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5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台儿庄激战之时,二十三日蒋介石抵达徐州视察,并让随行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次长林蔚和作战厅长刘斐留下来,协助第五战区指挥作战。台儿庄受到的猛烈攻击,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所有人颇感意外,或许此时李宗仁才意识到,让孙连仲部诱敌深入、再让汤恩伯部猛烈侧击,以图压缩日军于微山湖畔将其歼灭的“轴回旋”计划过于夸张了,台儿庄才是这股日军必要攻克的战略要点。于是,第五战区改变了作战部署:命令第三十一师防守台儿庄,取消原定之诱敌任务,并增调一个炮营兵携带七十五毫米野炮十门、一个机械化野战重炮兵连携带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两门以及铁甲车第三中队,全部配属给第三十一师。同时,解除第三十一师归属汤恩伯指挥的命令,将第三十一师交还给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指挥。

孙连仲随即命令第三十一师全力死守台儿庄,命令右翼黄樵松的第二十七师火速增援台儿庄,然后他把自己的集团军总指挥部,前推到距台儿庄不足两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尽管处在日军火炮的射程内,但这个小村庄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日军始终未能判明这里就是孙连仲的指挥部。按照规定,总指挥部的位置,应距战场第一线二十公里,但孙连仲率领他的参谋们上了前沿,足见其决心死守台儿庄的决心。

二十四日凌晨五时,黄樵松的第二十七师从山东与江苏交界处的柳泉、汪贾地区徒步向台儿庄开进,辎重营及兵站则由火车车运台儿庄南站。黄昏时分,第二十七师全部抵达并在规定地域展开:第七十九旅在铁路以西,第八十旅在铁路以东,师部与直属队在台儿庄以西约十公里处的贾桥。午后,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命令第二十七师,以一个营接替第三十一师的运河防线阵地,其余部队皆立即开赴台儿庄“暂归池师长指挥”。

午夜,白崇禧在孙连仲的陪同下来到第二集团军指挥部。了解敌情与战况后,白崇禧认为:“敌将以一部牵制我汤军团,而以主力攻略台儿庄,以崩坏我迁回军之旋转轴。”——我诱敌部队变成了敌主攻目标,我主攻部队变成了敌牵制对象,第五战区精心策划的“轴回旋”计划,于作战发动之际其“轴”就已“崩坏”了。临走,白崇禧嘱咐池峰城师长:“台儿庄乃徐州屏障,今此要点,已非汤军团之旋转轴,乃战区旋转轴也,期能三日守.俾战区获得时间余裕,敌可就歼也。”

同是这天晚上,濑谷启收到了台儿庄派遣队受到攻击请求增援的电报,他当即派出两个中队携带两门重炮南下增援台儿庄。日军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得知台儿庄派遣队受挫后,决定由第六十三联队福荣大佐率领第三大队赶赴台儿庄指挥攻坚。

除了死守台儿庄之外,孙连仲已没有别的选择,但他知道进攻是防御的最好手段。二十五日凌晨二时,他命令部队北出向台儿庄外围的日军实施反击。在漆黑的夜色里,一八六团一部佯攻孟庄,主力则向园上村实施反击,日军据守在园上村的民房和碉楼里,反击部队因遭到炮火杀伤而无大进展。一八五团一部攻击裴庄的日军,经过激战双方形成对峙。一八二团向沧浪庙方向的反击取得成效,日军开始向园上方向撤退,一八五团乘机攻占了裴庄。中国官兵从缴获的文件中得知,日军第六十三联队第三大队已经到达战场。

凌晨四时半,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发布命令:一八一团固守现位置,主力在台枣铁路线东侧,于日军南进时实施侧击,同时把台儿庄以北刘家湖附近的公路尽量破坏;一八六团参加反击作战的部队尽快回撤,加强台儿庄内城防工事;一八二团回撤北车站,作为全师预备队;炮兵七团占领并开设炮兵阵地。之后,池师长亲自带领铁甲第三中队出台儿庄向北,于凌晨六时抵达南洛村北端,然后指挥炮兵向北洛及刘家湖的日军据点开始轰击——“敌顿形惊慌混乱,杀伤甚大,敌旋以炮还击,伤我士兵两名,机枪一挺,即撤回车站。”

天亮了。

日军在飞机轰炸和炮火轰击后,猛攻南洛附近中国守军阵地。第三十一师两次北出台儿庄增援,依旧没能抵挡住日军步兵的冲锋,南洛北面的阵地失守,守军两个连的官兵全部阵亡。接着,南洛以东的刘家湖阵地失陷。为争取主动,第九十三旅旅长乜子彬率一八五团向南洛攻击前进。上午十时,部队行进到刘家湖附近时,乜旅长发现村东北的小树林里有日军的炮兵阵地,大约十门火炮正疯狂地向台儿庄方向轰击,三营营长高鸿立决心把那十几门大炮夺到手。

高是农民出身的军人,性格刚直粗犷,一向作战勇敢果决。马上在麦田里集合全营部队,指着那片小松林说:“你们瞧,轰炸我台儿庄的炮弹,都是从那里发射的。我们要把狗日的那十几门炮夺回来,杀杀鬼子的威风!你们敢不敢?”

话音刚落,高鸿立忽地把上身的棉军衣和衬衫全脱下来,左手握着手枪,右手举起大刀,赤胸露臂,以洪亮的声音喊道:“敢随我去夺炮的要像我一样!”话未说完,全营官兵霎时间全把上衣脱得精光,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高营长率领下,白光闪耀,直向小松林冲去。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一面以步枪向我高营阻击,一面拉出炮车掉头向东遁逃。高营官兵一片喊杀声随后追击。

正在追击中,北面突然出现日军的千余步兵和二十多辆坦克,见到自己的炮兵被中国军队追得在麦田里狂奔,日军坦克立即迎着高营长的部队冲过来。中国官兵没有打坦克的武器,很快就被日军冲散,各自为战地与日军步兵厮杀在一起。一八五团团长王郁彬闻讯,率一营和二营赶去增援,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肉搏战在麦田里展开。喊杀声、枪弹声、坦克的轰鸣声和刺刀的碰击声汇成一片。双方血战两小时,待旅长乜子彬前来解救时,王郁彬团长的大腿被子弹洞穿,高鸿立营长头部负伤,一营和二营营长都已阵亡,一八五连以下官兵阵亡了一半以上。——尽管一八五团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使一向骄横的日寇认识到中国人的骨头还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好啃的”。

外围的受袭,并没有阻止日军攻占台儿庄的决心。

二十五日下午,在日军猛烈的炮击下,台儿庄北门以及附近寨墙“倒塌数丈”,日军步兵从缺口处向庄内猛突。为减缓庄内守军的巨大压力,台儿庄外围部队奉命发起侧击,由于火力弱势没能减缓日军的强攻,台儿庄北门最终被突破,两百余名日军冲进了进来。守寨墙的一八六团官兵奋力反击,以四百余名官兵伤亡的代价将缺口封堵,但一部分日军被堵在了庄内的大庙里。这是台儿庄城内的一座城隍庙,楼高院深,里面长满蒿草,中国士兵放火将草点燃,致使大庙燃起熊熊烈火,窜进来的日军官兵全部被烧死在里面。P8-10

目录

 重新审视血与火的历史教训

上卷

 抗战记忆(一)

抗日战争(节选)

我们在抗战(系列短篇选五)

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节选)

寻找平山团(节选)

不朽残碑

被吞噬的记忆

一腔无声血(节选)

下卷

 抗战记忆(二)

我的爷爷是英雄(节选)

到延安去

 时代聚焦

青格里(节选)

冷湖那个地方

特殊方队

永不褪色:南京路上好八连纪实(节选)

高考状元的悲喜人生

序言

重新审视血与火的历史教训(序)

何建明

把目光和笔端投向重大历史事件、新闻性事件、社会焦点和国计民生,显示文学力量与尊严,这是报告文学作家历来的追求。2015年,自然是社会高度关注和历史铭记的一年,当然更是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大写特写的一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面对四处血流成河、极尽烧杀奸淫的一幕幕,我相信,任何一个普通中国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胸怀良知和正义的报告文学作家,胸中能不燃起怒焰吗?我注意到,广大报告文学作家早就高度自觉地行动起来了,走进历史的现场,用审视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创作了诸多弘扬中国抗战精神的好作品,重温那段火与血铸就的英雄史诗,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毫无疑问,抗战题材是2015年中国报告文学最大的主题!

当然,我们重温历史并不是简单地记录,更应该是深刻地思索与反省,即便那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了。我用极大精力创作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用了60余万字篇章,似乎已经可以收笔。然而,我却一直无法平静。当我查阅了四千余万字的历史档案,采访了南京城那些年长的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们后,再纵观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现实时,心头不禁涌起许多不能不说的话。这其实也是我为什么要写此书的根本所在,即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中吸取些什么?!于是,我在文章最后必须要问国人的十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多汉奸?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我们为何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还能相信他们的假言假语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注意点细节? “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是说出来的大智谋?内耗为什么总比抵御外力强?我们的军队成吗?新一代人应该牢记些什么?假如侵略者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之所以十问国人,是为了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我注意到,许多作家参与到了抗战题材的创作。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线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李延国与李庆华合作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抓住“信仰”这个时代之魂,自觉地在历史中去挖掘、去寻找革命信仰的根本,并还原了一些无名革命者的信仰故事,因此,在信仰严重匮乏的社会背景下,它具备了特别的思想意义。杨义堂的《抗战救护队》,是一部真实反映红十字会抗战救护历史、塑造医界民族英雄的长篇传记文学,记述了一段被掩藏在贵阳图云关密林里的真实历史,补录了一段不该被人遗忘的历史。徐锦庚的《台儿庄涅槃》,是写台儿庄战役中为数不多的优秀之作,资料翔实,纪事大开大合,再现将士英勇抗战、共赴国难的画面,又不失情节的细腻性,读来荡气回肠,尤其是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异常生动精彩。李春雷的《我们在抗战》短篇系列从人性底处和各个侧面写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抗战姿态,不失为另一种抗战景观。铁流的《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将渊子崖保卫战刻画得入骨三分,透出让侵略者胆寒的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一支以“70后”为主体,涵盖“80后”、“90后”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正在崛起和担当,他们也积极参与到了抗战题材的创作中来。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如程雪莉的《寻找平山团》,真实完整地还原了平山团这个英雄群体。作者下了极大功夫,饱含深情,真实描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平山儿女前赴后继,为了全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无疑,这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人文情怀的长篇纪实文学,也是一部弘扬抗战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文化作品。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为我们重新观察二战打开了新的切口。“他并不是再去费力地叙述二战那悚动人心、惨烈曲折的战争进程,而是找到了一个别具的叙述角度,即站在宏阔的高处来观察历史,以天花板式的视角来进行顶层的叙事,从而成就了这部视野开阔、立体简括、收放自如的大书。”马娜的《和平之花》,记述的一位外交夫人的抗战史,以及她进入纪念抗战“阅兵村”的《特殊方队》,是她今年两部很出彩的作品。纪红建的《昭忠录》本真地还原了日统时期台湾民众抗日的历史细节,他的《不朽残碑》则另辟蹊径,抒写了非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沉重的思索。军旅作家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以胸膛行走大地、以真诚抚慰伤痛的血性书写,带给读者的何止是疼痛和警醒。杜青的《活着,就是见证》,则揭开了血火尘封的鲜活细节,见证了拒绝遗忘的抗战丰碑。“80后”作家田静的《被吞噬的记忆》,同样以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抗战的高度关注。“90后”作家杨牧原的《我的爷爷是英雄》,以采访健在的抗战老人”我爷爷”葛秀庭为切口,以一个少年的抗战经历为主线,原生态地还原战争状态下中国乡村的命运沉浮,最真实地表述乡村人抗战的历史真实。特别一提的,还有如李碌璐的《高考状元的悲喜人生》,刘笑伟的《大潮涌神州》,邢小俊的《到延安去》,谢友义的《微笑筑起的边检风景线》《国门橄榄绿》,张子影的《守望》《追日之舞》,何宇红的《雷锋在1958》,赵雁的《鲜花盛开的太空》《中国女航天员》,杨绣丽的《永不褪色:南京路上好八连纪实》等,都是本年度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同时也体现了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们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对当下焦点事件的关注与忧虑。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力量,更是报告文学的新希望。记得2014年9月,我在鲁迅文学院首届报告文学作家班开班第一课上提出设立青年创作委员会的构想,就立即得到了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的积极响应。同年11月9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的成员以45岁以下尤其是“70后”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编辑为主体,兼顾不同工作岗位、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和创作方向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委员会主任由丁晓平担任,另有马娜、马建辉、王国平、田静、纪红建、高艳国、谢友义7名副主任和25名常务委员,委员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全体“70后”会员和“鲁24”的全体“70后”学员构成。成立青年创作委员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加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长远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扶植和培养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和参与报告文学学会工作,更好地发现、吸收和带领青年报告文学创作人才团结在报告文学学会周围,进一步推动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队伍的组织和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之间的采访、创作和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活动,为新的年轻作家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中国报告文学事业持续、健康地繁荣和发展。青年创作委员会成立一年来,发起了《讲好“中国故事”倡议书》,承办了首届“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论坛”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勤奋创作,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体现了积极参加社会,敢于担当的精神。我相信,这一代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在新平台、新起点上,必将会有力促进中国报告文学事业持续、健康地繁荣和发展。

当然,还有众多报告文学作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关注着抗战题材或其他重大历史事件、新闻性事件、社会焦点和国计民生。如丰收的《青格里》,充满激情地追寻阿尔泰草原的脉动,书写着青格里的无疆大爱;甘建华的《冷湖那个地方》,既是青海高原西部地区的人文史,还是一位青年作家成长经历的心灵史;余艳的《红楼之恋》,将笔端移向了“五四”前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北大的故事。

总之,不论是走进历史,还是关注现实,都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报告文学必将担当着更加沉重的担子,我希望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特别是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站在新的起点,团结奋进,共同在充满希望的报告文学的田野里,勤奋耕耘,共同迎接和创造报告文学的新的黄余时代。

内容推荐

王树增、李春雷、铁流、程雪莉、马娜等15位作家的15篇佳作,把目光和笔触投向重大历史和新闻性事件、社会焦点和国计民生,在彰显文学的力量与尊严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度社会高度关注、历史理应铭记的重点题材,在本书报告文学作家们的笔下得到了突出展现——聚焦热血抗战,弘扬民族精神,无疑是本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的最大主题。

《2015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上下)》是由何建明主编的2015年度报告文学,系从全国当年发表的同类作品中精选而来,旨在检阅该年度报告文学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报告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2015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上下)》由何建明选编,2015年报告文学创作的题材视野比以往都更为开阔了些,因此作品内容就更为丰富,也就会给人更多的思想启发和精神食粮,就更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本书力求从今年丰富多彩的报告文学园地中,摘选出更为引人入胜、更为让人喜爱的一丛丛艳丽芬芳的花朵,献给广大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5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明主编
译者
编者 何建明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7609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4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2
CIP核字 2016049108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