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述见闻(古今人物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辨人物是非,所述皆事有根据,文有出处,笔墨严谨诙谐兼而有之。丛书分三册,以时代划分为古代、近代与当代,以人物重点事迹为中心,或长或短,不拘形式。唯所述皆事有根据,文有出处。文字力求浅近,可供中等文化水平人士随时阅读。三册各有命名,第一册名《评功过》,为古代部分,即自上古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止;第二册名《辨是非》,为近代部分,是活动于1840年至1949年间并卒于1949年前的人物;第三册名《述见闻》,所收为卒于1950年后的人物。每册约在十万字左右,开本小巧,便于读者携带与阅读。

来新夏著的《述见闻(古今人物谭)(精)》是著名史学家来新夏先生关于中国现当代人物的历史随笔合集。

内容推荐

作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不仅学术成就望之弥高,其积年来发表之小文章文笔亦清新可喜,颇具明清小品文遗风。此次来先生新辑佚出版的“古今人物谭”丛书虽非鸿篇巨制,但论史论人史料详实、见解独到,是不可多得的文史普及读物佳作。对于引导初学者漫步书林,提高文史修养起到引导作用,与学术文献相比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述见闻(古今人物谭)(精)》为本丛书“当代卷”,所选人物以来新夏老师的师长好友为主,如陈垣、范文澜、顾廷龙、启功等。

目录

荣德生创业之路

为“智者不为”的智者——记陈垣师

“傻公子”刘承斡

“读已见书斋”主人余嘉锡老师

鹤发童颜亮尘师——记张星烺老师

范文澜老师的“二冷”精神

一代学人傅斯年

姚灵犀与《采菲录》

郑天挺“文化大革命”二事

学通流略的王重民

顾廷龙先生与版本目录学

青峰百年

曹禺的剧作

忆念吴廷璆先生

痛悼启功老师

名门后裔张公辅

博学多才孙思白

循循善诱的谢国捷老师

穆旦的半生悲歌

挚友傅髯翁

愤愤不平为伯良

送志玖教授

鲍延毅教授与《死雅》

林天蔚与地方文献

试读章节

荣德生创业之路

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非常需要有一个可供解剖示例的具体典型。荣德生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代表人物。

荣德生字乐农,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苏无锡。他和其兄荣宗敬同心协力,先后在上海、无锡、武汉、济南等地开办和经营面粉、纺织等重要的民族资本企业,成为近代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民族资本家。他在经历了一个花甲的人生旅程后,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一次总回顾,亲手写下了《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这一部自谱。

《乐农自订行年纪事》是荣德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自记其由出生到六十岁的经历。从这一自述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资本家是如何发家的,他曾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求得发展的。

一个资本家的首要基点是寻求资金。荣德生是从含有高利贷性质的钱庄业入手的。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初十日,十五岁的荣德生经在金融界从业的其兄荣宗敬的推荐到上海永安街的“通顺钱庄”做“学生”。在几年的学徒生涯中,他学会了一套“记账看银”的本领。光绪十九年(1893),荣德生到广州三水河口厘金局做帮账,增添了日后经营企业的社会阅历。

历史的足迹行进到十九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深入,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都不能不与上海这一口岸发生密切的联系。原来作为封建性金融机构的钱庄在迅速地增加买办性的色彩。华洋资本通过钱庄来周转,钱庄本身的信贷业务也日益扩大,开设钱庄的风气甚盛。荣氏弟兄在这种风气之下,“自出一半,招入一半”,集资三干元,于光结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鸿升码头开设了广生钱庄,由宗敬任经理,德生管正账。不久,又在无锡设分庄,经营汇兑,渐有盈利。但是,荣德生并没有走发展高利贷资本的道路,以使自己的钱庄买办化,而是“想从此余利可向自营实业上注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把从钱庄经营中获取的当年余利四千九百两白银作为转向民族企业的原始资本入股,成为“投资实业的起点”。荣德生从此走上了民族资本家的道路——始而与人合资在无锡西门太保墩开设保兴面粉厂。不久,合股人退出就独资经营,改名“茂新”。又以“茂新”余利招徕合资,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辛亥革命后,他又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一、二、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更将茂新由一扩为四,福新由三扩为八,振新则改组为申新,并在上海、武汉先后增为四厂。

在这短短的二十年过程中,荣氏家族便由经营高利贷资本的钱庄起家,迅速成为拥有茂新、福新、申新的所谓“三新”的有关人民主要生活需用的三大民族企业系统。荣德生也由一个旧式钱庄老板成为占有丰厚资金、蜚声中外的民族资本家。为什么会如此呢?从自谱中可以看到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抓住有利于发展的时机。由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所决定,民族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找出路。荣德生之所以从面粉业下手,是经过长期实地考察后所找到的有利条件。他在二十六岁时曾有过如下的回忆:

余自十九岁至粤,至本年滞港,来来往往,曾见兴新业而占大利者已不少,如太古糖厂、业广地产、火柴、制罐食品、电灯、自来水、矿业等等,颇欣慕。在粤抽补,曾管二百零四种税,至申照收税各货,大都探问营运状况,如仿做,不外吃、着两门为最妥。

这是荣德生经多年调查后所得的结论:从吃、着入手。那么究竟应以何为先呢?他在答复准备合股者的询问时说:

近日正在考察制粉,闻已成之厂颇得利,仿之不难。

他所说的“已成之厂”,指当时的“天津贻来谋、芜湖益新、上海美商增裕、本商阜丰”等四厂。

荣德生还结合时局变幻来考察投资,因当年正是八国联军进攻京津,“沪上风声鹤唳,一日数惊”,“各业均平淡,惟面粉厂增裕,阜丰反好,如此看到小麦来源,粉厂去路。粉是无捐税之货,大可仿制”。

加之准备合股的朱仲甫也证实“在粤时,知无税者只此一物(指面粉)载在洋人条约”。

P1-4

序言

人物是历史的灵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演绎世问百色斑斓现象的角色。当我们研读和交谈历史时,很难避免言及人物。我读过一些史书,也记住一些情节故事,写文著书时,不断引用。日常生活,也常以人为镜,校正得失。于是,养成一种好谈古今人物的癖好。

十几年前,常有些学生和亲属晚辈来“邃谷”,谈天说地。最多涉及的仍是历史人物。有时谈人物的生平遭遇,有时论人物的功过是非,有时述所见所闻。虽不能像东汉末年许劭那样作“月旦评”,但事后陆续把所谈内容写录保存。文字虽然粗糙简略,不过往往集中人物某一特点,尚有会心,于是操笔删定,藏之箧柜。日积月累,积有成数,乃分别编为《明耻篇》(“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及《只眼看人》等二种,付之剞劂问世。历时十余年,二书已在市肆难求。适丁波兄邀稿,为普及古今人物事迹,乃以二书为本,从中选用若干篇,益以新作,合成“古今人物谭”丛书。

丛书分三册,以时代划分为古代、近代与当代,以人物重点事迹为中心,文章或长或短,不拘形式。唯所述皆事有根据,文有出处。文字力求浅近,可供中等文化水平人士随时阅读。三册各有命名,第一册名《评功过》,为古代部分,即自上古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止;第二册名《辨是非》,为近代部分,是活动于1840年至1949年间并卒于1949年前的人物;第三册名《述见闻》,所收为卒于1950年后的人物。每册约在十万字左右,开本小巧,便于读者携带与阅读。

这三本书中所收各篇,大多是旧作,因年高精力衰退,无能重作。有少数几篇是近年新作,一并合在一起。各篇多保持当年面貌,与读者共享重温之乐。所有不足之处,统祈谅察。

2013年中秋写于邃谷

行年九十一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述见闻(古今人物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来新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1287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5049758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3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