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所著的《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从纪录片的美学精神——真实这一核心观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创作流派、代表的电影家、典型的作品,探讨他们对于真实的理解。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分析、描述了纪录电影及其理论、实践的发生与发展,在相关领域研究颇具创新性。
图书 | 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 |
内容 | 编辑推荐 周振华所著的《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从纪录片的美学精神——真实这一核心观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创作流派、代表的电影家、典型的作品,探讨他们对于真实的理解。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分析、描述了纪录电影及其理论、实践的发生与发展,在相关领域研究颇具创新性。 目录 序(韩丛耀) 导论 影像建构的世界 I 类型边界 壹 纪录电影是什么 第一节 先驱与探索:生活记录与事件实录 第二节 类型与传统:从人类学到“真理电影” 第三节 直接电影之后:边界模糊与过界 第四节 纪录电影是什么 Ⅱ 影像表征 贰 诗意的真实 第一节 光和时间的游戏:先锋电影的视觉美学 第二节 城市交响派:真实素材与片断拼贴 第三节 诗意现实主义:诗化素材与现实序列 第四节 先锋的现实主义:城市的正反面 叁 浪漫人类学的真实 第一节 高贵的野蛮人:《北方的纳努克》 第二节 从表象到心灵:《最后的山神》 第三节 人类学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念 肆 电影眼睛的真实 第一节 苏联建构主义电影思潮 第二节 维尔托夫与《带摄影机的人》 第三节 电影眼睛:用电影认识世界 第四节 《带摄影机的人》:电影真相的寓言 伍 电影讲坛的真实 第一节 电影锤子:功能大于美学 第二节 国家纪录电影原型:《漂网渔船》 第三节 纪录电影的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第四节 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影响 陆 电影触媒的真实 第一节 来源:分享和回馈的人类学 第二节 巴黎人类学实验:《夏日纪事》 第三节 真实电影:电影摄影机前后的互动 第四节 真实电影的影响 柒 旁观的真实 第一节 旁观:“无为”的观察理念、 第二节 梅索斯兄弟与《推销员》 第三节 直接电影:展现过程与危机机构 第四节 时间炼金术还是真实的“谎言” 捌 口述历史的真实 第一节 克劳德·朗兹曼与《浩劫》 第二节 口述历史:话语、面孔与记忆 玖 “多元共生”的真实 第一节 解构的影像:后现代思潮与纪录电影 第二节 复合真实:混搭的风格 第三节 多元表征:真实理念的延伸 Ⅲ 影像/机制 拾 纪录电影“真实”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幻觉真实:经验主义真实 第二节 间离真实:解构主义真实 拾壹 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第一节 电影叙事的风格 第二节 电影叙事的本质 第三节 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拾贰 纪录真实的维度 第一节 现实表征的三角关系 第二节 “纪录真实”的三个维度 Ⅳ 影像意义 拾叁 纪录电影的精神旨归 第一节 原罪:非常真,非常美,非常罪 第二节 真实:纪录电影的美学精神 第三节 意义:纪录电影的旨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振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1626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7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4 |
CIP核字 | 2015297495 |
中图分类号 | J9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