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醒梦
内容
试读章节

“刘恋?呵呵,你弄错人了,我不是她。”她说,“你是没怎么招惹过她,除了从她那里抢走了易。当然,你也救过她。”

“那你究竟是谁?”

“我只是你这二十年来想见而不愿去见易柳婷所形成的悔恨,在得知她已经死亡之后,凝结成的人形。”她说,“你不知道这股悔恨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可是你做很多事情的动力之源呢,可不能让你就这样用一个假的记忆来将它消解掉了。”

“将它消解掉不是件好事吗,为什么不让我这样做呢。”

“我说了,你做的很多事都是出于这种悔恨呢;如果你将它消解了,很多往事你都会忘记吧。”她说,“当你想起什么时,也会遗忘掉其他事情。何必这样呢,对吧?”

我咬紧牙关,集中注意力,想要从头脑中消去这股悔恨的存在。

墙上的人脸开始发出尖声的嘶叫,那是刚认识她时,刘恋让我听过的恐怖音乐之一,以引导希特勒加入纳粹党的人物的名字命名。如果还能称之为音乐而不是噪声的话,包含的不是《黑色星期五》里的那种内敛的绝望,而是一种出离愤怒的恐吓,正如现在四壁上无数张脸上的无数张嘴,正发出地狱般的鬼哭狼嚎,妄图阻止我向前向上,去见易柳婷;虽然我头痛欲裂,还有手臂和牙齿在我的肉体上施加撕心裂肺的疼痛。我感觉体内的痛感正在一点点的消失,也许是我快要承受不住了。

“够了。”

走廊的尽头出现了一个人影。嘶叫停止了。

墙上的人脸消失了,血肉的四壁也退散了,楼道还原成了最初的样貌,我站在最后一段通往天台的楼梯上,开始向上爬。

24

我登上了楼顶,后面就是天文台。

她就站在那边,胳膊搭在栏杆上,风吹得她天蓝色的连衣裙迎风飘舞。好像在哪见过。

我走到了她的身边,顺着她的视线向外望去;远处是蓝天、白云、江水,新建的大桥,绿油油的草地,偶尔有一些房屋点缀在其中。身上的痛感还没有完全消散。

“你肯定有许多问题想问,为什么现在跳下去的是我而不是刘,为什么我没有遵守诺言,留在本地上大学,为什么后来不让你找到我?”

“我什么都不想问!”

“那你想知道为什么你终于想起来我的面貌了吗?”

我犹豫了一下。“想的。”

“因为你终于建立起来了通往这段回忆的路径。”

“路径是什么?”  “疼痛。刻骨铭心的疼痛。”她仍然看着前方,“你刚才体会到的这种。”

“我为什么要将这种东西作为回忆的路径?”

“不为什么。”她说,“这只是你还记得我的时候,最后感觉到的东西。也许你是生活在极端的痛苦之中,又想着我的事情。”

我想起来自己错以为自杀的人是她的那段日子。

“但是谁想生活在痛苦之中呢,所以你自然而然地远离了痛苦,也同样远离了这段回忆。”(P382-383)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在美国读法学院的学霸居然写得出这么清静与讲究的文字——好吧,这句话涉嫌歧视学霸,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一个已经被约定俗成的社会认知贴上“精英”标签的男生手下,我竟然能读到一种毫不做作又懂得克制的挫败感。

——笛安

太清醒会痛,只做梦会疯,能掌控二者则掌控了青春。文学爱幻想,法律多理性,周昊用文字平衡,笔下妙趣横生。这是一个读法律的海归男用时光烹饪的青春告白。

——蒋方舟

后记

我是想写好小说的。不过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什么才算是好的小说。我有喜欢的小说,但它们都是别人写的,不是我写的;我不能写得跟他们一样,不然没有新意不说,也有可能落得个抄袭的罪名。我想我只能多看多想多写,不断摸索误打误撞,近乎盲信着觉得这样也许能找到一条能写出好小说的道路。

我以前喜欢看一些形式上有新意的文学,比如中国的先锋文学,还有其他国家的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一类。当时我觉得营造小说的形式和气氛比专注于小说的内容和叙事有趣得多。现在想来,我大概是在寻找一种刺激,不只是阅读上的刺激,同时也是对我阅读面、对我知识面的刺激——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但如果你问我《尤利西斯》到底写了什么,或者《万有引力之虹》到底哪里好看,我恐怕能说的跟外国文学史的教科书答案差不多。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太看懂,只是觉得阅读、甚至仅仅尝试阅读这些书本身,就有一些乐趣在这里面。这样的感觉后来逐渐离开了我,这样的小说也越来越少。我开始尝试一些以前不屑一读的书,也逐渐开始发掘内容好的小说的乐趣。

后来在哪里看见村上春树说,写完《一九七三》后,他来到了继续原来那种注重营造气氛的写法和加强故事叙事能力的分岔路口。从《寻羊冒险记》开始,他开始加入更多的剧情,书也写得比原来的厚得多,但我也逐渐丧失了阅读他的长篇作品的兴趣。当时看见他在路口做出的选择,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觉得叙事不一定是小说最重要的地方,所以也就没有特意去叙事;但让我写些形式上特别的小说,又写不了多长,往往写个几千字就写不下去了。所以早期的小说里,故事往往零零碎碎,集不起力量来,而更像是为抒情描写的部分服务一样。人物形象也很平面,对白也很生硬。至少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有这种感觉。

后来我也不自觉地想要改变,有时也想能不能让人物的形象生动鲜明、对话自然有趣一点。不过这样岂不是又走回了重视叙事的老路上去了?虽然我觉得能写得像毛姆那样又好看又有力量的好小说,历史上很多文学经典也是如此,我反而要刻意避开这个方向了吗?但这样写不是又违背初衷了吗?也许是因为我年岁渐长,也许是因为之前写的小说把能抒的情都抒完了,我也想换种写法,写点跟过去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所以后来写小说的时候,我开始提前思考剧情和人物,有时候打打草稿画画提纲,甚至写点笔记。不过一个看过我前后写的小说的人,觉得我写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差不多,叙事的部分还是写得不好,可读性不强。我可以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构思更好的题材,更好的叙事,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但有时候反复修改之前的小说,想让它们变得更好看的时候,我也产生了怀疑。我这样写算不算是一种对过去的背叛?我真的适合写这样的东西吗?这跟火车站书店里摆的为了好卖而刻意雕琢出来的畅销书又有什么区别?我这样写的还算是好小说吗?

我是想写点好小说的。我也不确定叙事性强的就是好小说,也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尝试,抱着这种心情继续写下去了。

周昊

2016年5月2日

目录

无所事事的冬天(代序) 笛安 

一个出版人父亲的祝福(代序) 周百义 

在树上

我会牢记四月

来不及说再见

一个冬天的童话

哈德逊河左岸

好像下过雨

清醒梦

序言

无所事事的冬天(代序)

笛安

我第一次读周昊的文字,其实是他的论文,还是用英文写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写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的“城市”形象,那正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跟他约稿,我们《文艺风赏》那年在试着做一个城市的栏目,我约他写一年纽约——那是他的战场。我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在美国读法学院的学霸居然写得出这么清静与讲究的文字——好吧,这句话涉嫌歧视学霸,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一个已经被约定俗成的社会认知贴上“精英”标签的男生手下,我竟然能读到一种毫不做作又懂得克制的挫败感。人与文字之间拿捏着很好很合适的距离——完全没有很多男人笔下容易看到的并不高明的傲慢。

后来,我就读到了他的小说。一面读,一面印证了我自己最初的判断。我个人有个也许是偏见的看法:一个内心没有挫败感的人,恐怕难以成为合格的小说家。不管在旁人眼中他拥有着多么顺利的人生。至于如何处理,如何面对这个挫败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位小说家是不是够“好”。

阅读周昊的过程,总让我想起某个无所事事的冬天,冷——但不至于严寒,景物单调,其实人本来没有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却不知为何举手投足都自带一种挥不去的萧条。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都蛮简单,有时候简单到也许会让读者以为负责编写“内容提要”的编辑是不是不肯好好干活儿,总是一个个性似乎没那么复杂的年轻男人。也许在校园,也许在职场,也许在纽约——不管经历什么事情哪怕是黑帮,叙事的调子都是轻描淡写,好像一边说一边也嫌弃自己的话题比较单调。但是,正是这种毫不做作的叙述,让属于冬日的清冷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所有的人物就在这个瞬间拥有了命运感——那是一种不带怨愤甚至带着某种理解的认命。

这些年,我实在是看过太多死都不肯认命的文字了。有太多的人写小说的时候总要咬着一股力道,总要在字里行间树立一个看不见的敌人,或者自认为自己的写作背负着某种沉重的使命……却偏偏忘了,很多时候,所谓“文学性”的源头,恰恰是“漫不经心”。

如今的周吴已经从“法学院学生”正式晋级为律师,他很忙,“写作”对于他已经成了一种类似于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的事情。我在想,是不是正好因为他的写作是一种更随性的行为,他不追问也不探讨自己的目的,他甚至不在乎他的小说有没有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就拥有了某种浑然一体的气氛——写小说最难的部分不是写故事,而是写氛围,因为氛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于——你写出来的那些字有没有能力搭建一个让读者“心领神会”的结构。

我作为读者,非常喜欢他小说里的对白。看似都是普通的家常口语,其实充满了主人公或者是作者本人的落寞。所谓的叙事张力其实指的就是这回事——点到为止,举重若轻。不过偶尔也会升起一种路人的担心:一个能有这样能力表达内心孤独的人,在法律的世界里,究竟能否活得快乐?

不过,自私点说,没那么快乐也不是坏事——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写下去。

2016年1月25日 北京

内容推荐

周昊著的《清醒梦》是一部反映80后年轻人心路历程的中篇小说集。

故事从主人公在国内读大学时开始写起。小说《在树上》中,一个刚离开紧张压抑高中生活的大学新生,在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心理与生理的逐渐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我会牢记四月》则讲述了大学时期社团生活的苦与乐,描绘了一群男女大学生在学生剧社中的努力与探索。《来不及说再见》中,写主人公准备出国留学前后的艰辛,大学校园中的友谊以及被摧毁的躁动的青春。《一个冬天的童话》中讲述的是主人公在海外留学的生活,写一对男女在寂寞和空虚中,相互安慰但又若即若离的伤感故事。《哈德逊河左岸》中则写在纽约大都市中留学生与一伙黑帮斗争的故事。《好像下过雨》里,写一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并自己创业的主人公追求梦想时的勇敢和冲动,面临抉择时对未来的恐惧和彻底失败后的释然。《清醒梦》是一部探索小说,写一个成年人想通过操纵自己的梦境,寻找高中时心仪的女同学,以此打捞青春的记忆。

这部中篇小说集的作者曾就读于国内重点大学,后又赴美、日攻读东亚研究,再转读美国法律,不同的国度和教育背景使他对中西文化与社会有了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小说语言纯净典雅,形象生动,故事娓娓道来,疾徐有致,在作者似乎漫不经心中营造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氛围,对于观照80后年轻人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取向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编辑推荐

周昊著的《清醒梦》记录了80后躁动不安的青春,成长路上的迷茫与彷徨;展示了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异国他乡求学时的孤独与向往。唯美的文字,娓娓的叙说,会让你看到浸润了中西文化的青春文学另一番风景。

青年作家笛安激赏并为之作序,话题女王,作家蒋方舟隆重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醒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6561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6044643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