦,从而以切身体会真切地证明了乐读改变人生,悦读可以丰富人生,“越界阅读”则可以升华人生的道理。

内容推荐

《开卷絮语》的作者甘其勋是语文教育研究者,又是作家和阅读推广人。作者将其近三年来发表在《图书馆杂志》、《山东图书馆学刊》、《名人传记》、《语文学习》、《悦读时代》、《大河报》等报刊上的书话、书评、读书随笔,以及在河南、河北、江苏等地所做的演讲结集成书。本书按内容大致分为三辑:“书苑撷英”收入对莫言、杨绛、李佩甫、余光中、马尔克斯等名家文学作品、文学评传、文学回忆录的阅读感悟;“书林采叶”收入对周有光、王蒙等文化名人,启功、齐白石等艺术大师作品欣赏的偶得,涉及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摄影等;“书香追梦”是对全民阅读走向的关注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见解。可与大学生、语文教师和读书爱好者分享读书、品书和写作读书心得的无穷乐趣。

目录

第一辑 书苑撷英

 莫言空前与绝后:叶开的《莫言评传》

 沧浪水清可濯缨:杨绛的《洗澡》

 草民拼搏众生相:李佩甫的《生命册》

 似梦非梦幻亦真:阎连科的《丁庄梦》

 创新文体“非虚构”:乔叶的《拆楼记》

 职场百态“堪绝倒”:周实的《闲人外传》

 无悬念的畅销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时代要你来带路”:余光中的咏屈原诗

 淡泊名利甘奉献:任玉岭的《中华三百名城颂》

 高山仰止惊喜旅:方方的《客观》

 同阅一卷各领奥:金安平的《合肥四姊妹》

 盗火摆渡为苍生:向翻译家致敬!

 “奇书不厌百回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第二辑 书林采叶

 “椽笔丹心撰华章”:周有光的《朝闻道集》

 历尽坎坷成财富:王蒙的《中国天机》

 “家国情怀”当珍惜:资中筠的《士人风骨》

 “绝代天姿学力深”:启功的《论书绝句》

 中国绘画入门书:王概的《芥子园画谱》

 匠心独运多姿彩:西泠印社的《晚清民国六家印谱》

 “生命清澈的回声”:肖复兴的《音乐笔记》

 镜头定格真善美:王成法的《读ING》

 百岁老人出奇书: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

 胡同消失沧桑叹:况晗的《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

 挥毫不辍老画家:《史正学书画集》

 英年早逝一书生:伟弟的阅读书单

第三辑 书香追梦

 结缘世界读书日

 全民阅读播香火

 社会责任勇担当

 期待更多阅读新导刊

 郑州书香何处寻?

 郑州书香再寻觅

 阅读论坛智者声

 两地书价对话录

 新课标有新精神

 旁观者清谈语文

 “壮士断腕”显决心

 阅读教学“多”与“少”

 语文教育贵在“真”

 百年校园翠柏赋

一生阅读,一世笔耕(代后记)

试读章节

2014年10月,60集电视连续剧《红高粱》同时在四家电视台热播,把已渐趋沉寂的莫言热再次点燃。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国内,一时举国欢腾,亿人称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终于找到一个喷发口,各种媒体开足马力,拼命宣传。莫言作品立即登上畅销书榜首,书店的存货一天售罄,各家出版社连夜加印,争相出莫言全集。一家网站的标题:“你还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那你就OUT了!”人人说莫言,语意各不同,居功者有之,点赞者有之,吐槽者有之,羡慕嫉妒恨者亦不乏其人。在众声喧哗的言说中,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大河报》的新闻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一语双关,暗示莫言并非获此奖的第一人,因为2000年高行健以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籍华语作家,又预祝今后还会有中国作家获此殊荣。

当时我为莫言热加了三根柴火,泼了一瓢凉水。

第一根柴火是10月12日让我主编的《作文指导报》的初中版、中考版和《初中生阅读》的编辑各组织一个整版祝贺莫言得奖,向初中生读者宣传莫言。版面主要内容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获奖感言摘录,作者简介,《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蛙》三部代表作品简介,相关链接“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根柴火是我发了博文《莫言获奖,重读旧文》。此博文已收入我所著的《甘其勋自选集(下卷)》。博文的观点:莫言获奖,可喜可贺!中国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巴金、李敖都先后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莫言终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第一人。有人说,比莫言还要好的中国当代作家至少还有七人,但我认为,莫言得奖,是实至名归。

在8000字的长文《拨开魔幻的迷雾——评(百年孤独)》开头我就指出,《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在我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对一些作家开始产生影响。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我指出,《百年孤独》在艺术上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有魔幻手法、象征手法、神话色彩、“未来视角”。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我指出,魔幻现实主义值得我们了解、分析、研究和N-N‘,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首先,文学的创新必须坚持民族化;其次,创作风格应该提倡多样化;再次,表现手法必须趋向现代化。在文章中我还提出,事实上,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坛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批作家借鉴西方现代技巧,给作品带来新的面貌。如王蒙的创作对象征、荒诞、幽默、变形、意识流等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近期带有魔幻色彩的作品,亦屡有所见。如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写一位饱学之士在泥沼中先后被化掉了脚、腿、身子,最后只剩下一颗有思想的头颅;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章永磷与大青马对话,与施耐庵、马克思问答;邓刚《全是真事》中的老宽,是一位胶合板似的扁形人;刘心武的《无尽的长廊》,写到长生不老药引起的社会动荡。1985年异军突起的莫言,则直言不讳地承认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所有这些,不论其成败得失怎样,其探索精神是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

我在上述博文中引述了莫言给自己订的4条创作准则,20多年来,莫言按照那四条理念埋头写作,走自己的路,“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创造了一个世界”。莫言不但没“死”,还终于成为第一人。

第三根柴火是我也赶时髦,加入抢购大军,先网购了莫言的《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2012年11月第7次印刷,可见当时出版社借莫言赚得盆满钵满)。上海文艺出版社当时出版了莫言的一套书,包括《红高梁家族》等11部长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等两个短篇集,《欢乐》等3个中篇集,应该算是收集得较全的,但我只买了《蛙》,因为据说莫言获奖与此书大有关系,而我还没读过。其后我又买了另一家出版社的《莫言全集》。说是全集,其实只收人了莫言的《丰乳肥臀》等八部长篇小说,不过倒还都是莫言的重要作品。因为我知道莫言的作品没有一部是在这家出版社首发的,所以略去其名。让我自鸣得意的是,通过朋友很快拿到了叶开的《莫言评传》的新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2012年10月第3次印刷)。

我泼的一瓢凉水则是2012年10月15日发的博文《孩子不宜读莫言》。我认为莫言的主要作品不是写给未成年人看的,因此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劝告中学生不要盲目赶时髦去争读莫言,知道有这么个大家就行了,待成年后仍有兴趣再读不迟。当时看到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巴不得自己的子女像歌星、影星似的一夜成名。岂不知莫言并非文学的暴发户,之所以成为莫言,有他超常的天赋、强大的内在动力与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

与此同时,我重读《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等,新读《蛙》《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酒神》《檀香刑》《食草家族》《生死疲劳》等莫言的长篇小说,大约到2013年6月,我读完了他的主要小说作品,以及部分散文、演讲,还及时下载了网上评论他的不少文章,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现代文学学者温儒敏教授评《蛙》的论文。

现在看来,我的话略有片面。并非莫言的所有作品孩子都不宜读,那些描写暴力和有“重口味”的文字确实不宜让小学生阅读,而其带有自传性的《透明的红萝卜》《枯河》《铁孩》,以及他自述成长过程的散文,对孩子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都有正面作用,不但可读,而且大有裨益。

P3-6

序言

精英读者的资质和担当

打开这本《开卷絮语》,缕缕书香沁人心脾。这是老友甘其勋近年来在《图书馆杂志》《山东图书馆学刊》《中小学教材教学》《语文学习》《名人传记》《悦读时代》《大河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读书随笔的结集,也是他继《甘其勋自选集》之后的第五本文集。该书分为“书苑撷英”“书林采叶”“书香追梦”三辑,抒发了作者“一生阅读,一世笔耕”的读写情怀。

现代学人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阅读生活习惯?我有一个总体设计,那就是“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文化新理念。作为阅读客体的“书”,按读物存在形态分,大体有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三种,它们构成了“阅读的外宇宙”。作为阅读本体的“读”,按阅读方法效率分,基本有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术,它们装备了获得各种效度(深度、广度、速度)的“阅读武库”。作为阅读主体的“人”,按读者智慧水平分,大致有大众读者、职业读者、精英读者三类,他们组成了“书香社会”的读者大军,每一读者“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四重视界又拓展出“阅读的内宇宙”。

能写出精粹书评、书话、读书随笔的人,一定是读者大军中率先垂范的前锋,是书山登高、文海)中浪的精英。用阅读的科学理论对照本书作者的阅读实践,我敢断言:甘其勋不愧为引领大众阅读的精英读者。

一、精英读者应该是“文章、文学、两栖文体”的全息阅读者

文字作品大别为文章和文学两大类文体,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庞大的“两栖文体集群”。除了文学编辑和文学批评家以文学阅读为主业外,一般读者通常是业务读文章,业余读文学。志在“博物君子”的甘先生却不分忙闲,总是神游在文章和文学两个文字天地及其交汇区,追求着实用和审美的双效应。本书作者的几十篇读书随笔所涉及的文本,“书苑撷英”中有中外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也有传记、游记、作家评传、文学回忆录等文章作品;“书林采叶”中有时评、学术专著等文章作品,也有杂文、艺术(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摄影)鉴赏等两栖文体。作为河南省中学语文教研员,甘先生的职业阅读主要是对文章的实用阅读。如全面评介小学12套、初中8套、高中必修与选修各5套,中专教材、教参、读本、练习册16本和《大学语文》14个版本,总计420多册语文教材、教辅书,该花费多大的阅读量,需要多高的鉴赏力!作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业余阅读又钟情于对文学的审美阅读,尤其关爱文学“豫军”的名作。且不说他早年主编的《河南古代文学作品选读》(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本)和《我们光荣的名字:河南人》(中学语文地方教材),单看他近年对多部文学名著的评论,特别是对李佩甫《生命册》的独特感悟(用塔群式的结构,追溯中国社会50年来时代与生命蜕变的心灵史),对阎连科《丁庄梦》的激光透视(一部卡夫卡式的中国荒诞现实主义的力作),对乔叶《拆楼记》“非虚构”小说的两栖解读(揭示“纪实小说/小说纪实”这类交叉文体的特质),还有对周有光《语文闲谈》《朝闻道集》等杂文的双重领悟(内容是语文短论、时评,文笔又富有艺术性),对杨绛《洗澡》、叶开《莫言评传》、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慧眼卓识,就知道他是实践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的高手。

二、精英读者应该是驾驭“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全能阅读者

甘先生作为语文名师,充当着“阅读导师”的角色。为了全面追求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承继和发展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传统,甘先生曾与我联袂主编《快读指导举隅》,在阅读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体建构中,向语文学习的师生做了阅读技法的长期辅导。对于细研深思的精读、以声传情的朗读、烂熟于心的诵读、提纲挈领的略读、见形知义的默读、闻声解义的听读、一目十行的快读,他都能在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做出典型的示范。而《开卷絮语》不过是他运用“一条龙”阅读法取得的一个小小果实。

三、精英读者应该是“阅读一悦读一越读”的创新阅读者

甘先生深知“阅读是读者素质自我改造的过程”,在“爱日以学”的“阅读”体验中享受到“悦读”的快乐,在攻读经典的精神拥抱中蜕变成高度自由的“越读”者。他十年前创办《快乐阅读》月刊,大概是最早传播“悦读”理念的;他的笔名“甘辛”寄寓着“乐在苦中”的哲理;他的专论《阅读孕育创造》,以几十位中外科学家的案例,阐明阅读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之一。2005年,我在《图书馆杂志·悦读时空》专栏发刊词中曾表白:“愿大家都成为一个由‘阅读’而‘悦读’的人。”2009年,看到郝明义《越读者》中“没有越界不成阅读”的话,我会心地笑了,这不就是“左书右网”时代的“越读”新概念吗?然而“越界阅读”不只是跨越纸书的界限进入网络世界,还应是跨越“有字书”的界限进入自然和社会这部“无字书”的大世界。只有在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之间来回穿梭,让书本与实践循环验证的“神游者”,才是真正彻底的“越读者”。看甘先生的每篇随笔,并不局限于对一本书的阅读,而是联想丰富、旁征博引,大都涉猎一批书、一群作者,由此可以领略其“阅读一悦读一越读”视野的广阔,视界的高远。

四、精英读者应该是用阅读学引领大众阅读潮流的推涛鼓浪者

甘先生身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受聘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指导委员,他为践行阅读学会的宗旨——“振兴阅读科技,强化阅读教育,培养读书种子,营造书香社会”,自觉用阅读学引领大众阅读潮流,不遗余力地推涛鼓浪。他把“书香家庭,亲子共读”当作起点,把书香校园和书香城市建设看作重点,每逢“世界读书日”,为营造郑州的书香氛围广造舆论;在“书香追梦”中,他特别写出《结缘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播香火》《社会责任勇担当》等文,并著文推介《今日阅读》《悦读时代》《水仙阁》《尔雅》《阅微》《书林驿》《行走南书房》等阅读导刊;他还在郑州、石家庄、南京、杭州、喀什等地向高校及中学师生宣讲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些作为都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同人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甘先生配合“北王(余光)南徐(雁)”,致力“书香追梦”,不愧是全民阅读的有力推广人之一。

五、精英读者应该是“读写比翼双飞”发展战略的先知笃行者

“40后”的甘先生伴随其阅读生涯,已发表《打开书本看世界》《得阅读者得“天下”》《书巢飞出金凤凰》等800多篇文章,写出近200篇博文。他标举二月河精读了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几千年来的几百部古籍,才别出心裁地写成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大帝王系列长篇小说,来证实“生活并非创作的‘唯一源泉’,阅读也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同时表明,“文章阅读”养育了“文学写作”,书巢能飞出金凤凰,文海更会腾起巨蛟龙。他赞赏莫言热爱读书、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告诉学生:年纪小时记性好,读书练笔要趁早。

甘先生“一生阅读,一世笔耕”的情志和笃行,落实了“读写比翼双飞”的阅读学发展战略,堪称所有精英读者的先锋,大众读者学习的榜样。只有不断用个性化写作来总结个性化阅读成果的人,才有资格称为“精英读者”。

是为序。

曾祥芹

2014年国庆节

后记

一生阅读,一世笔耕

我曾发过一篇博文,大意是关于网上流行的“1314”——一生一世,那是年轻人美好的誓愿。而对我而言,“1314”似乎另有含义。我还收到过浙江省海宁市图书馆寄来的一期《水仙阁》,封面画是沈红茶先生(1902—1985)的《读书图》,一位头戴草帽的老人骑在牛背上读书。《大河报》还发表过拙作《老画家》,种种巧合,是不是都在暗示我“一生阅读,一世笔耕”呢?

回顾走过的人生路,自诩“一生阅读,一世笔耕”似乎亦不算夸张的惊人之语。70年来的读写经历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为成长而读写,为生存而读写,为发展而读写,为健康而读写。

为成长而读写(1945—1957)

1945年8月我3岁半,父亲英年早逝,中师毕业的母亲重执教鞭,我无人照看,就混迹于教室,装模作样地认字、读书。1949年4月我刚7岁,家乡解放。10月1日全区群众集会庆祝开国大典,老师事前写好演讲稿,我作为代表上台背诵而大受好评。校长一时高兴,让我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1951年9月我9岁半,从农村小学考入省立中学初中部,同届同学比我大4—10岁。那时为省9角钱车票,回家一次要往返步行50公里。想买一本名著,至少得饿3天肚子。好在课外活动可以泡图书室,星期天可以去蹲新华书店。早饭后,穿过一条不宽的小街,钻进光线暗淡的书店,挑出一本大部头,找到临窗的角落一蹲,恍惚间早已飞越关山远渡重洋,漫游于俄罗斯广袤的原野,或者攀上了巴黎圣母院高耸的钟楼。直到被撵出店门,才发现已是暮色苍茫。《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教我懂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西游记》为我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大门;《唐诗三百首》令我惊叹汉文诗章的优美典雅;《宇宙》让我向往乘风飞天揽星月……由爱读到学写,我成为学校少先大队办的墙报的主笔,从撰文到抄写,从配图到张贴,大多是我一人包揽。

1954年9月我13岁半,考入省立重点高中。当时梦想当作家,课余尝试写小说、诗歌,居然有两首小诗在县报发表。1956年进入高三适逢教育改革,语文教材分为《文学》与《汉语》,我们从“关关雎鸠”“吾将上下而求索”读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老师又是饱学之士,一节课的教案有数十页,课堂上讲不完,我也没听过瘾,课后就跑到老师住室把教案借来抄录。这一年系统的古代文学熏陶,为我打下了较扎实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也使我学到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从混进课堂到高中毕业,11年间读书伴我成长,并开始习作,让我终身受益。

为生存而读写(1957—1987)

1957年8月,我接到山西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与我的志愿南开大学中文系差距太大。少不更事的我,赌气放弃了入学机会,准备来年再考。谁知一个月后,我就站在村级小学四年级的讲台,开始了教书生涯。

30年间,我在家乡的10多所农村中小学辗转任教,足迹遍布所在县域的每个学校。虽然豫南山区经济和教育双重贫困,但我勒紧裤带踏上自学之路,因为一天不读书就像少了点什么。读一本书,就像打开了知识宝库的一扇窗户,读的书越多,眼前的天地越广阔。

1958年我16岁,在一所公社学校当六年级班主任。当时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住校,我除了教语文和农业中学的历史课外,还经常带领学生到10多里外的大队挑回稻谷自己碾米,背回萝卜当菜肴。虽然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但我躺在床上还是坚持翻翻书。有一晚,书本打翻自制的简易煤油灯,引燃床单烧疼了腿,我才惊醒。

1959年初冬的一天,我从70多里外的学校步行到县城,买到夜间回家的火车票后就到新华书店蹭书看,意外发现泰戈尔的《戈拉》,如获至宝。那个冬天对我、对家乡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严寒、严峻甚至严酷的。但我在如豆的油灯下,搭着如铁的薄被读《戈拉》。感谢《戈拉》像严冬里的一把火,烧得我心里暖融融的,让我凭借精神的力量抵挡住辘辘饥肠,幸运地躲过了“非正常死亡”。

1960年3月,为了秋后在小学开设俄语课,县教育局选派我到开封师院进修,也算圆了我的大学梦。住进“飞机”形的十号楼,走进飞檐翘角的图书馆,我像饿汉扑向面包,在书海里尽情吸吮甘甜的乳汁。那半年我常与学员一起拉车往校外农场送粪,下乡拔草、割麦,但课余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还被讥为“走白专道路”差点遭批判,却大饱了眼福。当年暑假,我和同事开办了半个月的教师俄语速成班,却接通知小学不再开俄语课。于是我留在县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教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学中师语文。我们每周前几天在县城备课,周六上午我用4个小时步行60里到第一个教学点,下午上完课,连夜赶到30里外的第二个教学点,周日吃完午饭后再赶到20里外的第三个教学点上下午的课。有一次淮河结冰,幸好遇到牧童牵牛过河,让我爬上牛背才免受冻之苦。另一次却没牛可骑,只好脱掉棉裤膛冰水过淮河。艰苦的巡回授课,锻炼了我摸黑走夜路的胆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多年来我的研究重点也在文章读写,特别是阅读上。我参与或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文章学教程》《语文美育研究》《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阅读学新论》《快读指导举隅》等。重要文章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述评》《作文教学改革刍议》《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试论编写语文教材的理论依据》《阅读中的创造能力培养》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996年至2000年,我率先独自主持了河南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下面有18个地市的36个子课题。写出《探索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由中央教科所评审顺利结题。我主张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习言语,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开发学生五种学习潜能: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

在省教研室的15年,除努力履行职务外,我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几百篇。1995年出版个人论文集《语文教育论文选》,2000年出版《甘其勋语文教育新论》。

为什么要阅读?我曾回答:为个人更为人类的生存而阅读,为自己更为社会的发展而阅读。理想高远,虽不能至,但我在努力践行。

为健康而读写(2002—)

2002年退休后,我把阅读写作当成保健养生的生活方式,觉得比打牌搓麻有意义,比单纯肌体活动更健脑健身。我继续阅读、思考语文教育问题,10多年来又先后发表《阅读孕育创造》《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等文章,倡导适合中学生的10种阅读方法:继承超越,主客对话,精读深思,由博返约,“拿来主义”,提纲挈领,“一目十行”,定向选择,探根究底,比较参照。合著《文章知识新视点》,参编《文学知识新视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法》《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法》,主编《文章教育学》《“三学”创新论》等学术专著。

2004年曾创办《快乐阅读》月刊,2006年创办《初中生阅读》,2008年创办《高中生阅读》,向中学生推荐精美的精神食粮,也陆续为报刊写了几百篇短文。2012年我70岁生日前出版了100万字的《甘其勋自选集》上下卷。

2013年7月24日,《大河报》以“一个老人的阅读告白”为题,报道了我的读书体验:阅读真正成了相伴一生的习惯,带给我的是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怀,独立的思考,坚韧的精神,所以我也一直致力于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倡导全民阅读。

收入这本小书的随笔,不少是读比我年长的老人新著的感悟。这些耄耋老人、百岁老人还能不断地向世人奉献他们的思想精华,也说明了阅读笔耕是长寿的重要“秘籍”。我敬重其人品,仰慕其睿智,也仿效其养生之道,虽不希冀长寿,但求活得有点质量。

人生路漫漫,回顾来路,似乎很难寻出雪泥上的痕迹。唯一值得欣慰的,只有一个“勤”字——勤学不厌,勤教不倦,勤思不怠,勤耕不辍,此外我别无所有。展望来路,只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我大概不会放下书本和纸笔。

感谢读友徐雁、崔波、赵普光诸位主编,为我的拙文提供结集成书的机会;感谢师友曾祥芹教授带病拨冗赐序并反复修改;感谢郑州大学出版社的骆玉安副社长和编辑们为此书付出的心血;也感谢风雨同舟的老伴杨锦明,50多年来不管流激浪险,一贯支持我阅读笔耕,才有这本小书安然问世。

甘其勋

201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卷絮语/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甘其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523350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514462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