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所向必是能让民众腹饱身暖之君。正如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所言: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知者,斯可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势必要先根除贫困,构建起能够让老百姓“放心吃饭,吃放心饭”的基础财政。
一、百姓餐桌演变
亚当的一个苹果创造了人类,尽管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抽象的思维,但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延伸拓展,依然无法摆脱对食物的依赖。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最基础的条件,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与国家兴衰朝代更迭息息相关。不论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环境文明时期,百姓生活中都少不了“吃”的话题,一句见面“吃了没”道尽国人酸甜苦辣。经过几千年繁衍生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食物的种类和加工方法更是日渐丰富,人对于“吃”的要求不断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不同时期的餐桌也折射出政府的从政之道和百姓的生活水平。
1、第一阶段:为存而生的先祖们(1949年以前)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森林古猿、直立行走的猿人、智人等一系列的进化。从智人阶段开始的华夏文明也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程。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解决吃饭问题一直伴随着先祖们活动的脚步,从来也不曾离开。原始社会的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随着太阳光的投射角度过着常年迁徙的生活,部落间争斗的核心基本上都是食物以及产生食物的水源和林地。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人类生存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从原始的游动捕猎生活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人类繁衍速度明显加快,争夺地盘在所难免,为保护部落内的成员安全,一部分人开始专职练习打斗并有权享用别人的劳动果实,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国家以及朝代的更迭,财政也在悄悄酝酿和萌芽。
从我国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古代王朝——夏朝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和百姓关系也就出现了,财政的结构以及理念也开始不断改进演化,被后人所知晓的大禹治水赈灾以及后来的大运河等都是现代社会的政府财政的雏形。总体来看,除了个别朝代幸运地遇到明君执政,民众可以短暂获得低水平的安乐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绝大多数时期,封建式财政仍然是主要的统治形态,加上外国列强的野蛮入侵,赤裸裸地剥削关系压得广大民众一生都紧绷着“吃饭穿衣”的神经。
古代中国人的吃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古代经济制度中,百姓的食物主要以五谷杂粮(稻、黍、稷、麦、菽)为主,穿主要以毛布、麻布为主,北方麦子南方稻的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成语五谷丰登出现在上古时期,寓意着好的年景和生活作物不仅提供了粮食,也满足了遮羞避寒之需,制衣的原料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植物提供的有大麻、棉、葛等,禽兽和昆虫提供的有毛、皮、丝等。但在封建剥削财政下,统治者身着绣着龙凤和山水图案的华丽衣服号令天下,普通百姓则穿着粗陋短小的毛布和麻布衣服,仅仅用作冬天御寒、夏天遮体之物,用来跟禽兽有所区分罢了。
2、第二阶段:曲折前行的粮食配给时期(1949—1978)
在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经过浴血奋战推翻压迫者、赶走侵略者,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但由于长年战争的影响,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新建的国家各项事业支离破碎,刚刚成立的人民政府经验不足,受大跃进路线的失误、人民公社化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系列事件的影响,面对夺路封锁的国际形势,只能带领人民群众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总体来看,解放初期物资严重匮乏,几乎所有涉及民生的物资都是按计划凭票供应。粮食合作生产,按人头、按工分定量供应,买布要布票,除了绸缎、棉布没有其他布料,所有东西都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
1958~1961年期间,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顾自然规律乱砍滥伐,最终遭到报复,粮食极度短缺,主食也只是土豆、红薯、玉米,甚至是树皮、草根。定量供应凭票购买成为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标志,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70年代吃得像个人样,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的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大多数人们的理想很简单,有吃的就好。大锅饭是当时另一种临时方式的突出形式,不过此时人们的生活比起以前有了少许改善,主要以玉米面杂粮、老咸菜为主,冰糖葫芦、爆米花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零食。
P3-5
漫天飞舞的雪花恰逢其时,爽快地赶在小雪节气撒落京城,有一种与秋天不同的收获感,带着浓浓的喜庆味道。在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1388)的支持下,我带着19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齐心协力,经过多轮修改润色,历经半年辛苦付出,终于可以完工交稿了,喜悦自不必说。
本书围绕“财政改革”和“民生改善”两条线索展开,共涉及百姓生活的十个方面,分别是吃饭、居住、出行、教育、文化、就医、养老、就业、安全和环境。为便于读者朋友阅读,本书在具体行文时,每一章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结构体系,先回顾历史,再分析现状,然后选择该领域的两三个焦点话题重点解剖,最后提出该领域相应的财政改革思路。
这是一本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学生们在寻找素材、文字撰写、观点论述等每个环节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的态度都让为人师者甚为感怀!为尊重孩子们的劳动和付出,将各章的分工情况列述如下:
第一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宋克林、侯玉坤)
第二章 居者有其屋,有家才有爱(王铭鑫、邵相荣)
第三章 风沙何所惧,天涯任我行(张如宇、马涵爽)
第四章 读书破万卷,犬子已成龙(李塑宇、杨素馨)
第五章 嬉闹逗笑玩,文化在民间(李倩文、余欣璐)
第六章 要民众健康,需就医舒心(马梦妍、张萌萌)
第七章 百善孝为先,最美夕阳红(庞绿汀、申竹贤)
第八章 就业创业忙,增收增乐难(于姗平)
第九章 与正义为友,保身心平安(李宗宝、李天骄)
第十章 惜一份能源,守一片蓝天(蒋杉、王玉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提出,预示着“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的时期内,财政活动将不断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也为我们的写作活动增添了更多信心。尽管竭尽所能,但因能力所限,本书仅仅可算作一次浅显的探索,文字和观点都还有诸多可提升和改进的空间,还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政府理财,百姓生福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宣告了传统自由竞争体系走下神坛,美国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和英国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勋爵在大西洋两岸遥相呼应,不仅干净彻底地终结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经济理论,而且似乎比实践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思潮更好地召唤起了“大政府时代”的到来。历史并没有也不会简单地重复,尽管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信徒们仍在奔走呐喊,尽管各种危机和困境甚至战争的阴霾仍难以完全散去,但古典的“守夜人”已然成为社会的大管家,财富的爆发式聚集也的确带给了人类更深层次上的解放和自由。
华夏文明曾拥有不可一世的辉煌,也曾深受战争之苦而危机四伏,可谓几经磨难几度灿烂,如今又奔赴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无论1949年起航的新里程还是1978年打开的新大门,都在切切实实地改变着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不仅全面告别了贫穷和饥饿,人均寿命和健康状况大幅改善,而且紧跟全球步伐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精神世界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丰裕和满足。正因为如此,即便在部分公务人员因工作松懈而犯错的时候、在部门之间为利益争夺发生冲突的时候、抑或在政府因经验不足而整体性决策失误的时候,老百姓在内心最深处仍保留着一份谅解和期望。
中共十八大后政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重拳反腐浪潮,政治生态逐步改善,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再对过去的政府失职或失策耿耿于怀,而是更加愿意抬起头来向前看。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突出强调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并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民众对公权力的期待情绪进一步高涨。面对经济适度降速的“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型决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植根于人内心的软实力提升才是更为重要的任务。由于民众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是随着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而增强的,故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建设尤其关键,这对于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多的是帝王将相史,新中国的成立让“一介草民”实现了当家做主梦。现如今,高效的政府治理既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而要建设一个具有高效治理能力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除了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组织结构以外,财政这根国家治理的支柱必须要立得直和站得稳。财政形式上是政府之财,实质上是民众之产,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注入和流出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之必须慎之又慎。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就应当紧扣民生主题,为百姓之苦而苦,因百姓之乐而乐。换句话讲,政府理财,民众生福。
张勇编著的这本《民生财政》围绕“财政改革”和“民生改善”两条线索展开,共涉及百姓生活的十个方面,分别是吃饭、居住、出行、教育、文化、就医、养老、就业、安全和环境。为便于读者朋友阅读,本书在具体行文时,每一章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结构体系,先回顾历史,再分析现状,然后选择该领域的两三个焦点话题重点解剖,最后提出该领域相应的财政改革思路。
张勇编著的这本《民生财政》是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1368)成果。它从衣食住行医等十个方面,对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繁难之事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政策建议。本书是一本贴近百姓生活的好书,内容丰富,贴近百姓生活;语言朴实贴切,可读性强。