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千年间/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千年间》是胡绳早年的作品。最初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后结集,在大中学生间广泛流行,深受叶圣陶、吴晗、龚育之等赞赏。长时期以来,该书一直以笔名行世,这是第一次以胡绳本名出版的单行本。

全书以通贯性的观点透视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间的中国历史,就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皇帝乃至人民为何能忍受昏君、做官与当兵是怎样成为皇帝制度的两条支柱、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边塞为何屡屡发生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剖析。对于饱受教科书式史书之苦的读者来说,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

内容推荐

胡绳编著的《二千年间》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历史书。没有求全,也没有繁琐的考证,不可不读。它虽然尽情暴露了历史的黑暗,但读后却不会让人悲观。历史学家吴晗推荐!

全书共分为九章,每章分四至五节。第一章“二千年的鸟瞰”,是总论。第二章“在万人之上的人”,说政权,从皇帝、皇室到外戚宦官。第三章“一种特殊职业——做官”,畅论两千年来官僚政治、封建专制政权的两个轮子之一。第四章是另一个轮子,武力,标题为“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第五章“一切寄托在土地上”,谁养皇室、养官僚、养军队呢?是农民,又出谷,又出钱,又出力。可是报答呢?是千灾百难。忍受是有限度的,到了饱和点,便爆发了农民战争,第六章的标题是“大地的撼动”。第七章“不安静的北方边塞”,指出了历史上的对外战争,有的是侵略的,更多的是被侵略,不论前者后者,受苦难的总是人民。当被侵略的时代,“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第八章的内容是儿皇帝和贰臣,是南渡君臣轻社稷,是不死的人民力量。儿皇帝出卖了民族,人民解放了自己。最后一章是“逃不了的灭亡命运”,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内部所包含和外面所遭遇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危机,内在的矛盾发展,决定了灭亡的命运,“历史又一度证明了统治者无论用怎样顽强的努力来守旧不变,但客观的形势,人民的力量终究会变掉了它”。

目录

前言

一 二千年的鸟瞰

 一、纵剖面和横剖面

 二、时间之流

 三、速写一个轮廓

二 在“万人之上”的人

 一、专制皇帝的产生

 二、皇帝是“天生的圣人”么

 三、帝位的世袭和换朝易代

 四、在皇族内部的纠纷

三 一种特殊职业——做官

 一、“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二、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

 三、官僚是怎样产生的

 四、官僚的膨胀

 五、“国家之败,由于官邪”

四 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

 一、从车战到骑战步战

 二、当兵变成了专门职业

 三、募兵·拉丁·世袭兵

 四、军权的集中和分散

 五、“养兵千日”

五 一切寄托在土地上

 一、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

 二、谁是土地的主人

 三、农民出谷出钱又出力

 四、千灾百难下的农民生活

六 大地下的撼动

 一、农民创造了奇迹

 二、奇迹是如何造成的

 三、走向城市的失败

 四、农民战争的意义

七 不安静的北方边塞

 一、塞外各族的兴替

 二、侵略和被侵略

 三、羁縻控制的失败

 四、民族的苦难

八 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

 一、“儿皇帝”和“贰臣”

 二、英雄如何产生

 三、“南渡君臣轻社稷”

 四、不死的人民力量

九 逃不了的灭亡命运

 一、失败的“变法运动”

 二、没有救自己的能力

 三、在不变中坐候末日

 四、历史不会回头

试读章节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在他以前,没有皇帝,只有王。从“王”到“皇帝”,并不只是名称的改变,周代的王和秦以后的皇帝,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的,因为在周王之下有许许多多的诸侯,每一诸侯的领土就称为一国,在诸侯国内的政治财政军事都不是王所能直接干预的。而且在每一诸侯国内,也不是一切实际权力都操在诸侯手里,因为诸侯下面还有许多所谓卿大夫,他们各自分据着一定的领地,世代传袭。这是在所谓春秋时期的情况。到了战国时期,许多小诸侯国互相兼并,结果只有七个大国。这并立的七国先后都自称为王,每一国的王,渐渐能把自己国内的政权力量统一起来集中在自己手里,这七国就可说是七个专制王国。这也就是说,在那时,君主集权的专制政治已渐渐地形成了。齐秦两国,在战国末期,已曾废弃了王的称号,借用原来称呼天上的大神的称号——“帝”来称呼自己了。直到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更采用了皇帝这一称号,君主集权的专制政治也在这时候确立了。

自从秦以后,二千多年中,朝代虽然不断更换,但专制政体是一直继续维持着的。不过在各个朝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有强有弱。汉的君主专制程度其实并不很强,到了魏晋南北朝,在分裂混乱的局面下,那就更弱了。隋唐的君主专制程度较强。宋时虽然国势很弱,但君主专制程度却是很强的。明代和清代的前半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强的君主集权的政体。——这里所谓程度的强弱,指的是皇帝所集中的权力大小。我们说,宋明清的君主专制很强,是因为当时全国的一切兵权与政权都在皇帝个人的名义下由中央所控制,一切地方上的官吏都由皇帝指定,皇帝对全国军队都有权直接指挥,一切地方的财赋也由中央支配。但是在汉唐,实际上,还有地方的长官保有兵权,行政用人的权力,和独立的支配财赋的权力。

我们知道,在君主专制政权下面,整个国家都被看做皇帝个人的私产。所以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向他的父亲说:“当初你以为我不行,不能够治产业,还不及我们老二。现在看吧,我和老二究竟是谁的产业多些?”这正是露骨地表现了把国家当做私人产业的想法。但是所统治的国家是这样的庞大,用什么方法能使皇帝,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的主人呢?那就必须有下述的两套工具,就是在皇帝下面,要有一个普及全国的统一的官僚系统,又要有一个同样普及全国的统一的军队系统。这两套工具完全没有,就不能产生君主专制,这两套工具不充分,就不能产生很强的君主专制。从秦以后,统一而集中的官僚和军队系统逐渐地形成,所以君主政体也就能一步步地由弱而趋强。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政治,有许多错误的见解。有人以为既然是君主专制,可见当时社会上只有皇帝一个人是统治者,其余的全国一切人,在皇帝面前是平等的,同样是被统治者。——这种看法和实际情形绝对不符。光靠一个人的力量统治几千万人,那是任何能干的皇帝所做不到的事情。

有个故事很可以帮助我们的了解。宋神宗曾经采用王安石的主张,实行“新政”,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一些变革,受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文彦博有一次当面谏劝神宗废除“新政”,神宗说:“这样变动一下,固然是士大夫所不高兴的,但对于百姓有什么不好呢?”文彦博回答说:“陛下,您要知道,您不是和百姓一起治天下,您是和士大夫一起治天下的啊!”文彦博这个话,正是提醒皇帝,你不要自以为真个高踞在“士大夫”和“老百姓”之上,可以一意孤行,为所欲为。皇帝虽然有极大的权力,但这权力,却有个限度,绝不能走到和当时的“士大夫”相对立的方面去。因此,宋神宗终于没有彻底施行所谓“新政”。

P13-15

序言

《二千年间》这本书是在1944-1945年间陆续写成的。当时我在重庆的《新华日报》的编辑部工作,我在工作之余用大部分精力学习中国历史。《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地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一张报纸。设在重庆郊外的化龙桥的报社周围经常有国民党的特务驻守,报馆工作人员进城出城常有特务追随,所以可以说是在紧张的状态中。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停止工作和学习。只是在那种条件下我不可能得到任何想读的书。我尽量利用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不同观点的著作,并且做了很多笔记。《二千年间》的各篇文章就是整理这些笔记而写成的。

在抗日战争结束前二三年间,叶圣陶先生在成都主持由上海移来的开明书店的编辑部,并且主编早在30年代初已在上海创刊,在教育界和学生中素负盛誉的《中学生》杂志。我在抗日战争前已认识圣陶先生,他是我所尊敬的前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了大后方,但不在重庆。在他有事到重庆时我也曾拜见过他。在我写出这些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文章后,寄给在成都的圣陶先生.他很高兴地把这些文章发表在《中学生》上。大约每一个月我就寄一篇给他。在圣陶先生逝世后出版的《叶圣陶集》的第20卷中提到这些文章。那一卷收录了圣陶先生在1944~1945年的日记,其中有他陆续收到这些文章的记载。

在这些文章刊载完毕以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回到上海复业的开明书店愿意出版我这本书。当我把这些文章编辑成书的时候,就给了它《二千年间》这个书名。由于在当时情况下我在《新华日报》用的名字出现在《中学生》杂志上是不适宜的,所以改用了“蒲韧”这个笔名。在上海出书时也用这个笔名。

我的这些文章本来是自己学习历史的笔记,并没有想借此对现实有所讽喻,但写文章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六七年,而国内政治仍然使人焦虑,由这些客观形势引起的感触不可能不流露到笔端上来。中国的历史上经常有塞外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事。这些历史旧事和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完全不同。但就历史上胡骑踏进中原引起的种种反响来说,也确有和现实某些相似的地方。写这些文章时对相同相似之处不免注意较多,而且因为是讲过去的历史,对于当前的帝国主义侵略与前代事情相异,当然就不可能说到了。在1946年开明书店编辑部的先生们处理这本书稿时,把书中有几处说到当前正是抗日战争的话改成了已在抗日战争后的语气,现在我又改回去了。这毕竟是留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印痕的书。

也许因为这本书的写作体例可说是别创一格,所以它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年代里出版还颇受到读书界的注意。记得在1946年吴晗同志从大后方到北京路过上海时,曾写了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评论和介绍这本书,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但可惜现在我已经找不到这篇文章了。

这本书出版后三年多全国解放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最初两三年间,因为学校里没有适当的历史教科书,有些地方的中学曾用《二千年间》这本书当做新的教本代替以前暂用的教科书。显然这本书是不适合于这个用途的。我想那时曾用过这本书的老师们是很吃力的。以后虽然有的出版社建议把这本书作为普通读物出版.但没有得到作者本人同意,也就没有再出版过。在《胡绳全书》重印以前唯一的例外是1994年上海书店刊印的《民国丛书》。这套丛书编辑的用意是把被认为还值得保留的民国时代出版的书重印若干以免流失。我的三本书被收入在内,《二千年间》就是三本书中的一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活生生的书。没有求全,也没有琐碎的考证,所以可读,也所以不可不读。

读了这本书,虽然它尽情暴露了历史上的黑暗面,却不会使人悲观。

——吴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千年间/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14126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5137764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